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分片技术?
写在文前:视频版本和文字版本略有不同,想要看我深情并茂演绎,请看视频版本 (喵懂区块链22期|分片(Sharding):以太坊太慢,“盘”他!),思维逻辑怪,请看文案加长版。最近以太坊由于君士坦丁堡升级(Constantinople)而出现了压倒性的积极走势,而以太坊的升级之路则犹如升级打怪一般,落入了rabbit hole,谁也不知道这洞有多深。既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则把脚下的每一步走好走准,则成了至关重要的点。攻破这一难点之后,以太坊的下一技术难点---Sharding分片,则又被摆到了台面上。本期《喵懂区块链》会带大家走进让以太坊快起来的法宝--- Sharding分片。什么是sharding分片?分片技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起初是针对大型中心数据库提出的优化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将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划按照某种规则分成很多数据分片(shard),再将这些数据分片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减小每个服务器的数据访问压力,从而提高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性能。我们举一个通俗的小例子:比如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美团,滴滴打车等软件,就可以按照“城市”来进行分片,由于不同城市的数据不需要互通,就可以将不同城市的数据存放在不同数据库中,这样既可以把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到离对应城市最近的节点上,还可以提高访问速度,何乐而不为呢?!从上面的例子中,我大家应该对分片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那么对应到区块链场景中来说,分片又是怎么样的呢?以以太坊分片为例,在原有的单链系统中,公链整体的性能取决于单个节点的性能,进行分片之后,每个节点只需要承当全网部分工作,各个分片并行工作,按照Vitalik的话来说,each shard is like a separate galaxy每个分片都像是独立的小宇宙,这样效率自然噌噌噌提升!原本以太坊链全网TPS约为20,现在若增加到100个分片,那么全网TPS可以提升至2000,同理,全网容量也将提升至原来的100倍。“每个节点只需要承担全网部分工作”,这就会引出几大问题,1.怎么确定这个节点是负责哪个分片的工作?2.哪些交易应该归类到哪些分片当中去?3.每个节点是否只需要储存自己所在分片的交易信息(账本)?根据以上问题的实现与否,我们可以将分片依次分为三种类型:网络分片,交易分片,状态分片。网络分片:如何将全网节点划分到不同分片当中去。交易分片:如何将全网交易划分到不同分片当中去。状态分片:如何让各个节点只维护各自分片内的账本,但又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主链和分片链的区别和联系?分片的类型我们已经明白了,那么主链(Main chain)和分片链(shard chain)有什么不同呢?向左转|向右转在主链中,我们知道记账的人叫做矿工,账本是存在区块当中,对应到分片链当中,则是Collator校对人和Collation校对块。类似于区块的构成,Collation校对块也包含Collation header校对头和tansaction list具体的交易信息。向左转|向右转对比下来,主链和分片链本身来说,还是大同小异,但是一但要把他们联系起来,问题就变得复杂了,这里我们举个通俗的小例子类比一下:假设,以太坊主链=温州银行每个分片=温州银行分行比如:shard1(分片1)=温州银行(杭州分行)Shard2(分片2)=温州银行(宁波分行)……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就会清晰看到几大问题:1.各大分行的账本如何汇总到总行里去?2.各大分行的账本如何互联?对应到主链和分片链系统当中来,则变成了1.分片链和主链如何实现跨链链接?2.分片之间怎么互联?甚至分叉的场景要怎么办?分片链和主链如何实现跨链链接?为了将分片链加入到主链中,在主链上需要有一个叫做验证人管理员合约(Validator Manager Contract)VMC的特殊合约。VMC具体是这样的:向左转|向右转所有的验证人把它们的保证金(stake)存入 VMC当中,这些验证人就会被收录在VMC的common validator pool验证人备选池中。系统将会“隔一段时间”根据stake权益的多少随机为每个分片抽取一名验证人,将各个分片的collation header校对头信息同步到主链中去。这里的“隔一段时间”,我们需要额外解释一下:“时间”,也叫period周期,这到底是怎么确定的呢?答案是主要看开发人员在最终代码中的实现为准,比如说我们把周期定为5个区块,那么就意味着主链出5个区块,所有分片链分别出一个collation校对块,这就间接决定了分片链的出块时间。这种随机的形式,使得验证者无法提前预测他们何时会成为验证者,也无法预测会成为哪个分片的验证人,从而预防作恶的可能性。如果一旦发现我们的分片验证人作恶了,他的stake权益就会被剥夺。跨分片通信(cross-shard communication)怎么办?