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连接管理(TCP连接管理中,通过三个报文握手建立连接)

      最后更新:2024-04-01 15:52:30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怎样设置TCP的连接数

      Windows 下单机的TCP连接数有多个参数共同决定 最大TCP连接数[HKEY_LOCAL_MACHINE /System /CurrentControlSet /Services /Tcpip /Parameters]TcpNumConnections = 0x00fffffe (Default = 16,777,214)以上注册表信息配置单机的最大允许的TCP连接数,默认为 16M。这个数值看似很大,这个并不是限制最大连接数的唯一条件,还有其他条件会限制到TCP 连接的最大连接数。最大动态端口数TCP客户端和服务器连接时,客户端必须分配一个动态端口,默认情况下这个动态端口的分配范围为 1024-5000 ,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客户端最多可以同时发起3977 个Socket 连接。我们可以修改如下注册表来调整这个动态端口的范围[HKEY_LOCAL_MACHINE /System /CurrentControlSet /Services /Tcpip /Parameters]MaxUserPort = 5000 (Default = 5000, Max = 65534)最大TCB 数量系统为每个TCP 连接分配一个TCP 控制块(TCP control block or TCB),这个控制块用于缓存TCP连接的一些参数,每个TCB需要分配 0.5 KB的pagepool 和 0.5KB 的Non-pagepool,也就说,每个TCP连接会占用 1KB 的系统内存。系统的最大TCB数量由如下注册表设置决定[HKEY_LOCAL_MACHINE /System /CurrentControlSet /Services /Tcpip /Parameters]MaxFreeTcbs = 2000 (Default = RAM dependent, but usual Pro = 1000, Srv=2000)非Server版本,MaxFreeTcbs 的默认值为1000 (64M 以上物理内存)Server 版本,这个的默认值为 2000。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Server 版本最多同时可以建立并保持2000个TCP 连接。最大TCB Hash table 数量TCB 是通过Hash table 来管理的,下面注册表设置决定了这个Hash table 的大小HKEY_LOCAL_MACHINE /System /CurrentControlSet /services /Tcpip /Parameters]MaxHashTableSize = 512 (Default = 512, Range = 64-65536)这个值指明分配 pagepool 内存的数量,也就是说,如果MaxFreeTcbs = 1000 , 则 pagepool 的内存数量为 500KB 那么 MaxHashTableSize 应大于 500 才行。这个数量越大,则Hash table 的冗余度就越高,每次分配和查找 TCP连接用时就越少。这个值必须是2的幂,且最大为65536.
      为了防范蠕虫病毒的传播和攻击,Windows XP SP2将并发线程最多限制为10个。SP2利用Messages动态链接库,来实时监控每个进程的并发线程数目,一旦它发现某进程的线程数超过10个,就会屏蔽掉部分线程。SP2这样做,虽然可以防范震荡波类型的蠕虫病毒,加强系统安全,但是也带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当你使用BT、P2P或FlashGet软件下载时,部分线程将被屏蔽掉,因此下载速度会变得很慢。为此,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突破TCP并发连接数,从而提高SP2的多线程访问速度。 注意限制仅仅在Windows XP SP2下,更高版本系统不会受限;一、注册表修改法的误区为了突破SP2对TCP并发连接数的限制,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种修改注册表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单击“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定位到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TcpipParameters下,修改的“TcpNumConnections”的键值,将之由10改为250,即设置TCP最大并发连接数为250。经过实际测试,我们发现该方法看起来有效,但实质上并不能突破并发连接数限制,提高SP2的多线程访问速度。