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怎么保证网络可靠传输(TCP怎么保证可靠传输)

      最后更新:2022-11-13 20:31:30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tcp传输可靠性如何保证

      1、检验和 TCP检验和的计算与UDP一样,在计算时要加上12byte的伪首部,检验范围包括TCP首部及数据部分,但是UDP的检验和字段为可选的,而TCP中是必须有的。2、序列号TCP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这就是序列号。序列号的作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确认应答处理、重发控制以及重复控制等功能都可以通过序列号来实现。TCP在发送数据时,并不是按顺序发送的,发送出去的数据包也不能保证按序到达(网络的不确定性)。接收端接收到数据之后,按序号排序,如果中间某个数据报丢失了,之后的数据报还是会被接收,但是不会对发送端返回之后的确认,而是会重复发送对丢失出之前的数据确认,保证发送端会对丢失的数据段进行重发。保证数据的按序组装TCP规定,在确认报文里,若确认号=N,意思是告诉发送者,到序号N-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经正确的收到,下次你从N开始发送建立连接时,双方发送的SYN报文和ACK报文段都是不携带数据的,但是会消耗一个序号,这个序号通常是随机值TCP规定,首部中序号字段的值是本报文段发送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3、确认应答机制(ACK)TCP通过确认应答机制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在TCP的首部中有一个标志位——ACK,此标志位表示确认号是否有效。接收方对于按序到达的数据会进行确认,当标志位ACK=1时确认首部的确认字段有效。进行确认时,确认字段值表示这个值之前的数据都已经按序到达了。而发送方如果收到了已发送的数据的确认报文,则继续传输下一部分数据;而如果等待了一定时间还没有收到确认报文就会启动重传机制。正常情况下的应答机制:4、超时重传机制当报文发出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未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发送方就会进行重传(通常是在发出报文段后设定一个定时器,到点了还没有收到应答则进行重传),其基本过程如下:当然,未收到确认不一定就是发送的数据包丢了,还可能是确认的ACK丢了:当接收方接收到重复的数据时就将其丢掉,重新发送ACK。而要识别出重复的数据,就要用到前面提到的序列号了,利用序列号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去重的效果。重传时间的确定:报文段发出到收到应答中间有一个报文段的往返时间RTT,显然超时重传时间RTO会略大于这个RTT,TCP会根据网络情况动态的计算RTT,即RTO是不断变化的。在Linux中,超时以500ms为单位进行控制,每次判定超时重发的超时时间都是500ms的整数倍。其规律为:如果重发一次仍得不到应答,就等待2500ms后再进行重传,如果仍然得不到应答就等待4500ms后重传,依次类推,以指数形式递增,重传次数累计到一定次数后,TCP认为网络或对端主机出现异常,就会强行关闭连接。超时重传的过程:放置片段到重传队列中,启动计时器:TCP在发送包含数据的片段后,片段都会被复制一份并放在重传队列中,然后启动计时器。确认处理:如果在计时器超时之前收到确认信息,就把该片段从重传队列中移除超时重传:如果在计时器超时之前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则相应片段被重新发送给对方,即重传机制,但是TCP也不能保证重传报文的可靠性,所以该报文依然会处于重传队列中,并重新计时,如果还是超时,则重复这一动作,而且超时时间会设置的较之前长,但是TCP只会重传一定数量的次数,因此当超过这个次数时,TCP会检查故障并断开连接这个等待的时间被称为RTO,RTO也是根据RTT(传输往返时间)来确定的,也和当时网络的状态有关系,需要通过具体算法实现,不是确定值如果超时时间设置的太长,会影响整体的重传效率如果超时时间设置的太短,会频繁发送很多重复的包去重:当主机B的确认报文丢失时,主机A没有收到相应的确认报文,就会重传,主机B会收到重复的报文,TCP会根据报文中的序列号来移除重复收到的报文。5、连接管理机制连接管理机制即TCP建立连接时的三次握手和断开连接时的四次挥手。 首先三次握手:
      tcp传输可靠性如何保证

      tcp协议如何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首先需要有一个比较严谨的数据传输通道吧,这样子才不容易发生泄露。
      三次握手,超时重发,还有按照网络来调整传输的数据大小来保证的,
      tcp协议如何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tcp如何采用滑动窗口实现可靠传输

