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键盘键位图(128键盘键位图片)

      最后更新:2024-03-28 23:42:48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电脑键盘每个键的位置?清晰的图片

      电脑键盘示意图:电脑键盘键位设计理念:一款键盘的键位设计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主体的英文和数字键位设计,二是各种附属键位设计。最通常的英文与数字键位设计方案就是俗称的“QWERTY”柯蒂键盘。这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于1868年发明的键位方案。键盘的外形分为标准键盘和人体工程学键盘,人体工程学键盘是在标准键盘上将指法规定的左手键区和右手键区这两大板块左右分开,并形成一定角度,使操作者不必有意识的夹紧双臂,保持一种比较自然的形态。这种设计的键盘被微软公司命名为自然键盘(NaturalKeyboard),对于习惯盲打的用户可以有效的减少左右手键区的误击率,如字母”G”和”H”。有的人体工程学键盘还有意加大常用键如空格键和回车键的面积,在键盘的下部增加护手托板,给以前悬空手腕以支持点,减少由于手腕长期悬空导致的疲劳。这些都可以视为人性化的设计。根据工作原理来分的话,可分为机械式键盘、薄膜式键盘、电容式键盘、导电橡胶式键盘、选购电脑键盘注意事项:1、键盘的触感作为日常接触最多的输入设备,手感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手感主要是由按键的力度阻键程度来决定的。判段一款键盘的手感如何,会从按键弹力是否适中、按键受力是否均匀,键帽是否是松动或摇晃以及键程是否合适这几方面来测试。虽然不同用户对按键的弹力和键程有不同的要求,但一款高质量的键盘在这几方面应该都能符合绝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的,而按键受力均匀和键帽牢固是必须保证的,否则就可能导致卡键或者让用户感觉疲劳。2、键盘的外观外观包括键盘的颜色和形状,一款漂亮时尚的键盘会为你的桌面添色不少,而一款古板的键盘会让你的工作更加沉闷。因此,对于键盘,只要你觉得漂亮、喜欢、实用就可以了。3、键盘的做工键盘的成本较低,但并不代表就可以马虎应付。好键盘的表面及棱角处理精致细腻,键帽上的字母和符号通常采用激光刻入,手摸上去有凹凸的感觉。选购的时候认真检查键位上所印字迹是否刻上去的,不是那种直接用油墨印上去的,因为这种键盘的字迹,你用不了多久,就会脱落。键盘的角不要尖锐的。常规键盘具有CapsLock(字母大小写锁定)、NumLock(数字小键盘锁定)、ScrollLock三个指示灯要亮。4、键盘键位布局键盘的键位分布虽然有标准,但是在这个标准上各个厂商还是有回旋余地的。一流厂商可以利用他的经验把键盘的键位排列的更体贴用户,小厂商就只能沿用最基本的标准,甚至因为品质不过关而做出键位分布极差的键盘。5、键盘的噪音相信所有用户都很讨厌敲击键盘所产生的噪音,尤其是那些深夜还在工作、游戏、上网的用户,因此,一款好的键盘必须保证在高速敲击时也只产生较小的噪音,不影响到别人休息。6、键盘的键位冲突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玩一些游戏,在玩游戏的时候,就会出现某些组合键的连续使用,那么这就要求这些键盘具备这些游戏键不冲突。7、键盘的长、宽、高问题。(有电脑桌的必读)当我们买键盘时,量一量电脑桌放置电脑键盘的长、宽、高是多少,再购买。电脑键盘小技巧:1、F1-F12F1:帮助信息。F2:选定一个文件或文件夹。按下F2可以重命名。F3:桌面上按下F3,则会出现“搜索文件”的窗口。F4:打开IE的地址栏列表。F5:刷新或资源管理器中当前所在的窗口的内容。F6:快速在资源管理器及IE中定位到地址栏。F8:启动电脑时可以用来显示启动菜单。F9: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可以用来降低音量。F10:激活Windows或程序中的菜单或提高音量 。F11:可以使当前的资源管理器或IE变为全屏显示。F12:在Word文档中,可快速弹出另存为文件的窗口。2、Windows窗口键单击是“开始”菜单,“Windows+D”组合键可以快速切换桌面。3、小键盘区域,Num Lock是小键盘数字与方向键之间的切换。当Num Lock指示灯亮时,小键盘就是以数字的形式输入。当Num Lock指示灯关闭,以方向显示扩展资料:电脑键盘字母排列由来:在19世纪70年代,肖尔斯公司是当时最大的专门生产打字机的厂家。由于当时机械工艺不够完善,使得字键在击打之后的弹回速度较慢。一旦打字员击键速度太快,就容易发生两个字键绞在一起的现象,必须用手很小心地把它们分开,从而严重影响了打字速度。为此,公司时常收到客户的投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和工程师伤透了脑筋。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工程师提议:打字机绞键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键弹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员速度太快了。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弹回速度,为什么不想办法降低打字速度呢?这无疑是一条新思路。降低打字员的速度有许多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乱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把较常用的字母摆在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却放在最笨拙的右手无名指、左手无名指和左手小指来击打。使用频率较低的"V"、"J"、"U"等字母却由最灵活的食指负责。结果,这种"QWERTY"式组合的键盘诞生了,并且逐渐定型。