比如说一个转账方小A在分片M中,收款方小B在分片N中,小A可以通过主链这个桥梁,完成扣款操作,并创建一个带有ID的 receipt收据,代表着“自己已经完成了扣款操作”,收款方小B可以根据这个 receipt ID 创建一个receipt-consuming收据消费交易,“消费”成功了之后,收款也就成功了。向左转|向右转分片链分叉了怎么办?(fork choice rule)在以往的分叉情况中,都是“以最长链为主链”,在分片当中,分叉规则是“以最长主链里面的最长分片链为有效分片链(the longest valid shard chain within the longest valid main chain)”。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个例子:一条主链出现了分叉,一条分叉连续跟了两个区块,同时也跟了两个Collation校对块,另一条则是一个区块和一个校对块,那么很明显,第一条是有效链。向左转|向右转接下来,第二条链又加了一个区块,变成两个区块和一个Collation校对块,依然很明显,第一条链仍然是有效链:向左转|向右转接下来,第一条链上又加了一个区块,虽然这条链上只有一个Collation校对块,但是它的主链长度已经超过了第一条,那么第二条则成为了现在的有效链,这就是分片场景下的分叉规则,首先比较主链长度,再比较分片链长度!向左转|向右转以太坊分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连Vitalik自己也说将会分阶段来逐步实现,分片到底能不能从理论走向实践,我们还是小小期待一下吧。参考资料:https://github.com/ethereum/sharding/blob/develop/docs/doc.mdhttps://www.8btc.com/article/348469https://ethfans.org/posts/ethereum-sharding-and-finalityhttp://www.qukuaiwang.com.cn/news/11390.html
分片技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起初是针对大型中心数据库提出的优化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将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划按照某种规则分成很多数据分片(shard),再将这些数据分片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减小每个服务器的数据访问压力,从而提高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性能。这个文章里面讲的很详细,可以参考:分片(Sharding):以太坊太慢,“盘”他!喵懂区块链还是很靠谱的科普视频,可以看看我们举一个通俗的小例子:比如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美团,滴滴打车等软件,就可以按照“城市”来进行分片,由于不同城市的数据不需要互通,就可以将不同城市的数据存放在不同数据库中,这样既可以把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到离对应城市最近的节点上,还可以提高访问速度,何乐而不为呢?!从上面的例子中,我大家应该对分片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那么对应到区块链场景中来说,分片又是怎么样的呢?以以太坊分片为例,在原有的单链系统中,公链整体的性能取决于单个节点的性能,进行分片之后,每个节点只需要承当全网部分工作,各个分片并行工作,按照Vitalik的话来说,each shard is like a separate galaxy每个分片都像是独立的小宇宙,这样效率自然噌噌噌提升!原本以太坊链全网TPS约为20,现在若增加到100个分片,那么全网TPS可以提升至2000,同理,全网容量也将提升至原来的100倍。“每个节点只需要承担全网部分工作”,这就会引出几大问题,1.怎么确定这个节点是负责哪个分片的工作?2.哪些交易应该归类到哪些分片当中去?3.每个节点是否只需要储存自己所在分片的交易信息(账本)?根据以上问题的实现与否,我们可以将分片依次分为三种类型:网络分片,交易分片,状态分片。网络分片:如何将全网节点划分到不同分片当中去。交易分片:如何将全网交易划分到不同分片当中去。状态分片:如何让各个节点只维护各自分片内的账本,但又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分片技术: 互联网协议允许IP分片,这样的话,当数据包比链路最大传输单元大时,就可以被分解为很多的足够小片段,以便能够在其上进行传输。RFC 1191描述了“路径MTU发现”,该技术用于确定两台IP主机间的路径MTU,这样就可以避免IP分片。在Internet协议IPv4版本和较新的IPv6版本中,分片机制的细节和分片机制的整体框架是有所不同的。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这个特性,它限制了数据帧的最大长度,不同的网络类型都有一个上限值。以太网的MTU是1500,你可以用 netstat -i 命令查看这个值。如果IP层有数据包要传,而且数据包的长度超过了MTU,那么IP层就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操作,使每一片的长度都小于或等于MTU。我们假设要传输一个UDP数据包,以太网的MTU为1500字节,一般IP首部为20字节,UDP首部为8字节,数据的净荷(payload)部分预留是1500-20-8=1472字节。