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用户习惯”,还是先有“产品”?

      最后更新:2020-05-19 10:56:20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现有产品所培养的用户使用习惯会被带到新产品中,所以当产品经理设计新产品时,必须考虑用户的习惯吗?文章分析和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与大家分享。

      -1。-导言

      2015年,我们正在制作一个内容社区产品,这是一个处于初始阶段的新产品。设计共享功能时,有两个选项可供选择:

      方案一:在页面右上角的“更多”功能中加入“分享”功能,遵循微信的设计方法,遵循用户的习惯。方案二:在内容的顶部和底部设置分享功能的触发按钮不符合用户习惯,是一种创新的产品设计。如果你负责这个产品,你会采用哪个计划?

      是为了观察用户的习惯吗?还是选择创新?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网络产品。即使当他们接触到一种新产品,他们也会以“惯性认知”来体验和使用它。什么是惯性认知?这是其他产品养成的使用习惯。

      用户不会理解这是两种不同的产品,这两种产品的使用场景也不一样,但他们会对“他”的功能产生疑问。为什么你没有?是因为你太坏了,还是你为什么做了与“他”不同的事情,为什么不向“他”学习?

      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指标叫做“易用性”,它指的是最终给用户的产品是否易用。一般来说,易用性越差,用户越难接受产品,损失就越严重。

      “惯性认知”是用户用来判断产品可用性的一种“感知判断”。符合惯性认知的产品可用性好,也就是说,是一个好的产品。不符合惯性认知的产品可用性差,也就是说,产品不好。

      因此,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应该遵循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不是改变用户。只有顺应用户的习惯,我们才能使产品为用户所接受。

      然而,一个被用户接受的产品可以通过遵循用户的习惯来制造吗?不遵循用户的习惯,就一定不能被用户接受?

      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还是只是巧合?

      用户习惯与成败论

      还有许多因素导致产品的死亡。有些产品拥有大规模用户,但它们未能实现商业化,最终被不断增加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所拖累。有些产品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但是用户并没有使用它们,因此消除了热情并主动关闭了服务。

      然而,没有一款产品因为违反了用户习惯而失败。

      导致产品成功的因素很多,包括通过烧钱占领市场的成功、积累资源的成功、依靠潮流的成功、稳步发展的成功、潜心打磨的成功、长期积累的成功。

      然而,这些产品都没有成功,因为它们符合用户的习惯。

      即使是今天的微信也有很多问题要问用户。经常使用QQ的用户会吐出微信。为什么不创建一个像QQ这样的群组文件夹,以便与群组成员同步文件?经常用指甲的用户会吐出微信。为什么不像钉子一样提供信息读取状态的功能,让我们知道对方是否没有看到回复或者没有真正看到它?

      微信没有遵循用户习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此外,它还培养了新的用户习惯。

      然而,核心成功和核心失败的因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信息,而用户习惯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微信在打开朋友圈广告之前做了几次小规模的灰度测试,试图在一些用户的朋友圈中植入广告。

      在灰度测试阶段,将关注样本用户使用朋友圈的频率是否降低,朋友圈的停留时间是否减少,只有测试结果通过,朋友圈的广告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也看不到这个过程。然而,我们都可以看到,朋友圈的广告内容设计与普通朋友圈相似。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微信符合用户使用朋友圈的习惯。因此,朋友圈广告可以成功。

      事实是微信团队的努力,从广告质量到基本策略,到数据测试,一点一滴的探索,长期的持续投资,最终的结果和过程中的困难,这些都不能用简单的“用户习惯”来概括。

      产品的成败不一定与用户的习惯有关,而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只是这种巧合。在不知道核心因素的情况下,一些非核心甚至不重要的因素成为核心因素。

      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当我们渴望得到答案时,用户的习惯成为最“好”的答案,因为得到这个结论是最简单和最快的。毕竟,我们自己就是用户,判断我们是否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总是很容易的。