后来,由于材料工艺的发展,字键弹回速度远大于打字员击键速度,但键盘字母顺序却无法改动。至今出现过许多种更合理的字母顺序设计方案,但都无法推广,可知社会的习惯势力是多么强大。另外,键盘也指键盘类乐器,如电子琴、钢琴等。在乐队现场演出时,许多声效(如摇滚乐中的弦乐声)需要电子琴或电子钢琴来模拟,负责这一类乐器的乐手被称作“键盘手”。今天,个人电脑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是键盘和鼠标。通用101键或102键键盘根据英文字母的排列方式而命名,称为QWERTY键盘。毋庸置疑,它“脱胎”于英文打字机。比尔·盖茨曾用这种键盘来说明什么叫“事实上”的标准:“英语打字机和计算机键盘上排字母的顺序是QWERTY,没有一条法律说它们必须这样排列。但它们却行之有效,大多数用户会执着于这种标准。”有趣的是,这种排列方式并不是合理的布局。QWERTY键盘的发明者叫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生活在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是《密尔沃基新闻》编辑。肖尔斯在好友索尔协助下,曾研制出页码编号机,并获得发明专利。报社同事格利登建议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打字机,并给他找来英国人的试验资料。在倾注了肖尔斯与两位合伙人数年心血后,1860年,他们制成了打字机原型。然而,肖尔斯懊丧地发现,只要打字速度稍快,他的机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规,肖尔斯把26个英文字母按ABCDEF的顺序排列在键盘上,为了使打出的字迹一个挨一个,按键不能相距太远。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手指的动作稍快,连接按键的金属杆就会相互产生干涉。为了克服干涉现象,肖尔斯重新安排了字母键的位置,把常用字母的间距尽可能排列远一些,延长手指移动的过程。反常思维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肖尔斯激动地打出了一行字母:“第一个祝福,献给所有的男士,特别地,献给所有的女士。”肖尔斯“特别地”把他的发明奉献给妇女,他想为她们开创一种亘古未有的新职业———“打字员”。1868年6月23日,美国专利局正式接受肖尔斯、格利登和索尔共同注册的打字机发明专利。以此时目光看,肖尔斯发明的键盘字母排列方式缺点太多。例如,英文中10个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个离规定的手指位置太远,不利于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键盘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过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所以用起来十分别扭。有人曾作过统计,使用QWERTY键盘,一个熟练的打字员8小时内手指移动的距离长达25.7公里。然而,QWERTY键盘今天仍是电脑键盘“事实上”的标准。虽然1932年华盛顿大学教授奥古斯特·多芙拉克(A.Dvorak)设计出键位排列更科学的DVORAK键盘,但始终成不了气候。Windows中已经内置了对它的支持,打开“控制面板→键盘”,进入“输入法区域设置”选项卡,接着单击“添加”按钮,将“输入法区域设置”设置为“英语(美国)”,并在“键盘布局/输入法”栏内找到“美国英语-DVORAK”。确认后,按键位置全变了。你完全有资本提升自己的英文打字速度了。当然在成功前仍需花时间重新适应新的系统并进行耐心训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脑键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键盘
      如图所示
      电脑键盘每个键的位置?清晰的图片

      联想小新锐7000,有背光键盘吗?

      没有。背光键盘起源于普通键盘,在国内游戏市场的带动下,为了满足更多更高的玩家需求。键盘开发商便开始研究多功能的键盘。其中就有背光键盘,背光键盘主要体现在键盘按键或者面板发光,可以在夜晚不开灯的情况下也能清楚的看到按键字母。技术原理:背光键盘的背光光源不同于背光源(BackLight)应该是位于液晶显示器(LCD)背后的一种光源。而是采用高亮度白色发光二极管嵌入设计好的键盘卡槽内。当计算机接受到键盘敲击指令时,计算机通过指令控制接通发光二极管的光信号发光。主要特点:键盘的每个按键采用特殊的塑质,黑色部分具有很好的遮光性,白色部分具备很强的透明度,这样就实现了背光键盘的基本功能。对于在夜间处理事务的人员来说相当方便,而且键盘外观很美观。背光键盘图片如下:
      是有背光键盘的。一台以性能为主的轻薄本,至少在性能上不能打折扣,所以小新·锐7000的新品在处理器上就采用了英特尔第七代酷睿i5/i7的标压CPU,我们拿到的这款是i5-7300HQ,Kaby Lake架构,14nm 四核四线程,TDP45W,主频是2.5GHz,支持睿频到3.5GHz,内置HD 630核显。显卡则采用目前主流的GTX 1050,显存2GB GDDR5,存储方面,8GB DDR4内存,可以扩充;硬盘存储采用固态和机械组合的方式,128GB PCIe的固态和1TB机械硬盘,这也是目前主流笔记本的存储配置,既能保证系统程序的快速启动,也能保证大容量文件的数据存储。这样的配置既能满足办公学习的需求,也能满足闲暇时间游戏娱乐的需求。此外,15.6英寸的大屏幕毫无疑问是浏览和娱乐的极佳选择,加上外观简约便携,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就是心中的全能本根据具体问题类型,进行步骤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内容拓展等。具体步骤如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联想小新锐7000,有背光键盘吗?

