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P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简称,中文名是用户数据报协议,是OSI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协议,它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UDP的正式规范是IETF RFC768。UDP在IP报文的协议号是17。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OSI模型中,UDP在第四层——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UDP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UDP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UDP协议从问世至今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虽然其最初的光彩已经被一些类似协议所掩盖,但是即使是在今天UDP仍然不失为一项非常实用和可行的网络传输层协议。与所熟知的 TCP(传输控制协议)协议一样,UDP 协议直接位于 IP(网际协议)协议的顶层。根据 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UDP 和 TCP 都属于传输层协议。 UDP 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将网络数据流量压缩成数据包的形式。一个典型的数据包就是一个二进制数据的传输单位。每一个数据包的前 8 个字节用来包含报头信息,剩余字节则用来包含具体的传输数据。UDP报头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UDP报头包括4个字段,每个字段占用2个字节(即16个二进制位)。在IP4v中,“来源连接端口”和“校验和”是可选字段(粉色背景标出)。在IPv6中,只有来源连接端口是可选字段。UDP数据报格式有首部和数据两个部分。首部很简单,共8字节。包括:源端口(Source Port):2字节,源端口号。目的端口(Destination Port):2字节,目的端口号。长度(Length):2字节,用于校验UDP数据报的数据字段和包含UDP数据报首部的“伪首部”。其校验方法用IP分组首部中的首部校验和。伪首部,又称为伪包头(Pseudo Header):是指在TCP的分段或UDP的数据报格式中,在数据报首部前面增加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IP分组和协议字段、TCP或UDP数据报的总长度等共12字节,所构成的扩展首部结构。此伪首部是一个临时的结构,它既不向上也不向下传递,仅仅只是为了保证可以校验套接字的正确性。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TCP和UDP区别 特征点 TCP UDP 传输可靠性 面向连接 面向非连接 应用场景 传输数据量大 传输量小 速度 慢 快 TCP(传输控制协议)提供的是面向连接、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当客户端和服务器彼此交换数据前,必须先在双方之间建立一个TCP连接,之后才能传输数据。TCP提供超时重发,丢弃重复数据,检验数据,流量控制等功能,保证数据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UDP(用户数据协议)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运输层协议。UDP不提供可靠性,它只是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报发送出去,但是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到达目的地。由于UDP咋传输数据前不用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且没有超时重发等机制,故而传输速度很快。由于UDP缺乏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需要基于网络的机制来减少因失控和高速UDP流量负荷而导致的拥塞崩溃效应。换句话说,因为UDP发送者不能够检测拥塞,所以像使用包队列和丢弃技术的路由器这样的网络基本设备往往就成为降低UDP过大通信量的有效工具。数据报拥塞控制协议(DCCP)设计成通过在诸如流媒体类型的高速率UDP流中,增加主机拥塞控制,来减小这个潜在的问题。UDP方式传输数据发送时:先把数据放到报文,写到缓冲区字节数组再传送。接收时:从缓冲器数组读取,打包到报文。UDP的应用场景 在选择使用协议的时候,选择UDP必须要谨慎。由于缺乏可靠性且属于非连接导向协议,UDP一般必须允许一定量的数据包丢失、出错和复制粘贴。但有些应用,比如TFTP,需要可靠性保证,则必须在应用层增加根本的可靠机制。但是绝大多数UDP应用都不需要可靠机制,甚至可能因为引入可靠机制而降低性能。流媒体、即时多媒体游戏和IP电话(VoIP)就是典型的UDP应用。如果某个应用需要很高的可靠性,那么可以用传输控制协议(及TCP协议)来代替UDP。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RFC 768)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 OSI 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UDP 协议基本上是 IP 协议与上层协议的接口。 UDP 协议适用端口分别运行在同一台设备上的多个应用程序。由于大多数网络应用程序都在同一台机器上运行,计算机上必须能够确保目的地机器上的软件程序能从源地址机器处获得数据包,以及源计算机能收到正确的回复。这是通过使用 UDP 的“端口号”完成的。例如,如果一个工作站希望在工作站 128.1.123.1 上使用域名服务系统,它就会给数据包一个目的地址 128.1.123.1 ,并在 UDP 头插入目标端口号 53 。源端口号标识了请求域名服务的本地机的应用程序,同时需要将所有由目的站生成的响应包都指定到源主机的这个端口上。 UDP 端口的详细介绍可以参照相关文章。与TCP 不同, UDP 并不提供对 IP 协议的可靠机制、流控制以及错误恢复功能等。