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顺口溜(osi七层模型最低层)

      最后更新:2022-11-02 19:29:12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如何快速记住OSI7层模型??

      李璐王书会适应[理(物理)路(数据链路)网(网络)输(传输)会(会话)示(表示)应(应用)]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简称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联合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为开放式互连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它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简称OSI):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Iz3Uh7DuZ_tpBVtHRxIuVHKwUDnZSYMTwbT3Esa0RjJxoYqldYdnDz6KbHQmzKbbu_MSN6JPQ3zw-zrRB7gzw93iFN11CSomXD4tIepqDG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xDLpADJ_m77MhHNme9J_MP_3wnrGFUqT7Sb_w_csqNQYXGA6EJzp6IwNWeDIhmOIP7e77BOWuKQVvI88_jFPOBdbszaeETV5oBSSGcxvVBhe_6OR8vTg5q8by8QsZFyLa200OBhi7urVds6eiNg2t-TAnNeSW58SQ_hn8n6IBD1_QLn_uYoTbukMN-6tXe3
      All People Seem to Need Data Processing or Please Do Not Throw Sausage Pizza Away
      如何快速记住OSI7层模型??

      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从低到高依次是

      OSI参考模型从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OSI参考模型也采用了分层结构技术,把一个网络系统分成若干层,每一层都去实现不同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都以协议形式正规描述,协议定义了某层同远方一个对等层通信所使用的一套规则和约定。每一层向相邻上层提供一套确定的服务,并且使用与之相邻的下层所提供的服务。从概念上来讲,每一层都与一个远方对等层通信,但实际上该层所产生的协议信息单元是借助于相邻下层所提供的服务传送的。因此,对等层之间的通信称为虚拟通信。扩展资料:运作方式数据由传送端的最上层(通常是指应用程序)产生,由上层往下层传送。每经过一层,都在前端增加一些该层专用的信息,这些信息称为报头,然后才传给下一层,可将加上报头想象为套上一层信封。因此到了最底层时,原本的数据已经套上了七层信封,而后通过网线、电话线、光纤等介质,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从最底层向上层传送,每经过一层就拆掉一层信封(即去除该层所认识的报头),直到最上层,数据便恢复成当初从传送端最上层产生时的原貌。如果以网络的术语来说,这种每一层将原始数据加上报头的操作,便是数据的封装,而封装前的原始数据则称为数据承载。在传送端,上层将数据传给下层,下层将上层传过来的数据当成数据承载,再将数据承载封装成新的数据,继续传给更下层去封装,直到最底层为止。
      从第一层至第七层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拓展资料: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即ISO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在这一框架下进一步详细规定了每一层的功能,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互操作性和应用的可移植性。第7层应用层:OSI中的最高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而且还要作为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信息交换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事务处理TP、远程数据库访问RDA、制造报文规范MMS、目录服务DS等协议;应用层能与应用程序界面沟通,以达到展示给用户的目的。 在此常见的协议有: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第6层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问题。它包括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终端类型的转换。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会话层管理登入和注销过程。它具体管理两个用户和进程之间的对话。如果在某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用户执行一项特定的操作,会话层协议就会管理这些操作,如阻止两个用户同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同一组数据。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为会话层用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优化的数据传输服务机制。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传输层把消息分成若干个分组,并在接收端对它们进行重组。不同的分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连接传送到主机。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带宽,又不影响会话层。在建立连接时传输层可以请求服务质量,该服务质量指定可接受的误码率、延迟量、安全性等参数,还可以实现基于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除了选择路由之外,网络层还负责建立和维护连接,控制网络上的拥塞以及在必要的时候生成计费信息。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层,为网络层提供一个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物理连接上,进行几乎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常用设备有网桥、交换机;第1层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常用设备有(各种物理设备)网卡、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从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从第一层至第七层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从低到高依次是

