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的长度范围是多少?最大多少,最小多少?
最大帧是:72K
最小帧是:1526K
以太网帧格式:
前导码(7K)、帧起始定界符(1K)、目的MAC地址(6K)、源MAC地址(6K)、类型/长度(2K)、数据(46~1500K)、帧校验序列(4K)
802.3以太网帧格式:
其实就是数据帧的大小决定了数据包的大小。其他的都是死的。

帧的长度范围是多少?最大多少,最小多少?
最大帧是:72K
最小帧是:1526K
以太网帧格式:
前导码(7K)、帧起始定界符(1K)、目的MAC地址(6K)、源MAC地址(6K)、类型/长度(2K)、数据(46~1500K)、帧校验序列(4K)
802.3以太网帧格式:
其实就是数据帧的大小决定了数据包的大小。其他的都是死的。

在传统以太网中,为什么要有最小帧长度和最大帧长度的限制?
传统的以太网是共享性局域网,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最小帧长必须大于整个网络的最大时延位(最大时延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数据位)。 如果帧长度太小,就可能出现网络上同时有两个帧在传播,就会产生冲突(碰撞)而造成网络无法发送数据。如果数据帧太长就会出现有的工作长时间不能发送数据,而且可能超出接受端的缓冲区大小,造成缓冲益出。由于多方面的限制,每个以太网帧都有最小的大小64bytes最大不能超过1518bytes,对于小于或者大于这个限制的以太网帧我们都可以视之为错误的数据帧,一般的以太网转发设备会丢弃这些数据帧。 (注:小于64Bytes的数据帧一般是由于以太网冲突产生的“碎片”或者线路干扰或者坏的以太网接口产生的,对于大于1518Bytes的数据帧我们一般把它叫做Giant帧,这种一般是由于线路干扰或者坏的以太网口产生)

以太网中的最小帧长是根据什么来设定的?
以太网中的最小帧长的设定: 1,假设公共总线媒体长度为S,帧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0.7C(光速),网络的传输率为R(bps),帧长为L(bps),tPHY为某站的物理层时延;则有:碰撞槽时间=2S/0.7C+2tPHY因为Lmin/R=碰撞槽时间所以Lmin =(2S/0.7C+2tPHY )×R ,Lmin 称为最小帧长度。碰撞槽时间在以太网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有如下特点:(1)它是检测一次碰撞所需的最长时间。(2)要求帧长度有个下限(即最短帧长)(3)产生碰撞,就会出现帧碎片。(4)如发生碰撞,要等待一定的时间。t=rT。(T为碰撞槽时间)2,下面我们来估计在最坏情况下,检测到冲突所需的时间(1)A和B是网上相距最远的两个主机,设信号在A和B之间传播时延为τ,假定A在t时刻开始发送一帧,则这个帧在t+τ时刻到达B,若B在t+τ-ε时刻开始发送一帧,则B在t+τ时就会检测到冲突,并发出阻塞信号。(2)阻塞信号将在t+2τ时到达A。所以A必须在t+2τ时仍在发送才可以检测到冲突,所以一帧的发送时间必须大于2τ。(3)按照标准,10Mbps以太网采用中继器时,连接最大长度为2500米,最多经过4个中继器,因此规定对于10Mbps以太网规定一帧的最小发送时间必须为51.2μs。 (3)51.2μs也就是512位数据在10Mbps以太网速率下的传播时间,常称为512位时。这个时间定义为以太网时隙。512位时=64字节,因此以太网帧的最小长度为512位时=64字节。
网络中检测冲突的最长时间。

在传统以太网中,为什么要有最小帧长度和最大帧长度的限制
这是协议规定的,802.3协议规定以太网的每一帧必须有最小的长度和最大长度。所以就走了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现在的以太网也是这样的,只不过你发送超长帧之后,芯片会帮你处理成小帧再发送出去。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