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将崛起与美丽乡村融合的智慧之城

      最后更新:2020-05-19 11:04:14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5月18日,中关村科技城正式发布中关村科技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中关村科技城以园区向城市转型、园区融入城市为主题,通过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和“美丽乡村”,打造新型高品质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中关村科技城北区的建设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1——“这是海淀区和中关村科技城打造中关村科技城战略腹地和发展深度的重要举措,是加快中关村科技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打造新型城市形态、促进区域优质发展的主战场。”北京海淀区委书记、中关村科技城党委书记于君说。

      据了解,中关村科技城北区是指海淀区白王山以北的区域,占地235平方公里,占海淀区总面积的54%。北接昌平未来科学城,西接京张高速铁路,西接延庆、门头沟区。科学城北区是承载北京高端科技创新功能、承接高科技产业落地、打造北京西北创新发展高地、促进中心城市与生态保护区同步高质量发展的最现实、最强大的引擎。

      2010年10月,北京市政府批准了中关村科技城北区地块控制规划。经过七年多的努力,科学城北区已经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永丰基地和翠湖科技园三个组团的发展格局。截至2019年底,三个园区共落户科技企业1189家,年收入415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总量的70%以上,初步形成了产业高端化、集聚化、一体化和低碳化发展的格局。高端产业结构逐渐凸显,产业特征更加清晰。

      海淀区区委副书记、区长、中关村科技城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曾进表示,该发展行动计划包括3大行动,共14项行动任务,将为北区带来一系列“蝴蝶变化”。“蝶变”后,中关村科技城北区将依托北青路前方的科技发展轴线,形成空的“一心两群两核四节点”的发展格局。

      ——2——“一心”是指翠湖科技的绿色之心。结合山水交融、蓝绿交织地区的自然生态背景,对绿色生态系统进行大规模规划。围绕南沙河和荆密引水渠,将建设一个高质量的0+滨水区。在浅山区规划建设12平方公里的体育休闲公园,将成为北京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双群”是指翠湖科技园和永丰基地两个创新功能群。围绕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商业空间等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盘活和释放约700万平方米以上产业,推动一批龙头企业、小微孵化器、科技服务等创新主体在各特色工业园区落地,推动整个创新产业链整合发展。

      “两河”是指地铁永丰站和稻香湖站周边地区。按照TOD发展模式,集中建设商业中心、国际商务酒店、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公共空房间和配套服务,成为科技城北部综合服务的核心和新地标。

      “四节点”是指以协同创新、文化体验、宜居生活和未来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节点。它将与生命科学园合作建立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中心。结合紫禁城北院的建设,将围绕它建造一个具有文化体验的小镇。加快居住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宜居工业环境。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产业,引领未来经济发展。

      据了解,三大行动包括建设新型高品质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和治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14项任务包括建设一个平稳、安全、高效、充满弹性和智慧的城市。建设蓝绿交织、绿色低碳的生态城市。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支撑的国际魅力新城…

      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一个适合居住、工业和旅游的城市。依托完整的山、河、林、湖、草生态系统,建设一座水清、城绿的低碳城市。其次,在建设一个拥有便捷公共服务体系的迷人城市方面。我们将树立一流的国际标准,满足高端创新人才需求,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国际优质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建设以人为本的生产和发展的现代化、充满活力的城市。为满足高端创新人才和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我们将推进“工作-居住平衡”空的分配,以解决工作-居住(租金)平衡问题。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与科学城深度融合之路,启动24个保留村村庄规划,推进村庄转型,拓展高端展示、高端商务办公、高端休闲居住等多元化服务功能,以“园区创新创业、乡村创意休闲”勾画美丽乡村新图景。此外,要建设一个率先探索和建设科学创新型治理体系的城市。

      同一天,中关村科技城还发布了《中关村科技城新时期重启和提升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这是中关村科技城在2018年发布《创新与发展16条》后,结合新的发展阶段实际,发布的创新政策“2.0版”。《办法》指出,中关村科技城北区还将实施5个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北京人工智能公共计算平台项目、北区5G网络部署和示范应用项目、中关村自主驾驶升级示范区和空日工业园。接下来,中关村科技城北区还将启动“新经济、新基础设施、引领数字化”活动,重点关注人工智能、5G、大数据、智能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典型的“新基础设施”领域。不断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要素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李佳璘)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客户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6948.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