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协议 和 UDP 协议有什么优缺点?
1、首先看TCP/UDP的英文缩写可以知道,他们都有一个P字母,也就是协议的英文,说明他们都是表示一种协议的规则。而单播、广播、组播则表示的是数据在网络中“播放”的形式,是指有一个人能听到还是让特定的人群听得到,还是让所有的人都听的到的区别。UDP支持单播、组播和广播,而TCP不支持广播。
2、理论上讲路由器和路由器连接要使用的是交叉线。
3、你使用的网页程序和提交的所有数据都是存储在baidu的服务器上,管理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任何内容进行无限制的修改。大部分的方式是采用不同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权限不同来进行区别的,因为这样对程序和数据都最安全。
这里先简单的说一下TCP与UDP的区别:
1。基于连接与无连接
2。对系统资源的要求(TCP较多,UDP少)
3。UDP程序结构较简单
4。流模式与数据报模式
5。TCP保证数据正确性,UDP可能丢包,TCP保证数据顺序,UDP不保证另外结合GPRS网络的情况具体的谈一下他们的区别:
1。TCP传输存在一定的延时,大概是1600MS(移动提供),UDP响应速度稍微快一些。
2。TCP包头结构源端口16位目标端口 16位
序列号 32位
回应序号 32位
TCP头长度 4位
reserved 6位
控制代码6位
窗口大小16位偏移量16位校验和16位选项32位(可选)
这样我们得出了TCP包头的最小大小.就是20字节.
UDP包头结构源端口16位目的端口16位长度16位校验和 16位
UDP的包小很多.确实如此.因为UDP是非可靠连接.设计初衷就是尽可能快的将数据包发送出去.所以UDP协
议显得非常精简.

TCP 协议 和 UDP 协议有什么优缺点?
1、首先看TCP/UDP的英文缩写可以知道,他们都有一个P字母,也就是协议的英文,说明他们都是表示一种协议的规则。而单播、广播、组播则表示的是数据在网络中“播放”的形式,是指有一个人能听到还是让特定的人群听得到,还是让所有的人都听的到的区别。UDP支持单播、组播和广播,而TCP不支持广播。 2、理论上讲路由器和路由器连接要使用的是交叉线。3、你使用的网页程序和提交的所有数据都是存储在baidu的服务器上,管理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任何内容进行无限制的修改。大部分的方式是采用不同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权限不同来进行区别的,因为这样对程序和数据都最安全。这里先简单的说一下TCP与UDP的区别:1。基于连接与无连接2。对系统资源的要求(TCP较多,UDP少)3。UDP程序结构较简单4。流模式与数据报模式5。TCP保证数据正确性,UDP可能丢包,TCP保证数据顺序,UDP不保证另外结合GPRS网络的情况具体的谈一下他们的区别:1。TCP传输存在一定的延时,大概是1600MS(移动提供),UDP响应速度稍微快一些。2。TCP包头结构源端口16位目标端口 16位序列号 32位回应序号 32位TCP头长度 4位reserved 6位控制代码6位窗口大小16位偏移量16位校验和16位选项 32位(可选)这样我们得出了TCP包头的最小大小.就是20字节.UDP包头结构源端口16位目的端口16位长度 16位校验和 16位UDP的包小很多.确实如此.因为UDP是非可靠连接.设计初衷就是尽可能快的将数据包发送出去.所以UDP协 议显得非常精简.