      tcp采用滑动窗口实现可靠传输方法如下:TCP传输字节文件时,在传输方有一个窗口缓冲区(窗口区),该大小由接收方返回的接收缓冲区大小决定,若产生拥塞,发送方的窗口大小可能会有所调整。1、窗口区外的字节数据要么被传输成功,并收到了ACK确认,要么是不能传输的部分。2、窗口区内的字节数据要么传输了,但未收到ACK确认,要么可传输,但还未传输。 3、正常情况下,传输方连续传输窗口内的字节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方返回ACK+期望收到的下一个序号,传输方收到ACK确认后将窗口的前沿和后沿向前移动。
      tcp如何采用滑动窗口实现可靠传输

      tcp/ip协议如何实现可靠传输

      1、建立连接:简单来说每个tcp/ip连接都是在三次握手基础上建立连接,并且实时检查连接状态。数据的传输具规范性。 2、超时重传:是TCP协议保证数据可靠性的另一个重要机制,其原理是在发送某一个数据以后就开启一个计时器,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没有得到发送的数据报的ACK报文,那么就重新发送数据,直到发送成功为止。
      1.通过三次握手 2.设置了窗口 使它的传输有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实现的可靠传输 3.它是面向连接的协议不像udp
      tcp/ip协议如何实现可靠传输