因为SP2对线程数目的控制,是通过“Tcpip.sys”这个系统文件来实现的,并不是通过注册表实现的,因此,该方法不能增加SP2的TCP并发连接数。二、使用工具来替换Tcpip.sys为了突破SP2的TCP并发连接数限制,正确地方法是修改Windows XP SP2的系统文件Tcpip.sys。Tcpip.sys是Windows XP SP2重要的系统文件,位于“C:Windowssystem32drivers目录下。该文件由于平时受到系统保护,所以正常情况下你是无法替换它的,必须在安全模式或纯DOS模式下才能替换,建议你使用以下专门工具、来替换“Tcpip.sys”文件,操作步骤如下:从网上下载替换工具(仅为30KB),用它来修改系统文件Tcpip.sys最大安全并发连接限制;然后备份一下C:Windowssystem32driversTcpip.sys文件。接下来,双击打开下载文件ZIP压缩包,运行其中的替换工具EvID4226Patch.exe,随之将弹出一个命令行提示符窗口,首先显示Windows当前的Tcpip.sys文件版本,以及并发连接的限制数值(默认为10);接着询问你是否将连接数限制在50(如下图1),你可以选择“Yes/No/Change”,如果你输入“Y”,则会将并发连接数改为“50”,如果想改为其他数(例如250),可以在提示符后输入“c”,然后输入最大的并发连接数(例如250)回车,最后在提示符下输入“Y”并回车,这样就替换了Tcpip.sys文件;Tcpip.sys文件被替换后,随之会弹出系统文件保护对话框,你可以点击“取消”按钮,然后点击“是”按钮,重新启动后,Tcpip.sys文件的替换就大功告成了!现在你的最大并发连接数已超过10个,达到了250个,因此Windows XP SP2的多线程访问速度得到了提升,当你用FlashGet、BT等多线程下载时,就不会感到网络带宽的限制了。三、DOS下修改Tcpip.sys文件以上替换程序EvID4226Patch.exe也可以在DOS下使用,方法是:首先把EvID4226Patch.exe拷贝到C盘根目录下;然后再进入DOS模式,进入C盘根目录,输入命令EvID4226Patch/L=$n$/w=C:WINDOWSsystem32drivers/L=tcpip.sys即可修改Tcpip.sys文件。注意:以上$n$为你要设置的最大安全连接数,假如要把最大并发连接数设置为250个线程,那么输入命令EvID4226Patch/L=150/w=C:WINDOWSsystem32drivers/L=tcpip.sys即可。四、使用比特精灵附带的工具比特精灵附带的工具“TCP/IP连接数破解补丁”也可以替换Tcpip.sys,突破SP2的TCP并发连接数限制。从网上下载比特精灵(BitSpirit)V2.7.2.225简体中文正式版,然后双击下载文件进行安装。你可以选择安装哪些组件(下图2),应该安装“用于Windows XP SP2的TCP/IP连接数破解补丁”,安装结束后,XP开始菜单中就会有BitSpirit程序组,单击其中的“XP SP2连接数破解补丁”,即可修改Tcpip.sys文件。单击“XP SP2连接数破解补丁”,弹出该软件的界面,界面中列出了当前Tcpip.sys的版本、及最大并发连接数(右图3),你可以在“TCP/IP Linitation”输入一个数,来设置最大并发连接数,例如输入250,然后按“Apply”按钮,重启系统后,你的SP2最大并发连接数就改为了250。 以上几种方法虽然提高了Windows XP SP2的多线程访问速度,但却降低了SP2的安全性能,如果你的电脑感染了病毒和木马,过多地启用新线程,会加速病毒和木马地蔓延,因此你在追求网络下载速度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安全。建议你及时安装升级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如果是普通用户,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将TCP最大并发连接数设置为5~8,BT用户可以设置为160~400。
      怎样设置TCP的连接数

      四川北大青鸟分享TCP/IP协议的一些基础知识?

      相信大家在学习互联网网页开发的时候应该接触过关于网络协议的一些知识点吧。今天IT培训http://www.kmbdqn.cn/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TCP/IP协议的一些基础知识。1.TCP/IP的具体含义从字面意义上讲,有人可能会认为TCP/IP是指TCP和IP两种协议。实际生活当中有时也确实就是指这两种协议。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它只是利用IP进行通信时所必须用到的协议群的统称。具体来说,IP或ICMP、TCP或UDP、TELNET或FTP、以及HTTP等都属于TCP/IP协议。他们与TCP或IP的关系紧密,是互联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TCP/IP一词泛指这些协议,因此,有时也称TCP/IP为网际协议群。互联网进行通信时,需要相应的网络协议,TCP/IP原本就是为使用互联网而开发制定的协议族。