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的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是什么?与OSI/RM参考模型有哪些不同
局域网主要涉及OSI/RM参考模型的低两层,即主要涉及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内容。因此局域网的协议多为链路层协议,即802协议族。。

在IEEE802局域网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可划分为哪两个子层?各自的功效是什么?
数据链路层可划分为逻辑链路控制(LLC)协议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数据链路层主要有两个功能 :帧编码和误差纠正控制。帧编码意味着定义一个包含信息频率、位同步、源地址、目标地址以及其他控制信息的数据包。1、逻辑链路控制(LLC)是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的上层部分,IEEE 802.2中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协议。2、媒体接入控制(MAC)。 是解决当局域网中共用信道的使用产生竞争时,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权问题。扩展资料: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是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介质访问控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逻辑链路控制
逻辑链路控制LLC:逻辑链路控制简称LLC,安负责识别网络层协议,然后对它们进行封闭。LLC报头告诉数据链路层一旦帧被接收到时,应当对数据包做何处理。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主机接收到帧并查看其LLC报头,以找到数据包的目的地,比如说,在网络层的IP协议。LLC子层也可以提供流量控制并控制比特流的排序。 媒体介入控制MAC:内容主要有数据封装和介质访问管理两个方面。数据封装(发送和接收数据封装)包括成帧(帧定界和帧同步)、编址(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处理)和差错检测(物理媒体传输差错的检测)等; 媒体访问管理包括媒体分配和竞争处理。

简述leee802标准所描述的局域网参考模型与osl参考模型的关系
IEEE802是局域网协议,只定义数据链路层标准,OSI是开发系统模型,可作为所有网络协议的参考,包括IEEE802。
三国时期三股最强的政治势力曹操、孙权、刘备之间错综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斗争,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以及他们的英勇行为和高强战略。

2019-05-11 局域网
局域网有多种类型,如果按照网络转接方式不同,可分为 共享式局域网 和 交换式局域网 两种。 共享式局域网是指 所有结点共享一条公共通信传输介质的局域网 技术。共享介质局域网可分为 以太网、令牌总线、令牌环、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速以太网和FDDIⅡ等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有线局域网一样,可采用共享方式。交换式局域网是指以数据链路层的帧或更小的数据单元为数据交换单位,以以太网交换机(Ethernet Switch)为核心的交换式局域网技术。交换式局域网可分为 交换以太网、ATM网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局域网 ,由于ATM网组网费用高,近年来已很少用ATM技术组建局域网,更多的是交换以太网。局域网参考模型---IEEE802参考模型是由美国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委员会制定的, 该模型对应OSI参考模型的最低两层,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同学们可能会奇怪IEEE802参考模型为什么只对应OSI参考模型的最低两层呢? 这是因为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比较简单,一般为总线型、环型、星型和树型,2个接点间只有唯一的一条链路,不需要进行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因此该模型不需要考虑网络层。至于其他高层的应用往往与具体的实现有关,通常包括在网络操作系统中,因此该模型对其余高层也没有相应的描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IEEE802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信号的编码与解码、前导的生成与去除以及比特的传输和接收。局域网种类繁多,使用的传输介质各种各样,接入方法不一,因此IEEE802参考模型将数据链路层分为 媒体访问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层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与传输介质无关,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局域网都是适合的,它完成通信链路的建立、维护和释放,为高层协议与MAC层之间提供统一的接口,进行帧发送、接收及流量控制等工作。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则与传输介质有关,它和网络的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的类型有直接关系,负责完成介质访问控制,进行合理的信道分配,实现局域网多个设备共享单一信道资源 , 以及数据帧的组装和拆装、MAC地址识别及差错检测。