      qwerty是什么意思

      标准打字机键盘 介绍:最初,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布局,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在不至卡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打字速度”。授斯在1868年申请专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有今天键盘的排列方式。“QWERTY”是主键盘字母区左上角6个字母的连写   我们现在使用的键盘都称为QWERTY柯蒂键盘。   键盘的键位设计   一款键盘的键位设计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主体的英文和数字键位设计,二是各种附属键位设计。   最通常的英文与数字键位设计方案就是俗称的“QWERTY”柯蒂键盘。这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于1868年发明的键位方案。   众所周知,柯蒂键盘主要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击键的速度不至太快。不过在很多文章中的说法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这就是——柯蒂键盘的键位设计并不是要“使击键的速度不至太快导致卡住”,而是“在不至卡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打字速度”。   这两种说法中有一个微妙的差异,这就是说,减慢打字速度不是最终目的,QWERTY键盘并不是在一味的减低速度,它固然有把ED这样的常见组合放在一个手指上的减低速度设计,但也有很多诸如ER这样的加速组合键位。   实际上这样设计的根本原因在于机械式打字机的结构,其铅字杠杆的结构决定了当两个位置接近的铅字同时按下的时候就会卡死,但相对的两个相距较远的铅字就不会发生同样的问题,相信有过英文打字机使用经验的人应该都会有所体会。   在柯蒂键盘上,一些常用的字母被放在无名指、小拇指等位置上,这一向被认为是用小拇指等的不灵活性来减低速度,但这种说法没有考虑到机械式打字机的实际情况,食指固然是最灵活的,但食指键位上的按键也是最容易卡死的,所以将常用字母放在边缘以保证在高速打字时不会卡死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说,设计柯蒂键盘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减低打字速度,事实上,柯蒂键盘的设计方案恰恰是为了提高打字速度,只不过是“在不会卡死的情况下尽力提高打字速度”。编辑本段QWERTY产生经过现在,有人认为,所谓的“QWERTY”键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世纪大谎言。   众所周知,计算机键盘字母是按一种杂乱无章的顺序排列的。也许你会纳闷:为什么所有计算机、打印机和排版设备上的字母编排顺序都是一样的呢?字母分布为何不按英文字母顺序而要混乱得毫无规律可循呢?   答案是这样的:绍尔斯造出打字机后,奇怪地发现一个打字员正常击键时老是出故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绍尔斯跑去请他的妹夫——一名数学家兼学校教师帮忙。他妹夫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键盘上把那些常用的连在一起的字母分开,这样击键的速度就会稍稍减慢,也就减少了故障的发生。   绍尔斯很乐意地采纳了他妹夫的建议,将字母按一种奇怪的QWERTY顺序排列。为了避免发生故障而不得不将字母杂乱无章地进行排列,告诉公众这一事实或许会让绍尔斯觉得尴尬。于是,他巧妙地耍了一个花招,说这样排列是最科学的,可以加快人们的打字速度。   而实际上,绍尔斯的这个说法,已经被英国打字机发展史方面的权威人士认定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欺骗活动之一”,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奇怪的是,那些与绍尔斯设计不同的、更为科学的键盘竟然被历史淘汰了,而人们却渐渐习惯于使用这种编排古怪的键盘。编辑本段质疑1860 发明打字机,但把字母拆散成不连续,是为了减少了故障的发生。80 年代,打字机刚刚在美国萌芽的时候,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越打越快,反而造成机械上的故障 (例如,铅字缠在一起与卡键) ,使用者为减少浪费时间在修理打字机的机械故障,而有一位Christopher Sholes工程师,聪明地设计了如右图习用的QWERTY键盘字母摆设的方式,把字母拆散成不连续, 以降低打字员的打字速度。 当你理解到此时,会感到难以想象,如要进一步查证可上网。   然时至今日,计算机键盘之机械问题已消失,而我们却要沿用19世纪的旧设计,继续大伤脑筋去强记26个不规则位置的英文字母,合理吗?编辑本段键盘的历史键盘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开始相继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国家的人发明了各种形式的打字机,最早的键盘就是那个时候用在那些技术还不成熟的打字机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机之父”——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获打字机模型专利并取得经营权经营,又于几年后设计出现代打字机的实用形式和首次规范了键盘,即现在的“QWERTY”键盘。   为什么要将键盘规范成现在这样的“QWERTY”键盘按键布局呢?这是因为最初,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而打字机是全机械结构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布局,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键速度以避免卡键。肖尔斯在1868年申请专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有今天键盘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键盘按键布局方式非常没效率。比如:大多数打字员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键盘,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频频要使用它们。