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协议传输距离,TCP/IP协议是怎样和RS/和以太网之间传输
OSI 是7层 TCP/IP 协议是 4层 OIS 包括的层 从底到上依次为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 4.传输层5.会话层 6.表示层 7.应用层TCP/IP 协议 协议包括的层 从底到上 依次为 1.网络接口层,2.互联网层 3.传输层 4.应用层楼下说的 HTTP协议是应用层的协议 怎么能跟 TCP/IP 协议无关呢还有 楼下还说了 TCP/IP协议是 传输层和网络层的协议,和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无关,这句话上表意楼下的意思是 说TCP/IP是 3层协议。呵呵,书上都写着呢,TCP/IP协议是 4层。(他指的 物理层 和 数据链路层 是 TCP/IP 里的 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包含 物里层 和数据链路层)TCP/IP 是 网络上 数据通信的一种协议,如果没有这个协议,你就在TCP/IP 网络上 什么也做不了HTTP 协议是 TCP/IP 协议里面包含的 应用层的协议而已,没有这个协议 只是 不能浏览网页而已,其他的 服务是正常的 比如 SMTP,POP3 协议,FTP等协议,这些协议都是 应用层协议PS:还有TCP/IP 协议里 有 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应用层(HTTP协议就包含在应用层里的 一个协议)各层都有 各自的 协议,在这里 就不在一一介绍,如果感兴趣,可以参考 TCP/IP 详解 卷一:协议

tcp/ip是指什么?有什么用?上哪可以设置?
什么是TCP/IP? TCP协议和IP协议指两个用在Internet上的网络协议(或数据传输的方法)。它们分别是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连网协议。这两个协议属于众多的TCP/IP 协议组中的一部分。TCP/IP协议组中的协议保证Internet上数据的传输,提供了几乎现在上网所用到的所有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电子邮件的传输 文件传输 新闻组的发布 访问万维网在TCP/IP协议组分两种协议:网络层的协议 应用层的协议网络层协议网络层协议管理离散的计算机间的数据传输。这些协议用户注意不到,是在系统表层以下工作的。比如,IP协议为用户和远程计算机提供了信息包的传输方法。它是在许多信息的基础上工作的,比如说是机器的IP地址。在机器IP地址和其它信息的基础上,IP确保信息包能正确地到达目的机器。通过这一过程,IP和其它网络层的协议共同用于数据传输。如果没有网络工具,用户就看不到在系统里工作的IP。应用层协议相反地,应用层协议用户是可以看得到的。比如,文件传输协议(FTP)用户是看得到的。用户为了传输一个文件请求一个和其它计算机的连接,连接建立后,就开始传输文件。在传输时,用户和远程计算机的交换的一部分是能看到的。请记住这句总结性的话:TCP/IP协议是指一组使得Internet上的机器相互通信比较方便的协议。TCP/IP是如何工作的?TCP/IP通过使用协议栈工作。这个栈是所有用来在两台机器间完成一个传输的所有协议的几个集合。(这也就是一个通路,数据通过它从一台机器到另一台机器。)栈分成层,与这里有关的是五个层。学习下面的图可以对层有个概念。在数据通过图示的步骤后,它就从网络中的一台机器传到另一台机器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复杂的查错系统会在起始机器和目的机器中执行。栈的每一层都能从相邻的层中接收或发送数据。每一层都与许多协议相联系。在栈的每一层,这些协议都在起作用。本章的下一部分将分析这些服务,以及它们在栈中是如何联系的。同时也分析一下它们的功能,它们提供的服务和与安全性的关系。协议简介已经知道数据是怎样使用TCP/IP协议栈来传输的了。现在仔细分析在栈中所用到的关键的协议。先从网络层的协议开始。网络层协议网络层协议是那些使传输透明化的协议。除了使用一些监视系统进程的工具外,用户是看不见这些协议的。Sniffers是能看到这些步骤的装置。这个装置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她能读取通过网络发送的每一个包。Sniffers广泛地用于隔离用户看不到的、网络性能下降的问题。sniffers能读取发生在网络层协议的任何活动。而且,正如你已经猜到的,sniffers会对安全问题造成威胁。参见 Sniffers一章。重要的网络层协议包括:地址解析协议(ARP)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ICMP)Internet协议(IP)传输控制协议(TCP)下面仅仅简单介绍一下。地址解析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的目的是将IP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这在使信息通过网络时特别重要。在一个消息(或其他数据)发送之前,被打包到IP包里,或适合于 Internet传输的信息块。这包括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在这个包离开发送计算机之前,必须要找到目标的硬件地址。这就是ARP最初用到的地方。一个ARP请求消息在网上广播。请求由一个进程接收,它回复物理地址。这个回复消息由原先的那台发送广播消息计算机接收,从而传输过程就开始了。ARP的设计包括一个缓存。为了理解缓存的概念,考虑一下:许多现代的HTML浏览器(比如Netscape或Microsoft的InternetExplorer)使用了一个缓存。缓存是磁盘的一部分,从Web网上经常访问的东西就存在里面(比如按钮,或通用的图形)。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当你返回这些主页的时候,这些东西不必再从远程计算机上装载了。从缓存中装载的速度要比较快。相似的,ARP的实现包括一个缓存。以这种方式,网络或远程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就存着了,并为接着的ARP请求作准备。这样节省了时间和网络资源。但是,正是由于缓存,就引起了安全性。对于网络安全来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安全性问题。然而,地址缓存(不仅仅是在ARP而且在其他例子中)确实会引起安全性问题。一旦这些地址保存,都会是让黑客伪造一个远程连接,它们对缓存的地址很欢迎。 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ICMP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是用来在两台计算机间传输时处理错误和控制消息的。它允许这些主机共享信息。在这一方面,ICMP是用来诊断网络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ICMP收集诊断信息的例子如下:一台主机关机一个网关堵塞和工作不正常网络中其他的失败可能最著名的ICMP实现的网络工具是ping。ping通常用来判断是否一台远程机器正开着,数据包从用户的计算机发到远程计算机。这些包通常返回用户的计算机。如果没有返回数据包到用户计算机,ping程序就产生一个表示远程计算机关机的错误消息。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是专门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它是建立在网络层协议之上的。TelnetTelnet在RFC854中有详细地描述,Telnet协议中说明:Telnet协议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相当通用的,双向的,面向八位字节的通信机制。它的最初目的是允许终端和面向终端的进程之间的交互。