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的理解(从0到1的理解概括)

      最后更新:2023-05-25 13:41:54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简书闪充】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实却是X的对立面《从0到1》

      推荐指数:7.0《从0到1》这是一本以近哲学的角度思考创业的书。主旨:保持反潮流的独立思考,通过规避竞争的方式创业。从0到1指的是一种突破性的垂直进步,而从1到100是一种水平进步。他要求人保持一种独立的思考要摆脱竞争意识,竞争意味着没有利润,也会使人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并且容易受情绪控制。要做动态形式的垄断(非资源性的垄断“零和博弈”),其特点是:专利技术(其作用是数量级优势的那种),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具有的好处有:1、 创造社会价值2、 边际成本趋近于零3、 有足够的利润投入更多的研发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占领小市场、扩大规模、破坏性创新来达成竞争规避,这里和李善友教授所说的“ 非连续性 ”具有异典同工之妙。作者认为成功不是靠运气(概率是要看的)。个人认为,既然作者主张不竞争,自然运气的影响因素就降低了。毕竟越充份竞争的行业,牛人竞争越多越需要运气的累加效应。这一点可参照《成功与运气》。个人的成功是肯定需要运气的,但做为一个公司的团体,或者某项创新的诞生并取得成功,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个人只不过是“经手人”,不是你做成,也总会有人做成。关键看你从什么角度看。成功的分布通常被认为有两种,一种是 正态分布 ,一种是幕次法则(一小部份公司完胜其他所有公司),作者认为是后者,因此风险投资时只选优中优,并且要在投后极力帮助它成功。因此作者的投资法则只有一条:只投资给获利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公司。要始终相信秘密的存在:自然的秘密和人的秘密。发现这些秘密,对创新和商业是有很大帮助的。推荐羁绊:《创业维艰》,《成功与运气》
      【简书闪充】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实却是X的对立面《从0到1》

