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三次握手(tcpip三次握手的建立过程)

      最后更新:2022-11-11 12:45:00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错误汇集

      jmeter常见错误: 错误一:Response code: Non HTTP response code: java.net.SocketTimeoutExceptionResponse message: Non HTTP response message: connect timed out查看Load time的时间要大于request设置的connect time out时间,所以抛出该异常。可能是由于服务端有较多请求正在处理(且处理时间较长),导致JMeter不能连接上服务器而产生的。错误二:Java.NET.BindException: Address already in use: connect原因:短时间内new socket操作很多,而socket.close()操作并不能立即释放绑定的端口,而是把端口设置为TIMEWAIT 状态,过段时间(默认240s)才释放,(用netstat -na可以看到),最后系统资源耗尽(windows上是耗尽了pool of ephemeral ports ,这段区间在1024-5000之间)解决方法:在运行JMeter agent的机器上,添加注册表条目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TcpipParametersMaxUserPort 65334TcpTimedWaitDelay 30错误三: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Java heap space原因:观察运行jmeter机器的内存,占用较高,超过了jmeter设置的内存上限。解决方案:修改jmeter配置文件,调整内存可用的范围修改/bin/jmeter.bat文件:找到这2行set HEAP=-Xms256m -Xmx256mset NEW=-XX:NewSize=128m -XX:MaxNewSize=128m改为:set HEAP=-Xms1024m –Xmx2048m(最大值不能超过系统内存的1/2)set NEW=-XX:NewSize=128m -XX:MaxNewSize=512m错误四:Response code: Non HTTP response code: java.net.SocketTimeoutExceptionResponse message: Non HTTP response message: Read timed out发生该错误时,jmeter已经连接上服务器,查看load time没有超过设定的request timeout时间,错误可能的原因是,服务器那边未处理该线程的请求,或者为保证服务能力,断掉了连接。为了验证该猜想,持续大于半小时向服务器发送该并发数量的请求,一段时间后,request收到503的response,证明猜想。错误五:Failed to initialise remote engine java.rmi.ConnectException: Connection refused to host:原因:分布式测试时,server和agent之间的连接有问题。单个机器排查后,发现是某个agent机器安装了多个网卡,rmi远程的时候找的是虚拟机的网卡,导致连接失败。解决方案:禁掉不使用的虚拟机网卡,测试之后再恢复。jmeter脚本运行的过程中,服务器性能参数没有明显变化(CPU,内存,I/O),但request的响应时间很长。原因:观察jmeter agent机器网络使用情况,网络使用持续达到带宽的限制峰值。request 发送的过程中pending在网络中,实际并发的request并没有同一时间到达服务器,所以服务器没有明显变化。解决方案:提高jmeter agent机器网络带宽。错误六:Connection timed out: connectjava.net.ConnectException: Connection timed out: connectat java.net.DualStackPlainSocketImpl.connect0(Native Method)at java.net.DualStackPlainSocketImpl.socketConnect(Unknown Source)at java.net.AbstractPlainSocketImpl.doConnect(Unknown Source)at java.net.AbstractPlainSocketImpl.connectToAddress(Unknown Source)at java.net.AbstractPlainSocketImpl.connect(Unknown Source)at java.net.PlainSocketImpl.connect(Unknown Source)at java.net.SocksSocketImpl.connect(Unknown Source)at java.net.Socket.connect(Unknown Source)at org.apache.http.conn.scheme.PlainSocketFactory.connectSocket(PlainSocketFactory.java:121)at org.apache.http.impl.conn.DefaultClientConnectionOperator.openConnection(DefaultClientConnectionOperator.java:180)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c.ManagedClientConnectionImpl.open(ManagedClientConnectionImpl.java:318)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MeasuringConnectionManager$MeasuredConnection.open(MeasuringConnectionManager.java:114)at org.apache.http.impl.client.DefaultRequestDirector.tryConnect(DefaultRequestDirector.java:610)at org.apache.http.impl.client.DefaultRequestDirector.execute(DefaultRequestDirector.java:445)at org.apache.http.impl.client.AbstractHttpClient.doExecute(AbstractHttpClient.java:835)at org.apache.http.impl.client.CloseableHttpClient.execute(CloseableHttpClient.java:83)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HC4Impl.executeRequest(HTTPHC4Impl.java:654)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HC4Impl.sample(HTTPHC4Impl.java:413)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SamplerProxy.sample(HTTPSamplerProxy.java:74)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SamplerBase.followRedirects(HTTPSamplerBase.java:1542)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SamplerBase.resultProcessing(HTTPSamplerBase.java:1636)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AbstractImpl.resultProcessing(HTTPAbstractImpl.java:519)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HC4Impl.sample(HTTPHC4Impl.java:493)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SamplerProxy.sample(HTTPSamplerProxy.java:74)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SamplerBase.sample(HTTPSamplerBase.java:1189)at org.apache.jmeter.protocol.http.sampler.HTTPSamplerBase.sample(HTTPSamplerBase.java:1178)at org.apache.jmeter.threads.JMeterThread.executeSamplePackage(JMeterThread.java:491)at org.apache.jmeter.threads.JMeterThread.processSampler(JMeterThread.java:425)at org.apache.jmeter.threads.JMeterThread.run(JMeterThread.java:254)at java.lang.Thread.run(Unknown Source)原因分析 :可能是因为端口号耗尽,一般一台服务器的端口号最多是65535个,建议使用该命令分别查看下压测机与服务器的端口使用情况,netstat -nat|grep -i 8080|wc -l,如果这个个数在6w左右,那可能就是端口号用尽,同时查看下大多数的端口状态,应该都是time_wait状态解决方案:如果是压测机,端口号用尽,那就增加压测机,使用jmeter分布式压测(jmeter默认开启keep_alive的)如果数服务器,端口号用尽,最大的可能是服务器端开了短链接,把短链接配置变成长连接即可因为如果服务器端是短链接,当jmeter每发起一个请求就会建立一次tcp三次握手,传输完数据后,连接其实没有关,连接状态是time_wait,下个请求来了,会重新开启一个新的端口,建立tcp三次握手,传输数据....,这样随着请求的越来越多,端口就会变得越来越少,所以端口很快耗尽,而且大多数端口都处于time_wait状态,如果服务器端也支持长连接,那么下次请求来了,就会在上次请求的通道上继续传输,端口使用率大大的降低,就有效的避免了端口耗尽问题。原因:Jmeter默认禁掉了运行过程中每个request的具体response信息收集,只保留了status。解决方法:修改jmeter.properties文件中Results file configuration。把所有和response相关False的项改为True。运行后将输出保存.jtl文件中。添加tree监听器,过滤只显示error request,可以查看到request和response的具体信息,从而判断出错原因。 tree report中显示socket time out相关的错误,如何判断是jmeter工具的原因,还是服务器的原因。
      错误汇集

