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为什么要三次握手,而不能二次握手
tcp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网络中存在延迟的重复分组”的问题。 “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的产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client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个网络结点长时间的滞留了,以致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server。本来这是一个早已失效的报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就误认为是client再次发出的一个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client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 假设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server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由于现在client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server的确认,也不会向server发送ack包。

TCP为什么是三次握手,为什么不是两次或者四次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双方都有收发数据的能力。 第一次: A->B,证明A有发消息的能力。第二次: ->B && B->A,证明B有收消息,并且有发消息的能力。第三次: A->B,证明A有收消息的能力。 二次握手达不到目的,四次多余。

TCP 为什么是三次握手,而不是两次或四次
两次太少,如果第一次握手时丢包了,那么如何判断网络是否通畅?因为两次丢包的意思是,对方确认并回复,如果没有收到回复,己方如何认为,他丢包了还是我丢包了?那就重传吧,如果并没有对方这个人,那么可能无限重传下去,浪费网络资源。三次的话,因为对方也需要收到回复,那么如果是己方丢第一个包,那么接下来几次重传没有收到任何回复,那么认为网络不好停止就可以了,如果网络通畅,对方一定会收到其中某一个请求,那么进行回应,如果此时不对其进行回应,也就是只握手两次,目标主机无法得知此包是否到达,也就不知道是否要进行重传,如果此包丢了,那就不会去重传,己方只能认为没有目标主机,连接失败。那如果是三次,在第二次握手时丢包了,对方没有收到确认,就会重传,重传之后,己方一定会收到某一个包。这样双方都知道对方的确实存在,对于第三次的握手只需要在后续数据传输中捎带确认就可以了。所以第四次握手是不需要的,有了第四次那就有第五次第六次.......,这样是没有意义的,只需要确认对方确实存在就可以了,后续数据传输就能捎带确认了

tcp为什么要三次握手,而不能二次握手
客户进程首先创建tcb然后找服务器发出请求报文,服务器接到客户的请求报文如果同意连接就向客户发送确定,客户收到服务器的确认还要向服务器再次确认。 这就是三次握手。

TCP建立连接的过程为什么不是两次握手
1.采用两次握手,那么若Client向Server发起的包A1如果在传输链路上遇到的故障,导致传输到Server的时间相当滞后,在这个时间段由于Client没有收到Server的对于包A1的确认,那么就会重传一个包A2,假设服务器正常收到了A2的包,然后返回确认B2包。由于没有第三次握手,这个时候Client和Server已经建立连接了。再假设A1包随后在链路中传到了Server,这个时候Server又会返回B1包确认,但是由于Client已经清除了A1包,所以Client会丢弃掉这个确认包,但是Server会保持这个相当于“僵尸”的连接。 所以采用两次握手,有可能会浪费Server的网络资源。形象解释:1,客户发一个暧昧的消息,给服务员2,服务员收到,看了消息,很高兴,马上回信(此时客户还不知道服务收到)3,客户特别高兴收到服务员关系确认的消息,(但是服务员还不知道客户收到了,如果没收到得重发,理论上来说,直到海枯石烂=-=)4,服务员终于收到了客户关系确认的消息,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5,于是客户跟服务员真正建立了 一条可靠的通道,毕竟两人都知道那是行得通的。。。所以至少得三次才能确认关系不用三次的话,server不能确定client是否收到自己的消息如果没有收到,可能client根本没收到,或者client响应了,但server没收到如果你用过对讲机你就会明白:C ->S: 你能听到吗?S->C: 听到。你能听到我吗? C->S:听到。
为什么不是两次 我们先来将三次握手这个过程捋一遍。(S-服务端,C-客户端)第一次握手后,S可以确认自己收报文与C发报文的功能都正常,而C呢,它什么都不能确认。第二次握手后,C可以确认自己的收发报文与S的收发报文功能都正常,也就是认为连接已建立。那么第三次呢,S也可以确认双方能够正常通信。假想一下,如果我们去掉了第三次呢?因为我们不进行第三次握手,所以在S对C的请求进行回应(第二次握手)后,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连接已建立,而如果C并没有收到S的回应呢?此时,C仍认为连接未建立,S会对已建立的连接保存必要的资源,如果大量的这种情况,S会崩溃。 因此第三次握手是必要的。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