      图说OSI七层网络模型

      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 (英语: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缩写为 OSI),简称为 OSI模型 (OSI model),一种 概念模型 ,由 国际标准化组织 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定义于ISO/IEC 7498-1。 OSI将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architecture)划分为以下七层:物理层 : 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 电子信号  相当于邮局中的搬运工人。数据链路层 : 决定访问网络介质的方式。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指定 拓扑结构 并提供硬件寻址,相当于邮局中的装拆箱工人。网络层 : 使用权数据路由经过大型网络 相当于邮局中的排序工人。传输层 : 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 相当于公司中跑邮局的送信职员。会话层 : 允许用户使用简单易记的名称建立连接 相当于公司中收寄信、写信封与拆信封的秘书。表示层 : 协商数据交换格式 相当公司中简报老板、替老板写信的助理。应用层 : 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老板。根据建议X.200,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以下七层,标有1~7,第1层在底部。 现“OSI/RM”是 英文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的缩写。第7层 应用层主条目: 应用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为应用软件而设的接口,以设置与另一应用软件之间的通信。例如: 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第6层 表达层主条目:表达层表达层(Presentation Layer)把数据转换为能与接收者的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格式。第5层 会话层主条目: 会话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计算机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第4层 传输层主条目: 传输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把传输表头(TH)加至数据以形成数据包。传输表头包含了所使用的协议等发送信息。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UDP)等。第3层 网络层主条目: 网络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决定数据的路径选择和转寄,将网络表头(NH)加至数据包,以形成分组。网络表头包含了网络数据。例如:互联网协议(IP)等。第2层 数据链路层主条目: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网络寻址、错误侦测和改错。当表头和表尾被加至数据包时,会形成帧。数据链表头(DLH)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错误侦测及改错的方法。数据链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数据包末端的字符串。例如以太网、无线局域网(Wi-Fi)和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等。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ogic link control,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层。第1层 物理层主条目: 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局部局域网上传送 数据帧 (data frame),它负责管理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通。包括了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适配器等。
      图说OSI七层网络模型

