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11种状态(TCP状态图)

      最后更新:2022-11-09 17:13:41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电脑的“端口”是什么意思?如何查看我的电脑端口?

      1.计算机端口是计算机与外界通讯交流的出口, 2.使用Windows自带的netstat命令来检查一下机器开放的端口,进入到命令行下,使用netstat命令的a和n两个参数,显示结果如下所示:C:>netstat -anActive ConnectionsProto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TCP 0.0.0.0:80 0.0.0.0:0 LISTENINGTCP 0.0.0.0:21 0.0.0.0:0 LISTENINGTCP 0.0.0.0:7626 0.0.0.0:0 LISTENINGUDP 0.0.0.0:445 0.0.0.0:0UDP 0.0.0.0:1046 0.0.0.0:0UDP 0.0.0.0:1047 0.0.0.0:0Active Connections是指当前本机活动连接,Proto是指连接使用的协议名称,Local Address是本地计算机的 IP 地址和连接正在使用的端口号,Foreign Address是连接该端口的远程计算机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State则是表明TCP连接的状态。回答者:怕妻的伊万懦夫 - 大魔法师 八级 4-28 11:23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好50% (0) 不好 50% (0)
      计算机“端口”是英文port的义译,可以认为是计算机与外界通讯交流的出口。其中硬件领域的端口又称接口,如:USB端口、串行端口等。软件领域的端口一般指网络中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通信协议端口,是一种抽象的软件结构,包括一些数据结构和I/O(基本输入输出)缓冲区。
      端口就是接口,比如USB端口,串行端口,并行端口等.
      电脑的“端口”是什么意思?如何查看我的电脑端口?

      linux下tcp客户端能建立多少个长连接

      这个文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首先就tcp链接来说吧,主要体现在tcp的socket链接数上面,65535 应该是足够用了,但是tcp连接11种状态,不同不同状态有可能有会话保持什么的。这些暂且不说,现在tcp连接的还有Linux下文件的最大打开数量,流量带宽等等。优化:ulimit -a 查看最大文件打开数量,然后修改2.减少tcp长连接,或其他状态链接,可以改下会话保持时间,主动自动关闭(不建议),重复使用tcp等。这个是在tcp链接数来进行考虑。3.增多IP,增多端口,一个IP是这么多,那可以在一台Linux上绑定多个IP来增加链接数。等等运维是一个大的课题,大家都是在学习中提高的,我的答案不一定正确,大家可以相互指正。更多Linux可以参考《Linux就该这样学》,加油
      linux下tcp客户端能建立多少个长连接

      一个数据在TCP/IP协议中从信源到信宿是怎样传输的

      1: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地理上分散、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连,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必须有以下三个要素: 两台或两台以上独立的计算机互连接起来才能构成网络,达到资源共享目的。计算机之间要用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连接起来。计算机之间要交换信息,彼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则,这个规则成为“网络协议”(Protocol TCP/IP)。网络中的计算机必须有网络协议。2: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⑴信息交换这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系统通信。用户可以在网上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购物、电子贸易、远程电子教育等。⑵资源共享所谓的资源是指构成系统的所有要素,包括软、硬件资源,如:计算处理能力、大容量磁盘、高速打印机、绘图仪、通信线路、数据库、文件和其他计算机上的有关信息。由于受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并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户都能独立拥有,所以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自身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因而增强了网络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利用率。⑶分布式处理一项复杂的任务可以划分成许多部分,由网络内各计算机分别协作并行完成有关部分,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大为增强。4:包括软、硬件资源,如:计算处理能力、大容量磁盘、高速打印机、绘图仪、通信线路、数据库、文件和其他计算机上的有关信息。由于受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并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户都能独立拥有,所以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自身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因而增强了网络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利用率5:通信是指信息的传输,通信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的发送者;信宿:信息的接收者;载体:信息的传输媒体。通信系统基本组成部分见下图:信源:发送各种信息(语言、文字、图像、数据)的信息源,如人、机器、计算机等。信道:信号的传输载体。从形式上看,主要有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类;从传输方式上看,信道又可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两类。信宿: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人、机器、计算机等;变换器: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对应不同的信源和信道,变换器有着不同的组成和变换功能。如计算机通信中的调制解调器就是一种变换器。反变换器提供与变换器相反的功能,将从信道上接收的电(或光)信号变换成信宿可以接收的信息。噪声源:通信系统中不能忽略噪声的影响,通信系统的噪声可能来自于各个部分,包括发送或接收信息的周围环境、各种设备的电子器件,信道外部的电磁场干扰等。6:异步传输:数据以字符为传输单位,字符发送时间是异步的,即后一字符的发送时间与前一字符的发送时间无关。时序或同步仅在每个字符的范围内是必须的,接收机可以在每个新字符开始是抓住再同步的机会。同步传输:以比特块为单位进行传输,发送器与接收机之间通过专门的时钟线路或把同步信号嵌入数字信号进行同步。异步传输需要至少20%以上的开销,同步传输效率远远比异步传输高。7:数据传输速率是描述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种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bit/second),记作bps。对于二进制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S=1/T(bps)其中,T为发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如果在通信信道上发送一比特0、1信号所需要的时间是0.001ms,那么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 000 000bps。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和Gbps。其中:1kbps=103bps 1Mbps=106kbps 1Gbps=109bps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在现代网络技术中,人们总是以“带宽”来表示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与“速率”几乎成了同义词。信道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可以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与香农(Shanon)定律描述。奈奎斯特准则指出:如果间隔为π/ω(ω=2πf),通过理想通信信道传输窄脉冲信号,则前后码元之间不产生相互窜扰。