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2020-05-18 12:21:42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2020年5月17日是第八届全国科学补硒日。当天,中国“科学补硒、健康生活”科普活动六周年庆典在湖北恩施隆重举行。为了支持全民科学补硒,活动组委会出台了数亿红包的公益扶持政策。在此期间,健康中国一号活动启动仪式和科学补硒公益全球巡礼同时举行,并开展专项公益活动,支持湖北振兴恩施。
在庆祝科学补硒与健康生活6周年之际,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国家硒产业技术与健康中国创新平台联盟主任、恩施安德宇集团首席专家、武汉轻工业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程水原教授发布了以“新硒希望”为主题的国家高品质产业发展倡议。

图片:2015年,程教授出席中国“科学补硒,健康生活”公益宣传活动广西区年度颁奖仪式
2005年,全国补硒工作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全民补硒刻不容缓。因此,中国掀起了科学补硒的热潮。正是由于硒的普遍缺乏、其极端重要性、健康相关性和产业叠加性,国家硒产业才有了良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富硒地区,利用自然资源,以“硒+X”模式为主导,营造“三产业融合”和整个产业链的新气象。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硒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许多重要影响。硒可以抗癌、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拮抗有害重金属。人体内硒的缺乏容易引起铅、砷、镉等重金属的中毒症状。硒可以调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吸收和利用;硒可以调节蛋白质合成,增强生殖功能。陈君石院士等中外科学家已经证实,硒是唯一与病毒感染直接相关的营养素。在肺炎克雷斯特肆虐全球之际,权威杂志《自然》4月9日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姜华良院士等人的研究成果,即体外实验表明,小分子有机硒化合物依布硒啉在10纳米处显示出较强的抗克雷斯特病毒作用。
据统计,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中国是世界上硒缺乏最严重的地区。缺硒省份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中国约有7亿人生活在低硒区。硒摄入量不足会使人长期遭受隐性饥饿,严重不足会导致大量骨病、克山病等。中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定量补硒,克服了严重缺硒引起的地方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中国制定的居民膳食硒摄入量参考标准已得到国际认可,并被许多组织粮农组织/世卫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采用。

图片:程教授主编中国第一套硒系列教材《硒概论》和《硒的科普——标准术语和权威发布》。
“三化融合”促进硒产业优质发展
硒可以从载体中解离出来,充分发挥其效益,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个产业。在“硒+X”模式的指导下,硒产业可以实现“三产业融合”,体现在“硒+养殖业”为第一产业,“硒+农产品加工业”为第二产业,“硒+服务业、旅游业”为第三产业。整个产业链的特点和123个产业的叠加整合,使硒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起点,成为农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成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效渠道,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利保障,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新动力。目前,硒产业的统计总产值还不到2000亿。有鉴于此,硒产业只有向中高端发展,加强科技支撑,提高产品价值,发挥更大的营养和保健作用,才能真正与大型健康产业相结合,释放数万亿的产业价值。
硒产业体系的多维构建
硒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硒产业体系的多维构建需要科学补硒、准确补硒和个性化补硒。中国营养协会建议每日平均摄入量为60-250微克,最高可达400微克。
硒产业体系的多维构建要求建立硒标准化体系。我国各富硒地区正在积极构建地方硒标准化体系的基本框架、分类和相关技术法规,以及与硒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但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加强。
硒产业体系的多维度构建也需要提升硒的品牌价值。在保持以区域资源为卖点的区域公共品牌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三者有机结合,效果叠加,质量升华,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硒品牌,使其产生品牌溢价。
硒产业体系的多维建构需要挖掘硒的文化内涵。现阶段,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贸易的主导产业。因此,以健康为核心的硒的文化价值将对产品、品牌甚至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硒因其营养功效、健康背景和“三化一体”的属性,已成为我国优质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必将实现一个新的“硒”梦。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