如果数据部分大于1472字节,就会出现分片现象。[1]详细介绍分片(sharding)是数据库分区的一种,它将大型数据库分成更小、更快、更容易管理的部分,这些部分叫做数据碎片。碎片这个词意思就是整体的一小部分。Jason Tee表示:“简言之,分片(sharding)数据库需要将数据库(database)分成多个没有共同点的小型数据库,且它们可以跨多台服务器传播。”技术上来说,分片(sharding)是水平分区的同义词。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术语常用来表示让一个大型数据库更易于管理的所有数据库分区。分片(sharding)的核心理念基于一个想法:数据库大小以及数据库上每单元时间内的交易数呈线型增长,查询数据库的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以指数方式增长。 另外,在一个地方创建和维护一个大型数据库的成本会成指数增长,因为数据库将需要高端的计算机。相反地,数据碎片可以分布到大量便宜得多的商用服务器上。就硬件和软件要求而言,数据碎片相对来说没什么限制。
通俗点跟你讲,如果以太坊区块链是一整块面包,那么分片就是把这个面包分成若干片。这个面包上的节点也会被划分到不同的片上。这可以提高数据库的读写效率,突破单一服务器的性能瓶颈。在区块链里,分片也是将数据划分成若干部分,交给不同的群组处理。每个群组都被称为一个「分片」。以太坊、夸克链、zil、Penta等都有自己的分片技术。
用来扩大效率的

网络数据单位中,一个Packets是多大?
一个PARKEY的大小关键是要你是使用的何种通讯协议 我比较熟悉TCP/IP的IP包在一个IP包中专门有一个字段来表示IP包的长度哪如果这样IP包最大应该是65536字节;我如果记的不错MTU是最大传输单位的意思; 这个单位应该表示是数据最中的数据最大值以太网中应是1500字节
太网的MTU为1500字节,一般IP首部为20字节,UDP首部为8字节,数据的净荷(payload)部分预留是1500-20-8=1472字节。如果数据部分大于1472字节,就会出现分片现象. :)
一般默认都是1500.如果超过这个值的话,他会分片传输!

海康威视 未检测到空闲的IP通道
进行新的IP通道设置添加即可。解决步骤如下:1、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登陆路由器配置界面,开启UPnP功能进入设备本地配置界面,这时候启用UPnp刷新端口,看状态显示为“生效”即可。2、接着就是要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快捷配置->快捷上网配置,这时候注意的是勾选启用DDNS,设置设备域名(自定义,只支持小写字母、数字以及“—”。3、然后就是要进行设备访问,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直接输入http://www.hik-online.com/自定义域名,这时候直接链接到设备登录界面。4、最后一步就是回到IP通道管理,这时候就可以发现出现新的IP通道了,如下图所示。
在NVR的通道管理中删除所有已添加设备,重新刷新看一下有没有检测到IPC,确认IPC IP地址与NVR IP地址在同一个网段;检查一下网线链路是否断开,交换机是否未开机,多方面检查一下。如果是非海康的IPC,添加时选择ONVif协议,注意用户名和密码是IPC的。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IP地址具有唯一性,根据用户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5类。另外,IP还有进入防护,知识产权,指针寄存器等含义。网协是怎样实现的?网络互连设备,如以太网、分组交换网等,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互通,不能互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所传送数据的基本单元(技术上称之为“帧”)的格式不同。IP协议实际上是一套由软件、程序组成的协议软件,它把各种不同“帧”统一转换成“网协数据包”格式,这种转换是因特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使所有各种计算机都能在因特网上实现互通,即具有“开放性”的特点。IP分片原因: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这个特性,它限制了数据帧的最大长度,不同的网络类型都有一个上限值。以太网的MTU是1500,你可以用 netstat -i 命令查看这个值。如果IP层有数据包要传,而且数据包的长度超过了MTU,那么IP层就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操作,使每一片的长度都小于或等于MTU。我们假设要传输一个UDP数据包,以太网的MTU为1500字节,一般IP首部为20字节,UDP首部为8字节,数据的净荷(payload)部分预留是1500-20-8=1472字节。如果数据部分大于1472字节,就会出现分片现象。IP协议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给因特网上的每台计算机和其它设备都规定了一种唯一的地址,叫做“IP 地址”。由于有这种唯一的地址,才保证了用户在连网的计算机上操作时,能够高效而且方便地从千千万万台计算机中选出自己所需的对象来。如今电信网正在与 IP网走向融合,以IP为基础的新技术是热门的技术,如用IP网络传送话音的技术(即VoIP)就很热门,其它如IP overATM、IPoverSDH、IP over WDM等等,都是IP技术的研究重点。