      然而,答案是错误的。

      “用户习惯”前的“产品”

      在商业中,首先有一个商业模型,然后是专门实现商业模型的产品。不同的商业模式制造不同的产品,所以我们用商业模式来衡量产品的成败。

      在市场中,首先是市场份额,然后是提供服务的产品。不同的市场份额需要不同的产品,所以我们用市场份额来衡量产品的成败。

      在用户层面,首先是需求的痛点,然后是解决痛点的产品。不同的痛点造就不同的产品,所以我们根据需求来衡量产品的成败。

      在因果关系中,我们需要找到那些能真正影响产品成败的因素,因为它们,产品取得了成功,也因为它们,产品走向了失败。

      然而,“用户习惯”和“产品成功或失败”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相反的,不是因为“用户习惯”导致产品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因为产品的成功或失败决定了用户的习惯,产品是“原因”,习惯是“果实”。

      有些产品是成功的,如果用户继续使用这个产品,就会形成习惯性的认知。有些产品失败了,用户不能继续使用这个产品,形成的认知会逐渐被遗忘。

      快乐农场是一个曾经流行的轻松游戏。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偷蔬菜”是这个游戏的一大乐趣。一方面,偷朋友的蔬菜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防止朋友偷自己的蔬菜也是必要的。

      从2008年到2009年,许多农场工人每天都调整他们的闹钟。即使在半夜,只要“收获”时间到了,他们就会立刻起床去收获庄稼,从朋友那里偷一批菜。

      “你今天偷食物了吗?”无论是学生还是白领,它都成为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那时,“偷蔬菜”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在此期间,“偷菜”是快乐农场培养的用户习惯。许多后来的轻游戏将植入类似的“偷蔬菜”方法。

      然而,“偷菜”这个话题现在很少被讨论。随着农场的结束,以前用户的习惯已经从“习惯”变成了“陌生”,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消失”。

      任何用户的习惯都来自某个产品设计方案。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用户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认知。如果我们把习惯的形成追溯到源头,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事实。

      习惯的形成要求我们熟悉某些操作。熟悉的基础是掌握这些操作。掌握的前提是设计者设计并最终实现这样的操作。

      作为习惯的来源,没有“用户习惯”可以借鉴。这个设计方案新颖独特。它一定是用户不熟悉的,不符合惯性认知。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不符合惯性认知的最初设计逐渐演变成新的用户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方案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原设计完全不同,但它们是同一个应变。

      我们把“用户习惯”作为分析对象,挖掘出设计师背后的想法,思考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也是在间隔空时与设计者的对话。目的是思考这些设计方案如何影响用户行为。

      一个能成为用户习惯的设计方案必然是一个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用户行为的设计方案。如果设计方案不能影响用户的行为,它将在进化过程中被消除,并且不能成为一个持续的用户习惯。

      用户习惯不是分析结果。这不是我们按照用户习惯的方式设计的。仅仅迎合用户习惯也意味着我们对产品的理解仍然不足。

      摘要

      微信将分享定义为一种不干扰和影响用户行为的工具能力。因此,微信被放在一个不容易影响用户的位置,这个功能是隐藏的。

      然而,对于新内容社区产品,共享也承担了“拉新内容”的使命。设计师需要对用户的行为施加影响,尽可能让用户产生共享行为,以获得新用户。因此,分享需要放在一个容易被感知的位置。

      共享功能的两种设计方案代表了产品的两种态度,不影响用户,也不影响用户。

      产品设计师的核心能力是影响用户行为的能力。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地影响用户的行为。那么,用户的行为真的会受到影响吗?

      #相关阅读#

      这是“用户可能受到影响”系列的第一部分

      #专栏作家#

      枯叶,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专栏作家。9年产品经理经验和3年产品总监经验。擅长数据增长和业务模型。我们已经孵化了数千万用户规模的初创产品。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复制。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O协议。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6945.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