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协议是哪一层的协议?
IP协议对应于OSI标准模型的网络层。 TCP/IP:数据链路层:ARP,RARP网络层: IP,ICMP,IGMP传输层:TCP ,UDP,UGP应用层:Telnet,FTP,SMTP,SNMP.OSI:物理层:EIA/TIA-232, EIA/TIA-499, V.35, V.24, RJ45, Ethernet, 802.3, 802.5, FDDI, NRZI, NRZ, B8ZS数据链路层:Frame Relay, HDLC, PPP, IEEE 802.3/802.2, FDDI, ATM,IEEE 802.5/802.2网络层:IP,IPX,AppleTalk DDP传输层:TCP,UDP,SPX会话层:RPC,SQL,NFS,NetBIOS,names,AppleTalk,ASP,DECnet,SCP表示层:TIFF,GIF,JPEG,PICT,ASCII,EBCDIC,encryption,MPEG,MIDI,HTML 应用层:FTP,WWW,Telnet,NFS,SMTP,Gateway,SNMP

什么叫新IP时代?
“新IP”中心,其实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层面的对IP数字化转型的意思,更多的还是可以关注官方号“中芯区块链服务平台”
以“SRv6开启新IP时代,构建面向5G和云时代的可编程网络”为主题的首届SRv6产业论坛在中国深圳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思博伦通信联合主办,云集了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腾讯、清华大学、IHS、IETF的多位SRv6专家及行业领导者,围绕SRv6技术标准、商用进展、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产业专家一致认为SRv6将是继MPLS之后的新一代IP承载网核心协议,未来的承载网只有全面具备SRv6 Ready的能力,才能满足未来5G和云时代的业务承载需求。 IP技术经历了悠久的演进历史,而协议的演进是IP技术发展史的重中之重。始于上世纪80年代,Internet上网业务通过单一IP转发技术即可完成,随后伴随语音、视频等业务的成熟,MPLS协议开始被大量引入,重点支撑此类业务的可靠性承载需求。与之相伴的是,MPLS协议复杂度大幅提升,网络配置也更加繁琐。迈入5G和云时代,自动驾驶、VR/AR、4K/8K等新兴业务的大量涌现,对承载网的SLA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整个通信网络架构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成为主流,同时为支撑此类新兴业务的低时延诉求,数据中心也在不断下移,其数量不断攀升,整个网络复杂度也呈现出指数级上升。MPLS协议已经难以支撑5G业务的承载诉求,尤其是传统的手工配置模式无法为各类新兴业务提供SLA保障。正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互联网中心副主任赵锋在论坛致辞中所说“SRv6的诞生,宣告了新IP时代的到来。”SRv6是基于Native IPv6和源路由(Source Routing)的新一代网络协议,可以全面收编过去的复杂网络协议,实现网络协议的全面,提升网络配置效率。与此同时,通过与网络控制器配合,SRv6还可以实现路径可编程,从而为不同业务应用提供差异化的SLA保障。在此次论坛上,IETF SRv6领域高级专家Robin Li分享了如何基于SRv6实现网络的可编程,以及当前SRv6标准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创新成果。同时,IETF L2SM/I2NSF工作组主席 Adrian Farrel就如何基于PCE/BGP实现SRv6隧道自动化下发和流量调优进行了主题发言。中国电信研究院高级专家解冲锋博士表示:“按照国家的要求,中国电信全网已基本完成IPv6升级改造,骨干网、城域网、DNS全面开启IPv6,4G LTE按照IPv6标准建设,目前在线IPv6用户数过亿。随着IPv6的规模部署,网络也具备了向SRv6平滑演进的能力,中国电信将实现WAN到DC的统一管理,业务端到端布放,按需构建PNF/VNF连接,推动云网深度融合。”清华大学李星教授指出:“CERNET2是中国第一个IPv6国家主干网,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主干网。SRv6作为下一代IPv6承载协议,将会在CERNET2网络演进过程起到积极作用。未来基于SRv6技术可实现应用级的管理和服务,为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经济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腾讯网络资深架构师蒋治春表示:“SRv6应用于DCI领域,不仅可以有效支撑数据中心内部业务云化,还可实现DCI全程全网的流量调优,从而大幅提升整网带宽利用率,最大化网络价值。”