因此,互联网的协议就是TCP/IP,TCP/IP就是互联网的协议。2.数据包包、帧、数据包、段、消息以上五个术语都用来表述数据的单位,大致区分如下:包可以说是全能性术语;帧用于表示数据链路层中包的单位;数据包是IP和UDP等网络层以上的分层中包的单位;段则表示TCP数据流中的信息;消息是指应用协议中数据的单位。每个分层中,都会对所发送的数据附加一个部,在这个部中包含了该层必要的信息,如发送的目标地址以及协议相关信息。通常,为协议提供的信息为包部,所要发送的内容为数据。在下一层的角度看,从上一层收到的包全部都被认为是本层的数据。3.数据处理流程①应用程序处理先应用程序会进行编码处理,这些编码相当于OSI的表示层功能;编码转化后,邮件不一定马上被发送出去,这种何时建立通信连接何时发送数据的管理功能,相当于OSI的会话层功能。②TCP模块的处理TCP根据应用的指示,负责建立连接、发送数据以及断开连接。TCP提供将应用层发来的数据顺利发送至对端的可靠传输。为了实现这一功能,需要在应用层数据的前端附加一个TCP部。③IP模块的处理IP将TCP传过来的TCP部和TCP数据合起来当做自己的数据,并在TCP部的前端加上自己的IP部。IP包生成后,参考路由控制表决定接受此IP包的路由或主机。④网络接口(以太网驱动)的处理从IP传过来的IP包对于以太网来说就是数据。给这些数据附加上以太网部并进行发送处理,生成的以太网数据包将通过物理层传输给接收端。
      四川北大青鸟分享TCP/IP协议的一些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自学笔记:TCP

      如果你在学习这门课程,仅仅为了理解网络工作原理,那么只要了解TCP是可靠传输,数据传输丢失时会重传就可以了。如果你还要参加研究生考试或者公司面试等,那么下面内容很有可能成为考查的知识点,主要的重点是序号/确认号的编码、超时定时器的设置、可靠传输和连接的管理。 1 TCP连接TCP面向连接,在一个应用进程开始向另一个应用进程发送数据之前,这两个进程必须先相互“握手”,即它们必须相互发送某些预备报文段,以建立连接。连接的实质是双方都初始化与连接相关的发送/接收缓冲区,以及许多TCP状态变量。这种“连接”不是一条如电话网络中端到端的电路,因为它们的状态完全保留在两个端系统中。TCP连接提供的是全双工服务 ,应用层数据就可在从进程B流向进程A的同时,也从进程A流向进程B。TCP连接也总是点对点的 ,即在单个发送方与单个接收方之间建立连接。一个客户机进程向服务器进程发送数据时,客户机进程通过套接字传递数据流。客户机操作系统中运行的 TCP软件模块首先将这些数据放到该连接的发送缓存里 ,然后会不时地从发送缓存里取出一块数据发送。TCP可从缓存中取出并放入报文段中发送的数据量受限于最大报文段长MSS,通常由最大链路层帧长度来决定(也就是底层的通信链路决定)。 例如一个链路层帧的最大长度1500字节,除去数据报头部长度20字节,TCP报文段的头部长度20字节,MSS为1460字节。报文段被往下传给网络层,网络层将其封装在网络层IP数据报中。然后这些数据报被发送到网络中。当TCP在另一端接收到一个报文段后,该报文段的数据就被放人该连接的接收缓存中。应用程序从接收缓存中读取数据流(注意是应用程序来读,不是操作系统推送)。TCP连接的每一端都有各自的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因此TCP连接的组成包括:主机上的缓存、控制变量和与一个进程连接的套接字变量名,以及另一台主机上的一套缓存、控制变量和与一个进程连接的套接字。在这两台主机之间的路由器、交换机中,没有为该连接分配任何缓存和控制变量。2报文段结构TCP报文段由首部字段和一个数据字段组成。数据字段包含有应用层数据。由于MSS限制了报文段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当TCP发送一个大文件时,TCP通常是将文件划分成长度为MSS的若干块。TCP报文段的结构。首部包括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它用于多路复用/多路分解来自或送至上层应用的数据。另外,TCP首部也包括校验和字段。报文段首部还包含下列字段:32比特的序号字段和32比特的确认号字段。这些字段被TCP发送方和接收方用来实现可靠数据传输服务。16比特的接收窗口字段,该字段用于流量控制。该字段用于指示接收方能够接受的字节数量。4比特的首部长度字段,该字段指示以32比特的字为单位的TCP首部长度。一般TCP首部的长度就是20字节。可选与变长的选项字段,该字段用于当发送方与接收方协商最大报文段长度,或在高速网络环境下用作窗口调节因子时使用。标志字段ACK比特用于指示确认字段中的ACK值的有效性,即该报文段包括一个对已被成功接收报文段的确认。 SYN和FIN比特用于连接建立和拆除。 PSH、URG和紧急指针字段通常没有使用。•序号和确认号TCP报文段首部两个最重要的字段是序号字段和确认号字段。TCP把数据看成一个无结构的但是有序的字节流。TCP序号是建立在传送的字节流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传送的报文段的序列之上。一个报文段的序号是该报文段首字节在字节流中的编号。