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的发展史是什么?
电脑的发展史是: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电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大发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资源网络化等。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等等。计算机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机器语言、程序语言、简单操作系统和Linux、Macos、Windows等现代操作系统四代,运行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四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几十亿次每秒。计算机也由原来的仅供军事科研使用发展到人人拥有,计算机强大的应用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要,未来计算机性能应向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发展。
(1)第一代电脑(1946—1958年) 第一代电脑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因此,通常人们又称第一代电脑为电子管电脑。用水银延迟线或阴极射线管作主存储器,用磁鼓作辅助储存,采用纸带、卡片、磁带等进行输入和输出,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写程序。这一代电脑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科学研究。它体积庞大、笨重、耗电多、可靠性差、速度慢、维护困难。其主流机器为UNIVAC。(2)第二代电脑(1959—1964年)第二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体积减小,但功能增强,这一代电脑又被人们称为晶体管电脑。辅助存储器采用了铁氧磁芯和磁鼓、磁盘,开始用高级语言(FORTRAN、COBOL、ALCOL等)编写程序,并出现了管理程序。该阶段的电脑使输入、输出和运算可“同步”进行。电脑的应用已经从军事领域和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它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耗电量减少、速度加快、可靠性增强。其主流机种为IBMT00系列。(3)第三代电脑(1965—1970年)第三代电脑的硬件部分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体管,因此又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电脑。采用微程序技术和流水线技术提高了电脑的灵活性和运行速度;软件方面管理程序已经发展为操作系统,并出现了诊断程序。这一时期的电脑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以及过程控制。由于元器件体积减小、功能增强,使得电脑的体积、重量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该阶段的主流产品是IBM-svsteIn/360。(4)第四代电脑(1971年至今) 第四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采用大容量的软、硬磁盘,并开始引入光盘。外部设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软件更加丰富,并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行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新型的工业部门。电脑的体积、容量、功耗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可靠性等有了大幅度提高。微型电脑的出现,开始形成网络。
(1)第一代电脑(1946—1958年) 第一代电脑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因此,通常人们又称第一代电脑为电子管电脑。用水银延迟线或阴极射线管作主存储器,用磁鼓作辅助储存,采用纸带、卡片、磁带等进行输入和输出,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写程序。这一代电脑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科学研究。它体积庞大、笨重、耗电多、可靠性差、速度慢、维护困难。其主流机器为UNIVAC。(2)第二代电脑(1959—1964年)第二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体积减小,但功能增强,这一代电脑又被人们称为晶体管电脑。辅助存储器采用了铁氧磁芯和磁鼓、磁盘,开始用高级语言(FORTRAN、COBOL、ALCOL等)编写程序,并出现了管理程序。该阶段的电脑使输入、输出和运算可“同步”进行。电脑的应用已经从军事领域和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它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耗电量减少、速度加快、可靠性增强。其主流机种为IBMT00系列。