由于 UDP 比较简单, UDP 头包含很少的字节,比 TCP 负载消耗少。UDP 适用于不需要 TCP 可靠机制的情形,比如,当高层协议或应用程序提供错误和流控制功能的时候。 UDP 是传输层协议,服务于很多知名应用层协议,包括网络文件系统(NFS)、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域名系统(DNS)以及简单文件传输系统(TFTP)。 协议结构Source Port — 16位。源端口是可选字段。当使用时,它表示发送程序的端口,同时它还被认为是没有其它信息的情况下需要被寻址的答复端口。如果不使用,设置值为0。Destination Port — 16位。目标端口在特殊因特网目标地址的情况下具有意义。Length — 16位。该用户数据报的八位长度,包括协议头和数据。长度最小值为8。Checksum — 16位。IP 协议头、UDP 协议头和数据位,最后用0填补的信息假协议头总和。如果必要的话,可以由两个八位复合而成。Data — 包含上层数据信息。UDP的特点: UDP协议使用IP层提供的服务把从应用层得到的数据从一台主机的某个应用程序传给网络上另一台主机上的某一个应用程序。 UDP协议有如下的特点: 1、UDP传送数据前并不与对方建立连接,即UDP是无连接的,在传输数据前,发送方和接收方相互交换信息使双方同步。 2、UDP不对收到的数据进行排序,在UDP报文的首部中并没有关于数据顺序的信息(如TCP所采用的序号),而且报文不一定按顺序到达的,所以接收端无从排起。 3、UDP对接收到的数据报不发送确认信号,发送端不知道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也不会重发数据。 4、UDP传送数据较TCP快速,系统开销也少。 从以上特点可知,UDP提供的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送方式,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数据交付服务。
UDP 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简称, 中文名是用户数据报协议,是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 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UDP协议与TCP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在OSI模型中,两者都位于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UDP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UDP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UDP协议从问世至今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虽然其最初的光彩已经被一些类似协议所掩盖,但即使在今天UDP仍然不失为一项非常实用和可行的网络传输层协议。许多应用只支持UDP,如:多媒体数据流,不产生任何额外的数据,即使知道有破坏的包也不进行重发。当强调传输性能而不是传输的完整性时,如:音频和多媒体应用,UDP是最好的选择。在数据传输时间很短,以至于此前的连接过程成为整个流量主体的情况下,UDP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功能为了在给定的主机上能识别多个目的地址,同时允许多个应用程序在同一台主机上工作并能独立地进行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设计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DP使用底层的互联网协议来传送报文,同IP一样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数据包传输服务。它不提供报文到达确认、排序、及流量控制等功能。UDP Helper可以实现对指定UDP端口广播报文的中继转发,即将指定UDP端口的广播报文转换为单播报文发送给指定的服务器,起到中继的作用。主要特点UDP是一个无连接协议,传输数据之前源端和终端不建立连接,当它想传送时就简单地去抓取来自应用程序的数据,并尽可能快地把它扔到网络上。在发送端,UDP传送数据的速度仅仅是受应用程序生成数据的速度、计算机的能力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在接收端,UDP把每个消息段放在队列中,应用程序每次从队列中读一个消息段。由于传输数据不建立连接,因此也就不需要维护连接状态,包括收发状态等,因此一台服务机可同时向多个客户机传输相同的消息。UDP信息包的标题很短,只有8个字节,相对于TCP的20个字节信息包而言UDP的额外开销很小。吞吐量不受拥挤控制算法的调节,只受应用软件生成数据的速率、传输带宽、源端和终端主机性能的限制。 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给IP层。既不拆分,也不合并,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需要选择合适的报文大小。
UDP就是用户数据报协议,它适用于一次只传送少量数据、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 比如,我们经常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TCP/IP通信是否正常,其实“ping”命令的原理就是向对方主机发送UDP数据包,然后对方主机确认收到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是否到达的消息及时反馈回来,那么网络就是通的。例如,在默认状态下,一次“ping”操作发送4个数据包。可以看到,发送的数据包数量是4包,收到的也是4包(因为对方主机收到后会发回一个确认收到的数据包)。 这说明了UDP协议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没有建立连接的过程。正因为UDP协议没有连接的过程,所以它的通信效果高;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可靠性不如TCP协议高。QQ就使用UDP发消息,因此有时会出现收不到消息的情况。

多糖类物质主要在什么地方合成?