因此,对于二进制数据信号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通信信道带宽B(B=f,单位Hz)的关系可以写为:Rmax=2.f(bps)对于二进制数据若信道带宽B=f=3000Hz,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6000bps。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之间的关系。香农定理指出: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的关系为:Rmax=B.log2(1+S/N)式中,Rmax单位为bps,带宽B单位为Hz,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贝)数表示。若S/N=30(dB),那么信噪比根据公式:S/N(dB)=10.lg(S/N)可得,S/N=1000。若带宽B=3000Hz,则Rmax≈30kbps。香农定律给出了一个有限带宽、有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的极限值。它表示对于带宽只有3000Hz的通信信道,信噪比在30db时,无论数据采用二进制或更多的离散电平值表示,都不能用越过0kbps的速率传输数据。因此通信信道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所以人们可以用“带宽”去取代“速率”。例如,人们常把网络的“高数据传输速率”用网络的“高带宽”去表述。因此“带宽”与“速率”在网络技术的讨论中几乎成了同义词。带宽:信号传输频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Hz)。信道容量: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最大码元数(Baud),或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最大二进制数(b/s)。数据传输速率:每秒钟传输的二进制数(b/s)。带宽 :信道可以不失真地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为不同应用而设计的传输媒体具有不同的信道质量,所支持的带宽有所不同。信道容量:信道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最大信号量,表示信道的传输能力。信道容量有时也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可传输的二进制位的位数(称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位速率),以位/秒(b/s)形式予以表示,简记为bps。数据传输率:信道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最大比特数。信道容量和信道带宽具有正比的关系:带宽越大,容量越大。(这句话是说,信道容量只是在受信噪比影响的情况下的信息传输速率8:6000bps*309:基带传输又叫数字传输,是指把要传输的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使用固定的频率在信道上传输。例如计算机网络中的信号就是基带传输的。 和基带相对的是频带传输,又叫模拟传输,是指信号在电话线等这样的普通线路上,以正弦波形式传播的方式。我们现有的电话、模拟电视信号等,都是属于频带传输在数字传输系统中,其传输对象通常是二进制数字信息,它可能来自计算机、网络或其它数字设备的各种数字代码。也可能来自数字电话终端的脉冲编码信号,设计数字传输系统的基本考虑是选择一组有限的离散的波形来表示数字信息。这些离散波形可以是未经调制的不同电平信号,也可以是调制后的信号形式。由于未经调制的脉冲电信号所占据的频带通常从直流和低频开始。因而称为数字基带信号。在某些有线信道中,特别是传输距离不大远的情况下,数字基带信号可以直接传送,我们称之为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上面的传输方式适用于一个单位内部的局域网传输,但除了市内的线路之外,长途线路是无法传送近似于0的分量的,也就是说,在计算机的远程通信中,是不能直接传输原始的电脉冲信号的(也就是基带信号了)。因此就需要利用频带传输,就是用基带脉冲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这些参量随基带脉冲变化,这就是调制。经过调制的信号称为已调信号。已调信号通过线路传输到接收端,然后经过解调恢复为原始基带脉冲。这种频带传输不仅克服了目前许多长途电话线路不能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缺点,而且能实现多路复用的目的,从而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不过频带传输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都要设置调制解调器10.0 1 0 1 1 0 1 01 1 1 0 0 0 0(1)0 0 0(0)1 1 0 01 0(0)1 1 1 0 10 0 0 0(1)0 1(0)11. 优点:1.促进标准化工作,允许各供应商进行开发。2.各层相互独立,把 网络操作分成低复杂性单元。3.灵活性好,某一层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别层,设计者可专心设计和开发模块功能。4.各层间通过一个接口在相邻层上下通信原则: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思想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功能分工的原则:即每一层的划分都应有它自己明确的与其他层不同的基本功能。2.隔离稳定的原则:即层与层的结构要相对独立和相互隔离,从而使某一层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对其他层的影响小,各层的功能、结构相对稳定。3.分支扩张的原则:即公共部分与可分支部分划分在不同层,这样有利于分支部分的灵活扩充和公共部分的相对稳定,减少结构上的重复。4.方便实现的原则:即方便标准化的技术实现。12:七层参考模型 第1层:物理层 第2层:数据链路层 第3层:网络层第4层:传输层 第5层:会话层 第6层:表示层第7层:应用层13:MAC(Media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MAC地址是烧录在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卡,NIC)里的.MAC地址,也叫硬件地址,是由48比特长(6字节),16进制的数字组成.0-23位是由厂家自己分配.24-47位,叫做组织唯一标志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是识别LAN(局域网)节点的标识IP是 OSI参考模型中的3层设备使用的 全球唯一的32位 点分10进制地址. 分A B C D E 5类. A B C是用于互联网的. D是广播地址. E是实验室预留的地址. IP地址相当于个人ID,是标识的作用通过tcp/ip协议14:“面向连接”就是在正式通信前必须要与对方建立起连接。比如你给别人打电话,必须等线路接通了、对方拿起话筒才能相互通话。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基于连接的协议,也就是说,在正式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一个TCP连接必须要经过三次“对话”才能建立起来,其中的过程非常复杂,我们这里只做简单、形象的介绍,你只要做到能够理解这个过程即可。我们来看看这三次对话的简单过程: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数据包:“我想给你发数据,可以吗?”,这是第一次对话;主机B向主机A发送同意连接和要求同步(同步就是两台主机一个在发送,一个在接收,协调工作)的数据包:“可以,你什么时候发?”,这是第二次对话;主机A再发出一个数据包确认主机B的要求同步:“我现在就发,你接着吧!”,这是第三次对话。三次“对话”的目的是使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同步,经过三次“对话”之后,主机A才向主机B正式发送数据。TCP协议能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使一台计算机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对可靠性要求高的数据通信系统往往使用TCP协议传输数据。面向非连接的UDP协议“面向非连接”就是在正式通信前不必与对方先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状态就直接发送。这与现在风行的手机短信非常相似:你在发短信的时候,只需要输入对方手机号就OK了。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与TCP相对应的协议。它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它不与对方建立连接,而是直接就把数据包发送过去!UDP适用于一次只传送少量数据、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比如,我们经常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TCP/IP通信是否正常,其实“ping”命令的原理就是向对方主机发送UDP数据包,然后对方主机确认收到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是否到达的消息及时反馈回来,那么网络就是通的。例如,在默认状态下,一次“ping”操作发送4个数据包(如图2所示)。大家可以看到,发送的数据包数量是4包,收到的也是4包(因为对方主机收到后会发回一个确认收到的数据包)。