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RIP协议工作原理
RIP通过广播UDP报文来交换路由信息,每30秒发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 RIP 分V1和V2两个版本。区别在于V1不支持VLSM,V2在更新路由表时支持VLSM(IP段和掩码)。 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等于16时即相当于不可达。

简述RIP的工作原理?
一、概述 RIP协议的全称是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它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一个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RIP协议是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s)的,它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二、该协议的局限性1、协议中规定,一条有效的路由信息的度量(metric)不能超过15,这就使得该协议不能应用于很大型的网络,应该说正是由于设计者考虑到该协议只适合于小型网络所以才进行了这一限制。对于metric为16的目标网络来说,即认为其不可到达。2、该路由协议应用到实际中时,很容易出现“计数到无穷大”的现象,这使得路由收敛很慢,在网络拓扑结构变化以后需要很长时间路由信息才能稳定下来。3、该协议以跳数,即报文经过的路由器个数为衡量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路由,这一措施欠合理性,因为没有考虑网络延时、可靠性、线路负荷等因素对传输质量和速度的影响。三、RIP(版本1)报文的格式和特性3.1、RIP(版本1)报文的格式0 7 15 31命令字(1字节) 版本(1字节) 必须为0(2字节)地址类型标识符(2字节) 必须为0(2字节)IP地址必须为0必须为0Metric值(1—16)(最多可以有24个另外的路由,与前20字节具有相同的格式)“命令字”字段为1时表示RIP请求,为2时表示RIP应答。地址类型标志符在实际应用中总是为2,即地址类型为IP地址。“IP地址”字段表明目的网络地址,“Metric”字段表明了到达目的网络所需要的“跳数”。3.2. RIP的特性(1)路由信息更新特性:路由器最初启动时只包含了其直连网络的路由信息,并且其直连网络的metric值为1,然后它向周围的其他路由器发出完整路由表的RIP请求(该请求报文的“IP地址”字段为0.0.0.0)。路由器根据接收到的RIP应答来更新其路由表,具体方法是添加新的路由表项,并将其metric值加1。如果接收到与已有表项的目的地址相同的路由信息,则分下面三种情况分别对待:第一种情况,已有表项的来源端口与新表项的来源端口相同,那么无条件根据最新的路由信息更新其路由表;第二种情况,已有表项与新表项来源于不同的端口,那么比较它们的metric值,将metric值较小的一个最为自己的路由表项;第三种情况,新旧表项的metric值相等,普遍的处理方法是保留旧的表项。路由器每30秒发送一次自己的路由表(以RIP应答的方式广播出去)。针对某一条路由信息,如果180秒以后都没有接收到新的关于它的路由信息,那么将其标记为失效,即metric值标记为16。在另外的120秒以后,如果仍然没有更新信息,该条失效信息被删除。2)RIP版本1对RIP报文中“版本”字段的处理:0:忽略该报文。1:版本1报文,检查报文中“必须为0”的字段,若不符合规定,忽略该报文。>1:不检查报文中“必须为0”的字段,仅处理RFC 1058中规定的有意义的字段。因此,运行RIP版本1的机器能够接收处理RIP版本2的报文,但会丢失其中的RIP版本2新规定的那些信息。(3)RIP版本1对地址的处理RIP版本1不能识别子网网络地址,因为在其传送的路由更新报文中不包含子网掩码,因此RIP路由信息要么是主机地址,用于点对点链路的路由;要么是A、B、C类网络地址,用于以太网等的路由;另外,还可以是0.0.0.0,即缺省路由信息。(4)计数到无穷大(Counting to Infinity)前面在RIP的局限性一部分提到了可能出现的计数到无穷大的现象,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该现象的产生原因与过程。考察下面的简单网络:c(目的网络)----router A------router B在正常情况下,对于目标网络,A路由器的metric值为1,B路由器的metric值为2。当目标网络与A路由器之间的链路发生故障而断掉以后:c(目的网络)--||--router A------router BA路由器会将针对目标网络C的路由表项的metric值置为16,即标记为目标网络不可达,并准备在每30秒进行一次的路由表更新中发送出去,如果在这条信息还未发出的时候,A路由器收到了来自B的路由更新报文,而B中包含着关于C的metric为2的路由信息,根据前面提到的路由更新方法,路由器A会错误的认为有一条通过B路由器的路径可以到达目标网络C,从而更新其路由表,将对于目标网络C的路由表项的metric值由16改为3,而对于的端口变为与B路由器相连接的端口。很明显,A会将该条信息发给B,B将无条件更新其路由表,将metric改为4;该条信息又从B发向A,A将metric改为5……最后双发的路由表关于目标网络C的metric值都变为16,此时,才真正得到了正确的路由信息。