例如,假设主机A上的一个进程想通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上的一个进程发送一个数据流。主机A中的TCP将对数据流中的每一个字节进行编号。假定数据流由一个包含4500字节的文件组成(可以理解为应用程序调用send函数传递过来的数据长度),MSS为1000字节(链路层一次能够传输的字节数),如果主机决定数据流的首字节编号是7。TCP模块将为该数据流构建5个报文段(也就是分5个IP数据报)。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被赋为7;第二个报文段的序号被赋为1007,第三个报文段的序号被赋为2007,以此类推。前面4个报文段的长度是1000,最后一个是500。确认号要比序号难理解一些。前面讲过,TCP是全双工的,因此主机A在向主机B发送数据的同时,也可能接收来自主机B的数据。从主机B到达的每个报文段中的序号字段包含了从B流向A的数据的起始位置。 因此主机B填充进报文段的确认号是主机B期望从主机A收到的下一报文段首字节的序号。假设主机B已收到了来自主机A编号为7-1006的所有字节,同时假设它要发送一个报文段给主机A。主机B等待主机A的数据流中字节1007及后续所有字节。所以,主机B会在它发往主机A的报文段的确认号字段中填上1007。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主机B已收到一个来自主机A的包含字节7-1006的报文段,以及另一个包含字节2007-3006的报文段。由于某种原因,主机A还没有收到字节1007-2006的报文段。在这个例子中,主机A为了重组主机B的数据流,仍在等待字节1007。因此,A在收到包含字节2007-3006的报文段时,将会又一次在确认号字段中包含1007。 因为TCP只确认数据流中至第一个丢失报文段之前的字节数据,所以TCP被称为是采用累积确认。TCP的实现有两个基本的选择:1接收方立即丢弃失序报文段;2接收方保留失序的字节,并等待缺少的字节以填补该间隔。一条TCP连接的双方均可随机地选择初始序号。 这样做可以减少将那些仍在网络中的来自两台主机之间先前连接的报文段,误认为是新建连接所产生的有效报文段的可能性。•例子telnetTelnet由是一个用于远程登录的应用层协议。它运行在TCP之上,被设计成可在任意一对主机之间工作。假设主机A发起一个与主机B的Telnet会话。因为是主机A发起该会话,因此主机A被标记为客户机,主机B被标记为服务器。用户键入的每个字符(在客户机端)都会被发送至远程主机。远程主机收到后会复制一个相同的字符发回客户机,并显示在Telnet用户的屏幕上。这种“回显”用于确保由用户发送的字符已经被远程主机收到并处理。因此,在从用户击键到字符显示在用户屏幕上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每个字符在网络中传输了两次。现在假设用户输入了一个字符“C”,假设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起始序号分别是42和79。前面讲过,一个报文段的序号就是该报文段数据字段首字节的序号。因此,客户机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42,服务器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79。前面讲过,确认号就是主机期待的数据的下一个字节序号。在TCP连接建立后但没有发送任何数据之前,客户机等待字节79,而服务器等待字节42。如图所示,共发了3个报文段。第一个报文段是由客户机发往服务器,其数据字段里包含一字节的字符“C”的ASCII码,其序号字段里是42。另外,由于客户机还没有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任何数据,因此该报文段中的确认号字段里是79。第二个报文段是由服务器发往客户机。它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服务器所收到的数据提供确认。服务器通过在确认号字段中填入43,告诉客户机它已经成功地收到字节42及以前的所有字节,现在正等待着字节43的出现。第二个目的是回显字符“C”。因此,在第二个报文段的数据字段里填入的是字符“C”的ASCII码,第二个报文段的序号为79,它是该TCP连接上从服务器到客户机的数据流的起始序号,也是服务器要发送的第一个字节的数据。这里客户机到服务器的数据的确认被装载在一个服务器到客户机的数据的报文段中,这种确认被称为是捎带确认.第三个报文段是从客户机发往服务器的。它的唯一目的是确认已从服务器收到的数据。3往返时延的估计与超时TCP如同前面所讲的rdt协议一样,采用超时/重传机制来处理报文段的丢失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超时间隔长度的设置。显然,超时间隔必须大于TCP连接的往返时延RTT,即从一个报文段发出到收到其确认时。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重传。