      tcpip协议中的ip相当于osi中的什么层

      tcpip协议中的ip相当于osi中的网络层。OSI参考模型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这一参考模型共分为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IP是网络层的核心,通过路由选择将下一条IP封装后交给接口层。IP数据报是无连接服务。网络层(Network Layer)确定分组从源端到目的端的路由选择。路由可以选用网络中固定的静态路由表,也可以在每一次会话时决定,还可以根据当前的网络负载状况,灵活地为每一个分组分别决定。网络层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1、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收到请求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报头,选择去往信宿机的路径,然后将数据报发往适当的网络接口。2、处理输入数据报:首先检查其合法性,然后进行寻径,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信宿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信宿,则转发该数据报。3、处理路径、流控、拥塞等问题。扩展资料:TCP/IP协议中的TCP相当于osi中的传输层:传输层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1、格式化信息流;2、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即耳熟能详的“三次握手”过程,从而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传输层协议主要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TCP/IP协议
      TCP位于传输层专门提供端对端的接口。  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是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由于ARPNET的设计者注重的是网络互联,允许通信子网(网络接口层)采用已有的或是将来有的各种协议,所以这个层次中没有提供专门的协议。实际上,TCP/IP协议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层连接到任何网络上。
      tcpip协议中的ip相当于osi中的什么层

      tcp/ip协议包含哪四层,会有什么功能?