哦,UDP协议早就不用了,现在用的都是TCP协议,准确

TCP/IP协议的三层模式
其实在互联网中,由于实际使用的是TCP/IP模型,也就是DOD模型(现在不知道没关系,后面会说).所以7层模型在现实网络环境中只是一个理论上,学究派的东西.这个模型中,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下面的3层. 1.物理层哦.是的.这个名词还算容易了解.网卡还有那些网线构成了这一层.那些在网线中传播的二进制数据流是这层的具体表象.也就是说,这一层上面没有什么协议(不是很精确的说法,但是你可以这么理解).有的都是电流而已.我们把两台机器用网线连起来.或者用HUB把机器都连起来,这些工作就是物理层的工作.有2个设备属于物理层的,一个是中继器,一个是HUB.大家知道.物理上面的连线距离一长就会产生电信号的衰减.为了重新加强这个信号,我们就需要在一定距离之后加上一个信号放大器,这就是中继器(repeater)恩...这个比较容易理解.repeater就是连接在2根网线之间的么.没有做任何处理.所以只是一个物理设备.属于1层的.那么集线器(HUB)呢?这个怎么会是在1层???似乎非常难以理解.当我说出HUB的本质,大家就能够清楚了解了HUB的本质其实只是一个多口中继器(MULTI PORT REPEATER).啊...这样大家能够理解了.HUB不叫多口中继器其实只是为了销售上面的策略.他的本质就是连接多根网线的一个物理设备.也是不对经过的电信号做任何逻辑处理的.2.数据链路层欧~这个名词有些别扭了.DATA LINK层.英文似乎更加容易理解.这个层面上面的东西不再是电信号了.而是DATA了.对,既然是DATA就有了逻辑关系了.这个层面上面的基本单位是帧(Frame).这层和物理层的接触是最紧密的.他是把从网线上面传输的电流转换成0和1的组合.物理层只是网卡对网线发出或者接受各种电平信号,那就是说物理层是无法判别电流的来源和目标的.那么把电流打成0和1的帧之后.里面就有逻辑数据了.有了数据,就可以判别数据从何而来,到何处去.所以也就可以真正的形成LINK.既然可以判别地址,那么地址是按照什么来判别的呢?那就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MAC地址大家肯定都听说过我们的网卡都有MAC地址有些人可能也知道MAC地址都是唯一的.对.MAC地址是全球唯一的.也就是说你的网卡虽然便宜.但是他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些人说他可以改MAC.那就不是唯一了.对.虽然可以更改,那只是欺骗上层对封包里面的MAC地址进行改写.你网卡真正的MAC地址是固化的.无法修改的.我们有了MAC地址了.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对所有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进行通讯了.是的.我们终于可以在一个局域网内通讯了.但是有个问题我们前面没有提到.就是既然物理层传输的是电信号.那么如果我有2台机器一起发电信号,信号岂不是混乱了么?非常正确.这个问题在网络里面成为"碰撞",所以协议里面规定了如果你需要往外发数据,一定需要先看看电缆里面有没有别的信号.如果没有,那就可以发.如果2者同时发送,检测到碰撞之后2者分别等待一个随机时间,然后重发.这个就是重要的"碰撞检测".哈.看来问题解决了.不是么.现在整个网络可以正常运行了.确实如此.但是如果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越来越多,那么碰撞的现象会越来越频繁.这样效率一定很低了.恩.这里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冲突域".在同一个物理上连接的网络上的所有设备是属于同一个冲突域的.接着就需要引入我们的2层设备来分割冲突域了.网桥(Bridge)就是连接2个不同的物理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在2个网络之间转发Frame.因为从实际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很多时候并非整个网络都在相互通讯.最多相互通讯的一组计算机我们可以分在一个小的冲突域内.这样分割以后可以减少冲突域,也就相对的减少了冲突的机会.而之间使用网桥来桥接,由于网桥两边的通讯不是非常频繁,所以使用网桥来为2边作为"代言人".这样任意一个小网络里面产生冲突的机会就少了.交换机(Switch)是我们最熟悉的设备了,交换机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多口网桥(Multi port Bridge).同理可得.交换机的每个口后面都是一个冲突域.我们都说交换机比HUB快,就是因为交换机分割了所有的冲突域.由于现在交换机非常便宜.所以一般我们都是直接在交换机的口上接计算机.这样每台计算机都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这样碰撞的问题就没有了.所以速度是比HUB快.而前面说过.2层设备主要是个转发的功能.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就是转发包.