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协议入门(单片机通信协议)

      最后更新:2024-03-15 00:45:22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TCP-IP协议详解(3) IP/ARP/RIP/BGP协议

      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实现互联网的最重要的一层。正是在网络层面上,各个局域网根据IP协议相互连接,最终构成覆盖全球的Internet。更高层的协议,无论是TCP还是UDP,必须通过网络层的IP数据包(datagram)来传递信息。操作系统也会提供该层的socket,从而允许用户直接操作IP包。 IP数据包是符合IP协议的信息(也就是0/1序列),我们后面简称IP数据包为IP包。IP包分为头部(header)和数据(Data)两部分。数据部分是要传送的信息,头部是为了能够实现传输而附加的信息(这与以太网帧的头部功能相类似,如果对帧感到陌生,可参看 小喇叭 一文)。IP协议可以分为IPv4和IPv6两种。IPv6是改进版本,用于在未来取代IPv4协议。出于本文的目的,我们可以暂时忽略两者的区别,只以IPv4为例。下面是IPv4的格式IPv4包 我们按照4 bytes将整个序列折叠,以便更好的显示与帧类似,IP包的头部也有多个区域。我们将注意力放在红色的发出地(source address)和目的地(destination address)。它们都是IP地址。IPv4的地址为4 bytes的长度(也就是32位)。我们通常将IPv4的地址分为四个十进制的数,每个数的范围为0-255,比如192.0.0.1就是一个IP地址。填写在IP包头部的是该地址的二进制形式。IP地址是全球地址,它可以识别”社区”(局域网)和”房子”(主机)。这是通过将IP地址分类实现的。IP class    From          To                Subnet MaskA           1.0.0.0       126.255.255.255    255.0.0.0B           128.0.0.0     191.255.255.255    255.255.0.0C           192.0.0.0     223.255.255.255    255.255.255.0每个IP地址的32位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来区分局域网,第二个部分用来区分该局域网的主机。子网掩码(Subnet Mask)告诉我们这两部分的分界线,比如255.0.0.0(也就是8个1和24个0)表示前8位用于区分局域网,后24位用于区分主机。由于A、B、C分类是已经规定好的,所以当一个IP地址属于B类范围时,我们就知道它的前16位和后16位分别表示局域网和主机。网络协议概览 中说,IP地址是分配给每个房子(计算机)的“邮编”。但这个说法并不精确。IP地址实际上识别的是网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卡是计算机的一个硬件,它在接收到网路信息之后,将信息交给计算机(处理器/内存)。当计算机需要发送信息的时候,也要通过网卡发送。一台计算机可以有不只一个网卡,比如笔记本就有一个以太网卡和一个WiFi网卡。计算机在接收或者发送信息的时候,要先决定想要通过哪个网卡。NIC路由器(router)实际上就是一台配备有多个网卡的专用电脑。它让网卡接入到不同的网络中,这样,就构成在 网络协议概览 中所说的邮局。比如下图中位于中间位置的路由器有两个网卡,地址分别为199.165.145.17和199.165.146.3。它们分别接入到两个网络:199.165.145和199.165.146。IP包的传输要通过路由器的接力。每一个主机和路由中都存有一个路由表(routing table)。路由表根据目的地的IP地址,规定了等待发送的IP包所应该走的路线。就好像下图的路标,如果地址是“东京”,那么请转左;如果地址是“悉尼”,那么请向右。A real world routing table比如我们从主机145.17生成发送到146.21的IP包:铺开信纸,写好信的开头(剩下数据部分可以是TCP包,可以是UDP包,也可以是任意乱写的字,我们暂时不关心),注明目的地IP地址(199.165.146.21)和发出地IP地址(199.165.145.17)。主机145.17随后参照自己的routing table,里面有三行记录:145.17 routing table (Genmask为子网掩码,Iface用于说明使用哪个网卡接口)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Iface199.165.145.0      0.0.0.0             255.255.255.0       eth00.0.0.0            199.165.145.17      0.0.0.0             eth0这里有两行记录。