      TCP/IP协议包括四个层次: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功能:1、网络接口层主要用于实现与传输媒介相关的物理特性,由下而上来看,对于接收到的物理帧数据,得到IP数据包,交给网络层;由上而下来看,从网络层接收到IP数据包封装成帧数据,发送到网络中。2、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收到请求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报头,选择去往信宿机的路径,然后将数据报发往适当的网络接口。处理输入数据报:首先检查其合法性,然后进行寻径--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信宿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信宿,则转发该数据报。处理路径、流控、拥塞等问题。3、传输层: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一、格式化信息流;二、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即耳熟能详的“三次握手”过程,从而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4、应用层: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比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访问、远程登录等。远程登录TELNET使用TELNET协议提供在网络其它主机上注册的接口。TELNET会话提供了基于字符的虚拟终端。文件传输访问FTP使用FTP协议来提供网络内机器间的文件拷贝功能。扩展资料:各层协议:网络层中的协议主要有IP,ICMP,IGMP等,由于它包含了IP协议模块,所以它是所有基于TCP/IP协议网络的核心。传输层上的主要协议是TCP和UDP。正如网络层控制着主机之间的数据传递,传输层控制着那些将要进入网络层的数据。两个协议就是它管理这些数据的两种方式:TCP是一个基于连接的协议;UDP则是面向无连接服务的管理方式的协议。TCP/IP协议的主要特点1、TCP/IP协议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计算机硬件或操作系统,提供开放的协议标准,即使不考虑Internet,TCP/IP协议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协议成为一种联合各种硬件和软件的实用系统。2、TCP/IP协议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网络传输硬件,所以TCP/IP协议能够集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用户能够使用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 Network)、拨号线路(Dial-up line)、X.25网以及所有的网络传输硬件。3、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4、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TCP/IP协议
      PHY->MAC->IP->TCP/UDP 四层

      一、TCP/IP协议包括四个层次: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二、网络接口层主要用于实现与传输媒介相关的物理特性,由下而上来看,对于接收到的物理帧数据,得到IP数据包,交给网络层;由上而下来看,从网络层接收到IP数据包封装成帧数据,发送到网络中。三、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包在网络上的分组转发,由下而上来看,对于从网络接口层接收到的IP数据包,进行数据检验,检验此数据是否已经到达目的地址,到达则去除包头,将剩余数据交给传输层,否则选择合适路径继续转发;由上而下来看,从传输层接收到分组数据后,对数据添加包头,封装成IP数据包,交给网络接口层,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转发。网络层有许多的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功能是通过获取到的IP地址来寻找获取相应主机的MAC地址;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地址解析协议,功能是通过已知的MAC地址来获取相应主机的IP地址;ICMP(Internet control manage protocol)网络控制管理协议,是网络层的补充,用于实现报文回送功能,像PING命令就是一种ICMP协议,用于发送ICMP的echo包,用于检验网络是否通畅。四、传输层,主要功能是实现两台主机的应用程序的端到端的通信,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1、格式化信息流;2、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传输层协议主要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五、应用层:主要实现应用程序的相关功能,主要有TELNET、FTP、SMTP、DNS。
      tcp/ip协议包含哪四层,会有什么功能?

      tcpip四次握手最后一次链接多久放开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TCP是主机对主机层的传输控制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确认建立一个连接:位码即tcp标志位,有6种标示:SYN(synchronous建立联机) ACK(acknowledgement 确认) PSH(push传送) FIN(finish结束) RST(reset重置) URG(urgent紧急)Sequence number(顺序号码) Acknowledge number(确认号码)第一次握手:主机A发送位码为syn=1,随机产生seq number=1234567的数据包到服务器,主机B由SYN=1知道,A要求建立联机;第二次握手:主机B收到请求后要确认联机信息,向A发送ack number=(主机A的seq+1),syn=1,ack=1,随机产生seq=7654321的包第三次握手:主机A收到后检查ack number是否正确,即第一次发送的seq number+1,以及位码ack是否为1,若正确,主机A会再发送ack number=(主机B的seq+1),ack=1,主机B收到后确认seq值与ack=1则连接建立成功。 完成三次握手,主机A与主机B开始传送数据。
      tcpip四次握手最后一次链接多久放开

      TCP/IP协议是一组工业标准协议,它由什么组成

      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网络接口层(又称链路层)对应OSI中的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是定义物理介质的各种特性,机械特性;电子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数据链路层是负责接收IP数据包并通过网络发送,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包,交给IP层。网络层(IP)(又称互联层)对应OSI中的网络层,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收到请求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报头,选择去往信宿机的路径,然后将数据报发往适当的网络接口。处理输入数据报:首先检查其合法性,然后进行寻径--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信宿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信宿,则转发该数据报。处理路径、流控、拥塞等问题。传输层(TCP)(又称主机到主机层)对应OSI中的传输层,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格式化信息流;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即耳熟能详的“三次握手”过程,从而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应用层对应OSI中的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用于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比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访问、远程登录等。应用层协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FTP、TELNET、DNS、SMTP、NFS、HTTP。
      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TCP/IP协议是一组工业标准协议,它由什么组成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4404.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