      如何评价《从0到1》

      ,复制,将是一场噩梦。而对于企业来说,也 很难获得跨越性的发展。第二个观点是垄断与竞争。在我们学习到的经济学中,我们都在提倡,都在说完全竞争好,而彼得却在颂扬垄断的好处。在垄断与竞争两者中,一个企业倘若能够在市场中取得垄断地位,那么企业很容易攫取巨额利润,而在完全竞争中,却很难得到超额利润。彼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与其在红海中竞争以获得微小的利润不如退一步在蓝海中获得巨额利润。当然,获得垄断地位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而是通过企业的创新与技术发展从而自然的在自己所处的一个市场中取得垄断的地位。企业垄断地位取得需要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在自己有优势的市场上深耕从而获得垄断地位。特别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在激烈的红海竞争中,虽然获得很小的市场份额意味着相当可观的利润,但是这个的代价太高了,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求其他市场。但是情况恰恰想法,一看到市场有利可图,大家都是蜂拥而至,市场马上变成了一片红海,竞争非常激烈,许多没有实力的企业就此淘汰出局。最后一个是帕累托法则以及幂次定律。商业的逻辑常常与我们所想的不一样,帕累托法则很好地诠释了商业的准则,在很多情况下商业都是遵循着二八定律。很多我们想当然的准则在商业中是不适用的。了解商业与我们常识的不同之处,同时掌握商业的内在法则,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在商场中游弋,让自己的企业更加成功。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处于那20%的企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呈现指数式的爆发增长,这也是商业的魅力之所在。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需要有很好的预见性与足够的信心,即便企业现在深处困境,也不能放弃。企业熬过了痛苦的时期,才能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当然,在这一部分,彼得更加侧重的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待公司的,即如何选好投资公司,从而用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利润。总之,看完这本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彼得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观点,这些观点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相悖,但却是非常有道理。无论是企业家, 或者是一个创业者,或者是想要创业的人可以看看
      知乎用户 李凯文如果把每个人看作一个创业公司,那么个人学习就是做「从0到1」的研发,而工作往往是做「从1到n」的复制,所以我觉得《从0到1》对个人发展很有参考意义,分为以下几个观点来写:人生发展的理想化模型:极端理想化假设下,关于如何分配时间进行学习、工作可以将收益最大化的公式推导。工作中学习基本是个伪命题:听来有点反常识,但你仔细体会反省恐怕往往这是真相。阶梯式成长:也许是一种最佳实践。人生发展的理想化模型物理学中把不考虑现实复杂干扰因素的抽象模型叫做理想化模型,只有在这些理想化模型里那些著名的公式才能被验证,但现实中很难创造理想化模型,比如没有任何摩擦力的表面等,不过即便这样,也不妨碍这些模型里的公式很好的指导了我们处理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我这里想说的,就是一条基于人生理想化模型的公式,虽然它看上去脱离现实的有些可笑,但同样,我认为这不妨碍它的启示作用。首先,我们来一起做一个对现实生活的抽象,把它想作一个理想化的模型:首先第一个量是时间,刨掉吃喝拉撒纯粹的用于工作或学习的时间 T (time),这里要有个总量 L (life),因为人的一生就那么多时间。其次,是工作的速度 W (work),当然大家效率是不同的,每人的效率也会经常变化,但这里我们假定只要你工作就有绝对稳定的产品效率。成就 M (money),在中国这个价值观单一的社会,我们把它当作钱就好了。M = W x T 工作效率乘以工作时间等于赚的钱,这很好理解吧。学习的效率 S (study),W = S x T 学习的量决定了你工作的效率、赚钱的效率,这里大家可能会呵呵,觉得这是中小学老师骗人讲的道理。不过注意我们这里的学习不是指你坐在学校教室里发呆,是真的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引入资本这个量,暂不考虑用钱赚钱的放大效应。现在给出这个理想化模型里包含的「成功学公式」:M = (S x T) x (L - T)一生的成果等于工作效率乘以总的工作时间,而剩下的时间用于学习,提升工作的效率。在 IT 行业的工作者因为行业内的工作氛围相对单纯可能离这个理想化公式更近一些,一个程序员技能越强就可以拿到越高的薪水,而这些技能大多是可以比较直接的学习、锻炼来的。简化一下这个公式,让我们得出结论。M = SLT - ST[^2]假定你总的时间 L 和学习的效率 S 都是固定的,你用于工作的时间 T 决定了你的物质成果 M,工作的时间过多,没有时间学习,意味着你一直在简单重复做搬砖类的工作,没有发挥最大潜能,反之学习的时间过多,获得的 M 也会少。不过事实上,现实中的这一切的都是不固定的,也不是线性变化的。例如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让你获得了超群的能力或技术专利等,你的工作效率或打钱速度就会有成倍的提升。这个公式推导只能帮助你去从本质上认识学习和成就的基本逻辑,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终生学习这些道理都已经体现在这个公式里面。由于我们不是在讲唯利主义的成功学,并不会说「好了,根据逻辑推导,你该用一生中30%时间学习,以获得最大的成功」,而只是说如果理想化的推导,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你可以参考这个道理,根据你想要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想要物质财富最大化,就合理分配在学习和工作上的精力,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尽管去知识的海洋里冲浪好了。工作中学习基本是个伪命题想必你已经注意到了,前面这个公式推导的前提是将工作和学习拆为了两部分。一定会有人说,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啊。不过如果真是这样,人为什么还要上学呢?这时有会有人说,上学是因为开始还什么都不懂啊,你举的例子太极端了。好吧,事实上就像理想化模型,极端的情况才能显现出事情的本质。一般的工作是怎么一回事?其实直接看前面的公式就好,M = W x T,W 是你的工作效率,T 是工时,M 就是你为老板创造的价值,老板在根据你的工时给你付薪水 S,M - S 就是你的劳动剩余价值。这里我们继续引入学习的因素,假定老板愿意在你学习时付薪水,也是为了让你提高单位时间产出,提高总体产值。但现实情况是,老板帮你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你又无法保证永远给他工作,而且当你的 W 提升快,S 跟不上节奏时,往往就会发生跳槽。即便不看这些抽象的参数,就用现实经验想想,这道理也非常明确:你挣得的薪水,是你反复使用熟练技能换来的,工作中的学习,只可能是小部分,否则对你的雇佣就注定是赔本买卖。你在找工作的时候说我是来学习的,如果老板欣然许诺没问题,往往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实在招不到更好的人,二是他没打算为你的付出付高价。我们过去看了太多某某经过努力工作就飞黄腾达的鸡汤故事,大家注意,这里去掉机遇的因素,努力工作只是相对的拉长了你的时间 T,有了 T 你学习、工作干什么都行,这跟在工作中能好好学习是两码事。你的人生公式 M = (S X T) X (L - T) 因为有了工作的因素,变的无法随意设定参数值,被动了许多。这便是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处理的好的人似乎一生都顺风顺水,处理不好的人往往不容易借到力,多了许多磕绊。以上分析其实对在校同学意义最大,你还等着到岗后再学习么?首先,如果你抱着这种心态还能找到工作的话,你会发现这就是自欺欺人。当然很多人一定是执迷不悟的认为自己在工作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诸如企业组织架构、公司日常运作等等,如果你硬拿这些一个实习生两月就能看明白的事儿来给自己的几年止步不前做辩解,那也基本就只有那些比你小10岁但技能似乎不逊于你的后浪能将你打醒了。只怕醒来的时候,已为时已晚。这里有个明显的有正面意义的结论就是,请务必抓紧要开始工作前的时间学习。阶梯式成长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看,个人发展是怎么从0到1的,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从小开始上学到走向社会,这算是从0到1的成人历程,一旦开始工作,真正的学习变得微乎其,从无到有的质变就很难发生,从此开始从1到n的重复,十年如一日。怎样避免这看上去有点惨的结局?首先你得打心底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但为了生存你还是得工作,那么请好好工作 make M...,在工作中你当然能学到东西,但速率肯定和专门学习是不能比的,当 M 的积攒让你相对从容,工作中由于新鲜东西越来越少,所能获得的学习提升已经降低到令人发指,这时,我想你可以选择停下来专门学习一段时间,闭关、深造、创业(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尽管找你最爱的学习之路,再完成一次从0到1的蜕变。无论你叫它 Gap Year 还是什么,本质上就是一段专门学习的时间,之后再尝试新的生活,再突破,如此反复,实现有效的阶梯式成长。这就是我们的最后一条建议了。当然它更多也是基于理论推导,也没有考虑现实中特殊的机遇的因素,所以说只是有可能是最佳实践。总之,不进则速退。 那么,你的人生中,能有几次从0到1的升华呢?
      如何评价《从0到1》