第一行表示,如果IP目的地是199.165.145.0这个网络的主机,那么只需要自己在eth0上的网卡直接传送(“本地社区”:直接送达),不需要前往router(Gateway 0.0.0.0 = “本地送信”)。第二行表示所有不符合第一行的IP目的地,都应该送往Gateway 199.165.145.17,也就是中间router接入在eth0的网卡IP地址(邮局在eth0的分支)。我们的IP包目的地为199.165.146.21,不符合第一行,所以按照第二行,发送到中间的router。主机145.17会将IP包放入帧的payload,并在帧的头部写上199.165.145.17对应的MAC地址,这样,就可以按照 以太网与wifi协议 中的方法在局域网中传送了。中间的router在收到IP包之后(实际上是收到以太协议的帧,然后从帧中的payload读取IP包),提取目的地IP地址,然后对照自己的routing table: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Iface199.165.145.0      0.0.0.0             255.255.255.0       eth0199.165.146.0      0.0.0.0             255.255.255.0       eth10.0.0.0            199.165.146.8       0.0.0.0             eth1从前两行我们看到,由于router横跨eth0和eth1两个网络,它可以直接通过eth0和eth1上的网卡直接传送IP包。第三行表示,如果是前面两行之外的IP地址,则需要通过eth1,送往199.165.146.8(右边的router)。我们的目的地符合第二行,所以将IP放入一个新的帧中,在帧的头部写上199.165.146.21的MAC地址,直接发往主机146.21。(在Linux下,可以使用$route -n来查看routing table)IP包可以进一步接力,到达更远的主机。IP包从主机出发,根据沿途路由器的routing table指导,在router间接力。IP包最终到达某个router,这个router与目标主机位于一个局域网中,可以直接建立连接层的通信。最后,IP包被送到目标主机。这样一个过程叫做routing(我们就叫IP包接力好了,路由这个词实在是混合了太多的意思)。整个过程中,IP包不断被主机和路由封装入帧(信封)并拆开,然后借助连接层,在局域网的各个NIC之间传送帧。整个过程中,我们的IP包的内容保持完整,没有发生变化。最终的效果是一个IP包从一个主机传送到另一个主机。利用IP包,我们不需要去操心底层(比如连接层)发生了什么。在上面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假设了,每一台主机和路由都能了解局域网内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这是实现IP包封装(encapsulation)到帧的基本条件。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是通过ARP协议传播到局域网的每个主机和路由。每一台主机或路由中都有一个ARP cache,用以存储局域网内IP地址和MAC地址如何对应。ARP协议(ARP介于连接层和网络层之间,ARP包需要包裹在一个帧中)的工作方式如下:主机会发出一个ARP包,该ARP包中包含有自己的IP地址和MAC地址。通过ARP包,主机以广播的形式询问局域网上所有的主机和路由:我是IP地址xxxx,我的MAC地址是xxxx,有人知道199.165.146.4的MAC地址吗?拥有该IP地址的主机会回复发出请求的主机:哦,我知道,这个IP地址属于我的一个NIC,它的MAC地址是xxxxxx。由于发送ARP请求的主机采取的是广播形式,并附带有自己的IP地址和MAC地址,其他的主机和路由会同时检查自己的ARP cache,如果不符合,则更新自己的ARP cache。这样,经过几次ARP请求之后,ARP cache会达到稳定。如果局域网上设备发生变动,ARP重复上面过程。(在Linux下,可以使用$arp命令来查看ARP的过程。ARP协议只用于IPv4。IPv6使用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来替代ARP的功能。)我们还有另一个假设,就是每个主机和路由上都已经有了合理的routing table。这个routint table描述了网络的拓扑(topology)结构。如果你了解自己的网络连接,可以手写自己主机的routing table。但是,一个路由器可能有多个出口,所以routing table可能会很长。