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路由的四种类型(静态路由的类型有哪几种)

      最后更新:2024-03-20 20:09:28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路由算法的类型有

      路由算法有很多种,如果从路由表对网络拓扑和通信量变化的自适应能力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静态路由算法和动态路由算法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细分为几种小类型,比较典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静态路由算法1.Dijkstra算法(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是典型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Dijkstra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径算法,在很多专业课程中都作为基本内容有详细的介绍,如数据结构,图论,运筹学等等。Dijkstra一般的表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用永久和临时标号方式,一种是用OPEN,CLOSE表的方式,这里均采用永久和临时标号的方式。注意该算法要求图中不存在负权回路。Dijkstra算法执行步骤如下:步骤一:路由器建立一张网络图,并且确定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设为V1和V2。然后路由器建立一个矩阵,称为“邻接矩阵”。在这个矩阵中,各矩阵元素表示权值。例如,[i,j]是节点Vi与Vj之间的链路权值。如果节点Vi与Vj之间没有链路直接相连,它们的权值设为“无穷大”。步骤二:路由器为网路中的每一个节点建立一组状态记录。此记录包括三个字段:前序字段———表示当前节点之前的节点。长度字段———表示从源节点到当前节点的权值之和。标号字段———表示节点的状态。每个节点都处于一个状态模式:“永久”或“暂时”。步骤三:路由器初始化(所有节点的)状态记录集参数,将它们的长度设为“无穷大”,标号设为“暂时”。步骤四:路由器设置一个T节点。例如,如果设V1是源T节点,路由器将V1的标号更改为“永久”。当一个标号更改为“永久”后,它将不再改变。一个T节点仅仅是一个代理而已。步骤五:路由器更新与源T节点直接相连的所有暂时性节点的状态记录集。步骤六:路由器在所有的暂时性节点中选择距离V1的权值最低的节点。这个节点将是新的T节点。步骤七:如果这个节点不是V2(目的节点),路由器则返回到步骤5。步骤八:如果节点是V2,路由器则向前回溯,将它的前序节点从状态记录集中提取出来,如此循环,直到提取到V1为止。这个节点列表便是从V1到V2的最佳路由。2.扩散法事先不需要任何网络信息;路由器把收到的每一个分组,向除了该分组到来的线路外的所有输出线路发送。将来会有多个分组的副本到达目的地端,最先到达的,可能是走了“最优”的路径常见的扩散法是选择性扩散算法。3.LS算法采用LS算法时,每个路由器必须遵循以下步骤:步骤一:确认在物理上与之相连的路由器并获得它们的IP地址。当一个路由器开始工作后,它首先向整个网络发送一个“HELLO”分组数据包。每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路由器都将返回一条消息,其中包含它自身的IP地址。步骤二:测量相邻路由器的延时(或者其他重要的网络参数,比如平均流量)。为做到这一点,路由器向整个网络发送响应分组数据包。每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路由器返回一个应答分组数据包。将路程往返时间除以2,路由器便可以计算出延时。(路程往返时间是网络当前延迟的量度,通过一个分组数据包从远程主机返回的时间来测量。)该时间包括了传输和处理两部分的时间——也就是将分组数据包发送到目的地的时间以及接收方处理分组数据包和应答的时间。步骤三:向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广播自己的信息,同时也接收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在这一步中,所有的路由器共享它们的知识并且将自身的信息广播给其他每一个路由器。这样,每一个路由器都能够知道网络的结构以及状态。步骤四:使用一个合适的算法,确定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的最佳路由。路由算法有哪些类型?路由算法与路由协议的区别在这一步中,路由器选择通往每一个节点的最佳路由。它们使用一个算法来实现这一点,如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在这个算法中,一个路由器通过收集到的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建立一个网络图。这个图描述网络中的路由器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链接关系。每个链接都有一个数字标注,称为权值或成本。