而不是让所有的冲突域直接物理连接.所以交换机有CPU,有内存,可以对frame进行处理等等.这些也是交换机和HUB的区别3.网络层我们前面的一些技术就可以构建出局域网了.有了网络层以后.数据才能够真正的在整个世界间传送由于伦纳德·博萨卡(Leonard Bosack)和姗蒂•雷纳(Sandy Lerner)为了解决他们之间的通信问题(关于路由器发明的版本有很多.你听到的别的说法可能比这个说法更准确,但是谁知道呢.呵呵).路由器被发明用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而且如果是由SWITCH来构建整个网络,那么整个网络将会有"中心节点",这样也不符合ARPANET的初衷.所以我们有了这一层.(这样说可能会感觉本末倒置,但是先这么理解吧.)这一层的基本单元是包(Packet).所有的包都有一个IP头.啊.听起来很熟悉不是么.IP就是用来在这层上面标识包的来源和目的地址的.这层的一个主要概念就是"路由",也就是和switch一样,把包转发到其他的地方.不过有个不同的地方,switch只有知道具体的MAC在哪里的情况下才能够发送给指定的计算机,而路由则不需要知道最终IP所在的计算机在哪个位置,只要知道那个途径可以过去就可以工作.这3层构建了整个网络的基础.由于TCP/IP模型将最下面2层合并成为一层,所以在TCP/IP里面总共这2层也是整个构架最基础的内容.而网络方面要做的工作也都是针对于这2层做的.2: TCP/IP.真实世界的模型上一讲里面我们说过OSI 7层模型只是一个理论模型,而实际中只需要保证7层的功能能够实现,实际分层无需按照7层来分.而且如果真的分7层.那么数据处理的速度便要慢许多.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最多的便是DoD模型.也成为TCP/IP协议簇DoD模型(Department Of Defanse Model 美国国防部模型)顾名思义,是美国国防部设计的一个网络模型.最早用于ARPANET.这些话可能在许多教材的第一章就会讲了.但是一般教材对于DoD模型与OSI模型对应关系都没有讲到.或者很多是模糊或者错误的.在这里我就要描述一下2者对应关系.OSI模型有7层我们已经知道了,而DoD模型则只有4层.下面是对应关系OSIDoD7.Application ┐6.Presentation |-> 4. Application/Process5.Session ┘4.Transport ---> 3. Host to Host3.Network---> 2. Internet2.Data Link┬-> 1. Network Access1.Physical┘由于我不会制表符.所以图有些难看.其实就是OSI的1.2层对应DoD的第1层,OSI的5.6.7对应DoD的第4层其实这个还是比较容易记忆的由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非常密切.所以分为一个.然后上面依次对应,最上面的一大块成为应用层(处理层)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可用的实际模型了.不过一般我们在描述某个设备或者协议的时候.还是会使用OSI的模型,比如我们在讨论SWITCH的时候,就会说他是一个2层的设备.而路由器是一个3层的设备,还会有一些特殊的设备,比如3层交换机,4层交换机.这些都是使用OSI模型进行分类的.这点大家不要搞混淆了.我们一直听说TCP或者UDP.还有什么SMTP.POP3.这些协议到底是在哪一层定义的那?接下来的一张图会给大家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了(不能算是图拉 :D ).4. APPLICATIONHTTP,FTP,telnet,SNMP,SMTP,POP3,DNS等等3.Host to HostTCP,UDP2.internetICMP,ARP,RARP,IP1.Network AccessEthernet,FastEthernet,Token Ring等等恩...这下清楚了.让我们从下至上来看看首先是最下层的.包括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还有现在的千M以太网等等的协议,这些协议规定了线缆的绞数.连接方式等等物理层的东西.还有底层使用MAC通讯的方式等等.接下来是IP.ARP这些.IP在OSI模型的时候也说过.通过IP地址.我们在转发包的时候无需知道具体目标机的位置.而路由器自然会根据路由表来转发.最后一站一站的慢慢传递.达到最终目标.而ARP协议就是在IP和MAC之间转换用的.我在上一章提过,由于有了路由器,IP,整个网络才真正能够覆盖全球.所以这一层叫做internet大家也应该容易记忆了.WOW.TCP,UDP是我们听说最多的了.他是属于控制网络连接的.在OSI称为Transport.传输层.在DoD内是Host to Host 端对端.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在在2台计算机之间构建出一个虚拟的通讯通道来.最上面一层就无穷无尽了.所有的最终应用层的东西都在这里,你甚至可以定义你自己的协议类型.这些都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本身这一层就是提供给开发人员自行发挥的.