这种现象称为“计数到无穷大”现象,虽然最终完成了收敛,但是收敛速度很慢,而且浪费了网络资源来发送这些循环的分组。另外,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metric值的最大值的选择实际上存在着矛盾,如果选得太小,那么适用的网络规模太小;如果选得过大,那么在出现计数到无穷大现象的时候收敛时间会变得很长。3.3. 为了提高RIP性能的两项措施3.3.1. 水平分割在上面的“计数到无穷大”现象中,产生的原因是A、B之间互相传送了“欺骗信息”,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自然会想到如果能将这些“欺骗信息”去掉,那么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计数到无穷大”了吗。水平分割正是这样一种解决手段。“普通的水平分割”是:如果一条路由信息是从X端口学习到的,那么从该端口发出的路由更新报文中将不再包含该条路由信息。“带毒化逆转的水平分割”是:如果一条路由信息是从X端口学习到的,那么从该端口发出的路由更新报文中将继续包含该条路由信息,而且将这条信息的metric置为16。“普通的水平分割”能避免欺骗信息的发送,而且减小了路由更新报文的大小,节约了网络带宽;“带毒化逆转的水平分割”能够更快的消除路由信息的环路,但是增加了路由更新的负担。这两种措施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3.3.2. 触发更新上面的“水平分割”能够消除两台路由器间的欺骗信息的相互循环,但是当牵涉到三台或者以上的路由器时,效果就有限了。考察下面的网络:+---+ +----+ +-----+ /-----| | | C +-------| D | -----|| E ||| A +------| | | +---- | |+-+-+ +----+ +---+-+ -----/| -- || -- || -- |+----+ || | || B +-----------------------| |+----+E是目标网络针对目标网络,各路由器的路由信息分别如下:A:3 CB:2 DC:2 DD:1 直连当D与目标网络之间发生故障中断以后,B和C都能正确的从D得到网络不可达的信息,但是,从上面的路由信息中可以看出,A虽然不会给C发送错误信息,但是A可能在未收到网络不可达信息之前就给B发送了路由信息,让B错误的认为可以通过A到达目标网络,继而又会出现“计数到无穷大”的现象。触发更新就是为了针对上述情况进行的一种改善,它的具体实现措施是:路由器一旦察觉到网络变化,就尽快甚至是立即发送更新报文,而不等待更新周期结束。只要触发更新的速度足够快,就可以大大的防止“计数到无穷大”的发生,但是这一现象还是有可能发生的。使用了触发更新以后,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的时候,网络中会出现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的更新报文潮流,并最后中止于从未发生变化的路径到达目标网络的路由器。3.4. RIP中的4个定时器RIP中一共使用了4个定时器:update timer, timeout timer, garbage timer, holddown timer。Update timer用于每30秒发送路由更新报文。Timeout timer用于路由信息失效前的180秒的计时,每次收到同一条路由信息的更新信息就将该计数器复位。Garbage timer和holddown timer同时用于将失效的路由信息删除前的计时:在holddown timer的时间内,失效的路由信息不能被接收到的新信息所更新;在garbage timer计时器超时后,失效的路由信息被删除。另外,在触发更新中,更新信息会需要1到5秒的随机延时以后才被发出,这里也需要一个计时器。四、RIP版本2简介RIP版本2的报文格式如下:0 7 15 31命令字(1字节) 版本(1字节) 路由域(2字节)0xFFFF(2字节) 验证类型(2字节)验证(16字节)地址类型标识符(2字节) 路由标签(2字节)IP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IP地址Metric值(1—16)(最多可以有24个另外的路由,与前20字节具有相同的格式)版本2的RIP使用了版本1中“必须为0”的字段,增加了一些对于路由的有用信息,其主要新添的特性如下:(1)报文中包含子网掩码,可以进行子网路由(2)支持明文/MD5验证 (3)报文中包含了下一跳IP,为路由的选优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工作原理: 1 、初始化——RIP初始化时,会从每个参与工作的接口上发送请求数据包。该请求数据包会向所有的RIP路由器请求一份完整的路由表。该请求通过LAN上的广播形式发送LAN或者在点到点链路发送到下一跳地址来完成。这是一个特殊的请求,向相邻设备请求完整的路由更新。2 、接收请求——RIP有两种类型的消息,响应和接收消息。请求数据包中的每个路由条目都会被处理,从而为路由建立度量以及路径。RIP采用跳数度量,值为1的意为着一个直连的网络,16,为网络不可达。路由器会把整个路由表作为接收消息的应答返回。3、接收到响应——路由器接收并处理响应,它会通过对路由表项进行添加,删除或者修改作出更新。4、 常规路由更新和定时——路由器以30秒一次地将整个路由表以应答消息地形式发送到邻居路由器。路由器收到新路由或者现有路由地更新信息时,会设置一个180秒地超时时间。如果180秒没有任何更新信息,路由的跳数设为16。路由器以度量值16宣告该路由,直到刷新计时器从路由表中删除该路由。刷新计时器的时间设为240秒,或者比过期计时器时间多60秒。Cisco还用了第三个计时器,称为抑制计时器。接收到一个度量更高的路由之后的180秒时间就是抑制计时器的时间,在此期间,路由器不会用它接收到的新信息对路由表进行更新,这样能够为网路的收敛提供一段额外的时间。 5、 触发路由更新——当某个路由度量发生改变时,路由器只发送与改变有关的路由,并不发送完整的路由表。