(3)第三代电脑(1965—1970年)第三代电脑的硬件部分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体管,因此又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电脑。采用微程序技术和流水线技术提高了电脑的灵活性和运行速度;软件方面管理程序已经发展为操作系统,并出现了诊断程序。这一时期的电脑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以及过程控制。由于元器件体积减小、功能增强,使得电脑的体积、重量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该阶段的主流产品是IBM-svsteIn/360。(4)第四代电脑(1971年至今) 第四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采用大容量的软、硬磁盘,并开始引入光盘。外部设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软件更加丰富,并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行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新型的工业部门。电脑的体积、容量、功耗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可靠性等有了大幅度提高。微型电脑的出现,开始形成网络。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

电脑的介绍
电脑一般指计算机。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电脑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电脑(Computer)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通用电子计算机。 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新出现一些新型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1954年5月24日,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应用软件中电脑行业的管理软件,IT电脑行业的发展必备利器,电脑行业的erp软件。硬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机箱(电源、硬盘、磁盘、 内存、主板、CPU-中央处理器、CPU风扇、光驱、声卡、网卡、显卡)、显示器、UPS(不间断电源供应系统)、键盘、鼠标等等(另可配有耳机、麦克风、音箱、打印机、摄像头等)。家用电脑一般主板都有板载声卡、网卡。部分主板装有集成显卡。CPU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or Unit",翻译成中文就是“中央处理器单元”,它一条一条镀金的材料做的。它在PC机中的作用可以说相当于大脑在人体中的作用。所有的电脑程序都是由它来运行的。(注意,千万不要触碰cpu上的金属条,不然会导致接触不良,开不了机)主板 又叫Mother Board(母板)。它其实就是一块电路板, 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各种电路。它可以说是PC机的神经系统,CPU、内存、显示卡、声卡等等都是直接安装在主板上的,而硬盘、软驱等部件也需要通过接线和主板连接。主机 一般将放置在机箱中的电脑部件总称为"主机"。它是电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主板、CPU和硬盘等主要部件均在主机内。内存 与磁盘等外部存储器相比较,内存是指CPU可以直接读取的内部存储器,主要是以芯片的形式出现。内存又叫做“主存储器”,简称"主存"。一般见到的内存芯片是条状的,也叫"内存条",它需要 插在主板上的内存槽中才能工作。还有一种内存叫作"高速缓存",英文名是"Cache",一般已经内置在CPU中或者主板上。一般说一台机器的内存有多少兆,主要是指内存条的容量。可以在电脑刚开始启动时的画面中看到内存的容量显示,也可以在DOS系统中使用命令来查看内存容量,还可以在Windows系统中查看系统资源看到内存容量。显示卡 是连接显示器和PC机主板的重要元件。它是插在主板上的扩展槽里的。它 主要负责把主机向显示器发出的显示信号转化为一般电信号,使得显示器能明白PC 机在让它干什么。显示卡上也有存储器,叫做"显示内存",它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显示器的显示效果,比如清晰程度和色彩丰富程度等等。显示器 是电脑的输出设备之一,早期的显示器外形与电视机相似都是显像管的,即CRT显示器。现在的显示器大多是LCD或LED的。磁盘和磁盘驱动器 磁盘是PC机的外部存储器之一,分为硬盘和软盘两种。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使用磁介质来储存数据,所以叫"磁盘"。想要让PC机使用磁盘,必须将磁盘放置在特殊的装置中,也就是磁盘驱动器里。硬盘和硬盘驱动器 硬盘的英文是Hard Disk,直译成中文就是“硬的盘子”。由于硬盘是内置在硬盘驱动器里的,所以一般就把硬盘和硬盘驱动器混为一谈了。硬盘的外观大小一般是3.5英寸。硬盘的容量一般以M(兆)和G(1024兆)计算。平常见到的硬盘容量从几十兆(几十M)到几千兆(几G)都有。 平常所说的C盘、D盘,与真正的硬盘不完全是一回事。一个真正的硬盘术语叫作“物理硬盘”,可以在DOS操作系统中把一个物理硬盘分区,分为C盘、D盘、E盘等若干个“假硬盘”,术语叫作“逻辑硬盘”。