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2020-06-13 10:02:24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科技日报》记者王
青岛海洋科技试点国家实验室所在地。受访者提供了照片。
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海洋科技先导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先导国家实验室”)两年。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了解实验室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系统布局和高端海洋装备自主研发方面的研究情况。习近平说,我一直坚信要建设强大的海洋力量。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学研究是推进我国强国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必须把它做好。关键技术的发展要靠我们自己,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两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现在,我和《科技日报》的记者一起去了国家海洋飞行员实验室寻找答案。
在国家海洋科技领域寻找“世界最佳”,这里可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答案。
青岛海洋科技先导国家实验室一楼展厅。拍摄于《科技日报》记者王言彬
进入海军飞行员国家实验室展厅,12艘科研船的缩小版展示在《科技日报》记者面前:
“东方红三号”,世界上最大的无声科学研究船,可以在世界上无限的航区航行。它的突出特点在于“悄悄地获取最准确的数据”。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1,000米,已被勘探。中国最先进的科研船“向阳红01”完成了中国第一次全面的全球海洋研究。它携带“18种武器”,能“测量”海底温度,被称为海上“移动实验室”的“科学”科研船...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深远海洋科学探索船共享平台”拥有近30艘研究船。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类似滴滴出行的平台。“我们建立了这个共享平台。在这些研究船的空闲时间里,用户可以申请“不是为了一切,而是为了使用”,以实现他们的最大价值。
国家海洋引航员实验室的“深远海洋科学探索船共享平台”拥有近30艘研究船。拍摄于《科技日报》记者王言彬
开放和共享已经成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不是全部。该实验室的使命是“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率先掌握颠覆性技术”。
在过去的两年里,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思维,国家海洋实验实验室,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如果你想找到“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海洋科技领域,这里可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答案。
“蛟龙”模型。拍摄于《科技日报》记者王言彬
在深海安装“人眼”
能“看得清楚,检查得清楚,报告得准确”
在蓝色的地球上,84%的海洋深度超过2000米。不幸的是,人类对2000米以下深海的理解仅限于“点和线”,并不全面和立体。例如,在神秘的深海中,海水运动的规律是什么?海洋温度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如何更清晰地观察海洋动力学,准确地预测?
通过卫星遥感、水下机器人、超级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表面、海洋深度、海底等的三维观测,相当于将深海置于人类的监控视野之内,建立一个可靠、准确的模拟系统,实现目标海域“看得清楚、查得清楚、报得准确”。这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项目的目标。
-5科学研究人员收集的“深海富稀土矿床”。拍摄于《科技日报》记者王言彬
展厅一角的大屏风遮住了半堵墙,“透明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两洋一海)观测系统”揭示了它的身份。记者了解到,“两洋一海”观测系统主要由大型深海浮标和海底信标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海洋定点观测网络。
“透明海洋”计划成功突破了深海实时潜艇浮标系列的关键技术。我们已经成功地为全球海域开发了一系列大型浮标观测系统。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海洋定点观测网——“两洋一海”观测系统的重点海区实现了实时传输,进入了实时传输的新阶段。到目前为止,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两洋一海”重点海域已有108套深海浮标和海底信标稳定运行,其中包括100套深海浮标观测系统和8套大型观测浮标系统。
在观测支持下,能量和物质跨尺度、跨圈循环的认知系统不断完善,以波浪、亚中尺度和中尺度、中纬度和热带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跨海盆气候等为代表的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观测和理论的进步有力地支持了预测水平的提高。台风预报取得了重要突破。高分辨率海气耦合长周期预报系统实现了正常运行,形成了保障服务能力。
水下滑翔机“与鲸鱼共舞”
已经创下了许多记录
外观不显眼,包含“高科技”。这句话是对海军飞行员国家实验室的一些设备的图像描述。
在海洋飞行员国家实验室的研讨会上,黄色水下滑翔机“海燕”引起了《科技日报》记者的注意。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海洋观测与勘探联合实验室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水下滑翔机的工作深度为8213米,创造了水下滑翔机潜水深度的世界纪录。海燕远程水下滑翔机的连续观测里程为3619.6公里,创下了国内水下滑翔机最长续航时间的新纪录,为连续观测远海网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自主设备拍摄的深海鱼类。《王言彬科技日报》记者拍照
在过去的两年里,国家海洋试验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不久前,在这里推广的目前中国最大、世界最先进的“深蓝”海洋捕捞加工船,已成为中国南大洋研究的移动“实验平台”,海洋捕捞发展的“移动工厂”。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科学研究小组使用“全球地球系统模型”(CESM),克服了许多技术困难,完成了500年高分辨率地球气候变化模拟实验数据,该数据将于今年6月8日向世界开放。
梦想“蓝色药房”
就是从这里变成现实
人类的药物主要来自陆地,但是当它们被更频繁地使用时,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因此,从海洋中寻找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两年前的6月12日,在秘书长视察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关华时特别向他介绍了海洋药物的研发情况。关华实院士说,他的梦想是建设中国的“蓝色药库”。总书记说:“这是我们的共同梦想!”
为了适应深海下的生存、繁殖和防御,深海生物进化出了能够抵御寒冷、高温和高压等的独特基因。它们可以生产具有独特结构和显著活性的海洋天然产品。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
为实现“共同梦想”,帮助建设“健康中国”,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积极组建了“超级计算与生物测定耦合”的海洋创新药物开发技术团队,建立了“快速、高效、准确”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系统,完成了20亿次药物模拟比对筛选,构建了世界上首个包含3万多种海洋天然产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并向世界开放共享。该数据库包含超过1700个药物蛋白质目标。
在今年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自觉承担起准确筛选和建立7个药物靶标的责任,及时向世界开放和共享,全球近180家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下载和使用了这些药物靶标,有效协助了疫情防控药物的研发。
今后,我们将继续牢记总书记的亲切指示和认真指示,不辜负我们的青春,努力工作,加快建设跨学科、高强度、大规模的协同创新平台和综合基地,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7。猜猜这是什么骨骼模型?拍摄于《科技日报》记者王言彬
资料来源:科学日报
编辑:刘一阳
审计:王小龙
终审:冷文生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