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2020-03-17 15:22:50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通过前端摄像头识别人流中的高温目标,然后根据人脸信息快速定位,通过“人体识别+双光源双通道”的创新解决方案,实现大规模非接触多点快速智能测温。近年来,这种集热成像、测温和人脸检测技术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智能温度预警系统,已在一些城市人口密度高的公共场所得到应用,成为防疫和控制的“利剑”。这种“新武器”的研发是广东省高校大数据领域唯一的国家科研平台——深圳大学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疫情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催生出智能化的“新景象”——无人机辅助防疫。机器人辅助的无接触分配;热成像和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为防疫和控制设置了“重围”。人工智能+5G为新诊断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的背后是深圳长期的科技积累和学科布局。问一问哪里的运河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活水,植根于高校的科学研究就是这一系列“深圳智能建筑新场景”的源头活水
2年8月019日,第三批三个广东省实验室正式开工建设。其中,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设在南山,由深圳大学牵头,平安科技、深圳计算科学研究所、深圳金融科技研究所和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参与在这次疫情中,已经建设了不到半年的实验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月29日,实验室会同宝安区政治统计局信息中心和中科保泰公司,发布了深圳市新皇冠肺炎疫情可视化分析报告,帮助公众快速了解深圳市最新疫情。随后,研究团队在“互联网+综合监控平台”上部署了全国预防控制中心疫情防控监控系统。电网监控平台于2月1日在宝安区杭城街投入试运行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预防流行病。深圳的高校发挥了创新源的作用南方科技大学研发的大数据人体流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建模与预测仿真平台是一个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建模平台。它可以整合、处理和分析各种关于人体流动和旅行的多模态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新型冠状病毒和人体流动的映射模型,分析隐藏的患者和风险群体,挖掘潜在的病原体位点,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更有效的隔离和公共防疫政策
< BR >

< BR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袁先生团队与深圳华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5G超声设备通电,增加采集心肺关键标准断面导航、关键参数自动测量等功能,协助医生对危重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和治疗。 让高校科研力量真正成为一线医务人员的“得力助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深圳的高校以科技创新为纸,用从企业到笔的“零距离”转化,书写出令人惊叹的“科技抗疫谱”只有将
智能制造的根基延伸到大学和科研机构,才能有无穷的创新活力。深圳也非常重视这一点。来自深圳市科委的消息显示,2020年,深圳计划资助22个实验室,总金额超过1亿元。在深圳资助的19个重点实验室中,有13个位于深圳大学、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数字经济、新材料以及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大学的愿景决定了“深圳之兆”的未来在2020年深圳大学新增的3个本科专业中,机器人工程专业赫然榜上有名深圳大学表示,该专业是培养以机器人为主要对象和工具的系统、软件和算法设计、开发和应用工程师。2020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还将在新增本科项目中增设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在数据科学相关领域具有优秀学术成果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与智能制造产业“最接近”的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有12个经教育部批准的新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呼应了“深圳智能制造”的新气象深圳大学与行业紧密相连,为深圳新兴产业的未来不断壮大和培养人才。
阅读创作/深圳商报记者吴季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