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为了打一个字,时常要上上下下移动指头。   1888年全美举行打字公开比赛,法院速记员马加林按照明确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术,错误只有万分之三,使在场人惊讶不已,据记载马加林的奖金是$500元, 从这以后很多人效仿这种盲打,在美国也开始有了专门培养打字员的学校。   由于盲打技术的出现,使得击键速度足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后(1934年),华盛顿一个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为使左右手能交替击打更多的单词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排列方法,这个键盘可缩短训练周期1/2时间,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键盘布局原则是:1、尽量左右手交替击打,避免单手连击;2、越排击键平均移动距离最小;3、排在导键位置应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VORAK键盘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连·莫尔特(Lillian Malt)发明的MALT键盘。它改变了原本交错的字键行列,并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后退键”(Backspace)及其他原本远离键盘中心的键更容易触到。但MALT键盘需要特别的硬件才能安装到电脑上,所以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到了20世纪中期,键盘又多了一个用武之地——作为电脑的基本输入设备。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键盘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键盘布局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劣势产品战胜优势产品”的例子。编辑本段QWERTY全键盘QWERTY全键盘,简称全键盘。   即第一行开头6个字母是Q、W、E、R、T、Y的键盘布局,也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101键的电脑键盘布局。 我们现在使用的键盘都称为QWERTY柯蒂键盘。“QWERTY”是主键盘字母区左上角6个字母的连写。 最初,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布局,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在不至卡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打字速度”。   授斯在1868年申请专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有今天键盘的排列方式。发展现如今,qwerty键盘已经不仅仅应用在电脑101标准键盘了,很多智能手机、PDA等便携设备也都采取了这种键盘。   与最初打字机上qwerty键盘的初衷不同,在手机这样小体积的设备上,qwerty键盘的打字速度是远远超过传统的0-9数字键盘的。   这种一个世纪前为了降低打字速度的排列方式,竟然沿用至今,并且成为了一个标准,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设计键盘的键位设计   一款键盘的键位设计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主体的英文和数字键位设计,二是各种附属键位设计。   最通常的英文与数字键位设计方案就是俗称的“QWERTY”柯蒂键盘。这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于1868年发明的键位方案。   总所周知,柯蒂键盘主要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击键的速度不至太快。不过在很多文章中的说法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这就是——柯蒂键盘的键位设计并不是要“使击键的速度不至太快导致卡住”,而是“在不至卡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打字速度”。   这两种说法中有一个微妙的差异,这就是说,减慢打字速度不是最终目的,QWERTY键盘并不是在一味的减低速度,它固然有把ED这样的常见组合放在一个手指上的减低速度设计,但也有很多诸如ER这样的加速组合键位。   实际上这样设计的根本原因在于机械式打字机的结构,其铅字杠杆的结构决定了当两个位置接近的铅字同时按下的时候就会卡死,但相对的两个相距较远的铅字就不会发生同样的问题,相信有过英文打字机使用经验的人应该都会有所体会。   在柯蒂键盘上,一些常用的字母被放在无名指、小拇指等位置上,这一向被认为是用小拇指等的不灵活性来减低速度,但这种说法没有考虑到机械式打字机的实际情况,食指固然是最灵活的,但食指键位上的按键也是最容易卡死的,所以将常用字母放在边缘以保证在高速打字时不会卡死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说,设计柯蒂键盘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减低打字速度,事实上,柯蒂键盘的设计方案恰恰是为了提高打字速度,只不过是“在不会卡死的情况下尽力提高打字速度”。编辑本段全键盘方案 QWERTY键盘,也称全键盘。即第一行开头6个字母是Q、W、E、R、T、Y的键盘布局,也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电脑键盘布局。   QWERTY键盘是为了降低打字速度   最初,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布局,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键速度以避免卡键。授斯在1868年申请专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 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有今天键盘的排列方式。   QWERTY键盘-键盘排列方式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129年前形成的、以放慢敲键速度为目的的键盘排列方式却延续至今。1986年布鲁斯·伯里文爵士曾在《奇妙的书写机器》一文中表示:“QWERTY的安排方式非常没效率。”