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实现的功(数据链路层在哪里实现)

      最后更新:2024-03-30 00:25:16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数据链路层有什么功能?

      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物理层要为终端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其连接.媒体是长期的,连接是有生存期的.在连接生存期内,收发两端可以进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数据通信.1、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介乎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2、与其它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示例:telnet,HTTP,FTP,NFS,SMTP等。3、数据链路(逻辑线路):在一条物理线路之上,通过一些规程或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以保证被传输数据的正确性。实现这些规程或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物理线路,这样就构成了数据链路。从数据发送点到数据接收点(点到点 point to point)所经过的传输途径。
      数据链路层有什么功能?

      数据链路层包括哪些主要功能

      一、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分类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因此过程比较复杂。二、各层传输的数据单位网络层:IP数据报(或IP分组)数据链路层:帧物理层:比特三、数据链路层传输数据时的三个基本问题(1)封装成帧(framing)——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帧定界。(2) 透明传输
      数据链路层包括哪些主要功能

      数据链路层的有哪能些功能?作用是什么?

      数据链路层是建立在屋里传输能力的基础上,以帧为单位传输数据,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数据封装和数据链接的建立。封装的数据信息中,地址含有发送结点和接受结点的地址;控制段用来表示数格链接帧的类型;数据段包含实际要传输的数据;差错控制段用来检测传输中帧出现的错误。数据链路层可使用的协议有SLIP、PPP、X25和帧中继等。常见的集线器和低档的交换机网络设备都是工作在这个层次上,Modem之类的拨号设备也是如此。工作在这个层次上的交换机俗称“第二层交换机”。具体讲,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包括:数据链路连接的建立与释放、构成数据链路数据单元、数据链路连接的分裂、定界与同步、顺序和流量控制和差错的检测和恢复等方面。
      主要功能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管理。构成数据链路数据单元(frame:数据帧或讯框),并对帧定界、同步、收发顺序的控制。传输过程中的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差错检测(Error Detection)和差错控制(Error control)等方面。 只提供导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会在 frame 尾端置放检查码(parity,sum,CRC)以检查实质内容,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并对物理层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封装。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封装是指:封装的数据信息中,包含了地址段和数据段等。地址段含有点对点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的地址(如MAC),控制段用来表示数格连接帧的类型,数据段包含实际要传输的数据。 还是看下百科吧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B0%E6%8D%AE%E9%93%BE%E8%B7%AF%E5%B1%82http://baike.baidu.com/view/239592.htm?fr=ala0
      数据链路层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向该层用户提供透明的和可靠的数据传送基本服务。透明性是指该层上传输的数据的内容、格式及编码没有限制,也没有必要解释信息结构的意义;可靠的传输使用户免去对丢失信息、干扰信息及顺序不正确等的担心。在物理层中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在数据链路层中必须用纠错码来检错与纠错。数据链路层是对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的加强,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无差错的线路。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数据链路层,那就是:“帧和介质访问控制”。
      清晰的表现数据的情况
