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连接包括哪三个过程
TCP连接包括以下三个过程:1、LISTEN:侦听来自远方的TCP端口的连接请求。2、SYN-SENT:再发送连接请求后等待匹配的连接请求。3、SYN-RECEIVED:再收到和发送。扩展资料:在TCP/IP中,TCP协议通过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从而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后,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syn包(syn=j),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第二次握手:当服务器收到syn包时,必须确认客户端的syn(ack=j+1)并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第三次握手:SYN+ACK包,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发来的确认包ACK(ACK=k+1),来发送这个包来发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入建立状态,完成三路握手。
TCP连接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1. LISTEN:侦听来自远方的TCP端口的连接请求2. SYN-SENT:再发送连接请求后等待匹配的连接请求 3. SYN-RECEIVED:再收到和发送
1. LISTEN:侦听来自远方的TCP端口的连接请求 2. SYN-SENT:再发送连接请求后等待匹配的连接请求 3. SYN-RECEIVED:再收到和发送

分析tcp协议原理
原理四个主要方面:一、tcp协议之连接建立、断开二、tcp协议之超时重传三、tcp协议之窗口管理四、tcp协议之拥塞控制TCP是一种面向有连接的协议,也就是说必须确认对方存在时才能发送数据而TCP通过检验和、序列号、确认应答、重发控制、连接管理、窗口控制等机制来实现可靠传输。1. 目的:TCP三次握手是客户端和服务器总共发三个数据包,通过三个数据包来确认主动发送能力和被动接收能力是否正常。2. 实质:通过指定的四元组(源地址、源端口、目标地址、目标端口)来建立TCP连接,同步双方各自发送序列号seq和确认号ACK,同时也会交换窗口大小信息三次握手过程的实现方式就是交换序列号seq。随便在网上找个地址,如果通过域名想看ip地址,可以ping下看连接。① 192.168.3.7发送[SYN]报文段至222.169.228.146,告知序列号x为0。② 222.169.228.146发送[SYN,ACK]报文段至192.168.3.7,告知序列号y为0,确认号ACK为x+1=1。③192.168.3.7发送[ACK]报文段至222.169.228.146,告知确认号ACK为y+1=1。报文段中的其他参数:MSS=1460:允许从对方接收到的最大报文段,图中为1460字节(指承载的数据,不包含报文段的头部)。win=8192:滑动窗口的大小为8192字节。SACK_PERM=1:开启选择确认。为什么会使用SACK:tcp确认方式不是一段报文段一确认,而是采用累积确认方式。服务器接收到的报文段无序所以序列号也是不连续,服务器的接收队列会出现空洞情况。为了解决空洞,提前了解当前空洞,应对丢失遗漏,采取重传。提前了解方式就是通过SACK选项信息,SACK信息包含接收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块的序列号范围。而SACK_PERM字段为1表明,选择开启了SACK功能。网络层可能会出现丢失、重复、乱序的问题,tcp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的,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tcp协议会重传它认为的已经丢失的包。重传两种机制:一种基于时间重传,一种基于确认报文段提供的信息重传。RTT:数据完全发送完(完成最后一个比特推送到数据链路上)到收到确认信号的时间(往返时间)。RTO:重传超时时间(tcp发送数据时设置一个计时器,当计时器超时没有收到数据确认信息,引发超时而重传,判断的标准就是RTO)。思考:发送序列号为1、2、3、4这4个报文段,但是出现了序列号2报文段丢失,怎么办?发送端接收到seq1的确认报文(ACK=2)后,等待seq=2的确认报文。接收端当收到序列号为3的报文(2已丢失),发送ack为4的确认报文,发送端正等待ack为2的确认报文,面对跳跃的报文,那么发送端会一直等待,直到超出指定时间,重传报文2。为什么不跳跃确认呢?tcp是累积确认方式,如果确认报文3,那么意味着报文1和报文2都已经成功接收。超时处理方式:思考:上面计时器是以时间为标准重传,那么可以通过确认报文的次数来决定重传。发送端接收到seq1的确认报文(ACK=2)后,等待seq=2的确认报文。接收端收到报文3、4、5,但是没收到报文2,那么接收端发送三个ACK为2的确认报文,发送端收到这个三个确认报文,重传报文2。思考:如果快速重传中丢失包的地方很多(报文2,报文,7,报文9,报文30,报文300....),那么需要从头到尾都重传,这很蛋疼?