Telnet不仅允许用户登录到一个远程主机,它允许用户在那台计算机上执行命令。这样,Los Angeles的一个人可以Telnet到NewYork的一台机器,并在这台机器上运行程序,就跟在New York的用户一样。对于熟悉Telnet的用户来讲,他的操作与BBS的界面一样。Telnet是一个能提供建立在终端字体的访问数据库的一个应用程序。比如,多于80%的大学的图书馆的目录可以通过Telnet访问到。即使GUI应用程序被大大采用,Telnet这个建立在字符基础上的应用程序,仍相当的流行。这有许多原因。第一,Telnet允许你以很小的网络资源花费实现各种功能(如收发邮件)。实现安全的Telnet是件十分简单的事。有许多这样的程序,通用的是SecureShell。要使用Telnet,用户要指定启动Telnet客户的命令,并在后面指定目标主机的名字。在Linux中,可以这样:$telnet internic.net这个命令启动Telnet过程,连接到internic.net。这个连接可能被接受,或被拒绝,这与目标主机的配置有关。在UNIX,Telnet命令很久以前就是内置的。也就是说,Telnet已经包含在UNIX的发行版本中有十年了。但并不是所有操作系统都将Telnet作为内置的Telnet客户。文件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是从一个系统向另一个系统传递文件的标准方法。它的目标在RFC 0765中写得很清楚。FTP的目标是1)促进文件和程序的共享,2)鼓励间接和含蓄的使用远程计算机,3)使用户不必面对主机间使用的不同的文件存储系统,4)有效和可靠地传输文件。FTP,尽管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终端来使用,是设计成让别的程序使用的。约有二十年,研究者调查了相当广泛的文件传输方法。FTP经历了多次改变。1971年作了第一次定义,整个的说名参见RFC 114。FTP是怎样工作的?FTP文件传输应用在客户/服务环境。请求机器启动一个FTP客户端软件。这就给目标文件服务器发出了一个请求。典型地,这个要求被送到端口21。一个连接建立起来后,目标文件服务器必须运行一个FTP服务软件。FTPD是标准的FTP服务daemon。它的功能很简单:回复inetd收到的连接请求,并满足这些要传输文件的请求。这个daemon在许多发行版的UNIX中是个标准。FTPD等待一个连接请求。当这样的一个请求到达时,FTPD请求用户登录。用户提供它的合法的登录名和口令或匿名登录。一旦登录成功,用户可以下载文件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服务器的安全允许,用户可以上载文件。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的目的是使得邮件传输可靠和高效。SMTP是一个相当小和有效的协议。用户给SMTP服务器发个请求。一个双向的连接随后就建立了。客户发一个MAIL指令,指示它想给Internet上的某处的一个收件人发个信。如果SMTP允许这个操作,一个肯定的确认发回客户机。随后,会话开始。客户可能告知收件人的名称和IP地址,以及要发送的消息。尽管SMTP相当简单,邮件服务是无穷的安全漏洞的源泉。SMTP服务在Linux内部是内置的。其它网络操作系统也提供某些形式的SMTP。GopherGopher是一个分布式的文件获取系统。它最初是作为Campus Wide InformationSystem在Minnesota大学实现的。它的定义如下:InternetGopher协议最初是设计用来最为一个分布式文件发送系统的。文档放在许多服务器上,Gopher客户软件给客户提供一个层次项和目录,看上去象一个文件系统。事实上,Gopher的界面设计成类似一个文件系统,因为文件系统是查找文件和服务的最好模型。Gopher服务功能相当强大。能提供文本,声音,和其他媒体。主要用在文本模式,比通过用浏览器使用HTTP要来得快。毫无疑问,最流行的Gopher客户软件是为UNIX编写的。其他操作系统也有Gopher客户端软件。典型地,用户启动一个Gopher客户端软件,和一个Gopher服务器。随后,Gopher返回一个可以选择的菜单。可能包括查找菜单,预先设置的目标,或文件目录。注意,Gopher模式完全是一个客户服务器模式。用户每次登录,客户给Gopher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要求所有能得到的文档。Gopher服务器对这个信息做出反应知道用户请求一个对象。超联结传输协议HTTP由于它能让用户在网上冲浪,超联结传输协议可能是最有名的协议。HTTP是一个应用层协议,它很小也很有效,符合发布、合成和超媒体文本系统的的需要。是一个通用的,面向对象的协议,通过扩展请求命令,可以用来实现许多任务。HTTP的一个特点是数据表现的类型允许系统相对独立于数据的传输。HTTP的出现永久地改变了Internet的特点,主要是使Internet大众化。在某些程度上,他它的操作与Gopher相类似。比如,它的工作是请求/响应式的。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其他应用程序,比如Telnet仍需要用户登录(当他们登录时,便消耗系统资源)。但Gopher和HTTP协议,消除了这一现象。用户(客户)仅仅在他们请求或接受数据时消耗资源。使用通用浏览器,象Netscape Navigator或Microsoft InternetExplore,可以监视这一过程的发生。在WWW上的数据,你的浏览器会和服务器及时联系。这样,它首先获取文本,然后是图形,再后是声音,等等。在你的浏览器的状态栏的左下角。当它装载页面时,看着它几分钟。你会看到请求和服务活动的发生,通常速度很快。HTTP并不特别关注所需的是什么类型的数据。各种形式的媒体都能插进,以及远程的HTML主页。网络新闻传输协议NNTP网络新闻传输协议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协议。它提供通常作为USENET新闻组的新闻服务。NNTP定义了一个协议,使用一个可靠的建立在流的基础上的在Internet上传输新闻的分发,询问,获取和发布的一个协议。NNTP被设计成新闻被存储在一个中心的数据库,允许订阅者选择他们希望读的主题。目录,交叉引用和过期的新闻都能找到。NNTP有许多特性和简单邮件传输协议以及TCP相似。与SMTP相似,它接受一般的英语命令。和TCP相似,它是建立在流的传输和分发的基础上的。NNTP通常在端口119运行。下面详细地讲解一下以太网,IP协议和TCP协议。第二节 Etherner以太网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太网上的所有设备都连在以太总线上,它们共享同一个通信通道。以太网采用的是广播方式的通信,即所有的设备都接收每一个信息包。网络上的设备通常将接收到的所有包都传给主机界面,在这儿选择计算机要接收的信息,并将其他的过滤掉。以太网是最有效传递的意思是,硬件并不给发送者提供有关信息已收到的信息。比如,即使目标计算机碰巧关机了,送给它的包自然就丢失,但发送者并不会知道这一点。以太网的控制是分布式的。以太网的存取方式叫做带有Collision的Carrier Sense MultipeAccess。因为多台计算机可以同时使用以太网,每台机器看看是否有载波信号出现判定总线是否空闲。如果主机接口有数据要传输,它就侦听,看看是否有信号正在传输。如果没有探测到,它就开始传输。每次传输都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即传输的包有固定的大小。而且,硬件还必须在两次传输之间,观察一个最小的空闲时间,也就是说,没有一对机器可以不给其他计算机通信的机会而使用总线。冲突侦测和恢复当开始一个传输时,信号并不能同时到达网络的所有地方。传输速度实际上是光速的80%。这就有可能两个设备同时探测到网络是空闲的,并都开始传输。但当这两个电信号在网络上相遇时,它们都不再可用了。这种情况叫做冲突。以太网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很有技巧性。每台设备在它传输信号的时候都监视总线,看看它在传输的时候是否有别的信号的干扰。这种监视叫做冲突侦听。在探测到冲突后,设备就停止传输。有可能网络会因为所有的设备都忙于尝试传输数据而每次都产生冲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以太网使用一个2进制指数后退策略。