这个数字是延时和平均流量的函数,有时它仅仅表示节点间的跃点数。例如,如果一个节点与目的地之间有两条链路,路由器将选择权值最低的链路。二、动态路由算法1.距离向量路由算法距离向量路由算法,也叫做最大流量演算法,其被距离向量协议作为一个算法,如RIP、BGP、ISO IDRP、NOVELL IPX。使用这个算法的路由器必须掌握这个距离表(它是一个一维排列-“一个向量”),它告诉在网络中每个节点的最远和最近距离。在距离表中的这个信息是根据临近接点信息的改变而时时更新的。表中数据的量和在网络中的所有的接点(除了它自己本身)是等同的。这个表中的列代表直接和它相连的邻居,行代表在网络中的所有目的地。每个数据包括传送数据包到每个在网上的目的地的路径和距离/或时间在那个路径上来传输(我们叫这个为“成本”)。这个在那个算法中的度量公式是跳跃的次数,等待时间,流出数据包的数量,等等。在距离向量路由算法中,相邻路由器之间周期性地相互交换各自的路由表备份。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之间也将及时地相互通知有关变更信息。其优点是算法简单容易实现。缺点是慢收敛问题,路由器的路径变化需要像波浪一样从相邻路由器传播出去,过程缓慢。每一个相邻路由器发送过来的路由表都要经过以下步骤:步骤一:对地址为X的路由器发过来的路由表,先修改此路由表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改为X,并把所有”距离”字段都加1。步骤二:对修改后的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以下步骤:(1)将X的路由表(修改过的),与S的路由表的目的网络进行对比。若在X中出现,在S中没出现,则将X路由表中的这一条项目添加到S的路由表中。(2)对于目的网络在S和X路由表中都有的项目进行下面步骤:1)在S的路由表中,若下一跳地址是x,则直接用X路由表中这条项目替换S路由表中的项目。2)在S的路由表中,若下一跳地址不是x,若X路由表项目中的距离d小于S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步骤三: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表,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到达路由器,即把距离设置为16。2.链路状态最短路由优先算法SPF1)发现邻居结点,并学习它们的网络地址;2)测量到各邻居节点的延迟或者开销;3)创建链路状态分组;4)使用扩散法发布链路状态分组; 5)计算到每个其它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路由算法,又名选路算法,可以根据多个特性来加以区分。算法的目的是找到一条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好”路径(即具有最低费用的路径)。算法设计者的特定目标影响了该路由协议的操作;具体来说存在着多种路由算法,每种算法对网络和路由器资源的影响都不同;由于路由算法使用多种度量标准(metric),从而影响到最佳路径的计算。 路由 算法是提高 路由协议功能,尽量减少路由时所带来开销的 算法。当实现路由 算法的软件必须运行在 物理资源有限的计算机上时高效尤其重要。路由 算法必须健壮,即在出现不正常或不可预见事件的情况下必须仍能正常处理,例如硬件故障、高 负载和不正确的实现。因为 路由器位于 网络的连接点,当它们 失效时会产生重大的问题。最好的路由 算法通常是那些经过了时间考验,证实在各种 网络条件下都很稳定的算法。此外路由 算法必须能快速聚合,聚合是所有 路由器对最佳路径达成一致的过程。当某 网络事件使路径断掉或不可用时, 路由器通过网络分发路由更新 信息,促使最佳路径的重新计算,最终使所有路由器达成一致。聚合很慢的路由 算法可能会产生路由环或网路中断。路由器使用路由 算法来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由。当说“最佳路由”时,考虑的参数包括诸如跳跃数(分组 数据包在 网络中从一个 路由器或中间 节点到另外的 节点的行程)、延时以及分组数据包 传输通信耗时。 关于 路由器如何收集 网络的结构 信息以及对之进行分析来确定最佳路由,有两种主要的路由 算法:总体式路由 算法和分散式路由 算法。采用分散式路由 算法时,每个 路由器只有与它直接相连的路由器的 信息——而没有 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的信息。这些 算法也被称为DV( 距离 向量)算法。采用总体式路由 算法时,每个 路由器都拥有 网络中所有其他路由器的全部 信息以及网络的流量状态。这些算法也被称为LS(链路状态)算法。路由 算法通常具有下列设计目标的一个或多个: 优化、简单、低耗、健壮、稳定、快速聚合、灵活性。(1)最 优化:指路由算法选择 最佳路径的能力。根据metric的值和权值来计算。(2)简洁性: 算法设计必须简洁。 路由协议在 网络中必须高效地提供其功能,尽量减少软件和应用的开销。这在当实现路由算法的软件必须运行在 物理资源有限的计算机上时尤其重要。(3)坚固性:路由 算法处于非正常或不可预料的环境时,如硬件故障、 负载过高或操作失误时,都能正确运行。由于 路由器分布在 网络联接点上,所以在它们出故障时会产生严重后果。最好的 路由器 算法通常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在各种 网络环境下被证实是可靠的。