•估计往返时延TCP估计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往返时延是通过采集报文段的样本RTT来实现的,就是从某报文段被发出到对该报文段的确认被收到之间的时间长度。也就是说TCP为一个已发送的但目前尚未被确认的报文段估计sampleRTT,从而产生一个接近每个RTT的采样值。但是,TCP不会为重传的报文段计算RTT。为了估计一个典型的RTT,采取了某种对RTT取平均值的办法。TCP据下列公式来更新EstimatedRTT=(1-)*EstimatedRTT+*SampleRTT即估计RTT的新值是由以前估计的RTT值与sampleRTT新值加权组合而成的。参考值是a=0.125,因此是一个加权平均值。显然这个加权平均对最新样本赋予的权值要大于对老样本赋予的权值。因为越新的样本能更好地反映出网络当前的拥塞情况。从统计学观点来讲,这种平均被称为指数加权移动平均除了估算RTT外,还需要测量RTT的变化,RTT偏差的程度,因为直接使用平均值设置计时器会有问题(太灵敏)。DevRTT=(1-β)*DevRTT+β*|SampleRTT-EstimatedRTT|RTT偏差也使用了指数加权移动平均。B取值0.25.•设置和管理重传超时间隔假设已经得到了估计RTT值和RTT偏差值,那么TCP超时间隔应该用什么值呢?TCP将超时间隔设置成大于等于估计RTT值和4倍的RTT偏差值,否则将造成不必要的重传。但是超时间隔也不应该比估计RTT值大太多,否则当报文段丢失时,TCP不能很快地重传该报文段,从而将给上层应用带来很大的数据传输时延。因此,要求将超时间隔设为估计RTT值加上一定余量。当估计RTT值波动较大时,这个余最应该大些;当波动比较小时,这个余量应该小些。因此使用4倍的偏差值来设置重传时间。TimeoutInterval=EstimatedRTT+4*DevRTT4可信数据传输因特网的网络层服务是不可靠的。IP不保证数据报的交付,不保证数据报的按序交付,也不保证数据报中数据的完整性。TCP在IP不可靠的尽力而为服务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可靠数据传输服务。TCP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方法涉及前面学过的许多原理。TCP采用流水线协议、累计确认。TCP推荐的定时器管理过程使用单一的重传定时器,即使有多个已发送但还未被确认的报文段也一样。重传由超时和多个ACK触发。在TCP发送方有3种与发送和重传有关的主要事件:从上层应用程序接收数据,定时器超时和收到确认ACK。从上层应用程序接收数据。一旦这个事件发生,TCP就从应用程序接收数据,将数据封装在一个报文段中,并将该报文段交给IP。注意到每一个报文段都包含一个序号,这个序号就是该报文段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字节流编号。如果定时器还没有计时,则当报文段被传给IP时,TCP就启动一个该定时器。第二个事件是超时。TCP通过重传引起超时的报文段来响应超时事件。然后TCP重启定时器。第三个事件是一个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报文段(ACK)。当该事件发生时,TCP将ACK的值y与变量SendBase(发送窗口的基地址)进行比较。TCP状态变量SendBase是最早未被确认的字节的序号。就是指接收方已正确按序接收到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TCP采用累积确认,所以y确认了字节编号在y之前的所有字节都已经收到。如果Y>SendBase,则该ACK是在确认一个或多个先前未被确认的报文段。因此发送方更新其SendBase变量,相当于发送窗口向前移动。另外,如果当前有未被确认的报文段,TCP还要重新启动定时器。快速重传超时触发重传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超时周期可能相对较长。当一个报文段丢失时,这种长超时周期迫使发送方等待很长时间才重传丢失的分组,因而增加了端到端时延。所以通常发送方可在超时事件发生之前通过观察冗余ACK来检测丢包情况。冗余ACK就是接收方再次确认某个报文段的ACK,而发送方先前已经收到对该报文段的确认。当TCP接收方收到一个序号比所期望的序号大的报文段时,它认为检测到了数据流中的一个间隔,即有报文段丢失。这个间隔可能是由于在网络中报文段丢失或重新排序造成的。因为TCP使用累计确认,所以接收方不向发送方发回否定确认,而是对最后一个正确接收报文段进行重复确认(即产生一个冗余ACK)如果TCP发送方接收到对相同报文段的3个冗余ACK.它就认为跟在这个已被确认过3次的报文段之后的报文段已经丢失。一旦收到3个冗余ACK,TCP就执行快速重传 ,即在该报文段的定时器过期之前重传丢失的报文段。5流量控制前面讲过,一条TCP连接双方的主机都为该连接设置了接收缓存。当该TCP连接收到正确、按序的字节后,它就将数据放入接收缓存。相关联的应用进程会从该缓存中读取数据,但没必要数据刚一到达就立即读取。事实上,接收方应用也许正忙于其他任务,甚至要过很长时间后才去读取该数据。如果应用程序读取数据时相当缓慢,而发送方发送数据太多、太快,会很容易使这个连接的接收缓存溢出。