,比如:大多数打字员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频频要使用它们。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为了打一个字,时常要上上下下移动指头。   QWERTY键盘-还有下面的说法   电脑键盘是从英文打字机键盘演变而来的,当它最早出现在电脑上的时候,是以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的部件的形象出现的。   QWERTY键盘-纸带打字机和卡片打字机   实际上,比电传打字机更早的年代,键盘就已经出现在电脑附属设备上了,在电脑还是能够占满一个大厅的年代里,主要的电脑输入设备就是穿孔纸带和穿孔卡片,这些纸带和卡片当然不可能是人手一点点穿出来的,它们是使用专用的“纸带穿孔机”和“卡片穿孔机”来穿出的,而在这两种机器上也都有一台很像普通打字机的电动打字机作为输入设备。只不过相对而言,这两种设备都不是电脑的一部分,这点是和电传打字机不同的,所以我们不把它们作为电脑键盘发展史的一部分。   “电传打字机”是在键盘+显示器的输入输出设备出现以前电脑主要的交互式输入输出设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上盖带有键盘的打印机,用户所打的字和电脑输出的结果都会在键盘前方的打印输出口上打印出来。   “电传打字机”是大型计算机(MAINCOMPUTER)和小型计算机(SMALLCOMPUTER)时代最主要的电脑交互式输入输出设备。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显示器设计的成熟,电传打字机就逐渐退出了电脑的世界,而键盘则从从摆脱出来成为了独立的一种设备。   “电传打字机”的键盘没有今天电脑键盘那么按键和那么多功能,实际上它几乎和全尺寸的打字机键盘是一样的,电木塑料下面是机械的按键结构,这种设计也为初期的电脑键盘所继承。   在这个时期,由于个人电脑的体积还很小,所以流行的设计是将键盘直接作在主机上,著名的APPLEII系列电脑就是这样的结构。但随着IBMPC开始将当时还很庞大的硬盘引入到个人电脑上,在80年代中期,独立的键盘成为主流的设计。   早期的键盘几乎都是机械式键盘,准确的说是机械触点式键盘,这种键盘使用电触点接触作为连同标志,使用机械金属弹簧作为弹力机构。这种键盘的手感硬、按键行程长、按键阻力变化快捷清脆,手感很接近打字机键盘,所以在当时很受欢迎,直到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十分怀念这种键盘的手感。   但是,机械触点式键盘最大的两个缺点是机械弹簧很容易损坏,而且电触点会在长时间使用后氧化,导致按键失灵。所以在90年代以后,机械触点式键盘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开始,取而代之的是电磁机械式键盘。电磁机械式键盘仍然是一种机械式键盘,但它与机械触点式键盘不同的是,它并非依靠机械力将两个电触点连通,而是将电触点封闭在一个微型电位器里,在按键下部则放置一个磁铁,通过磁力来接通电流。   与机械触点式键盘相比,电磁机械式键盘的使用寿命强了很多,但是仍然没能解决机械式键盘所固有的机械运动部分容易损坏的问题,所以电磁机械式键盘没能在市场上生存多久,很快就被80年代后期出现的非接触式键盘取代了。   所以非接触式键盘,是与此前的各种“接触式键盘”相对而言的,与“接触式键盘”不同的是,它们并不是依靠导电触点的机械式连通来获得按键信号的,而是依靠按键本身的电参数变化来获得按键信号。由于不需要触点的机械接触,所以它的使用寿命就能强很多。   主要的非接触式键盘有电阻式键盘和电容式键盘。其中电容式键盘由于工艺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所以更受到普遍应用。与机械式键盘相比,它最大的两个特点是使用弹性橡胶制作的弹簧取代了机械金属弹簧,同时由机械键盘的电连通转为通过按键底部和键盘底部的两个电容极板距离的变化带来的电容量变化来获得按键的信号。   与机械式键盘相比,电容式键盘的手感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轻柔而富于韧性,这种手感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目前键盘的主流设计手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文章说现在的键盘都是电容式键盘的原因,但其实这种手感并不来自电容式的结构而来自橡胶弹簧对机械金属弹簧的取代,这不是电容式键盘之所以为电容式键盘的原因。   电容式键盘由于其原理,所以每一个按键都必须做成独立的封闭结构,这样的键盘也被分类为“封闭式键盘”。   对于大多数键盘文章,讲到电容式键盘也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其实他们的错误也正在于此,为什么?这里先卖一个关子,当我们讲到键盘的结构时再继续。   QWERTY键盘-键盘的键位设计   一款键盘的键位设计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主体的英文和数字键位设计,二是各种附属键位设计。最通常的英文与数字键位设计方案就是俗称的“QWERTY”柯蒂键盘。这是ChristopherLathamSholes于1868年发明的键位方案。   总所周知,柯蒂键盘主要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击键的速度不至太快。不过在很多文章中的说法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这就是——柯蒂键盘的键位设计并不是要“使击键的速度不至太快导致卡住”,而是“在不至卡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打字速度”。   这两种说法中有一个微妙的差异,这就是说,减慢打字速度不是最终目的,QWERTY键盘并不是在一味的减低速度,它固然有把ED这样的常见组合放在一个手指上的减低速度设计,但也有很多诸如ER这样的加速组合键位。   实际上这样设计的根本原因在于机械式打字机的结构,其铅字杠杆的结构决定了当两个位置接近的铅字同时按下的时候就会卡死,但相对的两个相距较远的铅字就不会发生同样的问题,相信有过英文打字机使用经验的人应该都会有所体会。   在柯蒂键盘上,一些常用的字母被放在无名指、小拇指等位置上,这一向被认为是用小拇指等的不灵活性来减低速度,但这种说法没有考虑到机械式打字机的实际情况,食指固然是最灵活的,但食指键位上的按键也是最容易卡死的,所以将常用字母放在边缘以保证在高速打字时不会卡死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说,设计柯蒂键盘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减低打字速度,事实上,柯蒂键盘的设计方案恰恰是为了提高打字速度,只不过是“在不会卡死的情况下尽力提高打字速度”。   