电脑电源和机箱 电脑当然要有电源了,不过电脑的电源可不能直接使用220伏的普通电压。电脑的电源内部有一个变压器,把普通的220V市电转变为电脑各部件所需的电压,比如 CPU 的工作电压,一般只有几伏。 为了安全起见,一般把电脑各部件(当然除了显示器)合理放置在机箱内部。机箱的外壳上有许多按钮,如电源启动按钮、RESET按钮(用于电脑的重新启动)等等。机箱上还有一些指示灯,如电源指示灯在电脑工作时应该是亮的,硬盘指示灯在对硬盘进行操作时会闪烁等等。软驱和光驱在机箱前端可以直接使用。扩展卡和扩展槽 当需要用电脑看VCD、听音乐时,就需要配置声卡了。声卡不是PC机的必备部件,它是PC机的一种功能扩展卡。所谓扩展卡,就是指这种卡可以扩展PC机的功能,比如声卡可以使PC机发声、传真卡可以使PC机具备传真功能、网卡可以让您联入网络等等。扩展卡是直接插在主板上专为扩展卡设计的扩展槽中的。显示卡其实也是一种扩展卡,因为从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来说,“显示”实际是一种额外的功能,只是为了使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能在人们的直接可视的监控之下。虽然现在显示器已经是电脑的基本设备之一了,但由于习惯原因,显示卡仍然被视作一种扩展卡。当然,声卡、传真卡、网卡都是标准的扩展卡。键盘和鼠标是PC机的输入设备。当敲击键盘时,被敲击的键就向PC机的主板发送一个信号,并继续传送给CPU,由CPU来根据操作系统中的有关程序来确认按下的键将会引起什么反应。比如在做文字处理时,如果没有启动汉字输入系统,敲击键盘上的英文字母会直接输入英文,敲击"a"键就会显示"a"。而当启动汉字输入系统后,敲击键盘上的英文字母后,就不会直接输入英文,而先判断所敲入英文是否符合汉字输入方法中的规则,如果能够表达某个或某些汉字,就会输入汉字。反之则无法输入汉字。又如在DOS系统中,同时按下"Ctrl"、"Alt"和"Del"将会使电脑重新启动。 而在Windows 95/98系统中就不会使电脑重新启动,而会弹出一个"关闭程序"的对话框。目前的键盘一般有101或106个键,有的键盘还有3个Windows 95功能键。 DVD/CD ROM 即数字通用光盘。DVD光驱指读取DVD光盘的设备。DVD盘片的容量为4.7GB,相当于CD-ROM光盘的七倍,可以存储133分钟电影,包含七个杜比数字化环绕音轨。DVD盘片可分为:DVD-ROM、DVD-R(可一次写入)、DVD-RAM(可多次写入)和DVD-RW(读和重写)。目前的DVD光驱多采用EIDE接口能像CD-ROM光驱一样连接到IDEas、SATA或SICI接口上。

电脑的介绍
电脑主要包括①cpu;②硬盘;③主板;④内存条;⑤显卡;⑥光驱;⑦声卡;⑧显示器;⑨鼠标、键盘;10电源(笔记本电脑还包括电源变压器,这里就不赘述了。)为了更好的利用电脑,我们首先就应当对它有个初步的认识。所以在这里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对于比较深入的内容这里并不多写,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① CPU:又叫做中央处理器,是电脑中的最核心的部分,计算机的大脑,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主频是衡量CPU性能的主要指标。主频单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现在较为常见的主频一般为2.0GHz及以上,较高的可达3.4GHz、3.6GHz。而一些老式的机子maybe只有1.6 GHz。二级缓存也是CPU性能的重要指标,简单说,二级缓存是内存的精华版,它的运行速率比内存快得多,用于内存存储与CPU数据处理之间的连接,使CPU更快得从内存中提取数据来加以处理。于是二级缓存的大小也决定了CPU的运行速率。看到这,读者是不是有个这样的疑问:那以及缓存不重要吗?当然,一级缓存是最重要的,只不过一级缓存大家都一样,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而近来出现的三级缓存实质上是起到辅助作用,对服务器这样的高端机器比较有用,对家庭机而言就不那么需要考虑三级缓存了。目前市面上Int④内存:内存是连接CPU 和其他设备的通道,起到缓冲和数据交换作用,相当于一个中转站,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现在市面上的电脑内存主要以2G为主,较为高端的可达到4G或以上,对于一般用户来说,2G就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了。在之前windows7还没出来之前,对于不玩大型游戏,不运行大型软件的同学来讲,1G也足够用了,不过,在windows7普及之后,1G内存就显得不足了。⑤显卡:显卡的性能对于一台计算机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参数,显卡是CPU连接显示器的中转站,也就是显卡决定了显示器的显示速度,设想一台电脑CPU很强,内存很高,但是显卡很差,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显然,这会造成显示器显示速度跟不上电脑运行速度,屏幕上的图像就会很卡,直观上也就相当于电脑很卡了。现在的主流显卡内存为512M, 1G的显卡就已经是很高速的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常用的显卡图形芯片供应商主要包括AMD(ATI)和Nvidia(英伟达)两家。人们常说的集显和独显就是显卡的两个分类。集成显卡是将显示芯片、显存及其相关电路都做在主板上,与主板融为一体。虽然功耗低,发热小,但其容量较小,集成显卡的显示效果与处理性能相对较弱,不能对显卡进行硬件显示芯片升级。比较适用于单纯的办公学习。而独立显卡是指将显示芯片、显存及其相关电路单独做在一块电路板上,自成一体而作为一块独立的板卡存在。独立显卡单独安装有显存,一般不占用系统内存,在技术上也较集成显卡先进得多,比集成显卡能够得到更好的显示效果和性能,虽然性能较高的独立显卡价格不便宜,但绝对是游戏娱乐发烧友的追求。一般现在市面上的笔. 记本显卡都是独立显卡,并且显存可达到1G或以上。