华为首席工程师、IETF PALS工作组主席Andrew G. Malis认为:“未来网络自动化,智能化以及IPv6平滑演进已经是业界普遍共识。厂商设备应该具备灵活可扩展能力从而应对未来网络发展的不确定性,保证未来运营商进行业务升级无需更换设备。当前华为的主流路由器均采用NP可编程芯片,支持SRv6基本功能且具备基于SRv6的深度可编程能力。”思博伦通信资深工程师梅伟表示:“2018年,在日本东京,基于思博伦测试解决方案,业界主流厂商进行了SRv6跨厂商互通测试,测试涵盖基本功能、SID可编程能力、L3VPN over SRv6、IETF标准一致性等方面,各项测试目标全部达成,充分证明了业界主流厂商对SRv6实现的一致性,为后续SRv6的商用奠定了基础。”当前,SRv6在标准进展、技术应用、多厂家互通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这离不开运营商、设备商、标准产业组织、仪表等产业伙伴的共同努力,未来SRv6产业链将逐渐成熟完善,并快速走向商用,助力5G和云时代网络建设。 与会产业专家一致认为SRv6将是继MPLS之后的新一代IP承载网核心协议,未来的承载网只有全面具备SRv6 Ready的能力,才能满足未来5G和云时代的业务承载需求。

IPP协议是什么?
什么是ipp? 首先要强调一点,web打印和internet打印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web打印通常是指如何把浏览器中的web页面更快更好地打印出来。譬如一些优化web图片的打印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而internet打印是指通过internet来打印。简单理解就是把通常说的网络打印的局域网换成了internet。(见图1)internet打印目前最有能力成为标准的协议是ipp(internet printing protocol)。ipp协议依赖于http协议及其他已存在的internet技术,用来加密传输在公用/私用网络上的打印任务。1998年8月,ipp被提交到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于1998年年底被确定下来。ipp是一个在internet上传送打印任务的国际标准,它提供远程打印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并且提供远程管理打印机的能力。图1包括hp、microsoft、ibm、sun、novell、xerox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打印机制造厂商和网络厂商都参与了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ipp协议的制定工作。在internet上的打印协议,ipp并不是第一个。在其之前lpd协议和line-printer remote协议,虽然它们也是通过tcp/ip来进行打印,但存在许多毛病,例如没有任何智能,不能取得打印机的当前状态。ipp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在它的许多执行过程中,都假定客户机的操作系统以及打印设备都支持ipp协议,而且它们都连入了internet或intranet。依靠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和图形程序,使用者可以通过打印对话框或其他软件观察打印机的工作状态及物理状态。以上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在现实情况中,企业网中只有很少的打印机支持ipp,这就需要一台能够支持ipp的服务器,这个服务器和客户机通过ipp交换信息,而后,服务器将ipp信息翻译给普通打印机,使之进行工作。internet打印最明显的优势是相对于传统的传真机。传真机仅仅只有200dpi的分辨率,而使用internet打印得到的分辨率高达600dpi~1200dpi,用户可以得到高品质的输出。最令人信服的例子是,如果要打印100份同样的文件,传真机几乎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ipp安全吗?对ipp最大的担心是关于它的安全性。一般来说,在实际应用时公司不会把所有的支持ipp的设备都对internet开放,因为那样将会得到许多不想要的东西,如垃圾广告等。当我们在一个局域网中通过工作组打印机进行打印时,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打印任务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局域网中也没有这个必要。但当我们的打印任务是在internet上传输时,用户和网络管理员都会考虑到如何保护打印任务的安全性和完整性。ietf的ipp协议考虑到了打印的安全性。由于ipp是基于http协议的,所以ipp可以支持http上的任何安全协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ssl(加密套接字协议),它可以提供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安全的信息交换。