发送者在第一次冲突后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如果第二次还是冲突,等待时间延长一倍。第三次则再延长一倍。通过这种策略,即使两台设备第二的等待时间会很接近,但由于后面的等待时间成指数倍增长,不就,他们就不会相互冲突了。以太网的硬件地址每台连接到以太网上的计算机都有一个唯一的48位以太网地址。以太网卡厂商都从一个机构购得一段地址,在生产时,给每个卡一个唯一的地址。通常,这个地址是固化在卡上的。这个地址又叫做物理地址。当一个数据帧到达时,硬件会对这些数据进行过滤,根据帧结构中的目的地址,将属于发送到本设备的数据传输给操作系统,忽略其他任何数据。一个是地址位全为1的时表示这个数据是给所有总线上的设备的。以太网的帧结构以太网的帧的长度是可变的,但都大于64字节,小于1518字节。在一个包交换网络中,每个以太网的帧包含一个指明目标地址的域。上图是以太网帧的格式,包含了目标和源的物理地址。为了识别目标和源,以太网帧的前面是一些前导字节,类型和数据域以及冗余校验。前导由64个0和1交替的位组成,用于接收同步。32位的CRC校验用来检测传输错误。在发送前,将数据用CRC进行运算,将结果放在CRC域。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做CRC运算后,将结果和CRC 域中的数据相比较。如果不一致,那么传输过程中有错误。帧类型域是一个16位的整数,用来指示传输的数据的类型。当一个帧到达台设备后,操作系统通过帧类型来决定使用哪个软件模块。从而允许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多个协议。第三节 Internet地址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表明自己唯一身份的地址。TCP/IP协议对这个地址做了规定。一个IP地址由一个32位的整数表示。它的一个较为聪明的地方是很好的规定了地址的范围和格式,从而使地址寻址和路由选择都很方便。一个IP地址是对一个网络和它上面的主机的地址一块编码而形成的一个唯一的地址。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主机的地址都有一个相同前缀,即IP地址分成两个部分:(netid,hostid)。其中netid代表网络地址,hostid代表这个网络上的主机地址,根据他们选择的位数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五类基本IP地址。通过地址的前3位,就能区分出地址是属于A,B或C类。其中A类地址的主机容量有16777216台主机,B类地址可以有65536台主机,C类地址可以有256台主机。将地址分成网络和主机部分,在路由寻址时非常有用,大大提高了网络的速度。路由器就是通过IP地址的netid部分来决定是否发送和将一个数据包发送到什么地方。一个设备并不只能有一个地址。比如一个连到两个物理网络上的路由器,它就有两个IP地址。所以可以将IP地址看成是一个网络连接。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32位的IP地址,可以将地址使用用小数点分开的四位整数来表示。下面举个例子:IP地址: 10000000 00001010 00000010 00011110记为: 128.10.2.30第四节 IP协议和路由IP协议IP协议定义了一种高效、不可靠和无连接的传输方式。由于传输没有得到确认,所以是不可靠的。一个包可能丢失了,或看不见了,或是延时了,或是传输顺序错了。但是传输设备并不检测这些情况,也不通知通信双方。无连接因为每个包的传递与别的包是相互独立的。同一个机器上的包可能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另一台机器,或在别的机器上时已经丢失。由于传输设备都试图以最快的速度传输,所以是最高效的。IP协议定义了通过TCP/IP网络传输的数据的格式,定义了数据进行传递的路由功能。IP数据包的格式如下:由一个头和数据部分组成。数据包的头部分包含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数据的类型等信息。数据包头格式:数据包是由软件处理的,它的内容和格式并不是由硬件所限定。比如,头4位是一个VERS,表示的是使用的IP协议的版本号。它表示发送者、接收者和路由器对该数据的处理都要按所示的版本进行处理。现在的版本号是4。软件通过版本来决定怎样进行处理。头长度(HLEN)也是用4位来表示以32位为计量单位的头的长度。TOTAL LENGTH表示这个数据包的长度(字节数)。从而包中的数据的长度就可以通过上面两个数据而计算出来了。一般来说,数据部分就是一个物理的帧。对于以太网来讲,就是将整个的一个以太网的帧数据作为一个IP数据包的数据来传输的。数据包的头里面还包含了一些其他的信息,请参见有关资料的具体介绍。 IP路由在一个网络上,连接两种基本设备,主机和路由器。路由器通常连接几个物理网络。对一台主机来讲,要将一个数据包发往别的网络,就需要知道这个数据包应该走什么路径,才能到达目的地。对于一台路由器来讲,将收到的数据包发往哪个物理网络。因此,无论主机还是路由器,在发送数据包是都要做路由选择。数据发送有两种方式:直接数据发送和间接数据发送。直接数据发送通常是在同一个物理网络里进行的。当一个主机或路由器要将数据包发送到同一物理网络上的主机上时,是采用这种方式的。首先判断IP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中的网络地址部分,如果是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则通过地址分析,将该IP目的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并将数据解开,和该地址合成一个物理传输帧,通过局域网将数据发出。间接数据发送是在不同物理网络里进行的。当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发现要发送的数据包不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时,这台设备就先在路由表中查找路由,将数据发往路由中指定的下一个路由器。这样一直向外传送数据,到最后,肯定有一个路由器发现数据要发往同一个物理网络,于是,再用直接数据发送方式,将数据发到目的主机上。主机和路由器在决定数据怎样发送的时候,都要去查找路由。一般,都将路由组成一个路由表存在机器中。路由表一般采用Next-Hop格式,即(N,R)对。N是目标地址的网络地址,R是传输路径中的下一个路由。通常这个路由和这台机器在同一物理网络里。第五节 TCP协议TCP传输原理TCP协议在IP协议之上。与IP协议提供不可靠传输服务不同的是,TCP协议为其上的应用层提供了一种可靠传输服务。这种服务的特点是:可靠、全双工、流式和无结构传输。它是怎样实现可靠传输的呢?TCP协议使用了一个叫积极确认和重发送(positive acknowledgement with retransmission)的技术来实现这一点的。接收者在收到发送者发送的数据后,必须发送一个相应的确认(ACK)消息,表示它已经收到了数据。发送者保存发送的数据的记录,在发送下一个数据之前,等待这个数据的确认消息。在它发送这个数据的同时,还启动了一个记时器。如果在一定时间之内,没有接收到确认消息,就认为是这个数据在传送时丢失了,接着,就会重新发送这个数据。这种方法还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包的重复。如果网络传输速度比较低,等到等待时间结束后,确认消息才返回到发送者,那么,由于发送者采用的发送方法,就会出现重复的数据了。解决的一个办法是给每个数据一个序列号,并需要发送者记住哪个序列号的数据已经确认了。为了防止由于延时或重复确认,规定确认消息里也要包含确认序列号。从而发送者就能知道哪个包已经确认了。 TCP协议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滑动窗口。这一方法的使用,使得传输更加高效。有前面的描述可见,发送者在发送完一个数据包之后,要等待确认。在它收到确认消息之前的这段时间是空闲的。