      OSI七层模型 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

      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主机A发送一个SYN报文打算建立连接, SYN=1 ACK=0 seq=x然后主机B收到请求报文后,返回确认报文SYN=1 ACK=1 seq=y ack=x+1SYN=1代表这条不是普通报文,是一个请求或者响应报文ACK=0 请求 ACK=1响应然后主机A对报文进行确认SYN=0 ACK=1 seq=x+1 ack=y+1之前的主机A发送的SYN报文消耗一个序号 所以这里的seq=x+1为了防止已经失效的报文突然又传送到主机B这里假设一种情况,主机A发送了一个SYN报文,然后这个报文因为网络阻塞等原因,延误到报文超时失效才达到主机B。主机B误认为是A的另一次请求,则同意并返回确认报文。然而主机A因为没有发送请求报文,而不理会这个确认报文。也不向主机B发送数据,主机B一直等待,资源浪费。如果是三次握手,则刚刚主机B发生的确认报文,主机A不会发送确认。主机B没接受确认也不会建立这次连接了。我们首先看到主机A发送一个FIN报文请求释放连接FIN=1 seq=uFIN报文消耗一个序号,这里seq=u是上一次传输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1主机B收到FIN报文,返回确认报文ACK=1 ack=u+1 seq=vv也是主机B已经传送过数据最后一个字节序号+1主机B通知上层应用,A到B的连接释放,此时处于半连接状态B可能还要向A传送数据...B不再向A发送数据,上层应用通知TCP释放连接B发起一个FIN报文FIN=1 ACK=1 ack=u+1 seq=v对上一次的一端释放的确认,同时发送这一方的释放,上一次发送的ACK报文不消耗序号 seq=vA收到报文后,发送确认报文ACK=1 ack=v+1 seq=u+1FIN报文消耗一个序号seq=u+1等待超时2MSL在等待过程中若A没有再收到B的FIN报文,则代表A的确认报文没有丢失,释放连接。若有,A再重传确认报文到B等待超时。65535-20-20=65495因为IP数据报最大长度65535 TCP首部20字节 IP首部20字节,剩下的就是数据部分。数据的字节长度超过TCP报文段中的序号字段可能编出的最大序号,通过循环使用序号,仍能用TCP来传送。完全可能。设想A连续发送两个报文段:(SEQ=92,DATA共8个字节)和(SEQ=100,DATA共20字节),均正确到达B。B连续发送两个确认:(ACK=100)和(ACK=120)。但前者在传送时丢失了。于是A超时重传(SEQ=92,DATA共8字节),而B再次收到该报文段后,发送(ACK=100)。这样,在这个报文段之前发送的就是(ACK=120)。现在假设如果我们在客户端(客户端)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baidu.com,而 baidu.com 为要访问的服务器(服务器),下面详细分析客户端为了访问服务器而执行的一系列关于协议的操作:1)客户端浏览器通过DNS解析到www.baidu.com的IP地址220.181.27.48,通过这个IP地址找到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路径。客户端浏览器发起一个HTTP会话到220.161.27.48,然后通过TCP进行封装数据包,输入到网络层。2)在客户端的传输层,把HTTP会话请求分成报文段,添加源和目的端口,如服务器使用80端口监听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由系统随机选择一个端口如5000,与服务器进行交换,服务器把相应的请求返回给客户端的5000端口。然后使用IP层的IP地址查找目的端。3)达到IP层之后,主要做的是通过查找路由表确定如何到达服务器,期间可能经过多个路由器,这些都是由路由器来完成的工作,通过查找路由表决定通过那个路径到达服务器。4)客户端的链路层,包通过链路层发送到路由器,通过邻居协议查找给定IP地址的MAC地址,然后发送ARP请求查找目的地址,如果得到回应后就可以使用ARP的请求应答交换IP数据包,然后再根据路由表的路径再次交换,直到交换到目的地址的路由器之后,最终到达目的网络上的一个主机。这时双方就传输成功了。客户端发送IP数据包到达服务器的地址。IP地址由网络号(包括子网号)和主机号组成,网络地址的主机号为全0,网络地址代表着整个网络。比如:128.0.0.0广播地址与网络地址的主机号正好相反,广播地址中,主机号为全1。当向某个网络的广播地址发送消息时,该网络内的所有主机都能收到该广播消息。A类地址以0开头,第一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为:0.0.0.0~127.255.255.255;B类地址以10开头,前两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是:128.0.0.0~191.255.255.255;C类地址以110开头,前三个字节作为网络号,地址范围是:192.0.0.0~223.255.255.255。D类地址以1110开头,地址范围是224.0.0.0~239.255.255.255,D类地址作为组播地址(一对多的通信);E类地址以1111开头,地址范围是240.0.0.0~255.255.255.255,E类地址为保留地址,供以后使用。注:只有A,B,C有网络号和主机号之分,D类地址和E类地址没有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A、B、C类私有地址私有地址(private address)也叫专用地址,它们不会在全球使用,只具有本地意义。A类私有地址:10.0.0.0/8,范围是:10.0.0.0~10.255.255.255B类私有地址:172.16.0.0/12,范围是:172.16.0.0~172.31.255.255 C类私有地址:192.168.0.0/16,范围是:192.168.0.0~192.168.255.255
      OSI七层模型 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

      有哪位计算机大神可以简单通俗易懂解释下OSI七层模型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老板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协商数据交换格式 相当公司中简报老板、替老板写信的助理会话层Session Layer:允许用户使用简单易记的名称建立连接 相当于公司中收寄信、写信封与拆信封的秘书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 相当于公司中跑邮局的送信职员网络层Network Layer:使用权数据路由经过大型网络 相当于邮局中的排序工人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决定访问网络介质的方式 相当于邮局中的装拆箱工人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 相当于邮局中的搬运工人
      有哪位计算机大神可以简单通俗易懂解释下OSI七层模型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2064.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