只是上面列举的都经过标准化了.TCP包头结构源端口 16位目标端口16位序列号32位回应序号32位TCP头长度4位reserved 6位控制代码 6位窗口大小 16位偏移量 16位校验和 16位选项 32位(可选)这样我们得出了TCP包头的最小大小.就是20字节.UDP包头结构源端口 16位目的端口 16位长度16位校验和16位恩...UDP的包小很多.确实如此.因为UDP是非可靠连接.设计初衷就是尽可能快的将数据包发送出去.所以UDP协议显得非常精简.有一个问题,似乎这些头里面怎么没有IP地址啊.没有IP地址这些包往哪里发送那?对.你观察的很仔细.TCP和UDP的头里面确实没有任何IP信息.我们回头想一下TCP和UDP是属于DoD的哪一层的? 对了!是第3层. 而IP则位于模型的第二层.也就是他们两者虽然有联系.但是不属于同一层.模型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当发送端发送一个数据,上一层将数据传往下一层的时候.上一层的包就成为了下一层包的数据部分.而到接受端接受到数据.下一层将本层的头部信息去掉后交给上一层去处理.那么我们来看看实际例子:假使我们通过SMTP协议发送数据AAA到另外一段.那么数据先会被加上SMTP的头.成为[SMTP]AAA.往下发送到TCP层.成为[TCP][SMTP]AAA.再往下送到internet层[IP][TCP][SMTP]AAA.然后成为[MAC][IP][TCP][SMTP]AAA这样通过enternet或者FastEnternet发送到路由器.路由器得到后替换自己的MAC地址上去.传到下一级的路由器.这样经过长途跋涉.最终这个数据流到达目标机.目标机先从下面一层开始.去掉MAC,成为[IP][TCP][SMTP]AAA往上到IP层,恩,比对后是发送给我这个IP的.去掉,成为[TCP][SMTP]AAA.TCP接到了查看校验和,没错.往上[SMTP]AAA.最后SMTP协议去解释.得到了AAA.万里长征终于结束.我们也将AAA发送到了目标机.大家也应该明白了为何TCP包头和UDP包头里面没有IP地址那?因为IP位于他们下面一层.TCP和UDP的包头信息是作为IP包的数据段来传送的.IP层可不管那许多.他只管他那层的协议,也就是管把从上面层来的数据加上自己的头,传到下面一层.把从下面一层来的数据去掉头.传到上面一层. 每层都是这么干的.完美的契合完成了数据包的最终旅程.
TCP协议 我们已经知道了IP协议很重要,IP协议已经规定了数据传输的主要内容,那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做什么的呢?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IP协议中定义的传输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发出去的货物对方有没有收到我们是不知道的。就好像8毛钱一份的平信一样。那对于重要的信件我们要寄挂号信怎么办呢?TCP协议就是帮我们寄“挂号信”的。TCP协议提供了可靠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流传输服务的规则和约定。简单的说在TCP模式中,对方发一个数据包给你,你要发一个确认数据包给对方。通过这种确认来提供可靠性。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简单地说,就是由底层的IP协议和TCP协议组成的。TCP/IP协议的开发工作始于70年代,是用于互联网的第一套协议。1.1 TCP/IP参考模型TCP/IP协议的开发研制人员将Internet分为五个层次,以便于理解,它也称为互联网分层模型或互联网分层参考模型,如下表:应用层(第五层)传输层(第四层)互联网层(第三层)网络接口层(第二层)物理层(第一层)物理层:对应于网络的基本硬件,这也是Internet物理构成,即我们可以看得见的硬设备,如PC机、互连网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必须对这些硬设备的电气特性作一个规范,使这些设备都能够互相连接幷兼容使用。网络接口层:它定义了将资料组成正确帧的规程和在网络中传输帧的规程,帧是指一串资料,它是资料在网络中传输的单位。互联网层:本层定辶嘶チ��写�涞摹靶畔��备袷剑�约按右桓鲇没�ü�桓龌蚨喔雎酚善鞯阶钪漳勘甑quot;信息包"转发机制。传输层:为两个用户进程之间建立、管理和拆除可靠而又有效的端到端连接。 应用层:它定义了应用程序使用互联网的规程。

tcp和udp有什么区别,tcp和udp各有什么优缺点