(4) 快速收敛: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 路由器达到一致的过程。当某个 网络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时, 路由器就发出更新 信息。路由更新 信息遍及整个 网络,引发重新计算最佳路径,最终达到所有 路由器一致公认的最佳路径。收敛慢的路由 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 网络中断。 (5)灵活性:路由 算法要求可以快速、准确地适应各种 网络环境。例如,某个 网段发生故障,路由 算法要能很快发现故障,并为使用该网段的所有 路由选择另一条最佳路径。
      在互联网中,路由器采用表驱动的路由选择算法。路由表储存了肯能的目标地址以及如何到达目标地址的信息。路由器再传送IP分组时必须查询路由表,已决定分组通过哪一个端口转发出去。路由表是根据路由选择算法产生的。从路由表对网络拓扑和通信量变化的自适应能力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静态路由选择算法和动态路由选择算法两大类。 1.静态路由选择算法也叫做非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动态路由选择算法也叫做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其特点是能够较好的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2.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和路由器要传输IP分组,就必须维护一个路由表。路由表可以分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1)静态路由表静态路由表是由人工方式建立的,网络管理员将每一个目的地址的路径输入到路由表中。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时,路由表无法自动更新。静态路由表的更新工作必须由网络管理员手动修改。因此,静态路由表一般只用在小型的、结构不会经常发生改变的局域网系统中,或者是故障查找的实验网络中。(2)动态路由表 大型互联网络通常采用动态路由表。在网络系统运行时,系统将会自动运行动态路由选择协议,建立路由表。当互联网结构发生变化时,例如当某个路由器出现故障时或者某条链路中断时,动态路由选择呢协议就会自动更新所有路由器中的路由表。不同规模的网络需要选择不同规模的动态路由选择协议。
      路由算法,又名选路算法,可以根据多个特性来加以区分。算法的目的是找到一条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好”路径(即具有最低费用的路径[1])。算法设计者的特定目标影响了该路由协议的操作;具体来说存在着多种路由算法,每种算法对网络和路由器资源的影响都不同;由于路由算法使用多种度量标准(metric),从而影响到最佳路径的计算。 路由算法还应该是灵活的,即它们应该迅速、准确地适应各种网络环境。路由算法可以设计得可适应网络带宽、路由器队列大小和网络延迟。路由算法的核心是路由选择算法,设计路由算法时要考虑的技术要素有:1、选择最短路由还是最佳路由;路由算法2、通信子网是采用虚电路操作方式还是采用数据报的操作方式;3、采用分布式路由算法还是采用集中式路由算法;4、考虑关于网络拓扑、流量和延迟等网络信息的来源;5、确定采用静态路由还是动态路由。优化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根据metric的值和权值来计算。例如有一种路由算法可能使用跳数和延迟,但可能延迟的权值要大些。当然,路由协议必须严格定义计算metric的算法。区分要素各路由算法的区别点包括:静态与动态、单路径与多路径、平坦与分层、主机智能与路由器智能、域内与域间、链接状态与距离向量。静态与动态 静态路由算法很难算得上是算法,只不过是开始路由前由网管建立的表映射。这些映射自身并不改变,除非网管去改动。使用静态路由的算法较容易设计,在网络通信可预测及简单的网络中工作得很好。由于静态路由系统不能对网络改变做出反映,通常被认为不适用于的大型、易变的网络。九十年代主要的路由算法都是动态路由算法,通过分析收到的路由更新信息来适应网络环境的改变。如果信息表示网络发生了变化,路由软件就重新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这些信息渗入网络,促使路由器重新计算并对路由表做相应的改变。动态路由算法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以静态路由作为补充。例如,最后可选路由(router of last resort),作为所有不可路由分组的去路,保证了所有的数据至少有方法处理。
      路由算法类型: 1.非自适应算法(1)静态路由(2)扩散法(3)随机走动法(4)最短路径法(5)基于流量的路由算法2.自适应路由算法(1)距离矢量算法(2)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3) 分级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的类型有