IEEE802参考模型包含了一系列的标准:从 I EEE802.1~I EEE802.22,提出了众多的局域网,经过多年的使用、淘汰,现在最重要的幸存者就只剩下802.3以太网、802.11无线局域网(wiFI)、802.15个域网(蓝牙)、802.16无线城域网了。以太网的故事始于1976年,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bob metcalfe与他的同事设计并实现的,它们利用一个长的粗同轴电缆连接着所有的计算机,其结构如图中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他们用Ethernet“以太网”命名了这个系统。经典以太网是10M以太网, 使用四种传输媒体----粗缆、细缆、双绞线、光纤, 分别是10base-5粗缆以太网、10base-2细缆以太网、10base-T双绞线以太网和10base-F光纤,直接通过电缆线将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之所以用电缆线,是 因为在那个时代普遍认为“有源器件不可靠,无源的电缆线才是最可靠的”。经典以太网都有电缆的最大长度限制,这个范围内的信号可以正常传播,超过这个范围信号将无法传播。为了允许建设更大的网络,可以用中继器/集线器把多条电缆连接起来。在这些电缆上,信息的发送使用曼彻斯特编码。以太网可以包含多个电缆段和多个集线器,但是不允许任意两个收发端之间的距离超过2.5千米,并且在任意两个收发端之间经过的集线器不能超过4个。经典以太网使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协议来控制网络的使用,这个协议有3个基本要点:(1)多点接入: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采用总线型拓扑结构,物理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形的。(2) 载波监听当一个站有数据有发送时,它首先侦听信道,确定当时是否有其他站正在传输数据。如果信道空闲,它就发送数据;如果信道忙,该站等待直到信道变成空闲,再发送帧。(3) 碰撞检测也就是边发送边监听。如果发生冲突,该站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然后再从头开始上述过程。这三点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随着交换机应用的广泛和高带宽的需求,诞生了IEEE802.3U快速以太网。快速以太网100BASE-T是传送100Mb/s基带信号的星型以太网。用户只要更换一个网卡,再配上一个100Mb/s的交换机就可以方便地由10Base-T升级到100BASE-T,并不需要改变网络的拓扑结构。100base-t4:使用4对3类UTP双绞线,其中三对传送数据,第四对用于检测碰撞,不支持全双工方式。100base-tx:使用两对5类UTP双绞线全双工传输,一对用于发送信号到交换机,一对用于接收交换机发来的信号,站点与集线器/交换机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00米,且站点----集线器----站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0米;100base-fx,当采用多模光纤,且站点与站点直接相连时,半双工状态间距不超过412米,全双工状态下间距不超过2000米;当采用单模光纤,全双工状态下,最大传输距离可达10000米;快速以太网标准的墨迹未干,802委员会就开始制定一项更快的快速以太网,称为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允许在1Gb/s速率下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 工作: 在半双工方式下使用CSMA/CD协议,全双工方式下不需要 。能够与10BASE-T和100BASE-T技术向后兼容,有很好的网络延展能力,易升级,易管理,目前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园区局域网主干网组网技术。同样,根据所使用电缆的不同,千兆以太网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光纤通道的千兆以太网1000base-x,另一种是基于双绞线的1000base-t。1000BASE-SX——SX表示短波长(使用850nm 激光器),使用纤芯直径为62.5μm微米和50μm微米的多模光纤时,传输距离分别为275m和550m。1000BASE-LX——LX表示长波长(使用1300nm 激光器),使用纤芯直径为62.5μm和50μm的多模光纤时,传输距离为550m。使用纤芯直径为10μm的单模光纤时,传输距离为5km。1000BASE-CX——CX表示铜线,使用2对屏蔽双绞线,传输距离为25m。1000BASE-T——使用4对5类UTP双绞线全双工工作,传送距离100m。1999底802委员会进行万兆以太网技术(10Gbps)的研究,并于2002年正式发布了光纤标准,2004年发布了屏蔽铜电缆标准,紧接着2006年发布了铜双绞线标准。万兆以太网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使用单模光纤传输距离超过40km,多模光纤为 65~300m。万兆以太网采用全双工方式,不采用CSMA/CD机制,摆脱了CSMA/CD的距离限制,现在正致力于研究“电信级以太网”,对40 Gbps和100 Gbps进行标准化工作。以太网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出现过真正有实力的竞争者,其原因在于它的简单可靠、易于维护的特性,这也是网络世界中的一个经典名言——“保持简单,否则就傻!”其实令牌是一种特殊的帧,用于控制网络结点的发送权,只有持有令牌的结点才能发送数据。也就是说,如果某个站有等待传输的帧队列,当它接收到令牌时就可以发送帧,然后再把令牌传递到下一站;而如果它没有排队的帧要传送,则它只需简单地把令牌传递下去。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发送结点在获得发送权后就将令牌删除,在环路上不会再有令牌出现,其它结点也不可能再得到令牌,这就保证了环路上某一时刻只有一个结点发送数据,因此令牌环技术不存在争用现象,它是一种典型的无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方式。