如果网络延时比较长,这个问题会相当明显。滑动窗口方法是在它收到确认消息以前,发送多个数据包。可以想象成有一个窗口在一个序列上移动。如果一个包发送出去之后还没有确认,叫做未确认包。通常未确认的包的个数就是窗口的大小。此窗口的大小为8。发送者允许在接收到一个确认消息以前发送8个数据包。当发送者接到窗口中第一个包的确认消息时,它就将窗口下滑一个。在接收端,也有一个滑动窗口接收和确认一个包。端口使用TCP传输就是建立一个连接。在TCP传输中一个连接有两个端点组成。其实,一个连接代表的是发送和接收两端应用程序的之间的一个通信。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建立了一个电路。通常一个连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host,port)host是主机,port是端口。TCP端口能被几个应用程序共享。对于程序员来讲,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应用程序可以为不同的连接提供服务。TCP格式TCP传输的单位是段,在建立连接,传送数据,确认消息和告之窗口大小时均要进行段的交换。段的格式如下图:段的格式也分成两部分,头和数据。上面格式中的名称已经足够说明了他们的作用了。具体的含义请参见有关资料。建立一个TCP连接TCP协议使用一个三次握手来建立一个TCP连接的。握手过程的第一个段的代码位设置为SYN,序列号为x,表示开始一次握手。接收方收到这个段后,向发送者回发一个段。代码位设置为SYN和ACK,序列号设置为y,确认序列号设置为x+1。发送者在受到这个段后,知道就可以进行TCP数据发送了,于是,它又向接收者发送一个ACK段,表示,双方的连接已经建立。在完成握手之后,就开始正式的数据传输了。上面握手段中的序列号都是随机产生的。TCP/IP每种网络协议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只有TCP/IP允许与Internet完全的连接。TCP/IP是在6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和一些商业组织为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即便遭到核攻击而破坏了大部分网络,TCP/IP仍然能够维持有效的通信。ARPANET就是由基于协议开发的,并发展成为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交流媒体的Internet。TCP/IP同时具备了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的需求。不幸的是牺牲了速度和效率(可是:TCP/IP的开发受到了政府的资助)。Internet公用化以后,人们开始发现全球网的强大功能。Internet的普遍性是TCP/IP至今仍然使用的原因。常常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用户就在自己的PC上安装了TCP/IP栈,从而使该网络协议在全球应用最广。 TCP/IP的32位寻址功能方案不足以支持即将加入Internet的主机和网络数。因而可能代替当前实现的标准是IPv6。
网络协议(Protocol)是一种特殊的软件,是计算机网络实现其功能的最基本机制。网络协议的本质是规则,即各种硬件和软件必须遵循的共同守则。网络协议并不是一套单独的软件,它融合于其他所有的软件系统中,因此可以说,协议在网络中无所不在。网络协议遍及OSI通信模型的各个层次,从我们非常熟悉的TCP/IP、HTTP、FTP协议,到OSPF、IGP等协议,有上千种之多。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不需要关心太多的底层通信协议,只需要了解其通信原理即可。在实际管理中,底层通信协议一般会自动工作,不需要人工干预。但是对于第三层以上的协议,就经常需要人工干预了,比如TCP/IP协议就需要人工配置它才能正常工作。 局域网常用的三种通信协议分别是TCP/IP协议、NetBEUI协议和IPX/SPX协议。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这三大协议中最重要的一个,作为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过TCP/IP协议也是这三大协议中配置起来最麻烦的一个,单机上网还好,而通过局域网访问互联网的话,就要详细设置IP地址,网关,子网掩码,DNS服务器等参数。TCP/IP协议族中包括上百个互为关联的协议,不同功能的协议分布在不同的协议层, 几个常用协议如下:1、Telnet(Remote Login):提供远程登录功能,一台计算机用户可以登录到远程的另一台计算机上,如同在远程主机上直接操作一样。2、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远程文件传输协议,允许用户将远程主机上的文件拷贝到自己的计算机上。3、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政传输协议,用于传输电子邮件。4、NFS(Network File Server):网络文件服务器,可使多台计算机透明地访问彼此的目录。5、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它和TCP一样位于传输层,和IP协议配合使用,在传输数据时省去包头,但它不能提供数据包的重传,所以适合传输较短的文件。HTTP协议简介HTTP是一个属于应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由于其简捷、快速的方式,适用于分布式超媒体信息系统。它于1990年提出,经过几年的使用与发展,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扩展。目前在WWW中使用的是HTTP/1.0的第六版,HTTP/1.1的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而且HTTP-NG(Next Generation of HTTP)的建议已经提出。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1.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式。2.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HEAD、POST。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由于HTTP协议简单,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3.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正在传输的类型由Content-Type加以标记。4.无连接: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 5.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另一方面,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简单地说,就是由底层的IP协议和TCP协议组成的。 在Internet没有形成之前,各个地方已经建立了很多小型的网络,称为局域网,Internet的中文意义是"网际网",它实际上就是将全球各地的局域网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一个"网之间的网(即网际网)"。然而,在连接之前的各式各样的局域网却存在不同的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规则,将这些小网连接起来后各网之间要通过什么样的规则来传输数据呢?这就象世界上有很多个国家,各个国家的人说各自的语言,世界上任意两个人要怎样才能互相沟通呢?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说同一种语言(即世界语),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TCP/IP协议正是Internet上的"世界语"。TCP/IP协议的开发工作始于70年代,是用于互联网的第一套协议。 如果你的电脑有网卡的话,WIN98中的网上邻居属性,2000以上系统在本地连接里 ,你可以看到tcp/ip协议,他是系统默认被安装的,并且在2000以上的系统中不能。