RIP协议是一种典型的距离矢量协议,它使用的也是距离矢量算法,该算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进行路由更新时传递路由表。RIP协议的度量值是以跳数来计算的,即每经过一跳,度量值就会加一,这样的度量值计算并不符合当前的网络环境,因为当前带宽爆炸性的增长,可能会导致RIP选择了次优路径。RIP的最大网络直径为15,也就是说RIP协议所能传递路由信息的最大跳数就是15跳,超过15跳就表示不可达。RIP协议作为典型的距离矢量协议,它的防环机制有两种:水平分割和毒性逆转,简单来说,水平分割就是从一个接口接收的路由更新,不会再从该端口发送出去。毒性逆转则是从一个接口接收的路由更新,会再从该接口发出去,但是会将其置为不可达状态(16跳)。RIP协议默认会进行自动汇总(有类路由协议),即传输的路由条目会自动进行主类的汇总,这样会导致路由条目不精确,后续RIP协议为了解决该问题,将RIPV1升级为RIPV2,V2版本不仅支持手动汇总,使路由条目传递更加精准,而且将路由更新方式从V1的广播变成了V2的组(224.0.0.9),提升了路由更新效率。
RIP是英文Raster Image Processor的字头缩写,意为:栅格图像处理器。它是将计算机排好的图文页面输出到不同介质(如黑白或彩色激光打印稿、分色印刷软片、灯箱片等)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处理环节。通俗地来讲,它好比是一个电子“翻译”。接收从计算机传送来的数据,通常是以标准PostScript 语言描述的页面图文信息,将其“翻译”成输出设备所需要的光栅数据(通常将打印机、照排机都称为光栅设备),然后再控制设备进行输出。IP有两大类,即硬件RIP和软件RIP。硬件RIP可能是一块放置于输出设备内的插卡,或是一个专用的RIP机箱。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成倍提高,软件RIP已成为RIP产品的主流形式。它的最大优点是使用方便、灵活,各种作业参数可随时设置和更改,并能通过选择设备驱动程序而方便地连接不同的输出设备。这些优点都使得软件RIP产品近年来在市场上迅速普及,并被广大用户普遍接受。

常用的路由协议分为哪几类?并简述这些路由协议的特点及主要工作原理
常用的路由协议分为RIP、IGRP(Cisco私有协议)、EIGRP(Cisco私有协议)、OSPF、IS-IS、BGP等。1、RIP特点:是动态路由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利用跳数来作为计量标准。在带宽、配置和管理方面要求较低,主要适合于规模较小的网络中。原理:路由器运行RIP后,会首先发送路由更新请求,收到请求的路由器会发送自己的RIP路由进行响应;网络稳定后,路由器会周期性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当一个RIP更新报文到达时,接收方路由器和自己的RIP路由表中的每一项进行比较,并按照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对自己的RIP路由表进行修正。2、 EIGRP特点:能实现快速收敛。运行EIGRP的路由器存储了邻居的路由表,能够快速适应网络中的变化;EIGRP发送部分更新而不是定期更新,且仅在路由路径或者度量值发生变化时才发送;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使用多播和单播;支持变长子网掩码;无缝连接数据链路层协议和拓扑结构。原理:结合了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型路由选择协议的Cisco专用协议,采用弥散修正算法(DUAL)来实现快速收敛,可以不发送定期的路由更新信息以减少带宽的占用。3、OSPF特点:OSPF 适合在大范围的网络;组播触发式更新;收敛速度快;以开销作为度量值;OSPF协议的设计是为了避免路由环路。在使用最短路径的算法下,收到路由中的链路状态,然后生成路径,这样不会产生环路。原理:OSPF是两个相邻的路由器通过发报文的形式成为邻居关系,邻居再相互发送链路状态信息形成邻接关系,之后各自根据最短路径算法算出路由,放在OSPF路由表,OSPF路由与其他路由比较后优的加入全局路由表。扩展资料:路由协议的作用主要运行于路由器上,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协议,主要用来进行路径选择。它起到一个地图导航,负责找路的作用。工作在网络层。路由协议作为TCP/IP协议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其选路过程实现的好坏会影响整个Internet网络的效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由协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IP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EIGRP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OSPF