这充分说明了UDP协议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没有建立连接的过程。正因为UDP协议没有连接的过程,所以它的通信效果高;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可靠性不如TCP协议高。QQ就使用UDP发消息,因此有时会出现收不到消息的情况。TCP协议和UDP协议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适用于不同要求的通信环境。15:物理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该层是网络通信的数据传输介质,由连接不同结点的电缆与设备共同构成。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负责处理数据传输并监控数据出错率,以便数据流的透明传输。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2层。 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网络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3层。主要功能是:为数据在结点之间传输创建逻辑链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以及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联等功能。 传输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4层。主要功能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务,处理数据包错误、数据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关键传输问题。传输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因此,它是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关键的一层。 会话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5层。主要功能是:负责维扩两个结点之间的传输链接,以便确保点到点传输不中断,以及管理数据交换等功能。 表示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6层。主要功能是: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应用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高层。主要功能是:为应用软件提供了很多服务,例如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电子邮件与其他网络软件服务。16。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分为非坚持型监听算法、1-坚持型监听算法和P-坚持型监听算法。在局域网上,经常是在一条传输介质上连有多台计算机,如总线型和环型局域网,大家共享使用一条传输介质,而一条传输介质在某一时间内只能被一台计算机所使用,那么在某一时刻到底谁能使用或访问传输介质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方法或原则来控制、协调各计算机对传输介质的同时访问,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协议或称为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目前,在局域网中常用的传输介质访问方法有:以太(Ethernet)方法、令牌(Token Ring)、FDDE方法、异步传输模式(ATM)方法等,因此可以把局域网分为以太网(Ethernet)、令牌网(Token Ring)、FDDE网、ATM网等17:局域网的拓扑(Topology)结构是指网络中各节点的互连构型,也就是局域网的布线方式。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星型、总线型及环型等。18:共享式的话,通过总线这一共享介质使PC全部连通.交换式局域网是用机与机之间,通过VLAN(虚拟局域网)划分不同的网段.从而使同一网段的PC可以通信,最后有三点不同,.数据转发给哪个端口,交换机基于MAC地址作出决定,集线器根本不做决定,而是将数据转发给所有端口.数据在交换机内部可以采用独立路径,在集线器中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在所有的路径上流动.2.集线器所有端口共享一个带宽,交换即每个端口有自己独立的带宽,互不影响.3.集线器所有端口均是同一个冲突域,而交换机每个端口下是一 个独立的冲突域19:5-4-3规则,是指任意两台计算机间最多不能超过5段线(既包括集线器到集线器的连接线缆,也包括集线器到计算机间的连接线缆)、4台集线器,并且只能有3台集线器直接与计算机等网络设备连接。20: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rect),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是一种争用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它起源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网所采用的争用型协议,并进行了改进,使之具有比ALOHA协议更高的介质利用率。CSMA/CD是一种分布式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网中的各个站(节点)都能独立地决定数据帧的发送与接收。每个站在发送数据帧之前,首先要进行载波监听,只有介质空闲时,才允许发送帧。这时,如果两个以上的站同时监听到介质空闲并发送帧,则会产生冲突现象,这使发送的帧都成为无效帧,发送随即宣告失败。每个站必须有能力随时检测冲突是否发生,一旦发生冲突,则应停止发送,以免介质带宽因传送无效帧而被白白浪费,然后随机延时一段时间后,再重新争用介质,重发送帧。CSMA/CD协议简单、可靠,其网络系统(如Ethernet)被广泛使用21:只需给出一个判断,若是独立IP,则返回TRUE,若不是,则返回FALSE……22:1.基本地址格式现在的IP网络使用32位地址,以点分十进制表示,如172.16.0.0。地址格式为:IP地址=网络地址+主机地址 或 IP地址=主机地址+子网地址+主机地址。网络地址是由Internet权力机构(InterNIC)统一分配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网络地址的全球唯一性。主机地址是由各个网络的系统管理员分配。因此,网络地址的唯一性与网络内主机地址的唯一性确保了IP地址的全球唯一性。2.保留地址的分配根据用途和安全性级别的不同,IP地址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公共地址和私有地址。公用地址在Internet中使用,可以在Internet中随意访问。私有地址只能在内部网络中使用,只有通过代理服务器才能与Internet通信。公用IP地址被分为基本三类。Class A 1.0.0.0-126.255.255.255Class B 128.0.0.0-191.255.255.255Class C 192.0.0.0 -255.255.255.255这三个基本类决定了你可以拥有多少的次网络(subnets) 和连接多少的用户(devices)(服务器,网关,打印机,电脑等)Class A 拥有3个host.Class B 拥有2个host.Class C 拥有1个host.Class A 可以适用于超级大公司或者政府机关Class B 可以适用于普通的集团公司或者学校Class C 可以适用于一般公司一个机构或网络要连入Internet,必须申请公用IP地址。但是考虑到网络安全和内部实验等特殊情况,在IP地址中专门保留了三个区域作为私有地址,其地址范围如下:10.0.0.0/8:10.0.0.0~10.255.255.255172.16.0.0/12:172.16.0.0~172.31.255.255192.168.0.0/16:192.168.0.0~192.168.255.255使用保留地址的网络只能在内部进行通信,而不能与其他网络互连。因为本网络中的保留地址同样也可能被其他网络使用,如果进行网络互连,那么寻找路由时就会因为地址的不唯一而出现问题。但是这些使用保留地址的网络可以通过将本网络内的保留地址翻译转换成公共地址的方式实现与外部网络的互连。这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23:平常使用的IP地址,基本上是A、B、C三类,这三类地址都有各自的默认子网掩码,如果更改默认的子网掩码,使IP地址中原来应该是用来表示主机的位现在用于表示网络号,这些“借用”的主机位就是子网位,可用于表示不同的子网号,从而就是在原来的网络中生成了不同的“子”网。原本划分子网的目的是充分利用IP地址资源,不过现在也用于其他更多的目的。这样的划分子网是纯逻辑层面的,在第三层(网络层)实施的分隔手段,只与使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的应用有关,也即是说,即使两台机器不在同一子网,仍可使用其他协议(如IPX)通信,而且各机器如果有权力修改IP地址的话,随时可以改变自己的IP,使自己位于不同子网中,而虚拟局域网(VLAN)是在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实施的分隔,与协议无关,不同VLAN中的机器,如果没有到达其他VLAN的路由,无论如何更改协议地址,都仍然无法与其他VLAN中的机器通信。子网掩码是一个32位地址,用于屏蔽IP地址的一部分以区别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并说明该IP地址是在局域网上,还是在远程网上24:域名是Internet网络上的一个服务器或一个网络系统的名字,在全世界,没有重复的域名域名具有唯一性。从技术上讲,域名只是一个Internet中用于解决地址对应问题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只是一个技术名词。但是,由于Internet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的Internet,域名也自然地成为了一个社会科学名词