多糖类(polysaccharide) 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动物、微生物、地衣和海藻等中,如植物的种子、茎和叶组织、动物粘液、昆虫及甲壳动物的壳真菌、细菌的胞内胞外等。多糖在抗肿瘤、抗炎、抗病毒、降血糖、抗衰老、抗凝血、免疫促进等方面发挥着生物活性作用。具有免疫活性的多糖其衍生物常常还具有其它的活性, 如硫酸化多糖具有抗HIV活性及抗凝血活性, 羧甲基化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因此对多糖的研究与开发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多糖类新药的申报出现日渐增多的趋势。因此,探讨多糖类新药的药学研究评价十分必要。多糖类药物结构极其复杂,药学研究评价尚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水平,对其药学评价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提取与纯化动植物中存在的多糖或微生物胞内多糖,因其细胞或组织外大多有脂质包围,要使多糖释放出来,第一步就是去除表面脂质, 常用醇或醚回流脱脂。第二步将脱脂后的残渣以水为主体的溶液提取取多糖 (即冷水,热水,热或冷的0.1-1.0mol/L NaOH,热或冷的1%醋酸或1%苯酚等),这样提取得到的多糖提取液含有许多杂质,主要是无机盐,低分子量的有机物质及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木质素等。第三步则要除去这些杂质,对于无机盐及低分子量的有机物质可用透析法、离子交换树脂或凝胶过滤法除去;对于大分子杂质可用酶消化 (如蛋白酶.木质素酶) ,乙醇或丙酮等溶剂沉淀法或金属络合物法。多糖提取液中除去蛋白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常用的方法有Sevag法、三氟三氯乙烷法、三氯乙酸法, 后者较为剧烈,对于含呋喃糖残基的多糖由于连接键不稳定,所以不宜使用。但该法效率较高,操作简便,植物来源的多糖常采用该法。上述三种方法均不适合于糖肽,因为糖肽也会像蛋白质那样沉淀出来。除去蛋白质后,应再透析一次,选用不同规格的超滤膜和透析袋进行超滤和透析,可以将不同分子大小的多糖进行分离和纯化,该法在除去小分子物质十分实用,同时能满足大生产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至此,得到的提取液基本上是没有蛋白质与小分子杂质的多糖混合物。一般来讲,通过上述方法所得到的是多糖的混合物,如果要得到单一的多糖,还必须对该混合物进行纯化。柱层析在多糖的纯化较为常用,常分为两类:一是只有分子筛作用的凝胶柱层析, 它根据多糖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常用的凝胶有葡聚糖凝胶及琼脂糖凝胶,以及性能更佳的Sephacryl等。洗脱剂为各种浓度的盐溶液及缓冲液,其离子强度不应低于0.02mol/L。二是离子交换层析,它不仅根据分子量的不同,同时也具有分子筛的作用,常用的交换剂有DEAE-纤维素、DEAE-葡聚糖和 DEAE-琼脂糖等,此法适合于分离各种酸性,中性多糖和粘多糖。多糖的纯化还可用其他方法,如制备性高效液相层析、制备性区带电泳,亲和层析等,这些方法有时对制备一些小量纯品供分析用是很有用处的。 二
糖醛酸途径(glucuronate pathway)是糖代谢的一个支路,通量很小。但其生理功能也是机体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其产物UDP-葡萄糖醛酸具有解毒作用,还可用于粘多糖合成。另一方面,糖醛酸途径也与多个代谢途径相连,是糖代谢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醛酸途径的第一阶段是6-磷酸葡萄糖异构,生成1-磷酸葡萄糖,再与UTP反应,生成UDP-葡萄糖。催化的酶是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和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UDP-葡萄糖是糖代谢的一个重要分支点,可用于合成UDP-葡萄糖醛酸、UDP-半乳糖,同时也是多糖合成的入口。不论是糖原合成,还是糖脂、糖蛋白上的糖链合成,葡萄糖构件都是以UDP-葡萄糖的活化形式提供的。UDP-葡萄糖经UDP-葡萄糖脱氢酶(UGDH)催化,生成UDP-葡萄糖醛酸。这个反应包括两个连续的氧化步骤,将葡萄糖的末端羟甲基氧化成羧基,同时生成两个NADH。UDP-葡萄糖醛酸UDP-葡萄糖醛酸可用于解毒或合成粘多糖,如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与UDP-葡萄糖一样,UDP基团相当于葡萄糖醛酸的活化载体。如果将UDP水解下来,生成游离的葡萄糖醛酸,就要进入其它支路,例如合成维生素C或进入PPP。葡萄糖醛酸经还原、脱水,形成L-古洛糖酸内酯,再经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GLO)氧化成抗坏血酸(维生素C)。