TCP为应用程序提供了流量控制服务以消除发送方导致接收方缓存溢出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 流量控制是一个速度匹配服务,即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与接收方应用程序的读速率相匹配。前面提到过,TCP发送方也可能因为IP网络的拥塞而被限制,这种形式的发送方的控制被称为拥塞控制(congestioncontrol)。TCP通过让接收方维护一个称为接收窗口的变量来提供流量控制。接收窗口用于告诉发送方,该接收方还有多少可用的缓存空间。因为TCP是全双工通信,在连接两端的发送方都各自维护一个接收窗口变量。 主机把当前的空闲接收缓存大小值放入它发给对方主机的报文段接收窗口字段中,通知对方它在该连接的缓存中还有多少可用空间。6 TCP连接管理客户机中的TCP会用以下方式与服务器建立一条TCP连接:第一步: 客户机端首先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NY比特被置为1报文段。该报文段中不包含应用层数据,这个特殊报文段被称为SYN报文段。另外,客户机会选择一个起始序号,并将其放置到报文段的序号字段中。为了避免某些安全性攻击,这里一般随机选择序号。第二步: 一旦包含TCP报文段的用户数据报到达服务器主机,服务器会从该数据报中提取出TCPSYN报文段,为该TCP连接分配TCP缓存和控制变量,并向客户机TCP发送允许连接的报文段。这个允许连接的报文段还是不包含应用层数据。但是,在报文段的首部却包含3个重要的信息。首先,SYN比特被置为1。其次,该 TCP报文段首部的确认号字段被置为客户端序号+1最后,服务器选择自己的初始序号,并将其放置到TCP报文段首部的序号字段中。 这个允许连接的报文段实际上表明了:“我收到了你要求建立连接的、带有初始序号的分组。我同意建立该连接,我自己的初始序号是XX”。这个同意连接的报文段通常被称为SYN+ACK报文段。第三步: 在收到SYN+ACK报文段后,客户机也要给该连接分配缓存和控制变量。客户机主机还会向服务器发送另外一个报文段,这个报文段对服务器允许连接的报文段进行了确认。因为连接已经建立了,所以该ACK比特被置为1,称为ACK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一旦以上3步完成,客户机和服务器就可以相互发送含有数据的报文段了。为了建立连接,在两台主机之间发送了3个分组,这种连接建立过程通常被称为 三次握手(SNY、SYN+ACK、ACK,ACK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 。这个过程发生在客户机connect()服务器,服务器accept()客户连接的阶段。假设客户机应用程序决定要关闭该连接。(注意,服务器也能选择关闭该连接)客户机发送一个FIN比特被置为1的TCP报文段,并进人FINWAIT1状态。当处在FINWAIT1状态时,客户机TCP等待一个来自服务器的带有ACK确认信息的TCP报文段。当它收到该报文段时,客户机TCP进入FINWAIT2状态。当处在FINWAIT2状态时,客户机等待来自服务器的FIN比特被置为1的另一个报文段,收到该报文段后,客户机TCP对服务器的报文段进行ACK确认,并进入TIME_WAIT状态。TIME_WAIT状态使得TCP客户机重传最终确认报文,以防该ACK丢失。在TIME_WAIT状态中所消耗的时间是与具体实现有关的,一般是30秒或更多时间。 经过等待后,连接正式关闭,客户机端所有与连接有关的资源将被释放。 因此TCP连接的关闭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互相交换连接关闭的FIN、ACK置位报文段。
      计算机网络自学笔记:TCP

      【网络协议笔记】第四层:传输层(Transport)TCP协议简介(1)

      TCP有以下几个知识点。图片备用地址图片备用地址TCP的几个要点: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连接管理(建立和释放连接)。也正因为这几点使得首部变得很复杂。占4位,取值范围是0x0101 ~ 0x1111。乘以4就是首部长度(Header Length)。所以取值范围是5 ~ 60字节,由于首部固定部分占用20字节,所以可选部分至多占用40字节(和网络层首部一样)。为什么叫数据偏移?因为相对TCP报文向右偏移首部长度后就是数据部分。UDP的首部中有个16位的字段记录了整个UDP报文段的长度(首部 + 数据)。但是,TCP的首部中仅仅有个4位的字段记录了TCP报文段的首部长度,并没有字段记录TCP报文段的数据长度。分析:UDP首部中占16位的长度字段是冗余的,纯粹是为了保证首部是32bit对齐。TCP/UDP的数据长度,完全可以由IP数据包的首部推测出来,传输层的数据长度 = 网络层的总长度 - 网络层的首部长度 - 传输层的首部长度。占6位,目前全为0。与UDP一样,TCP检验和的计算内容:伪首部 + 首部 + 数据。伪首部占用12字节,仅在计算检验和时起作用,并不会传递给网络层。图片备用地址一共占6位或9位。有些资料中,TCP首部的保留(Reserved)字段占3位,标志(Flags)字段占9位。