工业总线和TCP/IP是个什么关系?
都是传输协议,有的共用,相互匹配
工业总线是物理层的硬件标准,而TCpip是层三的网络层协议。
无关系

如何理解TCPIP协议,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什么是TCP/IP协议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简单地说,就是由底层的IP协议和TCP协议组成的。在Internet没有形成之前,各个地方已经建立了很多小型的网络,称为局域网,Internet的中文意义是"网际网",它实际上就是将全球各地的局域网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一个"网之间的网(即网际网)"。然而,在连接之前的各式各样的局域网却存在不同的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规则,将这些小网连接起来后各网之间要通过什么样的规则来传输数据呢?这就象世界上有很多个国家,各个国家的人说各自的语言,世界上任意两个人要怎样才能互相沟通呢?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说同一种语言(即世界语),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TCP/IP协议正是Internet上的"世界语"。TCP/IP协议的开发工作始于70年代,是用于互联网的第一套协议。1.1 TCP/IP参考模型TCP/IP协议的开发研制人员将Internet分为五个层次,以便于理解,它也称为互联网分层模型或互联网分层参考模型,如下表:应用层(第五层)传输层(第四层)互联网层(第三层)网络接口层(第二层)物理层(第一层)·物理层:对应于网络的基本硬件,这也是Internet物理构成,即我们可以看得见的硬设备,如PC机、互连网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必须对这些硬设备的电气特性作一个规范,使这些设备都能够互相连接幷兼容使用。·网络接口层:它定义了将资料组成正确帧的规程和在网络中传输帧的规程,帧是指一串资料,它是资料在网络中传输的单位。·互联网层:本层定义了互联网中传输的“信息包”格式,以及从一个用户通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到最终目标的"信息包"转发机制。·传输层:为两个用户进程之间建立、管理和拆除可靠而又有效的端到端连接。·应用层:它定义了应用程序使用互联网的规程。1. 2 网间协议IPInternet 上使用的一个关键的底层协议是网际协议,通常称IP协议。我们利用一个共同遵守的通信协议,从而使 Internet 成为一个允许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不同操作系统的网络。要使两台计算机彼此之间进行通信,必须使两台计算机使用同一种"语言"。通信协议正像两台计算机交换信息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规定了通信双方在通信中所应共同遵守的约定。计算机的通信协议精确地定义了计算机在彼此通信过程的所有细节。例如,每台计算机发送的信息格式和含义,在什么情况下应发送规定的特殊信息,以及接收方的计算机应做出哪些应答等等。网际协议IP协议提供了能适应各种各样网络硬件的灵活性,对底层网络硬件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任何一个网络只要可以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传送二进制数据,就可以使用IP协议加入 Internet 了。如果希望能在 Internet 上进行交流和通信,则每台连上 Internet 的计算机都必须遵守IP协议。为此使用 Internet 的每台计算机都必须运行IP软件,以便时刻准备发送或接收信息。IP协议对于网络通信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安装IP软件,使许许多多的局域网络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通信系统。从而使 Internet 看起来好象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幷不存在的虚拟网络,只不过是利用IP协议把全世界上所有愿意接入 Internet 的计算机局域网络连接起来,使得它们彼此之间都能够通信。1.3 传输控制协议TCP尽管计算机通过安装IP软件,从而保证了计算机之间可以发送和接收资料,但IP协议还不能解决资料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若要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连上 Internet 的计算机还需要安装TCP协议来提供可靠的幷且无差错的通信服务。TCP协议被称作一种端对端协议。这是因为它为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起了重要作用:当一台计算机需要与另一台远程计算机连接时,TCP协议会让它们建立一个连接、发送和接收资料以及终止连接。传输控制协议TCP协议利用重发技术和拥塞控制机制,向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使它能够自动适应网上的各种变化。即使在 Internet 暂时出现堵塞的情况下,TCP也能够保证通信的可靠。众所周知, Internet 是一个庞大的国际性网络,网络上的拥挤和空闲时间总是交替不定的,加上传送的距离也远近不同,所以传输资料所用时间也会变化不定。TCP协议具有自动调整"超时值"的功能,能很好地适应 Internet 上各种各样的变化,确保传输数值的正确。因此,从上面我们可以了解到:IP协议只保证计算机能发送和接收分组资料,而TCP协议则可提供一个可靠的、可流控的、全双工的信息流传输服务。综上所述,虽然IP和TCP这两个协议的功能不尽相同,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但它们是在同一时期作为一个协议来设计的,幷且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保证 Internet 在复杂的环境下正常运行。凡是要连接到 Internet 的计算机,都必须同时安装和使用这两个协议,因此在实际中常把这两个协议统称作TCP/IP协议。1. 4 IP地址及其分类在Internet上连接的所有计算机,从大型机到微型计算机都是以独立的身份出现,我们称它为主机。为了实现各主机间的通信,每台主机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就好象每一个住宅都有唯一的门牌一样,才不至于在传输资料时出现混乱。Internet的网络地址是指连入Internet网络的计算机的地址编号。所以,在Internet网络中,网络地址唯一地标识一台计算机。我们都已经知道,Internet是由几千万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而成的。而我们要确认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靠的就是能唯一标识该计算机的网络地址,这个地址就叫做IP(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地址,即用Internet协议语言表示的地址。