然而,由于ietf的原则是尽量避免在协议中带有私有技术的成分,故ipp协议要求一个更中立的安全标准,于是提出了新的安全协议tls(传输层安全协议),它可以在ipp客户和服务器之间进行身份验证。但tls目前仍处在开发阶段,所以作为临时的,ssl协议的第三版本将支持ipp安全验证。即使打印任务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避免了中途拦截和信息篡改,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文档打印完成之后还有可能被非授权人取得。解决的办法就是保护打印机的输出口,使用授权密码才能在输出端取到相应的打印结果。在internet打印具备了加密传输打印内容、保证准确地传输任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及打印输出端具有取出验证功能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使用internet打印是非常方便和安全的。hp的printer connection软件是第一个基于ipp的打印软件产品未来的打印模式由于ipp是一种新兴的应用,所以在采用之前,必须对原有网络进行调整,以适合ipp的使用。这种调整涉及到一些网关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代理服务器等等。有人也许担心ipp会加大网络的运行负担。但实际上ipp是基于http协议的,和许多传统的internet应用一样,并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在某种情况下,用ipp代替一些低效的老协议甚至可以减少网络总流量,并不会出现类似集线器信息堵塞、来不及处理的情况。尽管ipp还没有在ietf中最终通过,然而在1998年下半年,就已有厂商在他们的产品中支持ipp了。譬如打印机领域的领导者之一的惠普公司。惠普公司很早就进入了ipp领域,在它的4000系列以上的打印机都已经具备了基于ipp协议的internet打印功能。我们特别试验了一下,在打印的质量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在令人担心的打印传输速度上也比预料的好得多。尽管ipp还没有成为internet打印的最终标准协议,但是由于hp和microsoft这样的厂商的大力支持,想来离成为实事标准也不远了。今年3月份由主要打印机厂商组成的pwg(printer working group)向ietf提交了internet打印协议ipp 1.0的修正版。如获通过,用户在明年初就可将电子邮件直接发送到打印机上打印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在出差的时候,只要向总部的秘书告诉一下下榻酒店商务部打印机的ip地址,那么有关会议文件的事宜就一切ok了。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想要具体了解ipp协议可以到站点http://www.pwg.org/ipp/去查询,想要了解hp基于ipp协议产品可以到站点http://www.hp.com/net_printing/ppss/ipt_specs.html 去查询。
PPPoE 全称是Point to 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基于局域网的点对点通讯协议),这个协议是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宽带上网设备( 即 ADSL , 无线等 )和越来越快的网络之间的通讯而最新制定开发的标准,它基于两个广泛接受的标准即:局域网Ethernet和PPP点对点拨号协议。对于最终用户来说不需要用户了解比较深的局域网技术只需要当作普通拨号上网就可以了,对于服务商来说在现有局域网基础上不需要花费巨资来做大面积改造,设置IP地址绑定用户等来支持专线方式。这就使得PPPoE 在宽带接入服务中比其他协议更具有优势。因此逐渐成为宽带上网的最佳选择。 PPPoE的实质是以太网和拨号网络之间的一个中继协议,他继承了以太网的快速和PPP拨号的简单,用户验证,IP分配等优势。在实际应用上,PPPoE利用以太网络的工作机理,将ADSL Modem的10BASE-T接口与内部以太网络互联,在ADSL Modem中采用RFC1483的桥接封装方式对终端发出的PPP包进行LLC/SNAP封装后,通过连结两端的PVC在ADSL Modem与网络侧的宽带接入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实现PPP的动态接入。PPPoE接入利用在网络侧和ADSL Modem之间的一条PVC就可以完成以太网络上多用户的共同接入,实用方便,实际组网方式也很简单,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复杂程度。 PPPOE具备了以上这些特点,所以成为了当前ADSL宽带接入的主流接入协议。

IP协议是什么?