在NVR的通道管理中删除所有已添加设备,重新刷新看一下有没有检测到IPC,确认IPCIP地址与NVRIP地址在同一个网段;检查一下网线链路是否断开,交换机是否未开机,多方面检查一下。如果是非海康的IPC,添加时选择ONVif协议,注意用户名和密码是I

数据包,数据报文,数据帧之间的关系
一、数据帧(Frame):数据链路层,传递的单位是frame 帧,就是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包括三部分1、帧头,里面有mac地址,通过这个地址可以在底层的交换机这个层面里顺着网线找到你的计算机。2、数据部分,ip数据包,意思是使用ip地址定位的一个数据包。3、帧尾。其中,帧头和帧尾包含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比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信息等;数据部分则包含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比如ip数据包。二、数据包(Packet):TCP/IP协议通信传输中的数据单位,处于网络层,在局域网中,“包”是包含在“帧”里的。packet是整个tcpip通信协议里网络层的传输单位,也是最小的单位。有着目的地的ip地址及其来源的ip地址和其他的校验信息。它也被称为头。来自传输层托付给自己待传送的信息。这个信息会被分成多个ip数据包发送出去。所以网络层传递的是ip包,ip包里是待传输消息的一部分。三、数据报(Datagram):现在来到传输层了,传输层直接接受来自你的消息,小到给朋友发个晚安,大到给别人传递个文件,只要提供对方的ip地址(还有端口号),其它的都交给传输层帮助实现。这两种协议都会在发送前把你的消息拆分成多个ip数据包来传输。udp英文就叫 user datagram protocol。所以数据报是啥,就是带地址的消息。扩展资料:1、据报是不能比数据帧大的,数据帧根据不同网络(无线有线)长度会有所区别,数据包(一块数据)进行为网络层传输时会进行判别,如果长过是网络层要进行分片,成为数据报。2、假设要传输一个UDP数据包,以太网的MTU为1500字节,一般IP首部为20字节,UDP首部为8字节,数据的净荷(payload)部分预留是1500-20-8=1472字节。如果数据部分大于1472字节,就会出现分片现象。3、IP分片发生在IP层,不仅源端主机会进行分片,中间的路由器也有可能分片,因为不同的网络的MTU是不一样的,如果传输路径上的某个网络的MTU比源端网络的MTU要小,路由器就可能对IP数据报再次进行分片。而分片数据的重组只会发生在目的端的IP层。4、TCP:对于TCP数据,在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的过程中,连接双方会相互通告MSS(Maximum Segment Size,最大报文段长度),MSS一般是MTU—IP首部(20)—TCP首部(20),每次发送的TCP数据都不会超过双方MSS的最小值,所以就保证了IP数据报不会超过MTU,避免了IP分片。
数据发送时,由上层向下层封装, 四层,协议层传输的是数据报文,主要是协议格式。三层,网络层传输的是数据包,包含数据报文,并且增加传输使用的IP地址等三层信息二层,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是数据帧,包含数据包,并且增加相应MAC地址与二层信息数据接收的时候,下层向上层解封装 具体区别就是所工作的层不同,可根据ISO七层模型或者TCP/IP四层模型理解

UDP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简称,中文名是用户数据报协议,是OSI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协议,它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UDP的正式规范是IETF RFC768。UDP在IP报文的协议号是17。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OSI模型中,UDP在第四层——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UDP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UDP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UDP协议从问世至今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虽然其最初的光彩已经被一些类似协议所掩盖,但是即使是在今天UDP仍然不失为一项非常实用和可行的网络传输层协议。与所熟知的 TCP(传输控制协议)协议一样,UDP 协议直接位于 IP(网际协议)协议的顶层。根据 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UDP 和 TCP 都属于传输层协议。 UDP 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将网络数据流量压缩成数据包的形式。一个典型的数据包就是一个二进制数据的传输单位。每一个数据包的前 8 个字节用来包含报头信息,剩余字节则用来包含具体的传输数据。UDP报头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UDP报头包括4个字段,每个字段占用2个字节(即16个二进制位)。