目前,在Internet里,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地址,为了便于记忆,将它们分为4组,每组8位,由小数点分开,用四个字节来表示,而且,用点分开的每个字节的数值范围是0~255,如202.116.0.1,这种书写方法叫做点数表示法。IP地址可确认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网络和计算机,而要识别其它网络或其中的计算机,则是根据这些IP地址的分类来确定的。一般将IP地址按节点计算机所在网络规模的大小分为A,B,C三类,默认的网络屏蔽是根据IP地址中的第一个字段确定的。1. A类地址A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0.0.0.0~126.255.255.255,默认网络屏蔽为:255.0.0.0;A类地址分配给规模特别大的网络使用。A类网络用第一组数字表示网络本身的地址,后面三组数字作为连接于网络上的主机的地址。分配给具有大量主机(直接个人用户)而局域网络个数较少的大型网络。例如IBM公司的网络。2. B类地址B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128.0.0.0~191.255.255.255,默认网络屏蔽为:255.255.0.0;B类地址分配给一般的中型网络。B类网络用第一、二组数字表示网络的地址,后面两组数字代表网络上的主机地址。3. C类地址C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192.0.0.0~223.255.255.255,默认网络屏蔽为:255.255.255.0;C类地址分配给小型网络,如一般的局域网和校园网,它可连接的主机数量是最少的,采用把所属的用户分为若干的网段进行管理。C类网络用前三组数字表示网络的地址,最后一组数字作为网络上的主机地址。实际上,还存在着D类地址和E类地址。但这两类地址用途比较特殊,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D类地址称为广播地址,供特殊协议向选定的节点发送信息时用。E类地址保留给将来使用。连接到Internet上的每台计算机,不论其IP地址属于哪类都与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处于平等地位,因为只有IP地址才是区别计算机的唯一标识。所以,以上IP地址的分类只适用于网络分类。在Internet中,一台计算机可以有一个或多个IP地址,就像一个人可以有多个通信地址一样,但两台或多台计算机却不能共享一个IP地址。如果有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相同,则会引起异常现象,无论哪台计算机都将无法正常工作。顺便提一下几类特殊的IP地址:1. 广播地址 目的端为给定网络上的所有主机,一般主机段为全02. 单播地址 目的端为指定网络上的单个主机地址3. 组播地址 目的端为同一组内的所有主机地址4. 环回地址 127.0.0.1 在环回测试和广播测试时会使用1.5 子网的划分若公司不上Internet,那一定不会烦恼IP Address的问题,因为可以任意使用所有的IP Address,不管是A Class或是B Class,这个时候不会想到要用Sub Net,但若是上Internet那IP Address便弥足珍贵了,目前全球一阵Internet热,IP Address已经愈来愈少了,而所申请的IP Address目前也趋保守,而且只有经申请的IP Address能在Internet使用,但对某些公司只能申请到一个C CLass的IP Address,但又有多个点需要使用,那这时便需要使用到Subnet,这就需要考虑子网的划分,下面简介Subnet的原理及如何规划。1.5.1 Subnet Mask的介绍设定任何网络上的任何设备不管是主机、PC、Router等皆需要设定IP Address,而跟随着IP Address的是所谓的NetMask,这个NetMask主要的目的是由IP Address中也能获得NetworkNumber,也就是说IP Address和Net Mask作AND而得到Network Number,如下所示:IP Address192.10.10.611000000.00001010.00001010.00000110NetMask255.255.255.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AND-------------------------------------------------------------------Network Number192.10.10.011000000.00001010.00001010.00000000NetMask有所谓的默认值,如下所示Class IP Address 范围 Net MaskA 1.0.0.0-126.255.255.255255.0.0.0B 128.0.0.0-191.255.255.255255.255.0.0C 192.0.0.0-223.255.255.255255.255.255.0在预设的Net Mask都只有255的值,在谈到Subnet Mask时这个值便不一定是255了。在完整一组C Class中如203.67.10.0-203.67.10.255 NetMask255.255.255.0,203.67.10.0称之Network Number(将IP Address和Netmask作AND),而203.67.10.255是Broadcast的IP Address,所以这两者皆不能使用,实际只能使用203.67.10.1--203.67.10.254等254个IP Address,这是以255.255.255.0作NetMask的结果,而所谓Subnet Msk尚可将整组C Class分成数组Network Number,这要在NEtMask作手脚,若是要将整组C CLass分成2个Network Number那NetMask设定为255.255.255.192,若是要将整组C CLass分成8组Network Number则NetMask要为255.255.255.224,这是怎么来的,由以上知道Network Number是由IP Address和NetMask作AND而来的,而且将NetMask以二进制表示法知道是1的会保留,而为0的去掉192.10.10.193--11000000.00001010.00001010.10000001255.255.255.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192.10.10.0--11000000.00001010.00001010.00000000以上是以255.255.255.0为Net Mask的结果,Network Number是192.10.10.0,若是使用255.255.255.224作Net Mask结果便有所不同192.10.10.193--11000000.00001010.00001010.10000000255.255.255.22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192.10.10.192--11000000.00001010.00001010.10000000此时Network Number变成了192.10.10.192,这便是Subnet。那要如何决定所使用的NetMask,255.255.255.224以二进制表示法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变化是在最后一组,11100000便是224,以三个Bit可表示2的3次方便是8个Network NumberNetMask二进制表示法可分几个Network255.255.255.