路由协议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别分为两种类型。按路由协议的作用范围,我们可以把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域间路由协议。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SPF)和ISIS等是你可能听说过的IGP。这些是处理域内部路由的一些路由协议。外部网关协议(EGP)是处理域之间的和企业之间的路由的协议。现在这个协议已经停止使用了。BGP(边界网关协议)现在是一个标准的域之间的协议。按另一种标准路由协议可以分为另外两种类型:链路状态协议或者距离向量协议。距离向量的方法是“告诉你的邻居你所知道的整个网络的状况”。这就意味着你要向所有的邻居广播整个路由表。这个“向量”就是目的地。“距离”实际上就是一个计量单位,可以是跳数。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方法“告诉外界有关你的邻居的情况”。整体思路就是要搞清楚周围有谁在线并向其它路由器广播这个信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需要更大的运算量,但它为网络中所有的路由器关于整个网络的清晰全景图。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0af4f9d91697b17c017124381132ba1d2020ca2843e93732c4a506793ac57270772d7d20d1016dc3a48adb0687d6d4566f58cc9fb57c0fed76d38885033734dc01c05d36efe9619389260d647e9ad1be3b8f72f93aad5d3dc4353bd094325&p=8266c64ad6dd08be4ebd9b7a53&user=baidu#baidusnap0
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RIP、IGR、 EIGRP

RIP路由表形成与维护工作原理
rip简介 1,概述rip是第一个路由协议标准,是距离矢量路由协议2,路由表的形成学习直连路由,互相发送路由表 学习路由更新,更新路由表3,rip度量值rip以跳数作为唯一的度量值,rip更新周期为30s最大15跳,16为不可达4,rip计时器1,更新计时器路由器启动后,每隔30s就从每个启动rip协议的接口不断发送路由更新消息 255.255.255.2552,无效计时器如果一条路由在180s内没有收到更新这条路由跳数就将它标记为163,刷新计时器如果一条路由被标记为16跳后,60S内还没收到更新消息,则删除这条路由(240s)4,抑制计时器如果一个目标的距离增加或变为不可达,启动抑制计时器(180s),直到抑制计时器超时,路由器才接收有关于这条路由的更新信息。作用是防止路由抖动5,水平分割从一个接口学习的路由信息不再从这个接口发送出去(防止路由环路的产生)6,rip1与rip2的区别rip1发送路由更新时不携带子网掩码,有类路由,目的地址 255.2 55.255.255(广播)rip2发送路由更新时携带子网掩码 无类路由,目的地址 224.0.0.9(组播)三,配置RIP1,启动RIP进程Router(config)# router rip宣告主网络号Router(config-router)# network network-number2,查看路由表Router# show ip route查看路由协议配置Router# show ip protocols3, 打开RIP协议调试命令Rouetr# debug ip rip关闭RIP协议调试命令Rouetr#undebug all4,启动RIP2进程Router(config)# router ripRouter(config-router)# version 2Router(config-router)# no auto-summary 关闭自动汇总四,管理距离是一种优先级度量,当2种路由方式到达同一网络时路由器会选择管理距离较小的路由来到达目标网段静态路由默认是1 rip为120
,rip简介 1,概述rip是第一个路由协议标准,是距离矢量路由协议2,路由表的形成学习直连路由,互相发送路由表 学习路由更新,更新路由表3,rip度量值rip以跳数作为唯一的度量值,rip更新周期为30s最大15跳,16为不可达4,rip计时器1,更新计时器路由器启动后,每隔30s就从每个启动rip协议的接口不断发送路由更新消息255.255.255.2552,无效计时器如果一条路由在180s内没有收到更新这条路由跳数就将它标记为163,刷新计时器如果一条路由被标记为16跳后,60S内还没收到更新消息,则删除这条路由(240s)4,抑制计时器如果一个目标的距离增加或变为不可达,启动抑制计时器(180s),直到抑制计时器超时,路由器才接收有关于这条路由的更新信息。作用是防止路由抖动5,水平分割从一个接口学习的路由信息不再从这个接口发送出去(防止路由环路的产生)6,rip1与rip2的区别rip1发送路由更新时不携带子网掩码,有类路由,目的地址 255.255.255.255(广播)rip2发送路由更新时携带子网掩码 无类路由,目的地址 224.0.0.9(组播)三,配置RIP1,启动RIP进程Router(config)# router rip宣告主网络号Router(config-router)# network network-number2,查看路由表Router# show ip route查看路由协议配置Router# show ip protocols3, 打开RIP协议调试命令Rouetr# debug ip rip关闭RIP协议调试命令Rouetr#undebug all4,启动RIP2进程Router(config)# router ripRouter(config-router)# version 2Router(config-router)# no auto-summary 关闭自动汇总四,管理距离是一种优先级度量,当2种路由方式到达同一网络时路由器会选择管理距离较小的路由来到达目标网段静态路由默认是1 rip为120