      1: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地理上分散、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连,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必须有以下三个要素: 两台或两台以上独立的计算机互连接起来才能构成网络,达到资源共享目的。计算机之间要用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连接起来。计算机之间要交换信息,彼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则,这个规则成为“网络协议”(Protocol TCP/IP)。网络中的计算机必须有网络协议。2: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⑴信息交换这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系统通信。用户可以在网上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购物、电子贸易、远程电子教育等。⑵资源共享所谓的资源是指构成系统的所有要素,包括软、硬件资源,如:计算处理能力、大容量磁盘、高速打印机、绘图仪、通信线路、数据库、文件和其他计算机上的有关信息。由于受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并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户都能独立拥有,所以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自身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因而增强了网络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利用率。⑶分布式处理一项复杂的任务可以划分成许多部分,由网络内各计算机分别协作并行完成有关部分,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大为增强。 4:包括软、硬件资源,如:计算处理能力、大容量磁盘、高速打印机、绘图仪、通信线路、数据库、文件和其他计算机上的有关信息。由于受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并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户都能独立拥有,所以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自身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因而增强了网络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利用率
      1: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地理上分散、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连,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必须有以下三个要素: 两台或两台以上独立的计算机互连接起来才能构成网络,达到资源共享目的。计算机之间要用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连接起来。计算机之间要交换信息,彼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则,这个规则成为“网络协议”(Protocol TCP/IP)。网络中的计算机必须有网络协议。2: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⑴信息交换这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系统通信。用户可以在网上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购物、电子贸易、远程电子教育等。⑵资源共享所谓的资源是指构成系统的所有要素,包括软、硬件资源,如:计算处理能力、大容量磁盘、高速打印机、绘图仪、通信线路、数据库、文件和其他计算机上的有关信息。由于受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并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户都能独立拥有,所以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自身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因而增强了网络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利用率。⑶分布式处理一项复杂的任务可以划分成许多部分,由网络内各计算机分别协作并行完成有关部分,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大为增强。4:包括软、硬件资源,如:计算处理能力、大容量磁盘、高速打印机、绘图仪、通信线路、数据库、文件和其他计算机上的有关信息。由于受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并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户都能独立拥有,所以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自身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因而增强了网络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利用率5:通信是指信息的传输,通信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的发送者;信宿:信息的接收者;载体:信息的传输媒体。通信系统基本组成部分见下图:信源:发送各种信息(语言、文字、图像、数据)的信息源,如人、机器、计算机等。信道:信号的传输载体。从形式上看,主要有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类;从传输方式上看,信道又可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两类。信宿: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人、机器、计算机等;变换器: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对应不同的信源和信道,变换器有着不同的组成和变换功能。如计算机通信中的调制解调器就是一种变换器。反变换器提供与变换器相反的功能,将从信道上接收的电(或光)信号变换成信宿可以接收的信息。噪声源:通信系统中不能忽略噪声的影响,通信系统的噪声可能来自于各个部分,包括发送或接收信息的周围环境、各种设备的电子器件,信道外部的电磁场干扰等。6:异步传输:数据以字符为传输单位,字符发送时间是异步的,即后一字符的发送时间与前一字符的发送时间无关。时序或同步仅在每个字符的范围内是必须的,接收机可以在每个新字符开始是抓住再同步的机会。同步传输:以比特块为单位进行传输,发送器与接收机之间通过专门的时钟线路或把同步信号嵌入数字信号进行同步。异步传输需要至少20%以上的开销,同步传输效率远远比异步传输高。7:数据传输速率是描述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种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bit/second),记作bps。对于二进制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S=1/T(bps)其中,T为发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如果在通信信道上发送一比特0、1信号所需要的时间是0.001ms,那么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 000 000bps。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和Gbps。其中:1kbps=103bps 1Mbps=106kbps 1Gbps=109bps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在现代网络技术中,人们总是以“带宽”来表示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与“速率”几乎成了同义词。