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1255.255.255.128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2255.255.255.19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4255.255.255.22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8255.255.255.24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16255.255.255.248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32255.255.255.25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64以下使用255.255.255.224将C Class203.67.10.0分成8组Net work Number,各个Network Number及其Broadcast IP Address及可使用之IP Address序号Network Number Broadcast可使用之IP Address(1)203.67.10.0--203.67.10.31203.67.10.1--203.67.10.30(2)203.67.10.32--203.67.10.63203.67.10.33--203.67.10.62(3)203.67.10.64--203.67.10.95203.67.10.65--203.67.10.94(4)203.67.10.96--203.67.10.127203.67.10.97--203.67.10.126(5)203.67.10.128--203.67.10.159203.67.10.129--203.67.10.158(6)203.67.10.160--203.67.10.191203.67.10.161--203.67.10.190(7)203.67.10.192--203.67.10.223203.67.10.193--203.67.10.222(8)203.67.10.224--203.67.10.255203.67.10.225--203.67.10.254可验证所使用的IP Address是否如上表所示203.67.10.115--11001011.01000011.00001010.01110011255.255.255.22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203.67.10.96--11001011.01000011.00001010.01100000203.67.10.55--11001011.01000011.00001010.00110111255.255.255.22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203.67.10.32--11001011.01000011.00001010.00100000其它的NetMask所分成的NetworkNumber可自行以上述方法自行推演出来。1.5.3 Subnet的应用使用Subnet是要解决只有一组C Class但需要数个Network Number的问题,幷不是解决IP Address不够用的问题,因为使用Subnet反而能使用的IP Address会变少,Subnet通常是使用在跨地域的网络互联之中,两者之间使用Router连线,同时也上Internet,但只申请到一组C Class IP Address,过Router又需不同的Network,所以此时就必须使用到Subnet,当然二网络间也可以Remote Bridge连接,那便没有使用Subnet的问题。1.6 几个常用的程序1.6.1 ping这个程序用来检测一帧资料从当前主机传送到目的主机所需要的时间。当网络运行中出现故障时,采用这个实用程序来预测故障和确定故障源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执行ping不成功,则可以预测故障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线是否连通,网络适配器配置是否正确,IP地址是否可用等;如果执行ping成功而网络仍无法使用,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网络系统的软件配置方面,ping成功只能保证当前主机与目的主机间存在一条连通的物理路径。它还提供了许多参数,如-t使当前主机不断地向目的主机发送资料,直到使用Ctrl-C中断;-n 可以自己确定向目的主机发送的资料帧数等等。1.6.2 winipcfg它用来显示主机内IP协议的配置信息。它采用Windows窗口的形式显示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等,还可以查看主机的相关信息如:主机名、DNS服务器、节点类型等。其中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在检测网络错误时非常有用。1.6.3 tracert这个程序的功能是判定资料包到达目的主机所经过的路径、显示资料包经过的中继节点清单和到达时间。还可以使用参数-d决定是否解析主机名。1.6.4 netstat 这个程序有助于我们了解网络的整体使用情况。它可以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如采用的协议类型、当前主机与远程相连主机(一个或多个)的IP地址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状态等。它提供的较为常用的参数是:-e用以显示以太网的统计信息;-s显示所有协议的使用状态,这些协议包括TCP、UDP和IP,一般这两个参数都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另外-p可以选择特定的协议幷查看其具体使用信息,-a 可以显示所有主机的端口号,-r则显示当前主机的详细路由信息。 要运行以上这些程序,只要在DOS方式或Windows开始菜单的运行栏中以命令行的形式键入程序名即可。灵活使用这几个程序可以使你大体了解自己主机对网络的使用情况。

【网络】TCP/IP-数据链路层
本文主要从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展开,涉及到以下相关概念 首先我们看看TCP/IP网络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定义:透明传输,差错检测,封装成帧数据链路层进程的任务是在两个网络层进程之间提供无错误的,透明的通信1 提供差错检测机制(处理传输错误)2使用滑动窗口机制进行流量控制 (调节数据流,确保慢速的接收方不会被发送方淹没)3 向网络层提供一个定义良好的网络接口在OSI参考模型中,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命令,这些命令称为 服务原语 。相邻层之间的接口称为 服务访问点SAP ,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 协议数据单元PDU以下图说明网络链路,数据传输构成,和数据链路层分层可分为 (面向字符的通信规程) 和 (面向比特的通信规程) 两类“TCP 是一个面向字节流的协议”指的是“字节就是字节”在令牌环网中,令牌环的帧格式有两种,分别是 (令牌帧) 和 (数据帧)在点-点链路中,发送信息和命令的站称为主站,接收信息和命令而发出确认信息或响应的站称为从站,兼有主、从功能可发送命令与响应的站称为复合站透明传输模式0201 工作原理以太网有两类01 经典以太网,解决多路访问问题02 交互式以太网,使用交换机连接不同的计算机。交换机中每个端口有自己独立的冲突域。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即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以太网对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即尽最大努力的交付。以太网是使用1-持续CSMA/CD 技术的总线型网络。以太网的逻辑结构是总线型结构,物理结构是星型或者拓扑星型结构。以太网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应用,规定的最短帧长 最短帧长度为64字节。为了确保最小帧长为64字节,同时维持网络直径为200m,千兆以太网采用了载波扩展和数据包分组两种技术。为什么要限制最短帧长以太网的争用期是指总线两端的两个站之间的往返传播时延,又称为碰撞窗口。