      数据链路层的有哪能些功能?作用是什么?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稿枯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 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 (1)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 (2)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 (3)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 2、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传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败敬族交换技术。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网络层,那就是“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 扩展资料 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 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应用层6表示层5 会话层 4传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 1、应用层 与其它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 2、表示层 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C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 如果选择ASC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C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C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CII等。 3、会话层 它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消息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察弊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 4、传输层 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网络层 这层对端到端的包传输进行定义,它定义了能够标识所有结点的逻辑地址,还定义了路由实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为了适应最大传输单元长度小于包长度的传输介质,网络层还定义了如何将一个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6、数据链路层 它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这些协议与被讨论的各种介质有关。示例:ATM,FDDI等。 数据链路层:是为了提供功能上和规程上的方法,以便建立、维护和释放网络实体间的数据链路 。 物理链路(物理线路):是由传输介质与设备组成的。原始的物理传输线路是指没有采用高层差错控制的基本的物理传输介质与设备。 数据链路(逻辑线路):在一条物理线路之上,通过一些规程或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以保证被传输数据的正确性。实现这些规程或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物理线路,这样就构成了数据链路。从数据发送点到数据接收点(点到点 point to point)所经过的传输途径。 当采用复用技术时,一条物理链路上可以有多条数据链路。 7、物理层 OSI的物理层规范是有关传输介质的特性标准,这些规范通常也参考了其他组织制定的标准。连接头、帧、帧的使用、电流、编码及光调制等都属于各种物理层规范中的内容。物理层常用多个规范完成对所有细节的定义。示例:Rj45,802.3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功能 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连接的创建、维持和释放管理。构成数据链路数据单元(frame:数据帧或讯框),并对帧核森定档春界、同步、收发顺序的控制。传输过程中的网络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和差错控制等方面。 只提供导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会在 frame 尾端置放检查码(parity,sum,CRC)以检查实质内容,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并对物理层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封装。 2、网络层的主要功能 对网络层而言使用IP地址来唯一标识互联网上的设备,网络层依靠IP地址进行相互通信(类似于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详细的编址方案参见IPv4和IPv6。 扩展资料 设计数据链路层的原因 1、在原始的物理线路上传输数据信号是有差错的。 2、设计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传输线路的基础上,采取差错检测、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等方法,将有差错的物理线路改进成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向网络层提供高改蠢亩质量的服务。 3、从网络参考模型的角度看,物理层之上的各层都有改善数据传输质量的责任,数据链路层是最重要的一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雀野是将有噪声线路变成无传输差错的通信线路,为达此目的,数据被分割成( 帧),为防止发送过快,总是提供( 流控制)。 网络层的功能属于通信子网,它通过网络连接交换传输层发出的实体数据。交换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传输路径,解决网络中出现的局部拥挤或全面的阻塞。此外,网络层还应有记账功能,一边通过网络中交换的分组或字符数、位数收取费用。 当传输的数据跨越一个网络边界时,网络层根据不同的分组长度、寻址方式、通信协议进行交换,使得异构网络能够互相通辩伍信。 扩展资料: 设计数据链路层的原因 1、顷灶喊在原始的物理线路上传输数据信号是有差错的。 2、设计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传输线路的基础上,采取差错检测、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等方法,将有差错的物理线路改进成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向网络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从网络参考模型的角度看,物理层之上的各层都有改善数据传输质量的责任,数据链路层是最重要的一层。 