信道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可以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与香农(Shanon)定律描述。奈奎斯特准则指出:如果间隔为π/ω(ω=2πf),通过理想通信信道传输窄脉冲信号,则前后码元之间不产生相互窜扰。因此,对于二进制数据信号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通信信道带宽B(B=f,单位Hz)的关系可以写为:Rmax=2.f(bps)对于二进制数据若信道带宽B=f=3000Hz,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6000bps。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之间的关系。香农定理指出: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的关系为:Rmax=B.log2(1+S/N)式中,Rmax单位为bps,带宽B单位为Hz,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贝)数表示。若S/N=30(dB),那么信噪比根据公式:S/N(dB)=10.lg(S/N)可得,S/N=1000。若带宽B=3000Hz,则Rmax≈30kbps。香农定律给出了一个有限带宽、有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的极限值。它表示对于带宽只有3000Hz的通信信道,信噪比在30db时,无论数据采用二进制或更多的离散电平值表示,都不能用越过0kbps的速率传输数据。因此通信信道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所以人们可以用“带宽”去取代“速率”。例如,人们常把网络的“高数据传输速率”用网络的“高带宽”去表述。因此“带宽”与“速率”在网络技术的讨论中几乎成了同义词。带宽:信号传输频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Hz)。信道容量: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最大码元数(Baud),或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最大二进制数(b/s)。数据传输速率:每秒钟传输的二进制数(b/s)。带宽 :信道可以不失真地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为不同应用而设计的传输媒体具有不同的信道质量,所支持的带宽有所不同。信道容量:信道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最大信号量,表示信道的传输能力。信道容量有时也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可传输的二进制位的位数(称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位速率),以位/秒(b/s)形式予以表示,简记为bps。数据传输率:信道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最大比特数。信道容量和信道带宽具有正比的关系:带宽越大,容量越大。(这句话是说,信道容量只是在受信噪比影响的情况下的信息传输速率8:6000bps*309:基带传输又叫数字传输,是指把要传输的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使用固定的频率在信道上传输。例如计算机网络中的信号就是基带传输的。 和基带相对的是频带传输,又叫模拟传输,是指信号在电话线等这样的普通线路上,以正弦波形式传播的方式。我们现有的电话、模拟电视信号等,都是属于频带传输在数字传输系统中,其传输对象通常是二进制数字信息,它可能来自计算机、网络或其它数字设备的各种数字代码。也可能来自数字电话终端的脉冲编码信号,设计数字传输系统的基本考虑是选择一组有限的离散的波形来表示数字信息。这些离散波形可以是未经调制的不同电平信号,也可以是调制后的信号形式。由于未经调制的脉冲电信号所占据的频带通常从直流和低频开始。因而称为数字基带信号。在某些有线信道中,特别是传输距离不大远的情况下,数字基带信号可以直接传送,我们称之为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上面的传输方式适用于一个单位内部的局域网传输,但除了市内的线路之外,长途线路是无法传送近似于0的分量的,也就是说,在计算机的远程通信中,是不能直接传输原始的电脉冲信号的(也就是基带信号了)。因此就需要利用频带传输,就是用基带脉冲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这些参量随基带脉冲变化,这就是调制。经过调制的信号称为已调信号。已调信号通过线路传输到接收端,然后经过解调恢复为原始基带脉冲。这种频带传输不仅克服了目前许多长途电话线路不能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缺点,而且能实现多路复用的目的,从而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不过频带传输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都要设置调制解调器10.0 1 0 1 1 0 1 01 1 1 0 0 0 0(1)0 0 0(0)1 1 0 01 0(0)1 1 1 0 10 0 0 0(1)0 1(0)11. 优点:1.促进标准化工作,允许各供应商进行开发。2.各层相互独立,把 网络操作分成低复杂性单元。3.灵活性好,某一层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别层,设计者可专心设计和开发模块功能。4.各层间通过一个接口在相邻层上下通信原则: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思想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功能分工的原则:即每一层的划分都应有它自己明确的与其他层不同的基本功能。2.隔离稳定的原则:即层与层的结构要相对独立和相互隔离,从而使某一层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对其他层的影响小,各层的功能、结构相对稳定。3.分支扩张的原则:即公共部分与可分支部分划分在不同层,这样有利于分支部分的灵活扩充和公共部分的相对稳定,减少结构上的重复。4.方便实现的原则:即方便标准化的技术实现。12:七层参考模型 第1层:物理层 第2层:数据链路层 第3层:网络层第4层:传输层 第5层:会话层 第6层:表示层第7层:应用层13:MAC(Media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MAC地址是烧录在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卡,NIC)里的.MAC地址,也叫硬件地址,是由48比特长(6字节),16进制的数字组成.0-23位是由厂家自己分配.24-47位,叫做组织唯一标志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是识别LAN(局域网)节点的标识IP是 OSI参考模型中的3层设备使用的 全球唯一的32位 点分10进制地址. 分A B C D E 5类. A B C是用于互联网的. D是广播地址. E是实验室预留的地址. IP地址相当于个人ID,是标识的作用通过tcp/ip协议14:“面向连接”就是在正式通信前必须要与对方建立起连接。比如你给别人打电话,必须等线路接通了、对方拿起话筒才能相互通话。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基于连接的协议,也就是说,在正式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一个TCP连接必须要经过三次“对话”才能建立起来,其中的过程非常复杂,我们这里只做简单、形象的介绍,你只要做到能够理解这个过程即可。我们来看看这三次对话的简单过程: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数据包:“我想给你发数据,可以吗?”,这是第一次对话;主机B向主机A发送同意连接和要求同步(同步就是两台主机一个在发送,一个在接收,协调工作)的数据包:“可以,你什么时候发?”,这是第二次对话;主机A再发出一个数据包确认主机B的要求同步:“我现在就发,你接着吧!”,这是第三次对话。三次“对话”的目的是使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同步,经过三次“对话”之后,主机A才向主机B正式发送数据。TCP协议能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使一台计算机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对可靠性要求高的数据通信系统往往使用TCP协议传输数据。面向非连接的UDP协议“面向非连接”就是在正式通信前不必与对方先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状态就直接发送。这与现在风行的手机短信非常相似:你在发短信的时候,只需要输入对方手机号就OK了。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与TCP相对应的协议。它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它不与对方建立连接,而是直接就把数据包发送过去!UDP适用于一次只传送少量数据、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比如,我们经常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TCP/IP通信是否正常,其实“ping”命令的原理就是向对方主机发送UDP数据包,然后对方主机确认收到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是否到达的消息及时反馈回来,那么网络就是通的。