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打开新需求,看人工智能如何“疫”中崛起

      最后更新:2020-04-09 11:28:48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在疫情期间,普渡科技智能喂养机器人在湖北、广东、北京等1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医院和隔离点的病房内来回穿梭,以防止隔离观察区的接触式喂养和药物输送,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深圳人民医院,广汽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头盔N901已经投入使用。工作人员戴上头盔开始扫描,2分钟内可以检测到数百人,发热检出率达到100%。

      当新的冠状肺炎疫情来袭时,对人工智能的新需求就出现了:如何争分夺秒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协助诊断疑似病例?在医院和隔离点,如何开展“零接触”商品配送服务?在拥挤的地方,如何快速准确地监控供热人员...

      腾讯寻找影子、智能头盔、分销机器人...面对需求缺口,广东企业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正迅速应用于疫情监测、疾病诊断、复工和再生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多个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防疫工作的第一线。服务人群包括成千上万的疑似和确诊病例。腾讯、广汽、赛特、普渡科技等广东企业加入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战场”。

      在全球疫情下,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已成为刺激内需潜力和培育新经济势头的重要因素。广东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布局,首批179家企业和254款数字技术产品在广东尚同“智能回归工作”区推出。广州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总投资5800多亿元。

      新需求

      疫情下的“人工智能+”多维激励

      在湖北武汉谢赫西医院,配备“腾讯寻影”的新型急诊CT设备已经运行了一个多月。

      在疫情开始时,大量新诊断肺炎的疑似患者迫切需要诊断,并且CT读取量急剧增加:一次普通的胸部CT检查产生大约300幅图像,医生用肉眼读取需要5-15分钟。对抗病毒的竞赛将在一秒钟内提供更多治疗的可能性。在危机时刻,人工智能显示了它的威力。患者完成CT检查后,“腾讯寻影”最早可在2秒内完成人工智能测定,并可在1分钟内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参考。

      这是人工智能激发的力量。在疫情下,病毒检测、智能分发和药物研发等环节都对人工智能提出了巨大的技术要求。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协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助力防控新皇冠研究报告》显示,智能服务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智能识别(温度测量)产品在疫情应用中位列前三,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较高,应用场景丰富。人工智能在各种经济和社会学科中的充分应用表明了它在防疫和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对人工智能的新需求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大量热心的广东企业正在加速在新的轨道上运行。

      “重量不足1200克,电池寿命可达8小时,10台在3A医院可实现全覆盖检查……”广汽科技董事长刘若鹏对自己开发的智能头盔N901非常了解。

      何表示,广汽智能头盔系列产品根本不需要建筑布线,可以立即佩戴,灵活部署。自复工以来,该系列产品已在高速公路、地铁、机场、超市和办公楼的前线投入使用

      当为医院和隔离点提供分发机器人的消息传出时,普渡科技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涛一直在打电话。全国各地的医院和隔离点前来咨询部署事宜。

      ——2——“疫情必将推动各行各业对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张涛正在摩拳擦掌,扩大公司的产品线,并试图抓住空中的新机会。

      扩展应用程序

      在危险中寻找机遇,人工智能企业挖新蓝海

      在南沙万达广场,由高新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的5G测温巡逻机器人和两名警察正在执勤。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升级版5G警察巡逻机器人,是重返工作岗位的‘秘密武器’。”高新兴机器人公司总经理柏林表示,该机器人可以一次测量10个人的体温,误差为0.5摄氏度。一旦体温超过设定值或发现行人未戴口罩,报警系统将被激活。目前,机器人广泛应用于上海、Xi、杭州等城市的车站和机场。

      在这种流行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一度被认为是一个科幻概念,现在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涛表示,智能机器人增加了该行业在疫情中的曝光率,凸显了机器人分销在改善公共健康方面的价值。

      人工智能行业正在从抗击艾滋病的斗争中寻找新的机会。在疫情爆发之初,人工智能被应用到具有辅助诊断、配送机器人、药物筛选等产品的防疫前线。随着我国疫情的逐步改善和企业复工生产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工智能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新蓝海:智能制造、健康配送、智能防控、在线教育...

      对于机器人公司来说,过去的一个月左右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向用户展示“18种武术”的窗口。在张涛等从业者的眼中,人们曾经只把服务机器人作为新颖的科技产品来体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服务机器人的功能。

      面对未来,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来说,在后疫情时代寻找新的落地场景更是至关重要。

      张涛将专注于餐饮市场,专注于智能配送机器人。普渡科技最近推出了一款新的封闭式喂食机器人和消毒机器人,以确保配送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并全力支持餐饮业的复苏。公司还与海底捞等知名餐饮企业合作,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配送机器人,让客户“钓鱼放心”。

      腾讯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智超工厂。为应对劳动力短缺,深圳华星光电有限公司采用腾讯工业人工智能视觉检测平台方案,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液晶面板质量检测领域,并率先实施面板行业人工智能缺陷识别落地项目。

      项目实施后,效果明显。深圳华星光电公司液晶面板缺陷识别速度提高了10倍,绘图判断人力减少了50%,产品在生产线上等待检验的时间大大减少,生产周期缩短了40%。

      加速布局

      抓住“新基础设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据专家介绍,人工智能不仅在预防和控制当前疫情、恢复工作和劳动力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在稳定投资、促进消费、帮助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势头和创造新的智能经济形式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

      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版图上,广东的大湾区是广东、香港、澳门和台湾最重要的一极。《2019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3341家人工智能企业,排名世界第二。其中,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广东、香港和澳门占企业总数的83%,融资次数的88%,融资总额的95%。它们已经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广东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华为、腾讯、中兴等信息产业领军企业率先抢占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制高点。格力、美的和广汽等制造业巨头已经将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广汽、从云和普渡科技等独角兽企业已相继在细分领域拓展业务。

      最近,广东加快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

      不久前,通“智能重返工作岗位”专区开通,首批数字技术产品上线,汇集了腾讯、科技、新泰、上唐科技、迅飞、优碧轩等179家企业和254款产品。它涵盖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积极满足抗击疫情、重返工作岗位和重返生产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快引导人工智能企业开发目标产品,公开征集智能测温、智能防控、智能服务、智能科研、智能语音、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八大领域的产品资源信息。

      作为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频频亮相。3月31日,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98个项目集体签订了结算协议,44个项目集体投产,99个项目集体投产,总投资超过5800亿元。

      在深圳,人工智能的布局也进入了“快车道”。一年来,深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启动,深圳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区揭牌,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获批。

      从254款数字技术产品的推出到超过5800亿元投资的落地,从“流行病”中崛起的人工智能打开了一扇新的空的发展之窗。根据著名统计机构德勤的预测,从2017年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场将以3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场将超过6万亿美元。

      “人工智能与医疗、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完整性和可登陆性,还可以开辟更多的应用场景,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爱传媒咨询公司CEO张毅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基础设施”之一,正在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有效激发市场活力,通过与广东制造业的跨境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开创新时期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记者]李凤翔与彭琳实习生张宇

      [作家]李凤翔;彭琳

      [消息]南方经济智库南方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3951.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