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2020-05-11 13:04:19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圆满成功。随着试验船返回舱的着陆,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收集的实验材料顺利返回。据了解,试验船已安排了航天育种、空杂交等75个相关试验项目。,包括农作物、森林、花草、中草药种子和生物菌种的实验装置,以及对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模式植物和模式动物实验样品。样本总数为988份,包括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微生物采油菌株。微生物采油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或生物表面活性剂等代谢产物的有益活性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延长油田开发寿命的新技术。这是目前世界油田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华东理工大学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掌握了微生物采油的核心技术。2013年,华东理工大学与大庆华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教育部生物产油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并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据该中心主任穆伯中教授介绍,自该项目成立以来,教育部生物采油工程研究中心一直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立足中国老油田,进一步延长油田开发寿命,经济有效地提高采收率,重点发展和应用微生物采油控制技术、衰竭油藏生物改性技术和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在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下,我国首个万吨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采油剂工程平台建成,开展了一批工业中试和工业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工业生产技术和生化复合驱油技术取得突破,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应用的成功实现。在工程平台建设、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有效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和成果的落地。

目前,我国大量石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约三分之二的资源仍静静地埋藏在地下,而微生物采油可以低消耗、高效、环保地利用地下石油资源,实现油藏的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然而,菌种是微生物采油的“瓶颈”因素之一,制约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效果,影响了工业应用和推广。目前,大多数微生物菌株来自地表自然环境或地下水库环境,性能相似,特异性弱。在使用紫外线诱变、化学诱变和其他技术的育种实验中已经看到了阳性诱变反应,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能在太空的极端环境中诱变原始野生菌株,有望获得特异性强、性能更突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突变菌株,提高和增强微生物采油的应用效果。同时,也将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株的诱变育种积累宝贵的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新航天器搭载的微生物产油菌株正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产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大庆华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筛选出的4株已经工业化或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微生物产油菌株。“我们期待探索微生物产油菌株too 空的育种途径,探索微生物产油菌株育种的新途径。”穆伯仲说。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