思考:SACK重传对于接收到重复数据段怎样运作没有明确规定,通过DSACK重传可以让发送方知道哪些数据被重复接收了,而且明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发送端没有收到100-199的ACK包,超过指定时间,重传报文。接收端都已经收到200-299的发送报文了,又来100-199是重复报文。再向发送端发送一个ACK报文,设置SACK 100-199,告知发送端,已经收到了100-199包,只是回应ACK包丢失。发送端发送包100-199,由于网络延迟,一直没有达到接收端。接收端连续发送三个ACK 200确认报文,触发快速重传,发送端收到了ACK 500的确认报文,表明之前的报文都已经交付成功。接收端又收到了延迟的报文100-199,再次向发送端发送一个SACK 100-199的ACK 500报文。发送端发现这是重复报文,判断为网络延迟造成的。计时器重传:根据超时,重传。快速重传:根据接收三次相同ACK报文,重传。选择确认重传:根据接收端提供的SACK信息,重传。DSACK重传:根据重复报文,明确丢失ACK报文还是网络延迟。Category1:已发送且已确认(已经收到ACK报文的数据)。Category2: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Category3:即将发送。Category4:窗口移动前都不能发送。可用窗口:46-51字节。发送窗口:32-51字节。RCV.NXT:左边界RCV.WND:接收窗口RCV.NXT+RCV.WND:右边界接收端接收到序列号小于左边界,那么被认为重复数据而被丢弃。接收端接收到序列号大于右边界,那么被认为超出处理范围,丢弃。注意:tcp协议为累积ACK结构,只有当达到数据序列号等于左边界时,数据才不会被丢弃。如果窗口更新ACK丢失,对于发送端,窗口左边界右移,已发送数据得到ACK确认之后,左右边界距离减小,发送端窗口会减小,当左右边界相等时,称为零窗口。零窗口之后:接收端发送窗口更新能会发生窗口更新ACK丢失。<>解释:TCP是通过接收端的通告窗口来实现流量控制的,通告窗口指示了接收端可接收的数据量。当窗口值变为0时,可以有效阻止发送端继续发送,直到窗口大小恢复为非零值。当接收端重新获得可用空间时,会给发送端传输一个窗口更新告知其可继续发送数据。这样的窗口更新通常都不包含数据(纯ACK),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的窗口更新ACK可能丢失。结果双方处于等待状态,发生死锁。解决方案:发送端会采用一个持续计时器间歇性地查询接收端,看其窗口是否已增长。触发窗口探测,强制要求接收端返回ACK。发送几次探测,窗口大小还是0,那么断开连接。出现SWS的情况:① 接收端通告窗口太小。② 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太小。解决方案:① 针对接收端:不应通告小窗口值[RFC1122]描述:在窗口可增至一个全长的报文段(接收端MSS)或者接收端缓存空间的一半(取两者中较小值)之前,不能通告比当前窗口更大的窗口值。标准:min(MSS , 缓存空间/2)。② 针对发送端:不应发送小的报文至少满足以下其一:(1)可以发送MSS字节的报文。window size >= MSS或者 数据大小>=MSS(2)数据段长度>=接收端通告过的最大窗口值的一半,才可以发送。收到之前发送的数据的ack回包,再发送数据,否则一直攒数据。(3) -1 没有未经确认的在传数据或者-2 连接禁用Nagle算法。tcp基于ACK数据包中的通告窗口大小字段实现了流量控制。当网络大规模通信负载而瘫痪,默认网络进入拥塞状态,减缓tcp的传输。发送方和接收方被要求承担超负荷的通信任务时,采取降低发送速率或者最终丢弃部分数据的方法。反映网络传输能力的变量称为拥塞窗口(cwnd)。通告窗口(awnd)。发送窗口swnd=min(cwnd,awnd)目的:tcp在用拥塞避免算法探寻更多可用带宽之前得到cwnd值,帮助tcp建立ACK时钟。[RFC5681] :在传输初始阶段,由于未知网络传输能力,需要缓慢探测可用传输资源,防止短时间内大量数据注入导致拥塞。慢启动算法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在数据传输之初或者重传计时器检测到丢包后,需要执行慢启动。拥塞窗口值:每收到一个ACK值,cwnd扩充一倍。所以假设没有丢包且每个数据包都有相应ACK值,在k轮后swnd=,成指数增长。SMSS是发送方的最大段大小。慢启动阶段,cwnd会指数增长,很快,帮助确立一个慢启动阙值(ssthresh)。有了阙值,tcp会进入拥塞避免阶段,cwnd每次增长值近似于成功传输的数据段大小,成线性增长。实现公式:cwnd+=SMSS*SMSS/cwnd刚建立连接使用慢启动算法,初始窗口为4,收到一次ACK后,cwnd变为8,再收到一次ACK后,cwnd变为16,依次继续,32、64,达到阙值ssthresh为64。开始使用拥塞避免算法,设置ssthresh为ssthresh/2,值为32。重新从初始窗口4,线性递增到ssthresh=32。当cwnd < ssthresh时,使用慢启动算法当cwnd > ssthresh时,使用拥塞避免算法应用快速恢复算法时机:启动快速重传且正常未失序ACK段达到之前。启动快速恢复算法。实现过程:① 将ssthresh设置为1/2 cwnd,将cwnd设置为ssthresh+3*SMSS。② 每接收一个重复ACK,cwnd值暂时增加1 SMSS。③当接收到新数据ACK后,将cwnd设置为ssthresh。参考:<>

