疫情推动新基建发展,但这是个“细致活儿”

      最后更新:2020-03-25 10:39:55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科学技术与工业柳叶刀]

      当地时间3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记者与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之行专家组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之间的采访。这位在抗击脊髓灰质炎、埃博拉和其他全球卫生突发事件方面拥有30年经验的专家认为,中国的防疫方法可以复制。布鲁斯·艾尔沃德数字自从《纽约时报》对256名发烧患者进行快速扫描后,武汉有1500万人在网上订购食物,政府的防疫会议也搬到了网上...在来中国之前,埃尔沃德对来中国后的一切充满了怀疑和不敢相信。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近年来努力开发新技术的结果。这一次它只是经过了密集的测试。

      在抗击新冠状病毒疫情期间,5G网络远程诊疗、人工智能CT图像读取、基于大数据的疑似患者跟踪等技术得到了大规模应用。科学技术确实在防疫和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科技产业大规模投资的背景下,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以解决更换新旧设施降低成本和滥用科技的问题。

      5G应用场景能否被动地不断丰富仍是一个问号。199年3月2日,华西医院基于中国电信5G双千兆网络,在湖北省黄冈总医院对肺炎患者进行了远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这是全国首例采用跨省5G+远程CT系统诊断和治疗新诊断肺炎的病例。

      在疫情期间,特别是在湖北,5G远程诊断已成为解决医务人员和医疗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2月26日,国务院新皇冠肺炎联合防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上服务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拓展网上服务空间,缓解线下诊疗压力,建立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

      5G的应用也反映在经济生活领域。为了确保安全恢复工作和生产,无人驾驶配送车已经在上海、杭州、长沙等地投入使用。在5G技术的支持下,无人搬运车可以进行目的地设定和路线规划,实现精确的点对点物料配送、回收、搬运和跟踪等功能。展台上的商品现在在街道和小巷里穿梭。去年,如何实现

      5G应用仍然是主要运营商头疼的问题。为了推广5G,中塔公司组织了行业媒体,去了三大运营商的5G基站建设现场和应用展示,通过媒体渠道向各行各业推广5G,但效果不明显。当时,考虑到成本,下游企业还在犹豫是否要转向5G。

      展示了无人机送餐的现场演示

      ,就像驾驶、远程医疗、基于5G的无人机送餐一样,只能在展会上看到风采,实际着陆次数少,应用规模小。在新的皇冠流行病的背景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交叉感染,最初只在展览中看到的想象力现在被利用了。

      由于疫情期间的特殊性,5G应用场景是被动和丰富的。然而,在这场流行病之后,它是否能继续下去仍然是一个大问号。新的皇冠病毒猖獗,政策关注的是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基本上没有考虑资本支出的问题。然而,5G成本和高能耗的问题仍然存在。

      去年6月,中国移动(上海)工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宇荣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主办的“5G业务与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表示,5G业务仍面临投资与收益的矛盾。5G基站的成本大约是4G的3.5倍,而新的商业模式尚不明朗。

      ,困扰5G发展的能源消耗问题,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杨凤一在2019年天线射频系统与5G通信研讨会上指出,“4G基站的典型功耗为每月1300瓦,5G基站的典型功耗约为3500瓦。”在相同的覆盖目标下,5G基站的数量将达到4G的3-4倍,因此5G移动网络的整体能耗将超过4G的9倍。"杨凤一,

      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传输距离一直是5G建设的痛点。尽管中国广播电视去年获得了700兆赫的黄金频段,但5G低频网络只能再获得4G网络。在降低成本、节约能源消耗和增加传输距离等问题上,仍需要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和铁塔公司的进一步合作。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数字化提高了各行各业的运行效率,社会各界都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它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药物研发为例,传统的药物筛选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显然无法应对突发卫生事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后,筛选时间缩短了几十倍。

      自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斗全面展开以来,国内许多科技公司都向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人工智能计算能力,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1月29日,阿里云宣布将在疫情期间向世界各地的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其所有资源。一天后,腾讯还宣布将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生物医院交叉研究所黄教授的实验室和中山大学药学院罗海滨教授的团队提供免费云超级计算能力和计算集群支持。图

      来自Getty Images

      除了加速疫苗和药物研发之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加速胸部电脑断层扫描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每个病人可能每2-4天进行一次CT复查。CT应该拍300张照片。加上对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每天新生成的CT图像对一线影像医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胶片用肉眼检测既费时又费力,人工智能技术在这里显示了它的优势。将人工智能引入CT图像读取大大提高了效率,为缺乏经验的医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这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技术已被全国许多指定医院采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一直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2019年

      年初,人工智能“变脸”在中国开始流行,流行的视频网络是“迷你杨变脸朱茵”随着技术算法的成熟,人物、声音和视频都可以被伪造和合成,甚至到了难以辨别真伪的程度。

      去年9月,工业和信息网络安全局就改变APP“ZAO”形象的问题,对北京摩摩科技有限公司(ZAO实际控制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询问和采访起初,变脸应用“ZAO”刚刚推出,用他们面部的短片取代经典电影和电视剧片段,以扩大朋友圈。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个人生物特征信息的披露引起了关注。照片

      自彭博社

      以来,近年来,人工智能欺诈已遍布全球。为此,许多国家纷纷介入并不断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2019年6月12日,美国国会提出了深度伪造责任法案,旨在通过限制深度伪造合成技术来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2019年底,中国还发布了《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条例》,对基于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新应用的非真实音视频信息的制作、发布和传播进行了规范。

      享受便捷大数据技术需要承担风险

      不久前,在这场紧张的防疫战阶段,有人在好友圈中贴出了布满红色惊叹号的地图截图。这些惊叹号所代表的新诊断病例可能离他们自己不到1000米远,这让居民们深深感受到家庭隔离的重要性这些标有红色惊叹号的地图背后是对先进大数据技术的支持。

      新皇冠病毒爆发后,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和互联网公司相继开发了“疫情数据实时更新系统”、“确诊患者共乘查询系统”和“大数据发热门诊配送系统”等工具。

      年2月10日,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龙凤镇龙凤社区,扫描仪针对居民显示的条形码、出行时间、居民人数等数据。整个过程只需要2秒钟就可以立即进入数据库。图

      来自《四川日报》。

      准确识别身份并跟踪人员流动。大数据技术的确非同寻常。然而,如果被“不良分子”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两周前,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大数据对抗无隐私的“流行病”,广东拦截诈骗电话超过350万次》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介绍,自疫情防控以来,广东省信息通信行业共截获诈骗电话350多万次,并配合公安机关破获了100多起以虚假广告等名义进行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中国有罪犯利用大数据作弊,国外也有公司利用大数据操纵选举。我仍然记得不久前,英国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sis)在被披露盗用了8700万脸书用户的个人数据后宣布关闭。在关闭之前,该公司使用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政治广告,操纵选民的情绪,并为其“黄金所有者”服务。美国总统选举、英国的英国退出欧盟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选举都出现了。在

      199的新疫情下,17年前的中国确实不是中国。我们的综合国力、社会治理和全民防疫意识都有很大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进化了几代人,新技术帮助人类应对这一流行病的能力比普通人预期的更强。

      ,但是,无论是5G取代4G,还是人工智能和大规模普及大数据技术,新老措施降低成本和滥用科学技术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细化,并配以相应的解决方案。目前,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备受各界期待,但如何建设“新基础设施”是一项“细致的工作”

      这篇文章是Observer.com的独家贡献。本文的内容纯粹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密切关注《观察家》微信博客,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2735.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