20世纪90年代,一种高于当时的 以太网 (10Mbps)和 令牌网 (4或16Mbps)令牌环网——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出现了。FDDI的访问方法与令牌环网的访问方法类似,在网络通信中均采用“令牌”传递的方式,但它与标准的令牌环又有所不同。从FDDI的组成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使用双环结构,它的网络信息流由类似的两条流组成,两条流以相反的方向绕着两个互逆环流动。其中一个环叫“主环”,逆时钟发送,另一个环叫“副环”,顺时钟发送。一般情况下,网络数据信号通常只在主环上流动。如果环失败,令牌网会自动重新配置网络,数据可以沿反方向流到副环上去。这种双环结构的优点之一是冗余,一个环用于传送,另一个环用于备份,也就是说,如果出现问题,其中主环断路,副环代替。无线局域网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固定基础设施的,第二类则是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所谓“固定基础设施”是指预先建立起来的、能够覆盖一定地理范围的一批固定基站。大家经常使用的蜂窝移动电话就是利用电信公司预先建立的、覆盖全国的大量固定基站来接通用户手机拨打的电话。对于第一类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1997年IEEE制定出无线局域网的协议标准802.11系列标准,其网络的使用有两种——自组织和有架构模式。(1) 自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网络由一组相互关联的计算机组成,他们相互之间可以直接向对方发送数据,进行点对点,或点对多点之间的通信。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就是在个人工作地方把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比如我们的便携式电脑、平板电脑、便携式打印机以及蜂窝电话等等,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 自组织网络 ,不需要使用接入点AP,整个网络的范围大约在10m左右。WPAN可以是一个人使用,也可以若干人共同使用。这些电子设备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通信,就像用普通电缆连接一样。现在最常见的无线个人区域网的例子就是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蓝牙系统。(1)蓝牙系统最早使用WPAN的就是1994年爱立信公司推出的蓝牙系统,其标准是IEEE802.15.1,传输速率为720kb/s,距离范围为10米,运行在 2.4GHz频带上 。蓝牙技术是一种用于各种固定与移动的数字化硬件设备之间的低成本、近距离的无线通讯连接技术。这种连接是稳定的、无缝的,其程序写在一个9×9 mm的微型芯片上,可以方便地嵌入设备之中。同时,它很容易穿透障碍物,实现全方位的数据传输。如果设备是属于那种活动范围比较广、要求和多种设备迅速互联,如笔记本电脑、数字无绳电话、个人数字助理、手机等,采用蓝牙或无线个人局域网是十分理想的。(2) ZigBee与蓝牙相类似,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用于传感控制应用,是一种物联网无线数据终端,利用ZigBee网络为用户提供无线数据传输功能。ZigBee,这个名字来源于蜂群使用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通信方式。蜜蜂通过跳Z形的舞蹈,来通知其伙伴所发现的新食物源的位置、距离和方向等信息。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 协议 ,其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短,通常为10到80米,传输数据速率低2~250kb/s,并且成本廉价。(3)高速WPAN高速WPAN的标准是IEEE802.15.3,是专为在便携式多媒体装置之间传送数据而定制的,支持11到55Mb/s的数据率。这在个人使用的数码设备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特别方便。例如,使用高速WPAN可以不用连接线就能把PC机和在同一间屋子里的打印机、扫描仪、外接硬盘以及其他电子设备连接起来。别人使用数码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可以不用连接线就复制到你的数码摄像机的存储卡上;在会议厅里的便携式电脑可以不用连接线就通过投影仪把制作好的幻灯片投影到大屏幕上,十分的方便快捷。(2)有架构模式图中所示的这种模式的网络使用星型拓扑结构,每个客户端与一个中心接入点AP相连,该中心接入点AP(无线访问接入点(WirelessAccessPoint))又可以与其他网络相连接,如图所示通过中心接入点和一个有线网络相连接后,通过路由器连入因特网。通过中心AP所形成的局域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wifi , 在MAC层使用CSMA/CA多点接入载波监听/碰撞避免协议(与经典以太网中使用的CSMA/CD不同) 。现在,WIFI几乎成为了无线局域网WLAN的同义词。 现在许多地方,如办公室、机场、快餐店、旅馆、购物中心等都能够向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接入WIFI的服务, 这样的地点就叫做热点 ,也就是公众无线入网点。由许多热点和接入点AP连接起来的区域叫做热区。

局域网IEEE802参考模型由什么组成
按照IEEE802系统标准,局域网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由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层(LLC)组成。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