在IP4v中,“来源连接端口”和“校验和”是可选字段(粉色背景标出)。在IPv6中,只有来源连接端口是可选字段。UDP数据报格式有首部和数据两个部分。首部很简单,共8字节。包括:源端口(Source Port):2字节,源端口号。目的端口(Destination Port):2字节,目的端口号。长度(Length):2字节,用于校验UDP数据报的数据字段和包含UDP数据报首部的“伪首部”。其校验方法用IP分组首部中的首部校验和。伪首部,又称为伪包头(Pseudo Header):是指在TCP的分段或UDP的数据报格式中,在数据报首部前面增加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IP分组和协议字段、TCP或UDP数据报的总长度等共12字节,所构成的扩展首部结构。此伪首部是一个临时的结构,它既不向上也不向下传递,仅仅只是为了保证可以校验套接字的正确性。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TCP和UDP区别 特征点 TCP UDP 传输可靠性 面向连接 面向非连接 应用场景 传输数据量大 传输量小 速度 慢 快 TCP(传输控制协议)提供的是面向连接、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当客户端和服务器彼此交换数据前,必须先在双方之间建立一个TCP连接,之后才能传输数据。TCP提供超时重发,丢弃重复数据,检验数据,流量控制等功能,保证数据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UDP(用户数据协议)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运输层协议。UDP不提供可靠性,它只是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报发送出去,但是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到达目的地。由于UDP咋传输数据前不用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且没有超时重发等机制,故而传输速度很快。由于UDP缺乏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需要基于网络的机制来减少因失控和高速UDP流量负荷而导致的拥塞崩溃效应。换句话说,因为UDP发送者不能够检测拥塞,所以像使用包队列和丢弃技术的路由器这样的网络基本设备往往就成为降低UDP过大通信量的有效工具。数据报拥塞控制协议(DCCP)设计成通过在诸如流媒体类型的高速率UDP流中,增加主机拥塞控制,来减小这个潜在的问题。UDP方式传输数据发送时:先把数据放到报文,写到缓冲区字节数组再传送。接收时:从缓冲器数组读取,打包到报文。UDP的应用场景 在选择使用协议的时候,选择UDP必须要谨慎。由于缺乏可靠性且属于非连接导向协议,UDP一般必须允许一定量的数据包丢失、出错和复制粘贴。但有些应用,比如TFTP,需要可靠性保证,则必须在应用层增加根本的可靠机制。但是绝大多数UDP应用都不需要可靠机制,甚至可能因为引入可靠机制而降低性能。流媒体、即时多媒体游戏和IP电话(VoIP)就是典型的UDP应用。如果某个应用需要很高的可靠性,那么可以用传输控制协议(及TCP协议)来代替UDP。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RFC 768)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 OSI 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UDP 协议基本上是 IP 协议与上层协议的接口。 UDP 协议适用端口分别运行在同一台设备上的多个应用程序。由于大多数网络应用程序都在同一台机器上运行,计算机上必须能够确保目的地机器上的软件程序能从源地址机器处获得数据包,以及源计算机能收到正确的回复。这是通过使用 UDP 的“端口号”完成的。例如,如果一个工作站希望在工作站 128.1.123.1 上使用域名服务系统,它就会给数据包一个目的地址 128.1.123.1 ,并在 UDP 头插入目标端口号 53 。源端口号标识了请求域名服务的本地机的应用程序,同时需要将所有由目的站生成的响应包都指定到源主机的这个端口上。 UDP 端口的详细介绍可以参照相关文章。与TCP 不同, UDP 并不提供对 IP 协议的可靠机制、流控制以及错误恢复功能等。由于 UDP 比较简单, UDP 头包含很少的字节,比 TCP 负载消耗少。UDP 适用于不需要 TCP 可靠机制的情形,比如,当高层协议或应用程序提供错误和流控制功能的时候。 UDP 是传输层协议,服务于很多知名应用层协议,包括网络文件系统(NFS)、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域名系统(DNS)以及简单文件传输系统(TFTP)。 协议结构Source Port — 16位。源端口是可选字段。当使用时,它表示发送程序的端口,同时它还被认为是没有其它信息的情况下需要被寻址的答复端口。如果不使用,设置值为0。Destination Port — 16位。目标端口在特殊因特网目标地址的情况下具有意义。Length — 16位。该用户数据报的八位长度,包括协议头和数据。长度最小值为8。Checksum — 16位。IP 协议头、UDP 协议头和数据位,最后用0填补的信息假协议头总和。如果必要的话,可以由两个八位复合而成。Data — 包含上层数据信息。