更重要的是,周围连接的其他路由器可能发生变动(比如新增路由器或者路由器坏掉),我们就需要routing table能及时将交通导向其他的出口。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智能的探测周围的网络拓扑结构,并自动生成routing table。我们以北京地铁为例子。如果从机场前往朝阳门,那么可以采取2号航站楼->>三元桥->>东直门->>朝阳门。2号航站楼和朝阳门分别是出发和目的主机。而三元桥和东直门为中间的两个router。如果三元桥->>东直门段因为维修停运,我们需要更改三元桥的routing table,从而给前往朝阳门的乘客(IP包)指示:请走如下路线三元桥->>芍药居。然后依照芍药居的routing table前往朝阳门(芍药居->>东直门->>朝阳门)。一种用来生成routing table的协议是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它通过距离来决定routing table,所以属于distance-vector protocol。对于RIP来说,所谓的距离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途径的路由器数目(hop number)。比如上面从机场到朝阳门,按照2号航站楼->>三元桥->>东直门->>朝阳门路线,途径两个路由器,距离为2。我们最初可以手动生成三元桥的routing table。随后,根据RIP协议,三元桥向周围的路由器和主机广播自己前往各个IP的距离(比如到机场=0,团结湖=0,国贸=1,望京西=1,建国门=2)。收到RIP包的路由器和主机根据RIP包和自己到发送RIP包的主机的距离,算出自己前往各个IP的距离。东直门与三元桥的距离为1。东直门收到三元桥的RIP包(到机场的距离为0),那么东直门途径三元桥前往机场的距离为1+0=1。如果东直门自己的RIP记录都比这个远(比如东直门->>芍药居->>三元桥->>机场 = 2)。那么东直门更改自己的routing table:前往机场的交通都发往三元桥而不是芍药居。如果东直门自身的RIP记录并不差,那么东直门保持routing table不变。上述过程在各个点不断重复RIP广播/计算距离/更新routing table的过程,最终所有的主机和路由器都能生成最合理的路径(merge)。(RIP的基本逻辑是:如果A距离B为6,而我距离A为1,那么我途径A到B的距离为7)RIP出于技术上的原因(looping hops),认为距离超过15的IP不可到达。所以RIP更多用于互联网的一部分(比如整个中国电信的网络)。这样一个互联网的部分往往属于同一个ISP或者有同一个管理机构,所以叫做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自治系统内部的主机和路由根据通向外部的边界路由器来和其它的自治系统通信。各个边界路由器之间通过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来生成自己前往其它AS的routing table,而自治系统内部则参照边界路由器,使用RIP来决定routing table。BGP的基本工作过程与RIP类似,但在考虑距离的同时,也权衡比如政策、连接性能等其他因素,再决定交通的走向(routing table)。我们一开始讲述了IP包根据routing table进行接力的过程。为了顺利实现接力,我们又进一步深入到ARP和RIP/BGP。这三个协议都协助了IP传输。ARP让每台电脑和路由器知道自己局域网内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从而顺利实现IP包到帧的封装。RIP协议可以生成自治系统内部合理的routing table。BGP协议可以生成自治系统外部的routing table。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将注意力放在了IP包大的传输过程中,而故意忽略一些细节。 而上面的IP接力过程适用于IPv6。【TCP/IP详解】系列教程互联网协议入门 1互联网协议入门 2TCP-IP协议详解(1)网络协议概观TCP-IP协议详解(2) 以太网与WiFi协议TCP-IP协议详解(3) IP/ARP/RIP/BGP协议TCP-IP协议详解(4)IPv4与IPv6地址TCP-IP协议详解(5)IP协议详解TCP-IP协议详解(6) ICMP协议TCP-IP协议详解(7) UDP协议TCP-IP协议详解(8) TCP协议与流通信TCP-IP协议详解(9) TCP连接TCP-IP协议详解(10) TCP滑窗管理TCP-IP协议详解(11) TCP重传TCP-IP协议详解(12) TCP堵塞控制TCP-IP协议详解(13) DNS协议TCP-IP协议详解(14) CIDR与NATTCP-IP协议详解(15) HTTP协议概览 图解TCP-IP协议
      TCP-IP协议详解(3) IP/ARP/RIP/BGP协议

