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2020-04-06 10:20:05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3月底,全国各大影院相继收到关闭通知,全国各地已经进入复工初期的影院被紧急关闭。此前,上海等地宣布,当地影院将逐步恢复运营。
一些观影者甚至悲观地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观影者短期内很难去观影,预计关门时间还会继续,恢复正常甚至到10月份。
4月3日,国家电影管理局也在官方网站上明确发布了一份文件,称目前还没有恢复电影院运营的明确时间表。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大屏幕观看的需求,国家电影管理局将积极组织高质量的电影资源,丰富电影网络供应,尽一切努力满足人们目前对家庭观看的需求。

从这条新闻来看,很明显,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普通人没有机会去电影院“欣赏大屏幕”。想看大屏幕电影的人只能在家看。
一位来自国内视听频道的人士告诉视听圈:国家电影管理局积极鼓励家庭观看,这将给以大尺寸著称的家庭投影产品(激光电视、家用投影仪、智能发光二极管投影)带来巨大机遇。
国家积极鼓励家庭观看作为家庭放映的“大机会”。
北京一家视听频道的消息人士强·明军告诉视听圈,如今普通人“痴迷”影院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大屏幕图像有着天然的需求。所谓的电影,只有在更大的高清屏幕上才能展现其真正的视听魅力。

目前,由于“特殊原因”,许多电影爱好者可能很难感受到电影院数百英寸巨幅画面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这对于喜欢大屏幕文化的粉丝来说是一种“遗憾”。
如何在特殊时期弥补这种“遗憾”?选择高质量的家庭投影仪产品在家观看电影可能是目前取代进入“电影院”的最佳方式。
强明军说,目前大部分影院的播放设备都是用投影仪投影的。这说明投影显示技术在画面质量效果上绝对没有瓶颈,在大屏幕的冲击下“无人能敌”。从这个角度来看,影迷对投影产品会有一种天然的“好感”。
此外,随着性能技术的成熟和投影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系统的应用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也成为投影仪成为“家庭观看”的重要助推器。
投影产品变得更强大,更容易使用,更实惠
平民家电网创始人约翰·杨(John young)表示,目前消费级家庭娱乐投影产品进入市场“高点”的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投影产品在高亮度、高清晰度、高色值和“更方便”的应用场景方面有“质的提高”。

以目前流行的主流流行智能发光二极管家庭投影机为例,亮度约为1500流明,分辨率为1080像素和4K。同时,易于使用的功能,如多屏幕互动和梯形校正已成为标准。与过去相比,这些核心配置是“革命性的改进”,为家用投影产品在应用层面带来了一致的“保证”。
尽管与大屏幕液晶电视相比,投影仪不能满足“在强光下使用彩色电视机的需求”,但要实现100英寸的大屏幕需要3000到4000元人民币,这需要一辆“自行车”。此外,你想看的电影是“黑暗”文化。
2019年LED智能投影仪的销量超过300万台,充分证明了消费者可以容忍某些“性能缺陷”,但追求“大屏幕”效果。
房子越大,网络速度越快,内容越多,投影产品的性能就越好空
除了产品本身的“增强”,消费环境的整体改善也给投影产品更多的“显示空”。特别是在人均居住面积方面,过去10年来,国内人均居住面积从25平方米增加到近40平方米。对改善生活的需求使得客厅越来越大,这可以容纳更大的观看距离,并且为大尺寸显示设备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当消费者要求更好的房子、更好的食物和其他消费时,他们也会寻找更好的“视听”消费机会。

高质量的内容消费。消费者对视听内容的质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上升。4K已经达到了最初的受欢迎程度,高清已经成为最低标准。许多大型网络电影和电视剧加大了对图像质量和技术指标的投资,以“唯美主义”吸引年轻消费者。要欣赏这样的内容,当然要配“设备”。面对高分辨率内容,大屏幕是反映“分辨率”提高的图像质量提高的最基本条件。
与此同时,在电影内容的供应方面,国家电影总局的文件也明确提出:积极组织高质量的电影资源,丰富电影网络供应,这也将为内容的传播和推广带来更多的机会。今年春节期间,《南马》选择在网上首映,直接跳过了影院大屏幕市场的限制,这本身就是对原影院行业规则的巨大“改变”。
此外,网络传输的速度现在正进入一个最成熟的节点。在WIFI宽带上,许多网络提供商“推动”了500米家庭宽带的普及,而在5G推广上,今年也进入了普及的第一年,为高质量数字视听内容的网络传输,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传输奠定了基础。这是家庭电影欣赏达到更高质量的第一个基本硬件条件。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从目前视听行业的趋势来看,包括硬件产品、内容制作和传输以及国内相关政策授权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平衡点”,这为家庭投影成为家庭观看的“首选设备”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现在的关键点是,家用投影仪制造商需要利用这一趋势,在市场推广中更加大胆和激进。他们需要进一步缩小与消费者的距离,使家庭放映电影设备从“窄范围”走向大众,最终使放映产品成为“家庭观看”标签产品。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