      TCP 可靠传输的实现(二)TCP的重传机制

      TCP使用可靠的传输协议,即意味着必须按序、无差错的传送数据到目的端,那么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发送的包丢失了该怎么办?TCP的重传机制就是:如果发送方认为发生了丢包现象就重发这些数据包。显然,我们需要一个方法去 猜测是否发生了丢包 。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接收方每接收到一个包就向发送者返回一个ACK,表示自己已经收到了这段数据,反过来,如果发送方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ACK,就知道 很可能是数据包丢失 了,紧接着就重发该数据包,直到收到ACK为止。 为什么是 猜测 呢? 因为即使是超时了,这个数据包也可能并没有丢,它只是绕了段远程,来的很晚而已。毕竟TCP协议是位于传输层的协议,不可能明确知道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发生了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超时重传机制,因为接收方会自动忽略收到的重复的包。下面我们具体讲一讲TCP的重传机制:这种机制下,每个数据包都有相应的计时器,当超过指定的时间后,没有收到对方的 ACK 确认应答报文就会重发该数据包。超时时间应该设置为多少我们先来了解一下RTT (Round-Trip Time 往返时延)而超时时间是以RTO(Retransmission Timeout 超时重传时间) 表示。超时时间不宜设置的过长或过短,否则:综上可知,RTO设置的值应该略大于RTT的值。RTO值的计算:https://blog.csdn.net/JXH_123/article/details/27345151值得注意的是:每触发一次超时重传,都 会将下一次超时时间间隔设为先前值的两倍 。遇到超时说明网络环境差,不宜频繁发送。Wireshark 抓包显示:超时重传存在的问题是:当一个报文段丢失时,会等待一定的超时时间后才重传,增加了端到端的时延;当一个报文段丢失时,在其等待超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后的报文段已经被接收端接收但却迟迟得不到确认,发送端就也以为丢失了,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重传,既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例如: 数据包5丢失,数据包6、7、8、9都已到达接收方,这个时候客户端只能等服务端发送ACK,因此对于客户端来说,它完全不知道丢了几个包,可能就悲观的认为:5后面的数据包都丢了,就重传这5个数据包,这就比较浪费了)。刚刚提到过,基于计时器的重传往往要等待很长时间,而快速重传使用了很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快速重传(Fast Retransmit)机制 不以时间为驱动,而是以数据为驱动重传。由于TCP采用的是累计确认机制,当接收端收到比期望序号大的报文段时,便会重复发送最近一次确认的报文段的确认号,即冗余 ACK (Duplicate ACK)。这样,如果在超时重传定时器溢出之前,接收到连续的三个重复冗余 ACK (第一个ACK是正常的,后三个是冗余的),发送端便知晓哪个报文段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于是重发该报文段,而不需要等待超时重传定时器溢出,大大提高了效率。Wireshark 抓包显示:但是,快速重传仍然没有解决第二个问题:到底该重传多少个包?改进的方法就是 SACK (Selective Acknowledgment),简单来说就是在快速重传的基础上,返回最近收到的报文段的序列号范围,这样客户端就知道,哪些数据包已经到达服务器了。看下例子:存在 SACK 选项时当500-599报文到达,接收方发送  ACK 200  ,SACK [500,600)当600-699报文到达,接收方发送  ACK 200  ,SACK [500,700)当700-799报文到达当800-899报文到达当900-999报文到达,接收方累积确认发送  ACK 200  ,SACK [500,1000)连续收到3个重复ACK,发送方经检查发现200-499的数据丢失了,执行快速重传,待接收方接收到200-499的数据,并返回 ACK 1000时,发送方的所有数据均已确认完毕,移动滑动窗口到1000位置处。使用 SACK可以告知发送方 收到了哪些数据,发送方收到这些消息后就会知道哪些数据丢失,然后立即重传丢失的部分。需要注意的是: 只有收到失序的分组时才可能会发送SACK 。SACK 包括了两个TCP选项,一个选项用于标识是否支持 SACK(SACK_Permitted),在TCP建立连接时发送;另一种选项则包含了具体的 SACK信息。(1)SACK_Permitted 选项该选项只允许在TCP连接建立时,有 SYN标志的包中设置,在连接建立阶段,主动发起连接的一方在它的SYN中指定选项。只有在它从另一方的SYN中收到了这个选项之后,SACK机制才会被使能。(2)SACK 信息选项SACK 选项参数告诉对方 已经接收到 并缓存的不连续的数据块,发送方可据此信息检查究竟是哪个块丢失,从而发送相应的数据块。Left Edge:本区块的第一个序号。 Right Edge:本区块的最后序号的下一个序号。[Left Edge, Right Edge)区间的ACK 序号表示本次确认收到的序号。问题1:SACK选项最多能包含多少个需重传的块?由于TCP首部的最大长度为 60 byte,而固定首部占用了 20 byte,对于SACK选项本身占用了2 byte,所以剩下 60-20-2=38 byte。而每个块(包括开始和结束)占用 8 byte,所以最多可标识的块数为 38/8 = 4块,所以 SACK 最多可以包括4个需重传的块。同时由于SACK有些时候会和时间戳(占10字节)一起用,因此,此种情况下最多只有3个SACK。问题2:SACK选项的使用规则是怎么样的?SACK 的发送方,即 报文的接收端第一个块需要指出是哪一个到达的报文触发的 SACK尽可能多的把所有的块填满SACK 要报告最近接收的不连续的数据块SACK 的接收端,即 报文的发送端:数据没有被确认前,都会保持在滑动窗口内每个数据包都有一个 SACKed 的标志,对于已经标示的报文,再次接收到时会忽略如果SACK丢失,超时重传之后,重置所有数据包SACKed 标志DSACK是在SACK的基础上做了一些 扩展 ,主要用于对收到的 重复报文 进行了处理。它的主要作用是:告诉发送方有哪些数据被重复接收了。DSACK同样使用了与SACK一样的报文格式,唯一区别在于: 第一个连续的block指定的是触发DSACK的重复报文的序号空间。如果第一个段的范围被ACK范围所覆盖,那么就是DSACK。或者,第一个段的范围被SACK的第二个段覆盖,那么就是DSACK。引入DSACK的好处有:1)可以让发送方知道,是发出去的包丢了,还是回来的ACK包丢了;2)是不是自己的 timeout 设置太小了,导致重传;3)网络上出现了先发的包后到的情况(又称数据包失序);4)网络上是不是把我的数据包给复制了;总之,DSACK的目的是帮助发送方判断,是否发生了包失序、ACK丢失、包重复或伪重传,让TCP可以更好的做网络流量控制。 超时重传机制能解决数据包丢失的问题,但是超时重传机制存在等待时间太长,浪费时间在等待上,降低了传输效率和无法知道需要重传哪些数据包的问题。 快速重传能解决超时重传的等待时间太长的问题,但是对于究竟该重传哪些包的问题仍然不能有效解决。SACK能需要重传哪些数据包的问题,它可以知道哪些包是被确认接收的,客户端能据此判断需要重传的包。DSACK则是作为SACK的一个辅助措施,可以用来判断网络究竟是出现了什么情况,据此做好网络流量控制。
      TCP 可靠传输的实现(二)TCP的重传机制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5225.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