电脑的好处:: 但与此同时它带来很多的坏处。 电脑的好处有很多,例如可以方便我们搜集资料。当我们想做一个专题习作,但又缺乏资料,只要我们上网浏览,就可以立刻找到很多与该专题习作有关的资料,非常方便。透过电脑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现在互联上设有「每日一篇」阅读计划,我们每天只需五至十分钟时间上网就可以阅读一篇优质的文章,并完成课后练习。如此下去,日积月累,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如果同学在功课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只要一上网,就会有人为我们解决难题。电脑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查找资料如果没有书就可以利用电脑既方便有实用。还有现在买东西,定机票等等例如都可以用电脑来订购。一、目前中学生用电脑状况分析: 在当今社会,电脑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城市几乎家家都拥有电脑,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脑,被誉为“新生代”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是电脑。我们课题小组成员通过对身边同学的调查认为中学生使用电脑主要有以下用途:用于学习(包括绘画、写作)、玩游戏(包括欣赏音乐、看电影)、上网。而上网主要有以下用途:网上学习、查资料、玩游戏(包括欣赏音乐、看电影)、聊天和交友等等。据统计,其中玩游戏所花费的时间占的比例最大,几乎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二、电脑对中学生成长进步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学生使用电脑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但这其中有利也有弊,电脑容易被我们中学生接受,其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现为:1、是快速掌握多方面知识的重要途径 电脑已经成为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全世界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大多可以通过电脑上网获得,它不仅查阅快捷而且也省去了大量的额外的花销。还有新闻、资料、娱乐、文学等各种信息。通过电脑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最新、最快、最权威的新闻,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到更广泛的未知信息,也使更多的中学生更快、更早、更接近科技前沿,使我们更加地热爱科学,崇尚科学。2、接受教育的有效方式 目前的学习软件琳琅满目,与书本相比要有趣灵活得多,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大布列颠百科全书厚厚的几大本,一张小小的光盘就能搞定。还有“网校”这种新式的教学方式,“网校”里老师单个教你,“同学”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完全没有在教室里与老师面对面的那种拘束,也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对我们中学生的自由发挥有很大的帮助。3、电脑是加强交流的有益工具。 目前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在学校我们一般独处的时间较多,而通过电脑上网我们可以在聊天室或OICQ等其它的交流网站聊天,在这虚拟的世界里,各自谈论着自己喜欢的话题,网友不论老少,不论职业,只要认为兴趣相投就可以尽吐心声。 这对渴望朋友,渴求友谊,渴求倾诉的我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在网络中愉快地畅谈,得到心灵上的放松和解脱。.1、电脑辐射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2、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4、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由于眼睛属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还会对视觉系统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引起白内障等。. 其实,电脑的好坏都是绝对的,就像我们物理所学的那样,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同样,电脑的好坏也是相对的,如果我们善于用它把它用在好的一面,那么,家用电脑很明显是利于大家的。但相反的,如果你不善于用它甚至用它去做一些坏事,那么,自然的,电脑就不利于大家了。所以,我认为我们一再讨论的电脑的好处和坏处都是相对的。所以,电脑是处于中立,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就看你去怎么用它了。