      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的区别

      静态路由:这个是手动设置的,如ip route 192.168.1.1 255.255.255.255 192.168.1.254 这条静态路由指的是把去往192.168.1.1这个IP的数据全部发往192.168.1.254默认路由:一般这个是其他路由选择都没有匹配时,才会选择这个如:ip route 0.0.0.0 0.0.0.0 192.168.1.1这条默认路由指的是如果其他路由规则不匹配,就把剩下的数据发往192.168.1.1静态默认路由:一般的默认路由都是静态的,当然还有一种动态默认路由动态默认路由:这个和静态的默认路由又有什么区别呢?比如有一个星形拓扑,R1为核心路由器,而剩下的R2,R3为分支,想要让R1告诉分支路由器,当找不到路径到达一个远程网络时候,全部通过核心路由器来转发数据到远程网络。但是当有新的路由器加入到这个网络拓扑的时候,这个路由器也能通过核心路由器发现核心路由器上的默认路由, 这时候的默认路由则是动态的(例如:只要是能够动态得到核心路由器的网络的所有的路由器都能有这么一条默认路由,如EIGRP 用D*来表示)
      一、静态路由 转发数据包是路由器的最主要功能。路由器转发数据包时需要查找路由表,管理员可以通过手工的方法在路由器中直接配置路由表,这就是静态路由。虽然静态路由不适合于在大的网络中使用,但是由于静态路由简单、路由器负载小、可控性强等原因,在许多场合中还经常被使用。本章将介绍静态路由的配置,同时为以后配置动态路由奠定基础。路由器在转发数据时,要先在路由表(routing table)中查找相应的路由。路由器有这么三种途径建立路由:(1) 直连网络:路由器自动添加和自己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路由(2) 静态路由:管理员手动输入到路由器的路由(3) 动态路由:由路由协议(routing protocol)动态建立的路由静态路由的缺点是不能动态反映网络拓扑,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管理员就必须手工改变路由表;然而静态路不会占用路由器太多的 CPU 和 RAM 资源,也不占用线路的带宽。如果出于安全的考虑想隐藏网络的某些部分或者管理员想控制数据转发路径,也会使用静态路由。在一个小而简单的网络中,也常使用静态路由,因为配置静态路由会更为简捷。配置静态路由的命令为“ip route”,命令的格式如下:ip route 目的网络 掩码 { 网关地址 | 接口 }例子: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s0/0例子: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2.12.12.2在写静态路由时,如果链路是点到点的链路(例如 PPP 封装的链路),采用网关地址和接口都是可以的;然而如果链路是多路访问的链路(例如以太网),则只能采用网关地址,即不能: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f0/0 。【提示】有的 IOS 版本中,采用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f0/0 时,路由器也是正常工作的,然而这是代理 ARP 的功劳,建议不要采用该形式。在路由器上,可以使用“ show ip route”命令查看路由表。如下:R1# 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R 172.16.0.0/16 [120/2] via 10.1.0.2, 00:00:21, Serial0/0[120/2] via 10.3.0.2, 00:00:06, Serial0/110.0.0.0/16 is subnetted, 4 subnetsR 10.2.0.0 [120/1] via 10.1.0.2, 00:00:21, Serial0/0C 10.3.0.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1C 10.1.0.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0R 10.4.0.0 [120/1] via 10.3.0.2, 00:00:06, Serial0/1C 192.168.1.0/24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在输出中,首先显示路由条目各种类型的的简写,如:“C”为直连网络,“S”为静态路由。以上面带有下划的路由为例,“R”表示这条路由是“RIP”协议学习得到的;“10.2.0.0”是目的网络;“[120/1]”是管理距离(Administrative Distance ,AD)/ 度量值(Metric);“via 10.1.0.2”是指到达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 IP 地址;“00:00:21”是指路由器最近一次得知路由到现在的时间;“Serials 0/0”是指到达下一跳应从哪个端口出去。【 技术要点】管理距离(AD):用来表示路由的可信度,路由器可能从多种途径获得同一路由,例如:一个路由器要获得“10.2.0.0/24”网络的路由,可以来自 RIP,也可以是静态路由。不同途径获得的路由可能采取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网络,为了区别它们的可信度,用管理距离加以表示。路由表中管理距离值越小说明路由的可靠程度越高,静态路由的管理距离为 1,说明手工输入的路由优先级高于其他的路由。二、路由协议的默认管理距离路由协议 管理距离直连接口 0静态路由 1外部 BGP 20内部 EIGRP 90IGRP 100OSPF 110RIP 120外部 EIGRP 170内部 BGP 200度量值(Metric) :某一个路由协议判别到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的方法。当一路由器有多条路径到达某一目的网络时,路由协议必须判断其中的哪一条是最佳的并把它放到路由表中,路由协议会给每一条路径计算出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度量值,通常这个值是没单位的。度量值越小,这条路径越佳。然而不同的路由协议定义度量值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路由协议选择出的最佳距离可能是不一样的三、默认路由所谓的默认路由,是指路由器在路由表中如果找不到到达目的网络的具体路由时,最后会采用的路由。默认路由通常会在存根网络(Stub network,即只有一个出口的网络)中使用。图中左边的网络到 Internet 上只有一个出口,因此可以在 R2 上配置默认路由。命令为: ip route 0.0.0.0 0.0.0.0 { 网关地址 | 接口 }例: ip route 0.0.0.0 0.0.0.0 s0/0 例 :ip route 0.0.0.0 0.0.0.0 12.12.12.2
      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的区别