UDP的特点: UDP协议使用IP层提供的服务把从应用层得到的数据从一台主机的某个应用程序传给网络上另一台主机上的某一个应用程序。 UDP协议有如下的特点: 1、UDP传送数据前并不与对方建立连接,即UDP是无连接的,在传输数据前,发送方和接收方相互交换信息使双方同步。 2、UDP不对收到的数据进行排序,在UDP报文的首部中并没有关于数据顺序的信息(如TCP所采用的序号),而且报文不一定按顺序到达的,所以接收端无从排起。 3、UDP对接收到的数据报不发送确认信号,发送端不知道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也不会重发数据。 4、UDP传送数据较TCP快速,系统开销也少。 从以上特点可知,UDP提供的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送方式,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数据交付服务。
UDP 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简称, 中文名是用户数据报协议,是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 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UDP协议与TCP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在OSI模型中,两者都位于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UDP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UDP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UDP协议从问世至今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虽然其最初的光彩已经被一些类似协议所掩盖,但即使在今天UDP仍然不失为一项非常实用和可行的网络传输层协议。许多应用只支持UDP,如:多媒体数据流,不产生任何额外的数据,即使知道有破坏的包也不进行重发。当强调传输性能而不是传输的完整性时,如:音频和多媒体应用,UDP是最好的选择。在数据传输时间很短,以至于此前的连接过程成为整个流量主体的情况下,UDP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功能为了在给定的主机上能识别多个目的地址,同时允许多个应用程序在同一台主机上工作并能独立地进行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设计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DP使用底层的互联网协议来传送报文,同IP一样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数据包传输服务。它不提供报文到达确认、排序、及流量控制等功能。UDP Helper可以实现对指定UDP端口广播报文的中继转发,即将指定UDP端口的广播报文转换为单播报文发送给指定的服务器,起到中继的作用。主要特点UDP是一个无连接协议,传输数据之前源端和终端不建立连接,当它想传送时就简单地去抓取来自应用程序的数据,并尽可能快地把它扔到网络上。在发送端,UDP传送数据的速度仅仅是受应用程序生成数据的速度、计算机的能力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在接收端,UDP把每个消息段放在队列中,应用程序每次从队列中读一个消息段。由于传输数据不建立连接,因此也就不需要维护连接状态,包括收发状态等,因此一台服务机可同时向多个客户机传输相同的消息。UDP信息包的标题很短,只有8个字节,相对于TCP的20个字节信息包而言UDP的额外开销很小。吞吐量不受拥挤控制算法的调节,只受应用软件生成数据的速率、传输带宽、源端和终端主机性能的限制。 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给IP层。既不拆分,也不合并,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需要选择合适的报文大小。
UDP就是用户数据报协议,它适用于一次只传送少量数据、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 比如,我们经常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TCP/IP通信是否正常,其实“ping”命令的原理就是向对方主机发送UDP数据包,然后对方主机确认收到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是否到达的消息及时反馈回来,那么网络就是通的。例如,在默认状态下,一次“ping”操作发送4个数据包。可以看到,发送的数据包数量是4包,收到的也是4包(因为对方主机收到后会发回一个确认收到的数据包)。 这说明了UDP协议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没有建立连接的过程。正因为UDP协议没有连接的过程,所以它的通信效果高;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可靠性不如TCP协议高。QQ就使用UDP发消息,因此有时会出现收不到消息的情况。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