电脑主要包括①cpu;②硬盘;③主板;④内存条;⑤显卡;⑥光驱;⑦声卡;⑧显示器;⑨鼠标、键盘;10电源(笔记本电脑还包括电源变压器,
如以下:
CPU:又叫做中央处理器,是电脑中的最核心的部分

关于电脑的知识
首先需了解电脑的基本组成 一般我们看到的电脑都是由:主机(主要部分)、输出设备(显示器)、输入设备(键盘和鼠标)三大件组成。而主机是电脑的主体,在主机箱中有:主板、CPU、内存、电源、显卡、声卡、网卡、硬盘、软驱、光驱等硬件。从基本结构上来讲,电脑可以分为五大部分: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电脑硬件基础知识内存,当电脑工作时,电脑会在这里存上存储数据,相当于人的记忆。CPU,也称中央处理器,是电脑运算和控制的核心。显卡,电脑通过这个玩意传送给显示器。声卡,电脑通过这个玩意传送声音给音箱的哦。硬盘,平常人们常说我的硬盘有多少G多少G,就是指这个硬盘的容量,而G数越多能装的东西便越多。软驱,就是插软盘的玩意,现在一般都用3.5英寸的,古老年代用5.25英寸的,现在我们去买人家都不卖了。光驱,听CD当然少不了这个,有时候你要安装某些软件都是在光盘上的,所以这个用处太大。如何评价一台电脑的好和坏当然,一台电脑的好坏,是要从多方面来衡量的,不能仅看其中某个或者几个性能指标。而一般评价一台电脑的好坏的性能指标有如下几种:(1)、CPU的类型和时钟频率这是电脑最主要的性能指标,它决定了一台电脑的最基本性能。以前我们常说的286、386、486、586、686等就是按CPU的型号来叫的。时钟频率是一台电脑按固定的节拍来工作的一种衡量方法吧,又称为主频,时钟频率越高,时钟周期就越短,它执行指令所需要的时间便越短,运算速度就越快。(2)、内存的容量内存的单位是MB,平常人们总说我的内存有多少多少MB就是指这个,如32MB、64MB、128MB、256MB等,一台电脑,它的内存容量越大,则电脑所能处理的任务可以越复杂,速度也会越快。(3)、外部设备的配置情况高档电脑一般都有软好的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等等。(4)、运行速度 一台电脑的运行速度主要是由CPU和内存的速度所决定的。
这种情况有几种原因: 1.电脑网口不好2.路由网口不好3.网线不好4.接触不良5.电脑网卡驱动问题解决方法:把电脑网口和网线重新拔插一下,路由接口换个口试试。如果问题没解决,条件允许的话,用排除法,换个电脑测试是否好用。重装网卡驱动,买电脑时有个驱动光盘的,里面有驱动。 不行,就去附近电脑店看看吧。
就是说你的磁盘系统是FAT32的。不能拷贝文件容量大于4G的文件。现在有些文件比较大。你必须得把磁盘文件转换成NTFS格式才能装。可以这样转换:开始菜单--运行---打CMD 然后在DOS下打convertd:/fs:ntfs (这里D是表示你的D盘。如果是别的盘请修改)。完事后就可以拷贝进去了
关于电脑的知识 解释下显卡,CPU等的硬件,顺便说一下显卡那些东西多少为好。(如显存为2G,独立这类)。说说怎样看配置是好是坏,还有什么处理器等东西的意思。 说明白的50分!!!!!!
没有区别,如果是正常关机就没有区别,关机程序先会全部退出的,如果你是按紧电源键,那就是强制关机,有区别了。按键关机与非按键关机是一个概念。你按一下是正常关机,当然这个也在属性里可以设置的

第一台计算机相关资料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的学生爱克特(Eckert)设计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ENIAC,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器),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只大象重)。它的计算速度快,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运作了九年之久。吃电很凶,据传ENIAC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扩展资料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中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产品380余台。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946年2月14日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这是世界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 ENIAC(“埃尼阿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简称,英文全称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宣告诞生。 ENIAC 长三十米 重三十吨 .是美国 冯诺依曼工作组 为了计算炮弹的射程造的。我国的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 --150机。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2 月14日问世了。它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耗电174千 瓦,耗资45万美元。这台计算机每秒只能运行5千次加法运算,或400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
查阅有关电子计算机的资料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30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