      想学习modbus/tcp看什么书好

      Modbus学习的书籍非常少。 刚搜了一下,只有清华出版的《Modbus软件开发实战指南》不错, 应该是Modbus开发方面第一书,很系统很全面,各种代码都是开源的。其实,modbus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不注意有很多坑, 特别是寄存器的位数,大小端处理,浮点数,长整数的处理等等。 目前也没有什么其他合适的书籍系统介绍,帮助理解的。清华出版的《Modbus软件开发实战指南》,内容着重讲述如何快速入门并精通Modbus软件开发技术, 适用于初学Modbus通信协议的读者,可以看看,京东或者淘宝都有。作者:大家拿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56012/answer/150841996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百度文库 里 资料 很多 建议去看看
      想学习modbus/tcp看什么书好

      怎么学习TCP/IP

      TCP/IP协议介绍 TCP/IP的通讯协议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TCP/IP整体构架概述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TCP/IP中的协议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1. IP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象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了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来进行平常是被禁止的连接。那么,许多依靠IP源地址做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并且会被非法入侵。2. TCP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3.UDPUDP与TCP位于同一层,但对于数据包的顺序错误或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UDP的服务包括NTP(网落时间协议)和DNS(DNS也使用TCP)。欺骗UDP包比欺骗TCP包更容易,因为UDP没有建立初始化连接(也可以称为握手)(因为在两个系统间没有虚电路),也就是说,与UDP相关的服务面临着更大的危险。4.ICMPICMP与IP位于同一层,它被用来传送IP的的控制信息。它主要是用来提供有关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径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机通向其他系统的更准确的路径,而‘Unreachable’信息则指出路径有问题。另外,如果路径不可用了,ICMP可以使TCP连接‘体面地’终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于ICMP的服务。5. TCP和UDP的端口结构TCP和UDP服务通常有一个客户/服务器的关系,例如,一个Telnet服务进程开始在系统上处于空闲状态,等待着连接。用户使用Telnet客户程序与服务进程建立一个连接。客户程序向服务进程写入信息,服务进程读出信息并发出响应,客户程序读出响应并向用户报告。因而,这个连接是双工的,可以用来进行读写。两个系统间的多重Telnet连接是如何相互确认并协调一致呢?TCP或UDP连接唯一地使用每个信息中的如下四项进行确认:源IP地址 发送包的IP地址。目的IP地址 接收包的IP地址。源端口 源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目的端口 目的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 端口是一个软件结构,被客户程序或服务进程用来发送和接收信息。一个端口对应一个16比特的数。服务进程通常使用一个固定的端口,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这些端口号是‘广为人知’的,因为在建立与特定的主机或服务的连接时,需要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通讯。
      你可以先看些国内的教科书,会浅显一些,等熟悉了些后,再回头来看这本书,会好很多。
      怎么学习TCP/IP

      哪里有详细讲解modbus通信协议的书

      Modbus学习的书籍非常少。 刚搜了一下,只有清华出版的《Modbus软件开发实战指南》不错, 应该是Modbus开发方面第一书,很系统很全面,各种代码都是开源的。其实,modbus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不注意有很多坑, 特别是寄存器的位数,大小端处理,浮点数,长整数的处理等等。 目前也没有什么其他合适的书籍系统介绍,帮助理解的。清华出版的《Modbus软件开发实战指南》,内容着重讲述如何快速入门并精通Modbus软件开发技术, 适用于初学Modbus通信协议的读者,可以看看,京东或者淘宝都有。作者:大家拿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56012/answer/150841996 来源:知乎