进入20世纪以后,机电打字机发明使得机械式打字机的铅字臂卡死不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众多的高速打字键盘也就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也就是DVORAK德沃拉克键盘。   德沃拉克键盘是AugustDvorak教授在1930年设计的键位方案,由于不再考虑按键的机械结构问题,所以按键排布完全按照理想化的击键率分布设计。手指运动的行程比柯蒂键盘要小得多,平均打字速度几乎提高了一倍。不过正如很多事情一样,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抵挡的,德沃拉克键盘至今只是在极少数专业场合使用。不过对于想试试的人来说,可以尝试一下Windows里自带的德沃拉克键盘方案。   QWERTY键盘-非英文键盘方案   各种语言的键盘基本都是在英文键盘的基础上改变而成的,大部分键的排列方式都和英文键盘相差不远,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例如英国键盘上的美元符号变成了英镑符号,而德文键盘上的子母Y和Z互换了位置。各种远东语言键盘在英文按键部分则与不标准的美式英文键盘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在一些附属按键上则有明显的区别。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最容易见到的非美语言键盘可能就是二手市场上常见的日文键盘了,与标准的英文键盘相比,它的大部分按键都是一样的,但在一些标点符号上却有明显的位置差异,从而导致在英文系统中使用一些标点的时候出现按键的标识和实际内容对应不上的情况。   键位设计的另一个概念就是附属键位的设计,从最早的IBMPC83键盘到现在主流的108键Windows98键盘,已经更新了几代,但总体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其中有一些诸如紧凑型的设计,但从市场反应来看是不成功的。由此可见,目前的键盘键位设计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检验,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理想设计。   弄巧成拙的十字方向键设计   所谓的十字形方向键,指的就是键盘上的独立方向键呈十字形排列,这种设计最初是为了在形象上更为接近传统的83键盘设计,但实际的效果却相当的差。   最早的十字形键是微软第一代人体工学键盘上使用的,但随后就成为这一代名品上被人骂得最多的设计,十字形的键位看起来很好看,但实际使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按键设计手指会别扭的挤在一起,无论在日常使用还是在游戏中都极不方便,特别是在赛车游戏中几乎没法玩下去。所以微软在此后的第二代产品中又改回了原来的设计。   不过可笑的是,始作俑者微软自己都已经不用十字形方向键了,但近来一些国内的厂商却又把这种弄巧成拙的设计拾了回来,还作为特色设计之一来大肆宣传。强烈建议大家对此不要考虑,否则买回来就有够受的。   QWERTY键盘的结构   前面,我们提到了,现在的键盘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电容键盘,那么现在的键盘属于哪一类呢?还是让我们拆开一个键盘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的超薄型键盘,拆开后背的螺丝以后,可以将键盘拆成如图的几个部件。首先是键盘和上盖板和嵌在其中的每个按键的键帽,这是用户所主要接触的部分。   在上盖板以下,是一块橡胶薄膜,在每个按键的位置上有一个弹性键帽,这个部件就是键盘的主要弹性元件,一款键盘的手感主要就是由这个部件的性状和材质决定的,因此其形状设计和橡胶成分都是各大键盘厂商的机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厂商都使用这样的一体式橡胶薄膜,某些厂商如明基在某些键盘上习惯于每个按键都使用单独的橡胶弹簧,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保持每个按键手感的统一,但生产工序更为复杂一些。   在橡胶薄膜以下,是三层重叠在一起的塑料薄膜,上下两层覆盖着薄膜导线,在每个按键的位置上有两个触点,而中间一张塑料薄膜则是不含任何导线的,将上下两层导电薄膜分割绝缘开来,而在按键触点的位置上则开有圆孔。   这样,在正常情况下,上下两层导电薄膜被中间层分隔开来,不会导通。但在上层薄膜受压以后,就会在开孔的部位与下层薄膜连同,从而产生一个按键信号。   由此可见,现在的键盘实际上是一种接触式键盘,尽管外形大相径庭,但实际上它的基本原理和机械触点式键盘是一样的,依靠机械性的导电触点连同来产生按键信号。根本不是电容式键盘。   实际上这种键盘的真正名字叫做“薄膜接触式键盘”,是一种机械接触式键盘。它和机械触点式键盘一样,有寿命短易损坏的问题,但是由于橡胶弹簧取代了金属弹簧,所以它的手感比机械触点式键盘要好而接近于电容式键盘,而且寿命虽不及电容式键盘,但比机械触点式键盘要长得多。   真正的电容式键盘依据的是非接触式的电容导电触发原理,所以电路结构比薄膜接触式键盘要复杂得多,而且电容式键盘的每个键都使用的是封闭式结构,其整体成本要远远高于开放式的薄膜接触式键盘。所以现在除了少数高档特种键盘以外,其实已经没有真正的电容式键盘在卖了。   目前的主流键盘除了薄膜接触式键盘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导电橡胶接触式键盘”,它的特点是只有一层导电薄膜,在每个按键位置上有不连通的两个触点,而橡胶弹簧的下部则使用导电橡胶来制作,当按下的时候就会将两个触点连通。   可以看出来,这种键盘的原理和计算器按键的原理是很接近的。实际上早在个人电脑的早期,这种设计就经常在一些超薄的膝上型电脑上使用。只是与薄膜接触式键盘相比,这种结构的寿命更短,所以现在除了在某些特殊用途以外,已经在逐渐消失中。   在键盘的右上角,有一块与薄膜连同的电路板,这块电路板就是键盘的核心部分,从导电薄膜传来的导通信号会通过导线输入到电路板上的运算芯片,这块芯片会根据上下两条表面的导线编号通过芯片内部的一张按键排布表查找出对应按键的ASCII码,通过接口将其输出。   这种通过查表获得按键编码的方式称之为“非编码式键盘”,相对的有“编码式键盘”,这种键盘的ASCII码是直接由每个按键的数字电路产生的。与非编码式键盘相比,编码式键盘的成本高,重定义困难,所以现在已经很罕见了。电容式键盘由于其工作原理,大都是编码式键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现在的主流键盘并不是电容式键盘。   QWERTY键盘-ASCII码   ASCII码,即“美国国家标准资讯交换码”(AmericanStandardCodeforInternationalInterchange)的缩写。对于学过编程的朋友相信并不陌生,而对于没有学过编程的朋友,可能就有介绍一番的需要。   