灵长类动物、豚鼠、印度果蝙蝠等因为缺乏GLO而不能合成抗坏血酸,所以需要从食物中摄取。其它哺乳类动物,如狮子老虎等都可以自己合成,所以不吃水果也不会得坏血病。糖醛酸途径,引自FEBS J. 2007 Jan;274(1):1-22.葡萄糖醛酸还可以经古洛糖酸-L-木酮糖-木糖醇转变为D-木酮糖,磷酸化后进入PPP,从而返回主流糖代谢过程。糖醛酸途径主要在肝脏和红细胞进行。它包含了肝脏糖代谢的两个重要节点:6-磷酸葡萄糖和UDP-葡萄糖。前者与PPP和EMP(糖酵解)、己糖胺途径相连,后者是合成糖原等多糖类物质的必经之路。肝脏糖代谢网络,引自Biosci Rep. 2016 Nov 29;36(6).UDP-葡萄糖醛酸是肝脏用来解毒的重要物质,它可以与许多脂溶性物质反应(葡萄糖醛酸化),增加它们的溶解度,从而将其排出体外。很多药物的代谢都依赖这个途径,人体内源的类固醇、甲状腺激素、血红素降解生成的胆红素等物质的排出也都如此。这个过程属于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的一部分。生物转化是指生物体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非营养物质转变为无害或易于排出体外的物质。生物转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功能性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第二阶段是结合反应,如果某物质的第一阶段产物极性较小而难以排出,就需要与强极性物质结合来增加溶解度。葡萄糖醛酸化是最主要的结合反应。这个反应由内质网膜上的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催化,葡萄糖醛酸的半缩醛羟基可以与多种含有羟基、羧基、氨基、巯基等官能团的物质结合,生成酯类或糖苷,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内质网葡萄糖醛酸化系统,引自Pharmaceutics. 2017 Aug 30;9(3).人类UGT超家族分为四个主要家族:UGT1、2、3和8,其中UGT1和2家族对于葡萄糖醛酸化反应最重要。UGT1家族的许多突变与药物代谢相关,经常导致毒性反应。所以在药物设计和临床用药时需要加以考虑,如某些多态性位点在不同人群的分布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剂型和药物组合等。 伊立替康(Irinotecan)是DNA拓扑异构酶I的抑制剂,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伊立替康是一种前药,需要通过羧基酯酶代谢为活性形式SN-38,其抗肿瘤活性高100倍。SN-38随后可以通过经由UGT葡萄糖醛酸化灭活。据报道,在使用伊立替康治疗的患者中,有不到36%的患者

生物啊小问题
一,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一般与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有关(指合成纤维素)。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有人把它比喻成蛋白质的"加工厂" 1、蛋白质的糖基化N-连接的糖链合成起始于内质网,完成与高尔基体。在内质网形成的糖蛋白具有相似的糖链,由Cis面进入高尔基体后,在各膜囊之间的转运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有序的加工和修饰,原来糖链中的大部分甘露糖被切除,但又被多种糖基转移酶依次加上了不同类型的糖分子,形成了结构各异的寡糖链。糖蛋白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它可以和那一种糖基转移酶结合,发生特定的糖基化修饰。许多糖蛋白同时具有N-连接的糖链和O-连接的糖链。O-连接的糖基化在高尔基体中进行,通常的一个连接上去的糖单元是N-乙酰半乳糖,连接的部位为Ser、Thr和Hyp的OH基团,然后逐次将糖基转移到上去形成寡糖链,糖的供体同样为核苷糖 对比 ,如UDP-半乳糖。糖基化的结果使不同的蛋白质打上不同的标记,改变多肽的构象和增加蛋白质的稳定性。在高尔基体上还可以将一至多个氨基聚糖链通过木糖安装在核心蛋白的丝氨酸残基上,形成蛋白聚糖。这类蛋白有些被分泌到细胞外形成细胞外基质或粘液层,有些锚定在膜上。2、参与细胞分泌活动负责对细胞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并运出,其过程是SER上合成蛋白质→进入ER腔→以出芽形成囊泡→进入CGN→在medial Gdgi中加工→在TGN形成囊泡→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高尔基体对蛋白质的分类,依据的是蛋白质上的信号肽或信号斑。早期根据光镜的观察,已有人提出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活动有关。近年来,运用电镜、细胞化学及放射自显影技术更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这个观点。