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链路层是为网络层提供数据传送服务的,这种服务要依靠本层具备的功能来实现。链路层应 具备如下功能: ① 链路连接的建立,拆除,分离. ② 帧定界和帧同步.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帧,协议不同,帧的长短和界面也有差别,但 无论如何必须对帧进行定界. ③ 顺序控制,指对帧的收发顺序的控制. ④ 差错检测和恢复。还有链路标识,流量控制等等. 差错检测多用方阵码校验和循环码校 验来检测信道上数据的误码,而帧丢失等用序号检测.各种错误的恢复则常靠反馈重发 技术来完成. 链路管理功能主要用于面向连接的服务。当链路两端的节点要进行通信前,必须首先确认对方已处于就绪状态,并交换一些必要的信息以对帧序号初始化,然后才能建立连接,在传输过程中则要能维持该连接。 如果出现差错,需要重新初始化,重新自动建立连接。传输完毕后则要释放连接。数据连路层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就称作链路管理。在多个站点共享同一物理信道的情况下(例如在LAN中)如何在要求通信的站点间分配和管理信道也属于数据链路层管理的范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功能 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连接的创建、维持和释放管理。构成数据链路数据单元(frame:数据帧或讯框),并对帧定界、同步、收发顺序的控制。传输过程中的网络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和差错控制等方面。 只提供导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会在 frame 尾端置放检查码(parity,sum,CRC)以检查实质内容,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并对物理层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封装。 2、网络层的主要冲世功能 对网络层而言使用IP地址来唯一标识互联网上的设备,网络层依靠IP地址进行相互通信(类似于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详细的编址信判枯方案参见IPv4和IPv6。 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内部通信并不需要网络层设备,仅仅靠数据链路层就可以完成相互通信,对于不同的网络之间相互通信则必须借助路由器等三层设备。 扩展资料: 根据建议X.200,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以下七层,标有1~7,第1层在底部。 第7层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为应用软件而设的接口,以设置与另一应用软件之间的通信。例如: 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层 表达层 表达层(Presentation Layer)把数据转换为能与接收者的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格式。 第5层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计算机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 第4层 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把传输表头(TH)加至数据以形成数据包。传输表头包含了所使用的协议等发送信息。滑洞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等。 第3层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决定数据的路径选择和转寄,将网络表头(NH)加至数据包,以形成分组。网络表头包含了网络数据。例如:互联网协议(IP)等。 第2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网络寻址、错误侦测和改错。当表头和表尾被加至数据包时,会形成帧。数据链表头(DLH)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错误侦测及改错的方法。 数据链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数据包末端的字符串。例如以太网、无线局域网(Wi-Fi)和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等。 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eogic link control,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层。 第1层 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局部局域网上传送数据帧(data frame),它负责管理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通。包括了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适配器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OSI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1、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封装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4、链路控制;5、MAC寻址;6、区分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数据链路层 本教程操作环境:windows10系统、Dell G3电脑。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1. 