      《从0到1》的内容简介是什么?

      在科技剧烈改变世界的今天,想要成功,你必须在一切发生之前研究结局。你必须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让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从0到1,为自己创造无限的机会与价值!在传统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复制之前的经验,通过竞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却是一个从无到有,即从0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比如亚马逊、Twitter等等伟大企业,都是从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入手,打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作者简介:彼得•蒂尔(Peter Thiel)被誉为硅谷的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1998年创办PayPal并担任CEO,2002年将PayPal以15亿美元出售给eBay,把电子商务带向新纪元。2004年做了首笔在Facebook的外部投资,并担任董事。同年成立软件公司Palantir,服务于国防安全与全球金融领域的数据分析。蒂尔联合创办了Founders Fund基金,为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几家出色的科技新创公司提供早期资金,其中多家公司由PayPal的同事负责营运,这些人在硅谷有“PayPal黑帮”之称。他成立了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鼓励年轻人在校园之外学习和创业。他还成立了蒂尔基金(Thiel Foundation),推动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长远思考。《从0到1》是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作品,作者是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2015年01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书 名:《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作 者:彼得·蒂尔、 布莱克·马斯特斯原版名称:Zero to One: Notes on Start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译 者:高玉芳ISBN:9787508649719类 别:创业页 数:260页定 价:45.00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装 帧:精装开 本:32开用 纸:纯质纸语 种:简体中文
      《从0到1》的内容简介是什么?

      《从0到1》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参考意义

      从0到1是创造或创新,创新思维理念。 从1到N是扩展或复制,形成规模经济。
      《从0到1》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参考意义

      为什么创业是“从0到1”

      一个领域中,如果出现很多这样的人,就说明出现了过多的竞争。这些企业实现的并不是从0到1的过程,而是从1到N的过程。有一些新的互联网公司,非常与众不同,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很难进行归类。在此之前并没有想到这些公司是可以出现的。这些公司实现的就是从0到1的过程。要破除所有人在一个领域竞争的模式,寻找一些新的领域。如果只是模仿别人,没有从个人角度进行自主的思考,就总是会进入到错误的领域,赶上浪潮的最后一波。扩展资料:注意事项:创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融资、选项、选址、营销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职人员创业前,一定要进行细致的准备。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为创业开一个好头,撰写一份详细的商业策划书,包括市场机会评估、赢利模式分析、开业危机应对等,并摸清市场情况,知己知彼,打有准备之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创业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钱颖一:从0到1是创新,从1到N也是创新
      创业就是创造出自己的事业,从创造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从零到一,不过啥都没有肯定也不可能创业的,蛋糕也是由水面粉鸡蛋黄油等材料加温制作出来的化学反应导致质变的一种过程,腾讯众创空间充当的仅仅是催化剂的角色

      创业“从0到1”是因为从0到1选择的切入点比较小,从需求来说,它不一定是人们需要的(也即所谓的“刚需”),但从非常小的切入点切入,在未来能获取较大的收益。如果开始进入的市场太大,或者已经充分竞争,后来者很难切入。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应答时间:2020-12-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为什么创业是“从0到1”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103730.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