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 2τ称为争用期,或碰撞窗口。争用期长度为 2τ,即端到端 传播时延 的两倍。经过争用期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作用是连接不用的物理局域网形成逻辑局域网,它们通过检查数据链路层地址来转发帧。用于连接类型相似的局域网。在网桥中,帧从物理层往上传给以太网的MAC层。路由器作用于网络层,提供网络层协议转换。通过检查数据包地址,并基于数据包地址路由数据包。在网络之间存储和转发分组网关提供传输层及以上各层协议之间的转换网桥与路由器的区别1 二层设备与三层设备2 网桥连接相似的局域网,路由器连接不同的网络3 网桥不隔离广播,而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网桥的主要任务是地址学习和帧转发以太网交换机实际上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节点交换机与以太网交换机都是数据链路层设备,前者使用点对点信道,后者使用广播信道。例:以太网交换机在收到一帧后先进行存储,在转发帧是,对于未知目的的帧,可以采用广播的方式转发。交换机是按照存储转发方式工作的,在收到一帧后,一定是先将它存储再进行处理,不管目的地址。在转发时,查找转发表和收到帧的源地址有无匹配的项目,有则更新,无则向除接收该帧的接口以外转发帧,即广播。以太网交换机按照自学习算法建立转发表,它通过 ARP协议 进行地址学习。ARP协议 不属于链路层 。A RP不是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它 本身就是网络层的一部分,帮 助向传输层提供服务。在数据链路层不存在IP 地址的问题。数据链路层协议是象HDLC 和PPP 这样的协议,它们把比特串从线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例题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或简称HDLC),是一个在同步网上传输数据、面向比特的【可靠传输】数据链路层协议。目前我们普遍使用HDLC作为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帧格式如下当我们传输数据时,要传输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大小,还会给这些数据加上头和尾,以及一些其他的标志。比如标志位有八位,就是一个字节。所以除数据外其他的字段加在一起要占据6字节的空间。HDLC定义了三种类型的站:分别是主站,从站,复合站HDLC包括三种类型的帧,信息帧,监控帧,和无编号帧。第1位为“0”表示是信息帧,第1、2位为“10”是监控帧,“11”是无编号帧。信息帧用于传送有效信息或数据,通常简称I帧。监控帧用于监视和控制数据链路,完成信息帧的接收确认、重发请求、暂停发送请求等功能。监控帧不具有信息字段。无编号帧用于数据链路的控制,它本身不带编号,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刻发出HDLC的帧类型中用于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帧是 A.命令帧 B.信息帧 C.无编号帧 D.监控帧答案 DATM是一种 面向分组 的技术,其分组称为信元。 ATM 信元由信元头和净荷(Payload)两部分构成。信元头中包含信元控制信息,净荷用于承载用户的数据。ATM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技术,传输基于固定长度的信息信元,每个信元在他的头部带有虚电路标识符,交换设备根据此标识符演着连接建立的路径转发信元。ATM是异步传输模式的缩写,是两种交换技术的结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信元和信元头长度分别是53字节和5字节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交换的方式有:(1)线路交换。在数据传送之前需建立一条物理通路, 在线路被释放之前,该通路将一直被一对用户完全占有。(2)报文交换。报文从发送方传送到接收方采用存储转发 的方式。在传送报文时,只占用一段通路;在交换节点中需要 缓冲存储,报文需要排队。因此,这种方式不满足实时通信的 要求。(3)分组交换。此方式与报文交换类似,但报文被分成组传送,并规定了分组的最长度,到达目的地后需重新将分组组装成报文。这是网络中最广泛采用的一种交换技术。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是在数据中加入差错控制编码,在所要发送的信息位之前按照某种规则加上一定的冗余位,构成一个码字再传送。交换机可以用来分割LAN,连接不同的LAN,或者扩展LAN的覆盖范围。4B/5B编码是将数字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数据链路层和大多数高层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避免一个快速发送方用数据【淹没】一个慢速接受方。所以需要一个流量调节机制,以便让发送方知道接收方何时可以接收更多的数据。两种方式:1 基于反馈的流量控制接收方给发送方发信息2 基于速率的流量控制限制发送方传输速率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的TCP协议都会涉及到滑动窗口机制。侧重点不一样。数据链路层主要有两种: 停-等流量控制和滑动窗流量控制 。发送方窗口内的序列号代表了那些已经被发送,但是还没有被确认的帧,或者是那些可以被发送的帧。首先整理下滑动窗口涉及到的3个协议1 停等协议:发送方每发送一帧,都要等待接收方的应答信号,之后才能发送下一帧;接收方每接收一帧,都要反馈一个应答信号,表示可接收下一帧,如果接收方不反馈应答信号,则发送方必须一直等待。2 后退N帧协议:在后退n协议中,接收方若发现错误帧就不再接收后续的帧,即使是正确到达的帧,这显然是一种浪费。接受方发现接收到的信息帧时序有问题时,要求发送方发送最后一次正确发送后确认接收的帧之后的所有的未被确认的帧。3 选择重传协议:当接收方发现某帧出错后,其后继续送来的正确的帧虽然不能立即递交给接收方的高层。但接收方仍可收下来,存放在一个缓冲区中,同时要求发送方重新传送出错的那一帧,一旦收到重新传来的帧后,就可以原已存于缓冲区中的其余帧一并按正确的顺序递交高层。总之海明码:如果要检测 d位错误,需要海明距为 d+1的编码方案;如果要纠正 d位错误,需要海明 距 为 2d+1的 编 码 方 案 。1.集线器本身是一个 冲突域 ,因为它不能分隔冲突域。2.交换机本身是一个 广播域 ,它分隔冲突域,即它的每一个端口都是一个冲突域。3. 路由器 分隔 广播域 ,它的每一个接口都是一个 广播域 。4.交换机和 路由器 相连的链路即是冲突域又是广播域。某用户程序采用 UDP协议进行传输,则差错控制应由 协议完成。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物理层 D.应用层PPP协议是透明传输,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透传。PPP协议使用的是一种面向字节的协议,所有的帧长度都是整数个字节,使用一种特殊的字符填充法完成数据的填充。例题为实现透明传输,PPP协议使用的填充方法是()。BA.位填充B.字符填充C.对字符数据使用字符填充,对非字符数据使用位填充D.对字符数据使用位填充,对非字符数据使用字符填充例题:PPP 帧的起始和结束标志都是 0x7e,若在信息字段中出现与此相同的字符,必须进行填充。在同步数据链路中,采用___比特填充法____方法进行填充;在异步数据链路中,采用___字符填充法____方法进行填充1 纠错,PPP协议只进行检错2流量控制 3 序号 PPP协议是不可靠的传输协议,因此不需要给帧编号。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7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