Wireshark中也是如此。是因为标志位中的前3位是无用的,所以两种说法都不能说是错的。图片备用地址图片备用地址意思:紧急。当URG=1时,紧急指针字段才有效。表明当前报文段中有紧急数据,应优先尽快传送。紧急指针存放的是长度值,表示TCP的前多少字节是需要紧急优先处理的。意思:确认。当ACK=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意思:推。一般用在交互式网络中。PUSH标志位所表达的是发送方通知接收方传输层应该尽快的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意思:重置。当RST=1时,表明连接中出现严重差错,必须释放连接,然后再重新建立连接。意思:同步。当SYN=1 & ACK=0时,表明这是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若对方同意建立连接,则回复SYN=1 & ACK=1。请求方再发送SYN=0 & ACK=1时表明开始传输数据。这也是三次握手的流程。意思:完成。表明数据已经发送完毕,要求释放连接。占4字节。首先,传输的每一个字节都会有一个编号(连续的字节编号也是连续的)。在建立连接后,序号代表这一次传给对方的TCP数据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占4字节。在建立连接后,确认号代表期望对方下一次传过来的TCP数据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占2字节。这个字段有流量控制功能,用以告知对方下一次允许发送的数据大小(字节为单位)。ARQ(Automatic Repeat-reQuest), 自动重传请求。图片备用地址无差错情况A发送数据M1到B,B收到数据M1后向A发送确认信号M1;A收到确认信号M1后,继续向B发送数据M2,B接收后向A发送确认信号M2。超时重传A发送数据M1到B,A在发送数据途中丢包或B发现数据M1有错误直接丢掉,导致B无法向A发送确认信号M1;A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发现没有收到B发送的确认信号M1,A会继续向B发送数据M1;B收到数据M1后向A发送确认信号M1,A收到确认信号M1后,继续向B发送M2数据。通过确认与超时重传机制实现可靠传输,在发送完一个分组后,必须暂时保留已发送的分组的副本。分组和确认分组都必须进行编号。超时计时器的重传时间应当比数据在分组传输的平均往返时间更长一些。图片备用地址确认丢失A发送数据M1到B,B接收到数据M1后,向A发送确认信号M1;B在向A发送确认信号M1中途丢包,此时A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发现没有收到B发送的确认信号M1,A会继续向B发送数据M1;B收到数据M1后会丢弃重复的数据M1(之前已经收到数据M1,只是A不知道),继续向A发送确认信号M1;A收到确认信号M1后,继续开始发送M2数据。确认迟到A发送数据M1到B,B接收到数据M1后,向A发送确认信号M1;B在向A发送确认信号M1时,由于网络延迟等原因导致A在一定时间段内未收到确认信号;A会继续向B发送数据M1,B收到数据M1后丢弃重复的数据M1,并向A发送确认信号M1;A收到确认信号M1后,继续开始发送M2数据,M2数据刚发送出去,此时A刚好接收到B在第一次发送的确认信号M1,但由于之前已经成功接收并处理了第二次的确认信号M1,所以A在收到确认信号后什么也不做。出现差错或丢失的时候,发送方会将自己备份的副本再重传一次,直到收到接收的确认信息。当接收方收到重复的数据时,会直接丢弃,但是会给发送方请确认自己已经收到了。上面的停止等待协议每发送一组数据就必须等到接收方回复确认后,再发起第二组数据,如果出现超时重传的话,效率更低。因此为了提高传输的效率,改进了等待传输协议。连续ARQ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的机制是以接收方回复确认为单位,每次连续发送一个滑动窗口指定的数据组。图片备用地址A发送数据给B时,一次性发送M1~M4(A和B建立连接时,B告诉A自己的缓存池可以容纳多少字节数据,A根据这个缓存池的大小构建一个同大小的发送窗口–也可以理解为发送缓存池),此时A开始等待确认,B收到全部数据后会向A发送确认信号M4(以最后一个编号为准);A收到确认信号后,继续向B发送M5 M8(A把之前构建的窗口滑动并锁定到对应大小的数据段上,即M5 M8),以此往复直到数据传输完毕。如果接收窗口最多能接收4个包(窗口大小),但发送方只发了2个包,接收方如何确定后面还有没有2个包?答案:接收方会在等待一定时间后发现没有第3个包,就会返回收到2个包的确认信号给发送方。滑动窗口是由发送方维护的类似指针的变量,在每收到一个接收方的确认消息后,该指针向前移动并发送数据,到窗口指定大小的数据组时停下,等待接收方的确认。图片备用地址累积确认机制: 发送方不对收到的分组逐个发送确认,而是对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确认,这样就表示:到这个分组为止的所有分组都已正确收到了。优点:容易实现,即使确认丢失也不必重传。