      路由的种类

      接入路由器是指将局域网用户接入到广域网中的路由器设备。我们局域网用户接触最多的就是接入路由器了。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会有路由器。如果你通过局域网共享线路上网,就一定会使用路由器。有的读者会心生疑问:我是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网的,不用路由器不也能接入互联网吗?其实代理服务器也是一种路由器,一台计算机加上网卡,再加上ISDN(或Modem或ADSL),再安装上代理服务器软件,事实上就已经构成了路由器,只不过代理服务器是用软件实现路由功能,而路由器是用硬件实现路由功能,就像VCD软解压软件和VCD机的关系一样,结构不同,但是功能却是相同的。 只有工作在电信等少数部门的技术人员,才能接触到骨干级路由器。互联网由几十个骨干网构成,每个骨干网服务几千个小网络,骨干级路由器实现企业级网络的互联。对它的要求是速度和可靠性,而价格则处于次要地位。硬件可靠性可以采用电话交换网中使用的技术,如热备份、双电源、双数据通路等来获得。这些技术对所有骨干路由器来说是必须的。骨干网上的路由器终端系统通常是不能直接访问的,它们连接长距离骨干网上的ISP和企业网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骨干网、企业网和接入网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持所需识别的逻辑地址的协议
      路由器的路由表 有两种生成方法:一是用手工配置路由表,二是由路由器自动生成路由表。按照路由表项目的生成方法,可把路由分为4类:直连路由、静态路由、 默认路由和动态路由。
      路由的种类

      静态路由、RIP、IGRP、EIGRP、OSFP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各自对应的网络类型)

      静态用于一个比较小的网络环境,多用于小公司的上网出口指静态的默认。 IGRP己经没有了,EIGRP是由他发展来的。RIP适用于一个小型的网络,用得不多。EIGRP只能是CISCO的路由器使用,因为这是CISCO私有的协议。但是这个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协议,OSPF在中型的园区网中用得比较多,因为细节做得好,方方面面都想到了。适合各种复杂的需求ISP还是主要用IS-IS。只有OSPF有对应的网络类型一说别的协议不管是什么网络类型都是一种工作方法,OSPF有5种网络类型。分别是:点对点对应PPPHDLC FR点对点子接口广播对应以太NBMA对应FR多点子接口和主接口点到多点无对应关系,要手动改 点到多点非广播无。
      静态路由、RIP、IGRP、EIGRP、OSFP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各自对应的网络类型)

      路由表中的两种常见的静态路由类型是什么?

      就是静态路由和直连路由
      路由表中的两种常见的静态路由类型是什么?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306530.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