      哪里有详细讲解modbus通信协议的书

      【内部分享】MQTT协议解读及使用经验

      时间:2018-07-26Q: 什么是网络连接?A:网络连接是传输层定义的概念,在传输层以下只存在网络数据包的相互交换。所谓连接,其实也不是在网络上有一条真实存在的数据通道。只要通信双方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数据包交换,就可以视为双方建立的连接并没有断开。连接的建立是依托于TCP协议的三次握手,一旦连接已经建立完毕,通信双方就可以复用这条虚拟通道进行数据交换。如果连接保持长时间工作一直没有被中断,那么这样的TCP连接就俗称为长连接。Message Queue Telemetry Transport ,中文直译: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在MQTT协议被设计出来的年代,还没有物联网这么时髦的词汇,当年叫做遥测设备。MQTT协议真正开始声名鹊起的原因,是其正好恰恰踩中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节拍,为消息推送场景提供了一个既简便又具有良好扩展性的现成解决方案。http://docs.oasis-open.org/mqtt/mqtt/v3.1.1/os/mqtt-v3.1.1-os.html可以看出,MQTT对消息头的规定十分精简,固定头部占用空间大小仅为1个字节,一个最小的报文占用的空间也只有两个字节(带一字节的长度标识位)。这也是MQTT协议针对不稳定及带宽低下的网络环境做出的特定设计 - - - -尽可能地节省一切不必要的网络开销。Q:为什么MQTT协议需要心跳报文(PINGREQ, PINGRESP)来维护连接状态,只监控该TCP的连接状态是否可以实现目的?A:TCP数据传输默认的超时时间过长,不符合应用层上细粒度的要求。TCP数据传输超时的情况可分成三种: 服务端断开 、 客户端断开 、 中间网络断开 。在前两种场景下,若断开操作是一方主动发起的,即表示为TCP连接正常结束,双方走四次挥手流程;若程序异常结束,则会触发被动断开事件,通信另一方也能立刻感知到本次连接所打开的 Socket 出现中断异常。唯独中间网络的状态是通信双方不能掌握的。在Linux系统下,TCP的连接超时由内核参数来控制,如果通信中的一方没有得到及时回复,默认会主动再尝试6次。如果还没有得到及时回应,那么其才会认定本次数据超时。连带首次发包与六次重试,Linux系统下这7次发包的超时时间分别为2的0次方至2的6次方,即1秒、2秒、4秒、8秒、16秒、32秒、64秒,一共127秒。MQTT协议认为如此长的超时时间对应用层而言粒度太大,因此其在应用层上还单独设计属于自身的心跳响应控制。常见的MQTT连接超时多被设定为 60秒 。扩展知识- TCP的KeepAlive机制: http://hengyunabc.github.io/why-we-need-heartbeat/由通信中的报文标识符(Packet Identifier )传达。Q:仅Publish与Pubrec能保证消息只被投递一次吗?A:业务上可以实现,但MQTT协议并没有如此设计,原因如下:每个消息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报文标识符,但如果需要两次数据交换就实现消息仅只收到一次,就需要通信双方记录下每次使用的报文标识符,并且在处理每一条消息时都需要去重处理,以防消息被重复消费。但MQTT协议最初被设计的工作对象是轻量级物联设备,为此在协议的设计中报文标识符被约定为可重用,以减少对设备性能的消耗,换回的代价不得不使用四次网络数据交换,才能确保消息正好被消费一次。Q:两个不同客户端在发布与订阅同一Topic下的消息时,都可以提出通信Qos要求,此时以哪项为基准?A:伪命题,故意在分享时埋下坑,等人来踩。两个不同客户端的通信是需要 Broker 进行中转,而不是直连。因此,通信中存在两个不同的会话,双方的Qos要求仅仅作用于它们与 Broker 之间的会话,最终的Qos基准只会向最低要求方看齐。例:遗嘱消息的正确使用方式可参考此篇文章: https://www.hivemq.com/blog/mqtt-essentials-part-9-last-will-and-testament虽然可以借助Retain Message实现绑定一条消息至某个Topic,以达到消息的暂时保留目的。