高尔基体在分泌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将粗面型内质网运来的蛋白质类的物质,起着加工(如浓缩或离析)、储存和运输的作用,最后形成分泌泡。当形成的分泌泡自高尔基囊泡上断离时,分泌泡膜上带有高尔基囊膜所含有的酶,还能不断起作用,促使分泌颗粒不断浓缩、成熟,最后排出细胞外。最典型的,如胰外分泌细胞中所形成的酶原颗粒。放射自显影技术证明,高尔基体自身还能合成某些物质,如多糖类。它还能使蛋白质与糖或脂结合成糖蛋白和脂蛋白的形式。在某些细胞(如肝细胞),高尔基体还与脂蛋白的合成、分泌有关。3、进行膜的转化功能高尔基体的膜无论是厚度还是在化学组成上都处于内质网和质膜之间,因此高尔基体在进行着膜转化的功能,在内质网上合成的新膜转移至高尔基体后,经过修饰和加工,形成运输泡与质膜融合,使新形成的膜整合到质膜上。4、将蛋白水解为活性物质如将蛋白质N端或C端切除,成为有活性的物质(胰岛素C端)或将含有多个相同氨基序列的前体水解为有活性的多肽, 内部构造 如神经肽。5、参与形成溶酶体。现在一般都认为初级溶酶体的形成过程与分泌颗粒的形成类似,也起自高尔基体囊泡。初级溶酶体与分泌颗粒(主要指一些酶原颗粒),从本质上看具有同一性,因为溶酶体含多种酶(主要是各种水解酶),是蛋白质与酶原颗粒一样,也参与分解代谢物的作用。不同处在于:酶原颗粒是排出细胞外发挥作用,而溶酶体内的酶类主要在细胞内起作用。6、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7、合成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和果胶质。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高尔基体本身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因此有人把它比喻成蛋白质的“加工厂”。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还有其他功能,如在某些原生动物中,高尔基体与调节细胞的液体平衡有关系。二,内质网(一)蛋白质合成蛋白质转移到内质网上合成的过程 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并且起始于细胞质基质,但是有些蛋白质在合成开始不久后便转在内质网上合成,这些蛋白质主要有:1、向细胞外分泌的蛋白、如抗体、激素;2、跨膜蛋白,并且决定膜蛋白在膜中的排列方式;3、需要与其它细胞组合严格分开的酶,如溶酶体的各种水解酶;4、需要进行修饰的蛋白,如糖蛋白。 C.Milstein(1972)发现从骨髓瘤细胞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分子N端要比分泌到细胞外的N端多出一段。G.Blobel和D.Sabatini等根据进一步的实验,提出了信号假说(Signalhypothesis),认为蛋白质上的信号肽,指导蛋白质转至内质网上合成。Blobel因此项发现获199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蛋白质转入内质网合成至少涉及5种成分:1、信号肽(signalpeptide),是引导新合成肽链转移到内质网上的一段多肽,位于新合成肽链的N端,一般16~30个氨基酸残基,含有6-15个带正电荷的非极性氨基酸,由于信号肽又是引导肽链进入内质网腔的一段序列,又称开始转移序列(starttransfersequence)。2、信号识别颗粒(signalrecognitionparticle,SRP),由6种结构不同的多肽组成,结合一个7SRNA,分子量325KD,属于一种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SRP与信号序列结合,导致蛋白质合成暂停。3、SRP受体(SPRreceptor),是膜的整合蛋白,为异二聚体蛋白,存在于内质网上,可与SRP特异结合。4、停止转移序列(stoptransfersequence),肽链上的一段特殊序列,与内质网膜的亲合力很高,能阻止肽链继续进入内质网腔,使其成为跨膜蛋白质。5、转位因子(translocator),由3-4个Sec61蛋白复合体构成的一个类似炸面圈的结构,每个Sec61蛋白由三条肽链组成。蛋白质转入内质网合成的过程:信号肽与SRP结合→肽链延伸终止→SRP与受体结合→SRP脱离信号肽→肽链在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同时信号肽引导新生肽链进入内质网腔→信号肽切除→肽链延伸至终止→翻译体系解散。这种肽链边合成边向内质网腔转移的方式,称为co-translation。(二)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包括糖基化、羟基化、酰基化、二硫键形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糖基化,几乎所有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最终被糖基化。