ASCII码是由ANSIX.3.4和ISO646两种早期的编码规格整合而来,在1970年由美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通过的编码规格,它规定了128个基础英文字符的二进制编码规则,如大写字母“A”的编码就是64,而空格的编码则为32。ASCII推出后逐渐取代了其他旧的编码成为电脑编码的统一标准,并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80年代确认为国际标准。   由于ASCII只规定了128个最常用的英文字符,所以随着电脑字符集的增长,逐渐出现了很多种在ASCII上扩充的编码方式,我们熟悉的Unicode编码就是其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这是在标准的ASCIINO.5和ISO10646基础上开发的32bits编码方案。ISO10646是在ISO08859-1基础上开发的编码方案(ISO08859-1是在ASCII标准版ASCIINO.5上开发的256字符的标准扩展ASCII编码),包含了目前所有的电脑字符在内,但由于过于庞大,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16bits的Unicode,其复杂度比ISO10646小了很多,但不
      qwerty是什么意思

      手风琴左手键位图

      贝司上第二排有坑的是1 有花的上面是3下面是降31上是5在上面是2在上面是6在上面是3(也就是有坑的)在上面是71下面是47上面是升4升4上面是升1依此类推第一排是对位低音第三排是大调第四排小调我拉128贝司的第五排是属7大调第六排是减7大调 去手风琴网~~
      http://www.fbc-accordion-club.org/images/Stradella%20drawing.jpg 手风琴左手倍司图。
      一般的入门教程上都有左手键位图,很容易搞到的啊
      很多书上都有的~~ 从C往上是G D A E B #F
      手风琴左手键位图

      这么把鼠标中键设置成键盘上的M键

      步骤图在这里: http://game.pchome.net/00/05/08/77/?21链接:ps2键盘鼠标转换器使用说明书:中文简易说明及注意事项:1。进入游戏时按f12,进入自由编辑模式2。在说明书的2页有control keys默认键位图,可以把其中任何键位自由改变:按住Esc,按一下默认键位中某个键——按一下你想把它改成的键——松开ESC。这一步相当于把ps2手柄上的任何按键映射到键盘鼠标上3。如果改动比较满意,想保存,则按ESC+f1-f11中任何键,覆盖原有设置。其中f9-f11本来就是空白的最好不要占用f1-f8,因为这几个都是为极好的几个fps预置的。当然,即使不小心占用了,也有硬件复位功能直接用普通耳机“听”ps2:看看这个,1块钱,ps2的音频输出直接转换成耳机了正文2楼效果图更新先罗嗦两句(只关心技术问题的请跳到分割线以下)。觊觎ps2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是买ps2却是1个多月前的事。(7月12)以前没有ps2,就一遍遍上网找生化4、铁拳5之类精品游戏的过关录像过干瘾,现在想想,真是唏嘘……为啥买不成呢?原因1:没有多余的电视。 2:怕电脑玩不转电视卡。之前网上盛传电视卡的系统需求至少PIII1G,否则跳帧。我赛扬450的老爷笔记本肯定没指望了。我用这台电脑已经4年多,经历仙剑、暗黑2还有现在的bt、电骡,没有觉得缓慢。上年买了160GB的硬盘,用易驱外置了,现在已经灌满了中西大片。除了不能玩游戏,还是比较满意的——近期没有更换的计划,那么,我跟ps2就真的没缘吗……挣扎中购入了ndsl,就用它凑合一下吧……可是看着ps2上战神、MGS3各自精彩,还是耿耿于怀。(近来拼命玩FF3,ps2反而备受冷落)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个淘宝Boss跟我谈起他在用笔记本电视卡,而且配置也是赛扬450。我是一阵激动啊!问了一些细节,不过他连ps2都不知道……真是够落伍的。考虑一下,ps2输出也就是电视信号,我应该也可以跑的……再也不能这样活!马上到网上寻ps2——几个小时就选定谈好了,是个2手的7W6。ps2关键是激光头易损,而7W系列换个新光头才100左右,所以还是比较安全的。具体:NH10+防烧,记忆卡、2原柄,京王子支架,AV+色差线,10个月使用历史,有新亚的购买凭据——最关键的是,他只有20张盘送。价格不算邮费1k盘少不是坏事——呵呵。这说明他不是特别迷ps2,玩的时间肯定也不是很多。然后就是选购电视卡了。usb电视卡的好处是可以跟台式机通用。但是延迟稍微大些,对机器配置要求高点,而且机器应该是usb2.0接口。我就直接选择了pcmcia接口的,也就是常说的pc卡接口。这个跟台式机的pci接口基本是一回事,但是多了热插拔的功能。在淘宝找了个柏派pt009,235包EMS拿下(赛维有多款,也是200出头的价格,但圆刚的还要900多)。pc卡产品不同其他,质量问题相对少的多。这个就不用怎么计较便宜无好货了。过了3天,邮局打电话让我收EMS去。结果发现ps2跟电视卡竟然同时到了,嗯,正好,省心了。马上回家接上把ps2盒子拆开——呵呵,果然是网上看到的样子(废话,反正不是ps3)。一件件接好线缆,心里那个激动啊……然后就是安装电视卡。一边装驱动一遍默念“乖,完美运行啊”……终于把ps2的av端子接到电视卡上了,到底效果什么样呢?像发射神舟6号那样按下ps2的开关——哈哈,图像出来了,God!正当我笑得合不拢嘴时,厄运也到来了,铁拳5的动态影像一出现,满屏幕就布满雪花,人物边缘拉丝现象也夸张极了,根本就不能玩。这时想起大家讨论最多的DScaler。可是大家都知道,这个冬冬对机器要求高,我能用吗?而且这个烂摊子,它能收拾起来吗?呵呵。那只有用过才知道。大家听清楚——450MHz的赛扬完美使用DScaler!我打开DScaler,就像一阵清风吹过屏幕,那些雪花、噪点一颗也找不到了!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刚刚用winDVR还正常的声音哪里去了?重新打开winDVR,声音又出现了……后来我查过很多资料,换了一些软件,终于确定,DScaler的声音确实问题多多。但是我的情况稍微简单点——漫步者R1000TC北美背后有两组莲花接口,把ps2的音频接到上面去——声音纯净饱满!呵呵。至今问题基本解决,我的ps2在笔记本屏幕上鲜活起来了。后来手贱,出差时顺便买了根组装的ps2 s端子,回来接到电视卡上一看——老天,以前模糊的画面像是忽然洗了把脸,一下清晰锐利起来了,而且画面的提升真的是满满一个档次。555,苦日子终于结束了。现在的显示效果,不敢说媲美DVD,跟网上下的Divx DVDrip是有一拼的。后来新的问题出现,家人嫌我音箱声音大,影响休息。嗯,这个问题嘛,用“双莲花母头转耳机插座”这种设备即可实现。呵呵,听晕了没?看图就知道了。不过我当时米有找到这冬冬,就用了两个转接头,虽然结果是一样的,都把ps2的声音输出直接输出到耳机上了,可是我的方法音质损耗可能大些。后来又买几十张DVDr游戏盘跟MAX shooter接键盘鼠标,现在终于可以自称ps2玩家了。