TCP和UDP的区别 TCP协议与UDP协议的区别首先咱们弄清楚,TCP协议和UCP协议与TCP/IP协议的联系,很多人犯糊涂了,一直都是说TCP/IP协议与UDP协议的区别,我觉得这是没有从本质上弄清楚网络通信!TCP/IP协议是一个协议簇。里面包括很多协议的。UDP只是其中的一个。之所以命名为TCP/IP协议,因为TCP,IP协议是两个很重要的协议,就用他两命名了。TCP/IP协议集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访问层。其中应用层包括: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万维网的基本协议.文件传输(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远程登录(Telnet),提供远程访问其它主机功能,它允许用户登录internet主机,并在这台主机上执行命令.网络管理(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该协议提供了监控网络设备的方法,以及配置管理,统计信息收集,性能管理及安全管理等.域名系统(DNS),该系统用于在internet中将域名及其公共广播的网络节点转换成IP地址.其次网络层包括:Internet协议(IP)Internet控制信息协议(ICMP)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最后说网络访问层:网络访问层又称作主机到网络层(host-to-network).网络访问层的功能包括IP地址与物理地址硬件的映射,以及将IP封装成帧.基于不同硬件类型的网络接口,网络访问层定义了和物理介质的连接.当然我这里说得不够完善,TCP/IP协议本来就是一门学问,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很复杂的流程,但我相信每位学习软件开发的同学都有必要去仔细了解一番。下面我着重讲解一下TCP协议和UDP协议的区别。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也就是说,在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一个TCP连接必须要经过三次“对话”才能建立起来,其中的过程非常复杂,只简单的描述下这三次对话的简单过程: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数据包:“我想给你发数据,可以吗?”,这是第一次对话;主机B向主机A发送同意连接和要求同步(同步就是两台主机一个在发送,一个在接收,协调工作)的数据包:“可以,你什么时候发?”,这是第二次对话;主机A再发出一个数据包确认主机B的要求同步:“我现在就发,你接着吧!”,这是第三次对话。三次“对话”的目的是使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同步,经过三次“对话”之后,主机A才向主机B正式发送数据。TCP三次握手过程1 主机A通过向主机B 发送一个含有同步序列号的标志位的数据段给主机B ,向主机B 请求建立连接,通过这个数据段,主机A告诉主机B 两件事:我想要和你通信;你可以用哪个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2 主机B 收到主机A的请求后,用一个带有确认应答(ACK)和同步序列号(SYN)标志位的数据段响应主机A,也告诉主机A两件事:我已经收到你的请求了,你可以传输数据了;你要用哪佧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3 主机A收到这个数据段后,再发送一个确认应答,确认已收到主机B 的数据段:"我已收到回复,我现在要开始传输实际数据了这样3次握手就完成了,主机A和主机B 就可以传输数据了.3次握手的特点没有应用层的数据SYN这个标志位只有在TCP建产连接时才会被置1握手完成后SYN标志位被置0TCP建立连接要进行3次握手,而断开连接要进行4次1 当主机A完成数据传输后,将控制位FIN置1,提出停止TCP连接的请求2主机B收到FIN后对其作出响应,确认这一方向上的TCP连接将关闭,将ACK置13 由B 端再提出反方向的关闭请求,将FIN置14 主机A对主机B的请求进行确认,将ACK置1,双方向的关闭结束.由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断开可以看出,TCP使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使发送数据端和接收端在数据正式传输前就有了交互,为数据正式传输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名词解释ACKTCP报头的控制位之一,对数据进行确认.确认由目的端发出,用它来告诉发送端这个序列号之前的数据段都收到了.比如,确认号为X,则表示前X-1个数据段都收到了,只有当ACK=1时,确认号才有效,当ACK=0时,确认号无效,这时会要求重传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SYN同步序列号,TCP建立连接时将这个位置1FIN发送端完成发送任务位,当TCP完成数据传输需要断开时,提出断开连接的一方将这位置1TCP的包头结构:源端口 16位目标端口 16位序列号 32位回应序号 32位TCP头长度 4位reserved 6位控制代码 6位窗口大小 16位偏移量 16位校验和 16位选项32位(可选)这样我们得出了TCP包头的最小长度,为20字节。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1) UDP是一个非连接的协议,传输数据之前源端和终端不建立连接,当它想传送时就简单地去抓取来自应用程序的数据,并尽可能快地把它扔到网络上。