糖基化的作用是:①使蛋白质能够抵抗消化酶的作用;②赋予蛋白质传导信号的功能;③某些蛋白只有在糖基化之后才能正确折叠。糖基一般连接在4种氨基酸上,分为2种:1、O-连接的糖基化(O-linkedglycosylation):与Ser、Thr和Hyp的OH连接,连接的糖为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胺,在高尔基体上进行O-连接的糖基化。2、N-连接的糖基化(N-linkedglycosylation):与天冬酰胺残基的NH2连接,糖为N-乙酰葡糖胺。内质网上进行的为N-连接的糖基化。糖的供体为核苷糖(nucleotidesugar),如CMP-唾液酸、GDP-甘露糖、UDP-N-乙酰葡糖胺等。糖分子首先被糖基转移酶转移到膜上的磷酸长醇(dolicholphosphate)分子上,装配成寡糖链。再被寡糖转移酶转到新合成肽链特定序列(Asn-X-Ser或Asn-X-Thr)的天冬酰胺残基上。(三)新生肽链的折叠、组装和运输COPII介导由内质网输出的膜泡运输,这种膜泡由内质网的排出位点(exitsites)以出芽的方式排出,内质网的排出位点没有结合核糖体,随机分布在内质网上。不同的蛋白质在内质网腔中停留的时间不同,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完成正确折叠和组装的时间,这一过程是在属于hsp70家族的ATP酶的作用下完成的,需要消耗能量。有些无法完成正确折叠的蛋白质被输出内质网,转入溶酶体中降解掉,大约90%的新合成的T细胞受体亚单位和乙酰胆碱受体都被降解掉,而从未到达靶细胞膜。内质网-其它功能 ·合成膜脂内质网——显微镜下的形态 大多数膜只是完全在内质网中合成的,例外的情况包括:①鞘磷脂是在内质网上开始合成的,但完成于高尔基体;②某些线粒体和叶绿体独有的膜脂是驻留在这些细胞器中的酶催化合成的。ER合成的膜脂以膜跑运输的方式转运至高尔基体,溶酶体和质膜上,或借磷脂转移蛋白(phospholipidtransferprotein,PTP)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转至其他膜上。 ·解毒作用SER中的P450酶系属于单加氧酶(monooxygenase),又称为多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oxidase)、羟化酶(hydroxylase),因其还原态的吸收峰在450nm处,故名。主要分布在SER中,但也存在于质膜、线粒体、高尔基体、过氧化物酶体、核膜等细胞器的膜中,具有解毒作用,通常可将脂溶性有毒物质,代谢为水溶性物质,使有毒物质排出体外。有时也会将致癌物代谢为活性致癌物。P450种类繁多,但都是与其他辅助成分组成一个呼吸链来实现其功能,呼吸链中的P450还原酶实际就是一种黄素蛋白。P450催化O2分子中的一个原子加到底物分子上使之羟化,另一个氧原子被NADH或NADPH提供的氢还原生成水,在此氧化过程中无高能磷酸化合物生成。内质网的超微结构 ·甾体类激素的合成在生殖腺和肾上腺的内分泌细胞中,SER、线粒体,可能还有高尔基体上的一些酶共同参与甾体类激素的合成。·调节血糖浓度使葡糖6-磷酸水解为磷酸和葡萄糖,释放糖至血液中。细胞中的糖元可被酶转化为葡糖1-磷酸,再转变为葡糖6-磷酸,但由于膜对磷酸化的糖是高度不通透的,葡糖6-磷酸只有在去磷酸化以后才能通过质膜,进入血液。·形成一些特殊结构如肌细胞中的SER特化成的肌质网可储存钙离子,作为细胞内信号物质。·支撑作用内质网是细胞内最丰富的膜,形成了一种网络结构,提供机械支撑作用,并成为细胞质中酶附着的支架。·转送作用 内质网可通过出芽来运送合成物,其中光面内质网尤为突出。三,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水:12H2O + 阳光 → 12H2 + 6O2 [光反应] 12H2 (来自光反应) + 6CO2 → C6H12O6 (葡萄糖) + 6H2O [暗反应] 四,核糖体:蛋白质形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核糖体合成多肽链,进行脱水缩合,两个氨基酸,一个脱氨基氢,一个脱羧基上的羟基,形成一个肽键和一个水,内质网对核糖体产生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并且使脂质合成场所(如性激素),内质网通过形成囊泡把蛋白质给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分类加工包装,再通过囊泡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高尔基体还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叶绿体怎么生成水我老师说不用知道,书上没介绍。
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细胞中的高尔机体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可以 对蛋白质加工转运叶绿体光合作用产水核糖体……我忘了
核糖体 主要是合成 多肽是 会产生水还有就是 转录 rRNA是 也会生成剩下的 问题一楼的有解

udp是什么意思啊?