参加rip的路由互相通告自己的路由表。并且学习其他路由发过来的路由表。 当所有的路由器的路由表都一样的时候,这时就是我们所说的收敛了。 这时如果有数据需要转发的时候会根据路由表转发了
1. RTA上的配置: RTA (config)#int s0RTA (config-if)#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0RTA (config-if)#no shutdownRTA (config-if)#exitRTA (config)#int f0/0RTA (config-if)#ip add 192.168.3.1 255.255.255.0RTA (config-if)#no shutdownRTA (config-if)#exitRTA (config)#router ripRTA (config-router)#net 192.168.1.0RTA (config-router)#net 192.168.3.02. RTB上的配置:RTB (config)#int s0RTB (config-if)#ip add 192.168.1.2 255.255.255.0RTB (config-if)#no shutdownRTB (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TB (config-if)#exitRTB (config)#int s1RTB (config-if)#ip add 192.168.2.1 255.255.255.0RTB (config-if)#no shutdownRTB (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TB (config-if)#exitRTB (config)#int f0/0RTB (config-if)#ip add 192.168.4.1 255.255.255.0RTB (config-if)#no shutdownRTB (config-if)#exitRTB (config)#router ripRTB (config-router)#net 192.168.1.0RTB (config-router)#net 192.168.2.0RTB (config-router)#net 192.168.4.03. RTC上的配置:RTC (config)#int s1RTC (config-if)#ip add 192.168.2.2 255.255.255.0RTC(config-if)#no shutdownRTC (config-if)#exitRTC (config)#int f0/0RTC (config-if)#ip add 192.168.5.1 255.255.255.0RTC (config-if)#no shutdownRTC (config-if)#exitRTC (config)#router ripRTC (config-router)#net 192.168.2.0RTC (config-router)#net 192.168.5.04 .PC 上的配置为:PC1:IP为192.168.3.10 网关:192.168.3.1PC2:IP为192.168.4.10 网关:192.168.4.1PC3:IP为192.168.5.10 网关:192.168.5.1经测试,全部ping通 实验平台:boson

rip协议原理是什么?
RFC 1058是一个开放式标准,能支持大量互连网络地址结构,然而它是由IETF设计用于Internet中自治系统内的协议。如此,使用这种形式RIP的自然是网络互联协议。 1. 目的IP地址域任何路由表中所包含的最重要信息是到所知目的地的I P地址。一旦一台RIP路由器收到一个数据报文,就会查找路由表中的目的I P地址以决定从哪里转发那个报文。2. 度量标准域路由表中的度量域指出报文从起始点到特定目的地的总耗费。路由表中的度量是从路由器到特定目的地之间网络链路的耗费总和。3. 下一跳IP地址域下一跳IP地址域包括至目的地的网络路径上下一个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如果目的IP地址所在的网络与路由器不直接相连时,路由器表中才出现此项。4. 路由变化标志域路由变化标志域用于指出至目的I P地址的路由是否在最近发生了变化。这个域是重要的,因为R I P为每一个目的I P地址只记录一条路由。5. 路由计时器域 有两个计时器与每条路由相联系,一个是超时计时器,一个是路由刷新计时器。这些计时器一同工作来维护路由表中存储的每条路由的有效性。路由表维护过程在1 2 . 2 . 2节中详细描述。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31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