例如,在默认状态下,一次“ping”操作发送4个数据包(如图2所示)。大家可以看到,发送的数据包数量是4包,收到的也是4包(因为对方主机收到后会发回一个确认收到的数据包)。这充分说明了UDP协议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没有建立连接的过程。正因为UDP协议没有连接的过程,所以它的通信效果高;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可靠性不如TCP协议高。QQ就使用UDP发消息,因此有时会出现收不到消息的情况。TCP协议和UDP协议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适用于不同要求的通信环境。15:物理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该层是网络通信的数据传输介质,由连接不同结点的电缆与设备共同构成。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负责处理数据传输并监控数据出错率,以便数据流的透明传输。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2层。 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网络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3层。主要功能是:为数据在结点之间传输创建逻辑链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以及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联等功能。 传输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4层。主要功能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务,处理数据包错误、数据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关键传输问题。传输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因此,它是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关键的一层。 会话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5层。主要功能是:负责维扩两个结点之间的传输链接,以便确保点到点传输不中断,以及管理数据交换等功能。 表示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是参考模型的第6层。主要功能是: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应用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高层。主要功能是:为应用软件提供了很多服务,例如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电子邮件与其他网络软件服务。16。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分为非坚持型监听算法、1-坚持型监听算法和P-坚持型监听算法。在局域网上,经常是在一条传输介质上连有多台计算机,如总线型和环型局域网,大家共享使用一条传输介质,而一条传输介质在某一时间内只能被一台计算机所使用,那么在某一时刻到底谁能使用或访问传输介质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方法或原则来控制、协调各计算机对传输介质的同时访问,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协议或称为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目前,在局域网中常用的传输介质访问方法有:以太(Ethernet)方法、令牌(Token Ring)、FDDE方法、异步传输模式(ATM)方法等,因此可以把局域网分为以太网(Ethernet)、令牌网(Token Ring)、FDDE网、ATM网等17:局域网的拓扑(Topology)结构是指网络中各节点的互连构型,也就是局域网的布线方式。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星型、总线型及环型等。18:共享式的话,通过总线这一共享介质使PC全部连通.交换式局域网是用机与机之间,通过VLAN(虚拟局域网)划分不同的网段.从而使同一网段的PC可以通信,最后有三点不同,.数据转发给哪个端口,交换机基于MAC地址作出决定,集线器根本不做决定,而是将数据转发给所有端口.数据在交换机内部可以采用独立路径,在集线器中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在所有的路径上流动.2.集线器所有端口共享一个带宽,交换即每个端口有自己独立的带宽,互不影响.3.集线器所有端口均是同一个冲突域,而交换机每个端口下是一 个独立的冲突域19:5-4-3规则,是指任意两台计算机间最多不能超过5段线(既包括集线器到集线器的连接线缆,也包括集线器到计算机间的连接线缆)、4台集线器,并且只能有3台集线器直接与计算机等网络设备连接。20: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rect),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是一种争用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它起源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网所采用的争用型协议,并进行了改进,使之具有比ALOHA协议更高的介质利用率。CSMA/CD是一种分布式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网中的各个站(节点)都能独立地决定数据帧的发送与接收。每个站在发送数据帧之前,首先要进行载波监听,只有介质空闲时,才允许发送帧。这时,如果两个以上的站同时监听到介质空闲并发送帧,则会产生冲突现象,这使发送的帧都成为无效帧,发送随即宣告失败。每个站必须有能力随时检测冲突是否发生,一旦发生冲突,则应停止发送,以免介质带宽因传送无效帧而被白白浪费,然后随机延时一段时间后,再重新争用介质,重发送帧。CSMA/CD协议简单、可靠,其网络系统(如Ethernet)被广泛使用21:只需给出一个判断,若是独立IP,则返回TRUE,若不是,则返回FALSE……22:1.基本地址格式现在的IP网络使用32位地址,以点分十进制表示,如172.16.0.0。地址格式为:IP地址=网络地址+主机地址 或 IP地址=主机地址+子网地址+主机地址。网络地址是由Internet权力机构(InterNIC)统一分配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网络地址的全球唯一性。主机地址是由各个网络的系统管理员分配。因此,网络地址的唯一性与网络内主机地址的唯一性确保了IP地址的全球唯一性。2.保留地址的分配根据用途和安全性级别的不同,IP地址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公共地址和私有地址。公用地址在Internet中使用,可以在Internet中随意访问。私有地址只能在内部网络中使用,只有通过代理服务器才能与Internet通信。公用IP地址被分为基本三类。Class A 1.0.0.0-126.255.255.255Class B 128.0.0.0-191.255.255.255Class C 192.0.0.0 -255.255.255.255这三个基本类决定了你可以拥有多少的次网络(subnets) 和连接多少的用户(devices)(服务器,网关,打印机,电脑等)Class A 拥有3个host.Class B 拥有2个host.Class C 拥有1个host.Class A 可以适用于超级大公司或者政府机关Class B 可以适用于普通的集团公司或者学校Class C 可以适用于一般公司一个机构或网络要连入Internet,必须申请公用IP地址。但是考虑到网络安全和内部实验等特殊情况,在IP地址中专门保留了三个区域作为私有地址,其地址范围如下:10.0.0.0/8:10.0.0.0~10.255.255.255172.16.0.0/12:172.16.0.0~172.31.255.255192.168.0.0/16:192.168.0.0~192.168.255.255使用保留地址的网络只能在内部进行通信,而不能与其他网络互连。因为本网络中的保留地址同样也可能被其他网络使用,如果进行网络互连,那么寻找路由时就会因为地址的不唯一而出现问题。但是这些使用保留地址的网络可以通过将本网络内的保留地址翻译转换成公共地址的方式实现与外部网络的互连。这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23:平常使用的IP地址,基本上是A、B、C三类,这三类地址都有各自的默认子网掩码,如果更改默认的子网掩码,使IP地址中原来应该是用来表示主机的位现在用于表示网络号,这些“借用”的主机位就是子网位,可用于表示不同的子网号,从而就是在原来的网络中生成了不同的“子”网。原本划分子网的目的是充分利用IP地址资源,不过现在也用于其他更多的目的。这样的划分子网是纯逻辑层面的,在第三层(网络层)实施的分隔手段,只与使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的应用有关,也即是说,即使两台机器不在同一子网,仍可使用其他协议(如IPX)通信,而且各机器如果有权力修改IP地址的话,随时可以改变自己的IP,使自己位于不同子网中,而虚拟局域网(VLAN)是在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实施的分隔,与协议无关,不同VLAN中的机器,如果没有到达其他VLAN的路由,无论如何更改协议地址,都仍然无法与其他VLAN中的机器通信。子网掩码是一个32位地址,用于屏蔽IP地址的一部分以区别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并说明该IP地址是在局域网上,还是在远程网上24:域名是Internet网络上的一个服务器或一个网络系统的名字,在全世界,没有重复的域名域名具有唯一性。从技术上讲,域名只是一个Internet中用于解决地址对应问题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只是一个技术名词。但是,由于Internet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的Internet,域名也自然地成为了一个社会科学名词 作用:DNS服务器的作用是将域名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kyi