成帧(帧同步)---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封装成帧 为了向网络层提供服务,数据链路层必须使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而物理层是以比特流进行传输的,这种比特流并不保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没有错误,接收到的位数量可能少于、等于或者多于发送的位数量。而且它们还可能有不同的值,这时数据链路层为了能实现数据有效的差错控制,就采用了一种”帧”的数据块进行传输。而要采帧格式传输,就必须有相应的帧同步技术,这就是数据链路层的”成帧”(也称为”帧同步”)功能。 采用帧传输方式的好处是:在发现有数据传送错误时,只需将有差错的帧再次传送,而不需要将全部数据的比特流进行重传,这就在传送效率上将大大基兆提高。 采用帧传输方式的好处是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 (1)如何识别帧的开始与结束; (2)在夹杂着重传的数据帧中,接收方在接收到重传的数据帧时是派哗识别成新的数据帧,还是识别成重传帧呢?这就要靠数据链路层的各种”帧同步”技术来识别了。”帧同步”技术既可使接收方能从并不是完全有序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每一帧的开始和结束,同时还可识别重传帧。 2. 差错控制 在数据通信过程中可能会因物理链路性能和网络通信环境等因素,难免会出现一些传送错误,但为了确保数据通信的准确,又必须使得这些错误发生的几率尽可能低。这一功能也是在数据链路层实现的,就是它的”差错控制”功能。在数字或数据通信系统中,通常利用抗干扰编码进行差错控制。一般分为4类:前向纠错(FEC)、反馈检测(ARQ)、混合纠错(HEC)和信息反馈(IRQ)。FEC方式是在信息码序列中,以特定结构加入足够的冗余位–称为”监督元”(或”校验元”)。接收端解码器可以按照双方约定的这种特定的监督规则,自动识别出少量差错,并能予以纠正。FEC最适合于实时的高速数据传输的情况。在非实时数据传输中,常用ARQ差错控制方式。解码器对接收码组逐一按编码规则检测其错误。如果无误,向发送端反馈”确认”ACK信息;如果有错,则反馈回ANK信息,以表示请求发送端重复发送刚刚发送过的这一信息。ARQ方式的优点在于编码冗余位较少,可以有较强的检错能力,同时编解码简单。由于检错与信道特征关系不大,在非实时通信中具有普遍应用价值。HEC方式是上述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即在纠错能力内,实行自动纠错;而当超出纠错能力的错误位数时,可以通过检测而发现错码,不论错码多少都可以利用ARQ方式进行纠错。IRQ方式是一种全回执式最简单差错控制方式。在该检错方式中,接收端将收到的信码原样转发回发送端,并与原发送信码相比较,若发现错误,则发送端再进行重发。只适于低速非实时数据通信,是一种较原始的做法。3. 流量控制在双方的数据通信中,如何控制数据通信的流量同样非常重要。它既可以确保数据通信的有序进行,还可避免通信过程中不会出现因为接收方来不及接收而造成的数据丢失。这就是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功能。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必须遵循一定的传送速率规则,可以使得接收方能及时地接收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并且当接收方来不及接收时,就必须及时控制发送方数据的发送速率,使两方面的速率基本匹配。4. 链路控制数据链路层的”链路管理”功能包括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三个主要方面。当网络中的两个节点要进行通信时,数据的发送方必须确知接收方是否已处在准备接收的状态。为此通信双方必须先要交换一些必要的信息,以建立一条基本的数据链路。在传输数据时要维持数据链路,而在通信完毕时要释放数据链路。5. MAC寻址这是数据链路层中的MAC子层主要功能。这里所说的”寻址”与下一章将要介绍的”IP地址寻址”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此处所寻找的地址是计算机网卡的MAC地址,也称”物理地址”、”硬件地址”,而不是IP地址。在以太网中,采用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地址进行寻址,MAC地址被烧入每个以太网网卡中。这在多点连接的情况下非常必需,因为在这种多点连接的网络通信中,必须保证每一帧都能准确地送到正确的地址,接收方也应当尘锋行知道发送方是哪一个站。6. 区分数据和控制信息由于数据和控制信息都是在同一信道中传输,在许多情况下,数据和控制信息处于同一帧中,因此一定要有相应的措施使接收方能够将它们区分开来,以便向上传送仅是真正需要的数据信息。7. 透明传输这里所说的”透明传输”是指可以让无论是哪种比特组合的数据,都可以在数据链路上进行有效传输。这就需要在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能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使接收方不会将这样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透明的。注:在以上七大链路层功能中,主要的还是前面的五项,后面两项功能是在前五项功能中附带实现的,无需另外的技术,所以在此仅介绍前面五项功能。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的服务数据链路层的设计目标就是为网络层提供各种需要的服务。实际的服务随系统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一般情况下,数据链路层会向网络层提供以下三种类型的服务:1. 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是指源计算机向目标计算机发送独立的帧,目标计算机并不对这些帧进行确认。这种服务,事先无需建立逻辑连接,事后也不用解释逻辑连接。正因如此,如果由于线路上的原因造成某一帧的数据丢失,则数据链路层并不会检测到这样的丢失帧,也不会恢复这些帧。出现这种情况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在错误率很低,或者对数据的完整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如话音数据),这样的服务还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样简单的错误可以交给OSI上面的各层来恢复。如大多数局域网在数据链路层所采用的服务也是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2. 