缺点:不能向发送方反映出接收方已经正确收到的所有分组的信息。Go-back-N(回退 N): 为了解决上述同一窗口中数据组不能完整确认的问题,连续ARQ协议采用了回退机制。比如说:发送方发送了前5个分组,而中间的第3个分组丢失了。这时接收方只能对前两个分组发出确认。发送方无法知道后面三个分组的下落,而只好把后面的三个分组都再重传一次。这就叫做 Go-back-N(回退 N),表示需要再退回来重传已发送过的N个分组。结论:当通信线路质量不好时,连续ARQ协议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可能还不如传统的停止等待协议。TCP连接的每一端都必须设有两个窗口——一个发送窗口和一个接收窗口。TCP的可靠传输机制用字节的序号进行控制。TCP所有的确认都是基于序号而不是基于报文段。TCP两端的四个窗口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TCP连接的往返时间RTT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使用特定的算法估算较为合理的重传时间。滑动窗口是面向字节流的,为了方便记住每个分组的序号,现在假设有一个1200字节的数据,分12组,每一组数据是100个字节,代表一个数据段的数据(每一个数据都有自己的TCP首部),每一组给一个编号(1~12)。图片备用地址图片备用地址TCP通信时,如果发送序列中间某个数据包丢失,TCP会通过重传最后确认的分组后续的分组,这样原先已经正确传输的分组也可能重复发送,降低了TCP性能。SACK(Selective Acknowledgment,选择确认)技术,使TCP只重新发送丢失的包,不用发送后续所有的分组,而且提供相应机制使接收方能告诉发送方哪些数据丢失,哪些数据已经提前收到等。在建立TCP连接时,就要在TCP首部的选项中加上“允许SACK”的选项,而双方必须都事先商定好。原来首部中的“确认号字段”的用法仍然不变。只是以后在TCP报文段的首部中都增加了SACK选项,以便报告收到的不连续的字节块的边界。图片备用地址Kind:占1个字节,值为5代表这是SACK选项。Length:占1个字节,表明SACK选项一共占用多少字节。Left Edge:占4个字节,左边界。Right Edge:占4个字节,右边界。图片备用地址上图的着色模块代表已接收数据,空白代表未接收数据。左右边界意思是会把未接收完毕的TCP数据包的已接收数据进行左右标记。由于TCP的选项不能超过40个字节,去除Kind和Length占用的2个字节,还剩下38个字节给左右边界使用。一组边界占用8个字节(左右边界各占4个字节),所以边界不能超过4组。也能够因此推断出SACK选项的最大占用字节数是4 * 8 + 2 = 34。思考:超过选项边界的数据怎么办?超过边界的数据需要重新传输,但这已经很大程度提高了传输效率。重传机制是TCP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问题之一。TCP每发送一个报文段,就对这个报文段设置一次计时器。只要计时器设置的重传时间到但还没有收到确认,就要重传这一报文段。那么这个重传时间到底应该设置多少呢?建议跳过,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图片备用地址为什么选择在传输层就将数据分割成多个段,而不是等到网络层再分片传递给数据链路层?-->网络层没有可靠传输协议,丢包无法只发送一个报文段,所以需要分割成多个段。如果在传输层不分段,一旦出现数据丢失,整个传输层的数据都得重传如果在传输层分段了,一旦出现数据丢失,只需要重传丢失的那些段即可欢迎大家的意见和交流email: li_mingxie@163.com
      【网络协议笔记】第四层:传输层(Transport)TCP协议简介(1)

      tcp-udp服务管理同时多个设备

      同时处理TCP、UDP的服务我们讨论的服务器程序都只能监听一个端口。 UDP是UserDatagramProtocol的简称,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每个数据包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包括完整的源地址或目的地址,它在网络上以任何可能的路径传往目的地,因此能否到达目的地,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以TCP是TranferControlProtocol的简称,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保证可靠传输的协议。通过TCP协议传输,得到的是一个顺序的无差错的数据流。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成对的两个socket之间必须建立连接
      tcp-udp服务管理同时多个设备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315398.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