在发送端,UDP传送数据的速度仅仅是受应用程序生成数据的速度、计算机的能力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在接收端,UDP把每个消息段放在队列中,应用程序每次从队列中读一个消息段。(2) 由于传输数据不建立连接,因此也就不需要维护连接状态,包括收发状态等,因此一台服务机可同时向多个客户机传输相同的消息。(3) UDP信息包的标题很短,只有8个字节,相对于TCP的20个字节信息包的额外开销很小。(4) 吞吐量不受拥挤控制算法的调节,只受应用软件生成数据的速率、传输带宽、源端和终端主机性能的限制。(5)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因此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链接状态表(这里面有许多参数)。(6)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给IP层。既不拆分,也不合并,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需要选择合适的报文大小。我们经常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TCP/IP通信是否正常,其实“ping”命令的原理就是向对方主机发送UDP数据包,然后对方主机确认收到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是否到达的消息及时反馈回来,那么网络就是通的。UDP的包头结构:源端口 16位目的端口 16位长度 16位校验和 16位小结TCP与UDP的区别:1.基于连接与无连接;2.对系统资源的要求(TCP较多,UDP少);3.UDP程序结构较简单;4.流模式与数据报模式 ; 5.TCP保证数据正确性,UDP可能丢包,TCP保证数据顺序,UDP不保证。

tcp和udp有什么区别,tcp和udp各有什么优缺点
TCP和UDP的区别 TCP协议与UDP协议的区别首先咱们弄清楚,TCP协议和UCP协议与TCP/IP协议的联系,很多人犯糊涂了,一直都是说TCP/IP协议与UDP协议的区别,我觉得这是没有从本质上弄清楚网络通信!TCP/IP协议是一个协议簇。里面包括很多协议的。UDP只是其中的一个。之所以命名为TCP/IP协议,因为TCP,IP协议是两个很重要的协议,就用他两命名了。TCP/IP协议集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访问层。其中应用层包括: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万维网的基本协议.文件传输(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远程登录(Telnet),提供远程访问其它主机功能,它允许用户登录internet主机,并在这台主机上执行命令.网络管理(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该协议提供了监控网络设备的方法,以及配置管理,统计信息收集,性能管理及安全管理等.域名系统(DNS),该系统用于在internet中将域名及其公共广播的网络节点转换成IP地址.其次网络层包括:Internet协议(IP)Internet控制信息协议(ICMP)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最后说网络访问层:网络访问层又称作主机到网络层(host-to-network).网络访问层的功能包括IP地址与物理地址硬件的映射,以及将IP封装成帧.基于不同硬件类型的网络接口,网络访问层定义了和物理介质的连接.当然我这里说得不够完善,TCP/IP协议本来就是一门学问,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很复杂的流程,但我相信每位学习软件开发的同学都有必要去仔细了解一番。下面我着重讲解一下TCP协议和UDP协议的区别。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也就是说,在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一个TCP连接必须要经过三次“对话”才能建立起来,其中的过程非常复杂,只简单的描述下这三次对话的简单过程: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数据包:“我想给你发数据,可以吗?”,这是第一次对话;主机B向主机A发送同意连接和要求同步(同步就是两台主机一个在发送,一个在接收,协调工作)的数据包:“可以,你什么时候发?”,这是第二次对话;主机A再发出一个数据包确认主机B的要求同步:“我现在就发,你接着吧!”,这是第三次对话。三次“对话”的目的是使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同步,经过三次“对话”之后,主机A才向主机B正式发送数据。