有确认的无连接服务为了解决以上“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的不足,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引入了“有确认的无连接服务”。在这种连接服务中,源主机数据链路层必须对每个发送的数据帧进行编号,目的主机数据链路层也必须对每个接收的数据帧进行确认。如果源主机数据链路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接收到所发送的数据帧的确认,那么它需要重发该帧。 这样发送方知道每一帧是否正确地到达对方。这类服务主要用于不可靠信道,如无线通信系统。它与下面将要介绍的“有确认的面向连接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在帧传输之前建立数据链路,也不要在在帧传输结束后释放数据链路。3. 有确认的面向连接服务大多数数据链路层都采用向网络层提供面向连接确认服务。利用这种服务,源计算机和目标计算机在传输数据之前需要先建立一个连接,该连接上发送的每一帧也都被编号,数据链路层保证每一帧都会被接收到。而且它还保证每一帧只被按正常顺序接收一次。这也正是面向连接服务与前面介绍的“有确认无连接服务”的区别,在无连接有确认的服务中,在没有检测到确认时,系统会认为对方没收到,于是会重发数据,而由于是无连接的,所以这样的数据可能会复发多次,对方也可能接收多次,造成数据错误。这种服务类型存在3个阶段,即:数据链路建立、数据传输、数据链路释放阶段。每个被传输的帧都被编号,以确保帧传输的内容与顺序的正确性。大多数广域网的通信子网的数据链路层采用面向连接确认服务。以太网采用无连接的工作方式,读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目的站收到有差错的帧就把他丢弃,不采取其他行为。其他知识点局域网的优点:具有广播功能,从一个站点可以很方便的访问全网;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演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生存性。以太网采用的协议是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点接入CMSA/CD。协议的要点是:发送前先监听,便发送边监听,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立即停止发送。然后按照退避算法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因此,每一个站在自己发送数据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以太网上各站点都平等的争用以太网信道。更多相关知识,请访问www.lllt.net java编程网 常见问题栏目!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数据链路层

      [TOC]当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时,系统不保证设备接收的数据是否与另一个设备传输的数据相同。错误是指在接收方端收到的消息与发送的消息不同的情况。错误可分为两类:给定数据单元的唯一一位从1变为0或从0变为1。单串错误在串行数据传输中不太可能出现。例如,Sender以10 Mbps的速率发送数据,这意味着该位仅持续1?s,并且出现单位错误,噪声必须大于1?s。单比特错误主要发生在并行数据传输中。例如,如果使用8条线来发送一个字节的8位,如果其中一条线路有噪声,则每个字节会损坏单个位。两个或多个位从0更改为1或从1更改为0称为突发错误。从第一个损坏位到最后一个损坏位确定突发错误。突发错误最有可能发生在串行数据传输中。受影响的位数取决于噪声和数据速率的持续时间。最流行的错误检测技术是:校验和是基于冗余概念的错误检测技术。它分为两部分:校验和在发送方生成。校验和生成器将数据细分为每个n位的相等段,并且所有这些段通过使用一个补码算法加在一起。该和被补充并附加到原始数据,称为校验和字段。扩展数据通过网络传输。校验和在接收方验证。接收器将输入数据细分为每个n比特的相等段,并且将所有这些段加在一起,然后补充该总和。如果和的补码为零,则接受数据,否则拒绝数据。CRC是用于确定错误的冗余错误技术。以下是CRC中用于错误检测的步骤:如果该除法的结果为零,这意味着它没有错误,并且数据被接受。如果该除法的结果不为零,则意味着数据由错误组成。因此,数据被丢弃。假设原始数据是11100,除数是1001。数据链路控制是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可通过物理介质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例如,在半双工传输模式中,一个设备一次只能传输数据。如果链路末端的两个设备同时传输数据,它们将发生冲突并导致信息丢失。数据链路层提供设备之间的协调,以便不发生冲突。数据链路层提供三个功能:Line Discipline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END / ACK代表查询/确认当链路上没有错误的接收器并且在两个设备之间具有专用路径以使得能够接收传输的设备是预期的设备时使用。END / ACK协调哪个设备将开始传输以及接收者是否准备好。END / ACK的工作发送器发送称为查询(ENQ)的帧,询问接收器是否可用于接收数据。接收器响应肯定确认(ACK)或否定确认(NACK),其中肯定确认意味着接收器准备接收传输,否定确认意味着接收器不能接受传输。以下是接收者的回复:线路规则的轮询/选择方法适用于将一个设备指定为主站,而其他设备为二级站的拓扑。Poll / Select的工作选择已经开发了两种方法来控制数据流:停止等待的好处Stop-and-wait方法很简单,因为在发送下一帧之前检查并确认每个帧。停止等待的缺点停止等待技术使用效率低,因为每个帧必须一直传输到接收器,并且确认在下一帧发送之前一直传播。发送和接收的每个帧使用遍历链路所需的整个时间。发件人窗口接收窗口错误控制是一种错误检测和重传技术。错误控制的类别:停止等待ARQ是一种用于在帧损坏或丢失的情况下重新传输数据的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发送方在收到最后发送帧的确认之前不发送下一帧。重传需要四个功能:重传的两种可能性:SlidingWindow ARQ是一种用于连续传输错误控制的技术。用于重传的三个功能:滑动窗口ARQ中使用的两个协议:重传可能有三种可能性:选择性拒绝ARQ
      数据链路层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313420.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