简述TCP协议建立连接的过程
1,TCP使用三次握手 (three-wayhandshake)协议来建立连接,这三次握手为:请求端(通常称为客户)发送一个SYN报文段(SYN为1)指明客户打算连接的服务器的端口,以及初始顺序号(ISN)。服务器发回包含服务器的初始顺序号的SYN报文段(SYN为1)作为应答。同时,将确认号设置为客户的ISN加1以对客户的SYN报文段进行确认(ACK也为1)。客户必须将确认号设置为服务器的ISN加1以对服务器的SYN报文段进行确认(ACK为1),该报文通知目的主机双方已完成连接建立。发送第一个SYN的一端将执行主动打开(activeopen),接收这个SYN并发回下一个SYN的另一端执行被动打开(passiveopen)。另外,TCP的握手协议被精心设计为可以处理同时打开(simultaneousopen),对于同时打开它仅建立一条连接而不是两条连接。因此,连接可以由任一方或双方发起,一旦连接建立,数据就可以双向对等地流动,而没有所谓的主从关系。2,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然后TCP把数据流分割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之后TCP把结果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TCP为了保证不发生丢包,就给每个字节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 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TCP用一个校验和函数来检验数据是否有错误;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要计算校验和。

简述TCP的三次握手过程。
TCP握手协议 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SYN: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简版:首先A向B发SYN(同步请求),然后B回复SYN+ACK(同步请求应答),最后A回复ACK确认,这样TCP的一次连接(三次握手)的过程就建立了。三次握手我们先明确两个定义:1,client为数据发送方2,server为数据接收方好,下面进行三次握手的总结:1,client想要向server发送数据,请求连接。这时client向服务器发送一个数据包,其中同步位(SYN)被置为1,表明client申请TCP连接,序号为j。2,当server接收到了来自client的数据包时,解析发现同步位为1,便知道client是想要简历TCP连接,于是将当前client的IP、端口之类的加入未连接队列中,并向client回复接受连接请求,想client发送数据包,其中同步位为1,并附带确认位ACK=j+1,表明server已经准备好分配资源了,并向client发起连接请求,请求client为建立TCP连接而分配资源。 3,client向server回复一个ACK,并分配资源建立连接。server收到这个确认时也分配资源进行连接的建立。
A与B建立TCP连接时:首先A向B发SYN(同步请求),然后B回复SYN+ACK(同步请求应答),最后A回复ACK确认,这样TCP的一次连接(三次握手)的过程就建立了!

Tcp协议是如何工作的?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基于连接的协议,也就是说,在正式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一个TCP连接必须要经过三次“对话”才能建立起来,其中的过程非常复杂,我们这里只做简单、形象的介绍,你只要做到能够理解这个过程即可。我们来看看这三次对话的简单过程: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数据包:“我想给你发数据,可以吗?”,这是第一次对话;主机B向主机A发送同意连接和要求同步(同步就是两台主机一个在发送,一个在接收,协调工作)的数据包:“可以,你什么时候发?”,这是第二次对话;主机A再发出一个数据包确认主机B的要求同步:“我现在就发,你接着吧!”,这是第三次对话。三次“对话”的目的是使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同步,经过三次“对话”之后,主机A才向主机B正式发送数据。 相对于UDP 面向非连接的UDP协议 “面向非连接”就是在正式通信前不必与对方先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状态就直接发送。这与现在风行的手机短信非常相似:你在发短信的时候,只需要输入对方手机号就OK了。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与TCP相对应的协议。它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它不与对方建立连接,而是直接就把数据包发送过去 满意请采纳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