但首先Retain Message并不是为存储场景而设计的,再次MQTT协议并没有对消息的持久化作出规定,也就是说Broker重启后,现有保留消息也将丢失。Q:两种特殊消息的使用场景?A:遗嘱消息,多用于客户端间获取互相之间异常断线的消息通知;保留消息,可保存最近一条广播通知,多用于公告栏信息的发布。Eclipse Mosquitto :MQTT协议的最小集实现有 EMQ ,HiveMQ ,RabbitMQ MQTT Adapter 等。Qos=2 消息保障的网络I/O次数过多,如果不是必需,尽少在程序里使用此类消息。毕竟当初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设备的性能占用,但若应用场景并不是物联网,而是用于手机、电脑或浏览器端等现在已不缺性能的设备上,最好在报文体中,使用UUID生成全局唯一的消息ID,然后自行在业务解析中判断此报文是否被消费过。或者,业务方在处理消息时保证其被消费的幂等性,也可消除重复消息对系统带来的影响。正如MQTT协议并没有依赖TCP连接状态,自己在应用层协议上实现心跳报文来控制连接状态,业务方作为MQTT协议的使用者,也不要完全依赖协议的工作状态,而是依托MQTT协议建立属于业务本身的信息汇报机制,以加强系统的稳健性。Retain Message 可视为客户端主动拉取的行为。如果业务系统采用HTTP+MQTT双协议描述业务过程,主动拉取的操作也可使用HTTP请求替代。作为一个长连接型的应用,上线前需要根据业务量级,评估对操作系统端口数与文件描述符的占用要求,以防服务器资源被打满。在服务端的配置文件和客户端的连接参数中,都拥有 max_inflight_messages 此项配置,来维护 Qos=1 or 2 消息是否被成功消费的状态。MQTT 最初被设计为物联网级的通信协议,因此此参数的默认配额较小(大多数情况下被限制到10至20)。但如果将MQTT协议应用至手机、PC或Web端的推送场景时,硬件性能已不在是瓶颈,在实际使用中推荐把此参数调大。Mosquitto提供Bridge功能,需要我们自己配置。Bridge 意为桥接,当我们把两台Broker桥接在一起时,只需要修改一台Broker的配置,填上另一台Broker的运行地址。前一台Broker将作为客户端发布与订阅后一台Broker的所有Topic,实现消息互通的目的。桥接带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我的建议:Websockets协议被设计的目的是为浏览器提供一个全双工的通信协议,方便实现消息推送功能。在Websockets协议被设计出来前,受限于HTTP协议的一问一答模型,消息的推送只能靠轮询来实现,在资源消耗与时效性保障上,均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Websockets协议复用了HTTP协议的头部信息,告知浏览器接下来的操作将触发协议升级,然后通信双方继续复用HTTP的Header,但报文内容已转变为双方均接受的新协议的格式。Websockets协议改进了网页浏览中的消息推送的方式,因此被广泛应用在聊天、支付通知等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下。MQTT协议重点在于消息队列的实现,其对消息投递的方式作出约定,并提供一些额外的通信保障。MQTT可采取原生的TCP实现,也有基于Websockets的实现版本。当然后者在网络字节的利用率上,不如前者那么精简。但浏览器端无法直接使用TCP协议,所以就只能基于Websockets协议开发。不过基于Websockets的应用也有方便之处:一是证书不需要额外配置,直接与网站共用一套基础设施;二是可使用Nginx等工具管理流量,与普通HTTP流量可共用一套配置方法。MQTT非常适合入门,原因如下:实际的应用场景远比理想中的复杂,无法一招走遍天下,必须做好取舍。MQTT协议在这方面做得很优秀,以后工作中可以作为参考,设计好自己负责的业务系统。
      【内部分享】MQTT协议解读及使用经验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302138.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