呼呼。为帮助ps2同好少走弯路,特此罗嗦,如有雷同,我的荣幸。说了好多,技巧概括起来是一:用笔记本玩ps2,要用pc卡电视卡,价格200多点。同理台式机最好用pci接口的电视卡。虽然VGA-box也很有市场,综合考虑还是电视卡实用,可以录像。而且价格更低在200以内。usb接口的从效果、延迟的角度来看不推荐,而且许多电脑的usb端口供电不足。二:用电视卡玩ps2,一定要用DScaler,但是只有用到采集等功能时才要求你配置强。只是显示的话,赛扬450完全胜任。这个软件最好用英文原版的,完全免费。汉化版有3721等插件,而且经常崩溃。另外,显卡应该支持DVD播放加速。这个所有的ATI显卡几乎都没有问题,NV的GF系列的也具备,其他的不太清楚了。如果不支持,容易导致拉丝现象。有人喜欢开各种效果。经试验,做过很多微调后效果可能跟傻瓜调整法差距不大。傻瓜调整法(同时适合高配电脑):第一次运行选择你的cpu频率范围,其他不要管——>进入界面后,按M键静音(我们直接硬件获取声音了)——>Video Input(视频输入)选择自己实际情况,我的是s-video ——> Video Format(视频格式)选NTSC-J,这样画面更明亮些——>Pixel Width设为720(卡就改为640)——>Deinterlace菜单下选择Video (Greedy, High Motion)(重要!!),然后就可以不管了,因为这时画面已经比较满意了。如果还嫌画面偏暗,可以在Settings菜单下可以进行视频调节(Video Adjustments),调高Brightness(亮度)一点儿即可。多了画面就没有层次了。进阶调整法:详见http://www.it023.com/games/tvgame/hardware/2004-07-06/1089086331d23790.html但是这个比较麻烦 Orz三:有的朋友想用DS软件发声,就是用电脑上的耳机听,可以尝试这样:买个3.5转RCA插头,一头接ps2音频线,一头接声卡的line in(注意把声卡接口设置正确!)在启动软件的时候会跳出几个提示框,选择使用系统的mixer,选择line in作为音频输入。进入DS界面,在DS的音频输入项中选择line in即可发声。有的版本line in项跟其他选项(如电视调谐器)倒错了,可以自己尝试选择哪个。但如果你的电脑跟我一样只有一个咪跟一个耳机输出接口,那设置起来就很不方便。我们可以用“双莲花母头转耳机插座”这种冬冬硬件用耳机获取ps2的声音。很多人因此会需要一个新耳机。如果不是黄金耳,我推荐somic sm991mv——这个是买电脑配件送的——促销?总之我听了最近红的发紫的达音科的dn-c60,感觉两者基本没差别,呵呵(如果停产了别怪我,那是3年前的型号)。我现在有个sonic 9999,声音一般,价格较贵,最难受的是它夹耳朵非常狠……sonic的质量越来越不行了。四:买了ps2,结果在杀戮地带中被疯狂杀戮……右模拟摇杆不爽透顶,怎么办?用ps2键盘鼠标转换器啊(怎么那么像沿街叫卖的,呵呵)。山人在http://forum.ps21cn.com/viewthread.php?tid=504830&extra=page%3D1有介绍,这里不再罗嗦,直接上图了。我的笔记本配置:联想朝阳1501,450MHz的赛扬(手贱,刚刚升级到PIII700,无用), 32+128MB内存,独立ATI 4MB显卡,Maestro1978声卡,20G硬盘+160G usb外置,R1000TC北美,Win2000SP4,砍掉一些服务后电骡20个任务同时下,开着瑞星2006套装,同时可以流畅播放700MB的Xvid-AC3-DVDrip。不是炫耀,只是想说明其实你的老爷机肯定也能发挥余热……仅供大家参考。好,就唐僧到这里,希望大家在玩ps2时有什么新点子,多多到国度来跟大家分享。()()()()()()()()()()()()()()()()()()()()()()()()()()()()()()()()()()()()()()()()()()()()()()()()()()()()()()最新发现:Deinterlace菜单下选择Bob的话,使用飞利浦713x芯片的朋友也可以开gamma插件了。开了这个插件,画面就明亮多了,但是稍微有些拉丝……没关系,动态画面基本不可见()()()()()()()()()()()()()()()()()()()()()()()()()()()()()()()()()()()()()()()()()()()()()()()()()()()()()()更新柏派卡热插拔的办法:用跟我一个牌子电视卡的兄弟,如果想热插拔,可以用宝狮的驱动。打开设备管理器,在声音、多媒体项下找到sinovideo pci (wdm)设备上右击,选更新驱动,然后把目标指向宝狮驱动文件夹。注意系统找到驱动后不要 确定,而是选择“显示所有可用设备以从中选择”,然后在打开的选项中选Boser卡。确定即可这样电视卡就可以完美热插拔,看ps2也没问题。此后系统重启,提示定位一个驱动的位置,你可以仍然指向刚刚的文件夹。但是提示找不到驱动,那就连接几个确定禁用设备好了。这次找不到的驱动应该是电视调谐器的。也就是如果你的电视卡要是用来收看电视,那么不要安装这个驱动,用卡自带的驱动。如果仅仅用来玩ps2,还想要热插拔功能,那么完全可以安装这个驱动。经试验完全通用,可以放心 感谢luoboc兄提供驱动。需要的朋友可以找该萝卜寻求帮助
      建议用HotkeyP(软件) 运行后添加[ADD] 弹出窗口后,第一排最后一栏中按鼠标中键,此时应该显示为[Mouse M] 然后在[command]项目中选[下一行输入[M] 点[ok]确定退出. 设置完如图
      按5楼的方法修改注册表也行.但是不长久用,没必要用修改注册表. 按键精灵的方法:新建个脚本输入: MiddleClick 1middleclick是鼠标中键点击.1代表点击1次.你也可以设置为2以上.右边脚本属性窗口的启动热键设置为M循环1次就行. 就是按下M键,执行下鼠标中键点击1次.检查有效窗口,可设置为当前窗口,或你运用程序的窗口,只要你运用程序打开后,它会自动检查到的.保存好,打勾.
      1、不常用只游戏中用:可使用软件,几位都提供了地址 软件常见的是按键精灵,另外金山游侠的一键必杀也可凑合。建议使用这类方法2、改注册表:不建议使用,应为是永久更改,如果在在用其他软件时需要按中键,比如autocad拖动等,就会失效。改回来还麻烦。3、如果有money可以卖带自定义键的鼠标,显得非常professional,玩起来也爽,这个是最佳方案了, 友情提醒,至今我还没发现满足第三条的鼠标有100元以下的,请三思。
      通过注册表查找然后修改鼠标键盘的系统的映射键位值: #define VK_LBUTTON 0x01 鼠标左键#define VK_RBUTTON 0x02 鼠标右键#define VK_CANCEL 0x03 Control-Break处理#define VK_MBUTTON 0x04 鼠标中间键。。。#define VK_A ... VK_Z 0x41 - 0x5A A-Z键 修改完成后要重新启动一下就可以了记得先备份注册表
      这么把鼠标中键设置成键盘上的M键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312648.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