      一个数据在TCP/IP协议中从信源到信宿是怎样传输的

      TCP/IP详解卷1:协议的作品目录

      译者序前言第1章 概述11.1 引言11.2 分层11.3 TCP/IP的分层41.4 互联网的地址51.5 域名系统61.6 封装61.7 分用81.8 客户-服务器模型81.9 端口号91.10 标准化过程101.11 RFC101.12 标准的简单服务111.13 互联网121.14 实现121.15 应用编程接口121.16 测试网络131.17 小结13第2章 链路层152.1 引言15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152.3 尾部封装172.4 SLIP:串行线路IP172.5 压缩的SLIP182.6 PPP:点对点协议182.7 环回接口202.8 最大传输单元MTU212.9 路径MTU212.10 串行线路吞吐量计算212.11 小结22第3章 IP:网际协议243.1 引言243.2 IP首部243.3 IP路由选择273.4 子网寻址303.5 子网掩码323.6 特殊情况的IP地址333.7 一个子网的例子333.8 ifconfig命令353.9 netstat命令363.10 IP的未来363.11 小结37第4章 ARP:地址解析协议384.1 引言384.2 一个例子384.3 ARP高速缓存404.4 ARP的分组格式404.5 ARP举例414.5.1 一般的例子414.5.2 对不存在主机的ARP请求424.5.3 ARP高速缓存超时设置434.6 ARP代理434.7 免费ARP454.8 arp命令454.9 小结46第5章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475.1 引言475.2 RARP的分组格式475.3 RARP举例475.4 RARP服务器的设计485.4.1 作为用户进程的RARP服务器495.4.2 每个网络有多个RARP服务器495.5 小结49第6章 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506.1 引言506.2 ICMP报文的类型506.3 ICMP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526.4 ICMP时间戳请求与应答536.4.1 举例546.4.2 另一种方法556.5 ICMP端口不可达差错566.6 ICMP报文的4.4BSD处理596.7 小结60第7章 Ping程序617.1 引言617.2 Ping程序617.2.1 LAN输出627.2.2 WAN输出637.2.3 线路SLIP链接647.2.4 拨号SLIP链路657.3 IP记录路由选项657.3.1 通常的例子667.3.2 异常的输出687.4 IP时间戳选项697.5 小结70第8章 Traceroute程序718.1 引言718.2 Traceroute 程序的操作718.3 局域网输出728.4 广域网输出758.5 IP源站选路选项768.5.1 宽松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程序示例788.5.2 严格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程序示例798.5.3 宽松的源站选路traceroute程序的往返路由808.6 小结81第9章 IP选路839.1 引言839.2 选路的原理849.2.1 简单路由表849.2.2 初始化路由表869.2.3 较复杂的路由表879.2.4 没有到达目的地的路由879.3 ICMP主机与网络不可达差错889.4 转发或不转发899.5 ICMP重定向差错899.5.1 一个例子909.5.2 更多的细节919.6 ICMP路由器发现报文929.6.1 路由器操作939.6.2 主机操作939.6.3 实现939.7 小结94第10章 动态选路协议9510.1 引言9510.2 动态选路9510.3 Unix选路守护程序9610.4 RIP:选路信息协议9610.4.1 报文格式9610.4.2 正常运行9710.4.3 度量9810.4.4 问题9810.4.5 举例9810.4.6 另一个例子10010.5 RIP版本210210.6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10210.7 BGP:边界网关协议10310.8 CIDR:无类型域间选路10410.9 小结105第11章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10711.1 引言10711.2 UDP首部10711.3 UDP检验和10811.3.1 tcpdump输出10911.3.2 一些统计结果10911.4 一个简单的例子11011.5 IP分片11111.6 ICMP不可达差错(需要分片)11311.7 用Traceroute确定路径MTU11411.8 采用UDP的路径MTU发现11611.9 UDP和ARP之间的交互作用11811.10 最大UDP数据报长度11911.11 ICMP源站抑制差错12011.12 UDP服务器的设计12211.12.1 客户IP地址及端口号12211.12.2 目标IP地址12211.12.3 UDP输入队列12211.12.4 限制本地IP地址12411.12.5 限制远端IP地址12511.12.6 每个端口有多个接收者12511.13 小结126第12章 广播和多播12812.1 引言12812.2 广播12912.2.1 受限的广播12912.2.2 指向网络的广播12912.2.3 指向子网的广播12912.2.4 指向所有子网的广播13012.3 广播的例子13012.4 多播13212.4.1 多播组地址13312.4.2 多播组地址到以太网地址的转换13312.4.3 FDDI和令牌环网络中的多播13412.5 小结134第13章 IGMP:Internet组管理协议13613.1 引言13613.2 IGMP报文13613.3 IGMP协议13613.3.1 加入一个多播组13613.3.2 IGMP报告和查询13713.3.3 实现细节13713.3.4 生存时间字段13813.3.5 所有主机组13813.4 一个例子13813.5 小结141第14章 DNS:域名系统14214.1 引言14214.2 DNS基础14214.3 DNS的报文格式14414.3.1 DNS查询报文中的问题部分14614.3.2 DNS响应报文中的资源记录部分14714.4 一个简单的例子14714.5 指针查询15014.5.1 举例15114.5.2 主机名检查15114.6 资源记录15214.7 高速缓存15314.8 用UDP还是用TCP15614.9 另一个例子15614.10 小结157第15章 TFTP:简单文件传送协议15915.1 引言15915.2 协议15915.3 一个例子16015.4 安全性16115.5 小结162第16章 BOOTP: 引导程序协议16316.1 引言16316.2 BOOTP的分组格式16316.3 一个例子16416.4 BOOTP服务器的设计16516.5 BOOTP穿越路由器16716.6 特定厂商信息16716.7 小结168第17章 TCP:传输控制协议17017.1 引言17017.2 TCP的服务17017.3 TCP的首部17117.4 小结173第18章 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17418.1 引言17418.2 连接的建立与终止17418.2.1 tcpdump的输出17418.2.2 时间系列17518.2.3 建立连接协议17518.2.4 连接终止协议17718.2.5 正常的tcpdump输出17718.3 连接建立的超时17818.3.1 第一次超时时间17818.3.2 服务类型字段17918.4 最大报文段长度17918.5 TCP的半关闭18018.6 TCP的状态变迁图18218.6.1 2MSL等待状态18318.6.2 平静时间的概念18618.6.3 FIN_WAIT_2状态18618.7 复位报文段18618.7.1 到不存在的端口的连接请求18718.7.2 异常终止一个连接18718.7.3 检测半打开连接18818.8 同时打开18918.9 同时关闭19118.10 TCP选项19118.11 TCP服务器的设计19218.11.1 TCP服务器端口号19318.11.2 限定的本地IP地址19418.11.3 限定的远端IP地址19518.11.4 呼入连接请求队列19518.12 小结197第19章 TCP的交互数据流20019.1 引言20019.2 交互式输入20019.3 经受时延的确认20119.4 Nagle算法20319.4.1 关闭Nagle算法20419.4.2 一个例子20519.5 窗口大小通告20719.6 