udp是用户数据包协议。Internet协议集支持一个无连接的传输协议,该协议称为用户数据包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 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种无需建立连接就可以发送封装的 IP 数据包的方法。RFC 768描述了 UDP。Internet 的传输层有两个主要协议,互为补充。无连接的是 UDP,它除了给应用程序发送数据包功能并允许它们在所需的层次上架构自己的协议之外,几乎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面向连接的是 TCP,该协议几乎做了所有的事情。特点:UDP提供了无连接通信,且不对传送数据包进行可靠性保证,适合于一次传输少量数据,UDP传输的可靠性由应用层负责。常用的UDP端口号有:53(DNS)、69(TFTP)、161(SNMP),使用UDP协议包括:TFTP、SNMP、NFS、DNS、BOOTP。UDP报文没有可靠性保证、顺序保证和流量控制字段等,可靠性较差。但是正因为UDP协议的控制选项较少,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延迟小、数据传输效率高,适合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程序,或者可以保障可靠性的应用程序,如DNS、TFTP、SNMP等。

肽聚糖在细胞哪里合成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大分子物质,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结构与生理功能,而且还是青霉素、万古霉素、环丝氨酸(恶唑霉素)与杆菌肽等许多抗生素作用的靶物质,所以肽聚糖是一种重要而且在抗生素治疗上有着特别意义的物质。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过程复杂,步骤多,而且合成部位几经转移。为此把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分为细胞质中、细胞膜上以及细胞膜外合成3个阶段。正因为肽聚糖合成不是在一个地方完成的,所以合成过程中必须要有能够转运与控制肽聚糖结构元件的载体参与。已知有两种载体:一种是尿苷二磷酸(UDP),另一种是细菌萜醇。以了解得较清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肽聚糖合成为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中合成胞壁酸五肽。这一阶段起始于N-乙酰葡糖胺-1-磷酸,它是由葡萄糖经过下列反应步骤生成的:自N-乙酰葡糖胺-1-磷酸开始,以后的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以及胞壁酸五肽都是与糖载体UDP相结合。第二阶段:在细胞膜上由N-乙酰胞壁酸五肽与N-乙酰葡糖胺合成肽聚糖单体——双糖肽亚单位。这一阶段中有一种称为细菌萜醇(Bcp)的脂质载体参与,这是一种由11个类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C55类异戊二烯醇,它通过两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相连,载着在细胞质中形成的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转到细胞膜上,在那里与N-乙酰葡糖胺结合,并在L-Lys上接上五肽(Gly)5,形成双糖肽亚单位。第三阶段:已合成的双糖肽插在细胞膜外的细胞壁生长点中并交联形成肽聚糖。这一阶段的第一步是多糖链的伸长。双糖肽先是插入细胞壁生长点上作为引物的肽聚糖骨架(至少含6~8个肽聚糖单体的分子)中,通过转糖基作用使多糖链延伸一个双糖单位;第二步通过转肽酶的转肽作用(transpeptidation)使相邻多糖链交联。转肽时先是D-丙氨酰-D-丙氨酸间的肽链断裂,释放出一个D-丙氨酰残基,然后倒数第2个D-丙氨酸的游离羧基与邻链甘氨酸五肽的游离氨基间形成肽键而实现交联。 转肽作用为青霉素所抑制,原因是青霉素是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两者互相竞争转肽酶的活性中心。当转肽酶与青霉素结合后,双糖肽间的肽桥无法交联,这样的肽聚糖就缺乏应有的强度,结果就形成原生质体或球状体这样的细胞壁缺损的细胞,它们在不利的渗透压环境下极易破裂而死亡。由于青霉素的抑菌作用在于抑制肽聚糖的生物合成,所以青霉素只对生长繁殖的细菌有抑制作用,而对不生长状态的静止细胞(rest cell)无抑制作用。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