TCP三次握手过程1 主机A通过向主机B 发送一个含有同步序列号的标志位的数据段给主机B ,向主机B 请求建立连接,通过这个数据段,主机A告诉主机B 两件事:我想要和你通信;你可以用哪个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2 主机B 收到主机A的请求后,用一个带有确认应答(ACK)和同步序列号(SYN)标志位的数据段响应主机A,也告诉主机A两件事:我已经收到你的请求了,你可以传输数据了;你要用哪佧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3 主机A收到这个数据段后,再发送一个确认应答,确认已收到主机B 的数据段:"我已收到回复,我现在要开始传输实际数据了这样3次握手就完成了,主机A和主机B 就可以传输数据了.3次握手的特点没有应用层的数据SYN这个标志位只有在TCP建产连接时才会被置1握手完成后SYN标志位被置0TCP建立连接要进行3次握手,而断开连接要进行4次1 当主机A完成数据传输后,将控制位FIN置1,提出停止TCP连接的请求2主机B收到FIN后对其作出响应,确认这一方向上的TCP连接将关闭,将ACK置13 由B 端再提出反方向的关闭请求,将FIN置14 主机A对主机B的请求进行确认,将ACK置1,双方向的关闭结束.由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断开可以看出,TCP使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使发送数据端和接收端在数据正式传输前就有了交互,为数据正式传输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名词解释ACKTCP报头的控制位之一,对数据进行确认.确认由目的端发出,用它来告诉发送端这个序列号之前的数据段都收到了.比如,确认号为X,则表示前X-1个数据段都收到了,只有当ACK=1时,确认号才有效,当ACK=0时,确认号无效,这时会要求重传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SYN同步序列号,TCP建立连接时将这个位置1FIN发送端完成发送任务位,当TCP完成数据传输需要断开时,提出断开连接的一方将这位置1TCP的包头结构:源端口 16位目标端口 16位序列号 32位回应序号 32位TCP头长度 4位reserved 6位控制代码 6位窗口大小 16位偏移量 16位校验和 16位选项32位(可选)这样我们得出了TCP包头的最小长度,为20字节。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1) UDP是一个非连接的协议,传输数据之前源端和终端不建立连接,当它想传送时就简单地去抓取来自应用程序的数据,并尽可能快地把它扔到网络上。在发送端,UDP传送数据的速度仅仅是受应用程序生成数据的速度、计算机的能力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在接收端,UDP把每个消息段放在队列中,应用程序每次从队列中读一个消息段。(2) 由于传输数据不建立连接,因此也就不需要维护连接状态,包括收发状态等,因此一台服务机可同时向多个客户机传输相同的消息。(3) UDP信息包的标题很短,只有8个字节,相对于TCP的20个字节信息包的额外开销很小。(4) 吞吐量不受拥挤控制算法的调节,只受应用软件生成数据的速率、传输带宽、源端和终端主机性能的限制。(5)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因此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链接状态表(这里面有许多参数)。(6)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给IP层。既不拆分,也不合并,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需要选择合适的报文大小。我们经常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TCP/IP通信是否正常,其实“ping”命令的原理就是向对方主机发送UDP数据包,然后对方主机确认收到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是否到达的消息及时反馈回来,那么网络就是通的。UDP的包头结构:源端口 16位目的端口 16位长度 16位校验和 16位小结TCP与UDP的区别:1.基于连接与无连接;2.对系统资源的要求(TCP较多,UDP少);3.UDP程序结构较简单;4.流模式与数据报模式 ; 5.TCP保证数据正确性,UDP可能丢包,TCP保证数据顺序,UDP不保证。
TCP的可靠体现在TCP在传递数据之前,会有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而且在数据传递时,有确认、窗口、重传、拥塞控制机制,在数据传完后,还会断开连接用来节约系统资源。TCP的缺点:慢,效率低,占用系统资源高,易被攻击 TCP在传递数据之前,要先建
TCP是可靠传输,UDP是不可靠传输 TCP是面向连接的,UDP是无连接的 TCP被广泛应用在文件传输、远程连接等需要数据被可靠传输的领域;UDP比TCP相对简单且容易管理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