1. 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象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了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来进行平常是被禁止的连接。那么,许多依靠IP源地址做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并且会被非法入侵。TCP/IP的通讯协议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TCP/IP整体构架概述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的缩写,中文简称为“网协”,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 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IP地址具有唯一性,根据用户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5类。另外,IP还有进入防护,知识产权,指针寄存器等含义。具体内容请参照 百度百科--IP协议 http://baike.baidu.com/view/2802.htm ]

TCP-IP协议详解(3) IP/ARP/RIP/BGP协议
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实现互联网的最重要的一层。正是在网络层面上,各个局域网根据IP协议相互连接,最终构成覆盖全球的Internet。更高层的协议,无论是TCP还是UDP,必须通过网络层的IP数据包(datagram)来传递信息。操作系统也会提供该层的socket,从而允许用户直接操作IP包。 IP数据包是符合IP协议的信息(也就是0/1序列),我们后面简称IP数据包为IP包。IP包分为头部(header)和数据(Data)两部分。数据部分是要传送的信息,头部是为了能够实现传输而附加的信息(这与以太网帧的头部功能相类似,如果对帧感到陌生,可参看 小喇叭 一文)。IP协议可以分为IPv4和IPv6两种。IPv6是改进版本,用于在未来取代IPv4协议。出于本文的目的,我们可以暂时忽略两者的区别,只以IPv4为例。下面是IPv4的格式IPv4包 我们按照4 bytes将整个序列折叠,以便更好的显示与帧类似,IP包的头部也有多个区域。我们将注意力放在红色的发出地(source address)和目的地(destination address)。它们都是IP地址。IPv4的地址为4 bytes的长度(也就是32位)。我们通常将IPv4的地址分为四个十进制的数,每个数的范围为0-255,比如192.0.0.1就是一个IP地址。填写在IP包头部的是该地址的二进制形式。IP地址是全球地址,它可以识别”社区”(局域网)和”房子”(主机)。这是通过将IP地址分类实现的。IP class From To Subnet MaskA 1.0.0.0 126.255.255.255 255.0.0.0B 128.0.0.0 191.255.255.255 255.255.0.0C 192.0.0.0 223.255.255.255 255.255.255.0每个IP地址的32位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来区分局域网,第二个部分用来区分该局域网的主机。子网掩码(Subnet Mask)告诉我们这两部分的分界线,比如255.0.0.0(也就是8个1和24个0)表示前8位用于区分局域网,后24位用于区分主机。由于A、B、C分类是已经规定好的,所以当一个IP地址属于B类范围时,我们就知道它的前16位和后16位分别表示局域网和主机。网络协议概览 中说,IP地址是分配给每个房子(计算机)的“邮编”。但这个说法并不精确。IP地址实际上识别的是网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卡是计算机的一个硬件,它在接收到网路信息之后,将信息交给计算机(处理器/内存)。当计算机需要发送信息的时候,也要通过网卡发送。一台计算机可以有不只一个网卡,比如笔记本就有一个以太网卡和一个WiFi网卡。计算机在接收或者发送信息的时候,要先决定想要通过哪个网卡。NIC路由器(router)实际上就是一台配备有多个网卡的专用电脑。它让网卡接入到不同的网络中,这样,就构成在 网络协议概览 中所说的邮局。比如下图中位于中间位置的路由器有两个网卡,地址分别为199.165.145.17和199.165.146.3。它们分别接入到两个网络:199.165.145和199.165.146。IP包的传输要通过路由器的接力。每一个主机和路由中都存有一个路由表(routing table)。路由表根据目的地的IP地址,规定了等待发送的IP包所应该走的路线。就好像下图的路标,如果地址是“东京”,那么请转左;如果地址是“悉尼”,那么请向右。A real world routing table比如我们从主机145.17生成发送到146.21的IP包:铺开信纸,写好信的开头(剩下数据部分可以是TCP包,可以是UDP包,也可以是任意乱写的字,我们暂时不关心),注明目的地IP地址(199.165.146.21)和发出地IP地址(199.165.145.17)。