小结208第20章 TCP的成块数据流20920.1 引言20920.2 正常数据流20920.3 滑动窗口21220.4 窗口大小21420.5 PUSH标志21520.6 慢启动21620.7 成块数据的吞吐量21820.7.1 带宽时延乘积22020.7.2 拥塞22020.8 紧急方式22120.9 小结224第21章 TCP的超时与重传22621.1 引言22621.2 超时与重传的简单例子22621.3 往返时间测量22721.4 往返时间RTT的例子22921.4.1 往返时间RTT的测量22921.4.2 RTT估计器的计算23121.4.3 慢启动23321.5 拥塞举例23321.6 拥塞避免算法23521.7 快速重传与快速恢复算法23621.8 拥塞举例(续)23721.9 按每条路由进行度量24021.10 ICMP的差错24021.11 重新分组24321.12 小结243第22章 TCP的坚持定时器24522.1 引言24522.2 一个例子24522.3 糊涂窗口综合症24622.4 小结250第23章 TCP的保活定时器25123.1 引言25123.2 描述25223.3 保活举例25323.3.1 另一端崩溃25323.3.2 另一端崩溃并重新启动25423.3.3 另一端不可达25423.4 小结255第24章 TCP的未来和性能25624.1 引言25624.2 路径MTU发现25624.2.1 一个例子25724.2.2 大分组还是小分组25824.3 长肥管道25924.4 窗口扩大选项26224.5 时间戳选项26324.6 PAWS:防止回绕的序号26524.7 T/TCP:为事务用的TCP扩展26524.8 TCP的性能26724.9 小结268第25章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27025.1 引言27025.2 协议27025.3 管理信息结构27225.4 对象标识符27425.5 管理信息库介绍27425.6 实例标识27625.6.1 简单变量27625.6.2 表格27625.6.3 字典式排序27725.7 一些简单的例子27725.7.1 简单变量27825.7.2 get-next操作27825.7.3 表格的访问27925.8 管理信息库(续)27925.8.1 system组27925.8.2 interface组28025.8.3 at组28125.8.4 ip组28225.8.5 icmp组28525.8.6 tcp组28525.9 其他一些例子28825.9.1 接口MTU28825.9.2 路由表28825.10 trap29025.11 ASN.1和BER29125.12 SNMPv229225.13 小结292第26章 Telnet和Rlogin:远程登录29326.1 引言29326.2 Rlogin协议29426.2.1 应用进程的启动29526.2.2 流量控制29526.2.3 客户的中断键29626.2.4 窗口大小的改变29626.2.5 服务器到客户的命令29626.2.6 客户到服务器的命令29726.2.7 客户的转义符29826.3 Rlogin的例子29826.3.1 初始的客户-服务器协议29826.3.2 客户中断键29926.4 Telnet协议30226.4.1 NVT ASCII30226.4.2 Telnet命令30226.4.3 选项协商30326.4.4 子选项协商30426.4.5 半双工、一次一字符、一次一行或行方式30426.4.6 同步信号30626.4.7 客户的转义符30626.5 Telnet举例30626.5.1 单字符方式30626.5.2 行方式31026.5.3 一次一行方式(准行方式)31226.5.4 行方式:客户中断键31326.6 小结314第27章 FTP:文件传送协议31627.1 引言31627.2 FTP协议31627.2.1 数据表示31627.2.2 FTP命令31827.2.3 FTP应答31927.2.4 连接管理32027.3 FTP的例子32127.3.1 连接管理:临时数据端口32127.3.2 连接管理:默认数据端口32327.3.3 文本文件传输:NVT ASCII表示还是图像表示32527.3.4 异常中止一个文件的传输:Telnet同步信号32627.3.5 匿名FTP32927.3.6 来自一个未知IP地址的匿名FTP33027.4 小结331第28章 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33228.1 引言33228.2 SMTP协议33228.2.1 简单例子33228.2.2 SMTP命令33428.2.3 信封、首部和正文33528.2.4 中继代理33528.2.5 NVT ASCII33728.2.6 重试间隔33728.3 SMTP的例子33728.3.1 MX记录:主机非直接连到Internet33728.3.2 MX记录:主机出故障33928.3.3 VRFY和EXPN命令34028.4 SMTP的未来34028.4.1 信封的变化:扩充的SMTP34128.4.2 首部变化:非ASCII字符34228.4.3 正文变化:通用Internet邮件扩充34328.5 小结346第29章 网络文件系统34729.1 引言34729.2 Sun远程过程调用34729.3 XDR:外部数据表示34929.4 端口映射器34929.5 NFS协议35129.5.1 文件句柄35329.5.2 安装协议35329.5.3 NFS过程35429.5.4 UDP还是TCP35529.5.5 TCP上的NFS35529.6 NFS实例35629.6.1 简单的例子:读一个文件35629.6.2 简单的例子:创建一个目录35729.6.3 无状态35829.6.4 例子:服务器崩溃35829.6.5 等幂过程36029.7 第3版的NFS36029.8 小结361第30章 其他的TCP/IP应用程序36330.1 引言36330.2 Finger协议36330.3 Whois协议36430.4 Archie、WAIS、Gopher、Veronica和WWW36630.4.1 Archie36630.4.2 WAIS36630.4.3 Gopher36630.4.4 Veronica36630.4.5 万维网WWW36730.5 X窗口系统36730.5.1 Xscope程序36830.5.2 LBX: 低带宽X37030.6 小结370附录A tcpdump程序371附录B 计算机时钟376附录C sock程序378附录D 部分习题的解答381附录E 配置选项395附录F 可以免费获得的源代码406参考文献409缩略语420
      TCP/IP详解卷1:协议的作品目录

      TCP那些事儿

      目录:以前我也认为TCP是相当底层的东西,我永远不需要去了解它。虽然差不多是这样,但是实际生活中,你依然可能遇见和TCP算法相关的bug,这时候懂一些TCP的知识就至关重要了。(本文也可以引申为,系统调用,操作系统这些都很重要,这个道理适用于很多东西)这里推荐一篇小短文, 人人都应该懂点TCP使用TCP协议通信的双方必须先建立TCP连接,并在内核中为该连接维持一些必要的数据结构,比如连接的状态、读写缓冲区、定时器等。当通信结束时,双方必须关闭连接以释放这些内核数据。TCP服务基于流,源源不断从一端流向另一端,发送端可以逐字节写入,接收端可以逐字节读出,无需分段。需要注意的几点:TCP状态(11种):eg.以上为TCP三次握手的状态变迁以下为TCP四次挥手的状态变迁服务器通过 listen 系统调用进入LISTEN状态,被动等待客户端连接,也就是所谓的被动打开。一旦监听到SYN(同步报文段)请求,就将该连接放入内核的等待队列,并向客户端发送带SYN的ACK(确认报文段),此时该连接处于SYN_RECVD状态。如果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返回的ACK,则转到ESTABLISHED状态。这个状态就是连接双方能进行全双工数据传输的状态。而当客户端主动关闭连接时,服务器收到FIN报文,通过返回ACK使连接进入CLOSE_WAIT状态。此状态表示——等待服务器应用程序关闭连接。通常,服务器检测到客户端关闭连接之后,也会立即给客户端发送一个FIN来关闭连接,使连接转移到LAST_ACK状态,等待客户端对最后一个FIN结束报文段的最后一次确认,一旦确认完成,连接就彻底关闭了。客户端通过 connect 系统调用主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此系统调用会首先给服务器发一个SYN,使连接进入SYN_SENT状态。connect 调用可能因为两种原因失败:1. 目标端口不存在(未被任何进程监听)护着该端口被TIME_WAIT状态的连接占用( 详见后文 )。2. 连接超时,在超时时间内未收到服务器的ACK。如果 connect 调用失败,则连接返回初始的CLOSED状态,如果调用成功,则转到ESTABLISHED状态。客户端执行主动关闭时,它会向服务器发送一个FIN,连接进入TIME_WAIT_1状态,如果收到服务器的ACK,进入TIME_WAIT_2状态。此时服务器处于CLOSE_WAIT状态,这一对状态是可能发生办关闭的状态(详见后文)。此时如果服务器发送FIN关闭连接,则客户端会发送ACK进行确认并进入TIME_WAIT状态。流量控制是为了控制发送方发送速率,保证接收方来得及接收。接收方发送的确认报文中的窗口字段可以用来控制发送方窗口大小,从而影响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将窗口字段设置为 0,则发送方不能发送数据。如果网络出现拥塞,分组将会丢失,此时发送方会继续重传,从而导致网络拥塞程度更高。因此当出现拥塞时,应当控制发送方的速率。这一点和流量控制很像,但是出发点不同。流量控制是为了让接收方能来得及接收,而拥塞控制是为了降低整个网络的拥塞程度。TCP 主要通过四种算法来进行拥塞控制: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在Linux下有多种实现,比如reno算法,vegas算法和cubic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4273.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