主机145.17随后参照自己的routing table,里面有三行记录:145.17 routing table (Genmask为子网掩码,Iface用于说明使用哪个网卡接口)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Iface199.165.145.0 0.0.0.0 255.255.255.0 eth00.0.0.0 199.165.145.17 0.0.0.0 eth0这里有两行记录。第一行表示,如果IP目的地是199.165.145.0这个网络的主机,那么只需要自己在eth0上的网卡直接传送(“本地社区”:直接送达),不需要前往router(Gateway 0.0.0.0 = “本地送信”)。第二行表示所有不符合第一行的IP目的地,都应该送往Gateway 199.165.145.17,也就是中间router接入在eth0的网卡IP地址(邮局在eth0的分支)。我们的IP包目的地为199.165.146.21,不符合第一行,所以按照第二行,发送到中间的router。主机145.17会将IP包放入帧的payload,并在帧的头部写上199.165.145.17对应的MAC地址,这样,就可以按照 以太网与wifi协议 中的方法在局域网中传送了。中间的router在收到IP包之后(实际上是收到以太协议的帧,然后从帧中的payload读取IP包),提取目的地IP地址,然后对照自己的routing table: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Iface199.165.145.0 0.0.0.0 255.255.255.0 eth0199.165.146.0 0.0.0.0 255.255.255.0 eth10.0.0.0 199.165.146.8 0.0.0.0 eth1从前两行我们看到,由于router横跨eth0和eth1两个网络,它可以直接通过eth0和eth1上的网卡直接传送IP包。第三行表示,如果是前面两行之外的IP地址,则需要通过eth1,送往199.165.146.8(右边的router)。我们的目的地符合第二行,所以将IP放入一个新的帧中,在帧的头部写上199.165.146.21的MAC地址,直接发往主机146.21。(在Linux下,可以使用$route -n来查看routing table)IP包可以进一步接力,到达更远的主机。IP包从主机出发,根据沿途路由器的routing table指导,在router间接力。IP包最终到达某个router,这个router与目标主机位于一个局域网中,可以直接建立连接层的通信。最后,IP包被送到目标主机。这样一个过程叫做routing(我们就叫IP包接力好了,路由这个词实在是混合了太多的意思)。整个过程中,IP包不断被主机和路由封装入帧(信封)并拆开,然后借助连接层,在局域网的各个NIC之间传送帧。整个过程中,我们的IP包的内容保持完整,没有发生变化。最终的效果是一个IP包从一个主机传送到另一个主机。利用IP包,我们不需要去操心底层(比如连接层)发生了什么。在上面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假设了,每一台主机和路由都能了解局域网内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这是实现IP包封装(encapsulation)到帧的基本条件。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是通过ARP协议传播到局域网的每个主机和路由。每一台主机或路由中都有一个ARP cache,用以存储局域网内IP地址和MAC地址如何对应。ARP协议(ARP介于连接层和网络层之间,ARP包需要包裹在一个帧中)的工作方式如下:主机会发出一个ARP包,该ARP包中包含有自己的IP地址和MAC地址。通过ARP包,主机以广播的形式询问局域网上所有的主机和路由:我是IP地址xxxx,我的MAC地址是xxxx,有人知道199.165.146.4的MAC地址吗?拥有该IP地址的主机会回复发出请求的主机:哦,我知道,这个IP地址属于我的一个NIC,它的MAC地址是xxxxxx。由于发送ARP请求的主机采取的是广播形式,并附带有自己的IP地址和MAC地址,其他的主机和路由会同时检查自己的ARP cache,如果不符合,则更新自己的ARP cache。这样,经过几次ARP请求之后,ARP cache会达到稳定。如果局域网上设备发生变动,ARP重复上面过程。(在Linux下,可以使用$arp命令来查看ARP的过程。ARP协议只用于IPv4。IPv6使用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来替代ARP的功能。)我们还有另一个假设,就是每个主机和路由上都已经有了合理的routing table。这个routint table描述了网络的拓扑(topology)结构。如果你了解自己的网络连接,可以手写自己主机的routing table。但是,一个路由器可能有多个出口,所以routing table可能会很长。更重要的是,周围连接的其他路由器可能发生变动(比如新增路由器或者路由器坏掉),我们就需要routing table能及时将交通导向其他的出口。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智能的探测周围的网络拓扑结构,并自动生成routing table。我们以北京地铁为例子。如果从机场前往朝阳门,那么可以采取2号航站楼->>三元桥->>东直门->>朝阳门。2号航站楼和朝阳门分别是出发和目的主机。而三元桥和东直门为中间的两个router。如果三元桥->>东直门段因为维修停运,我们需要更改三元桥的routing table,从而给前往朝阳门的乘客(IP包)指示:请走如下路线三元桥->>芍药居。然后依照芍药居的routing table前往朝阳门(芍药居->>东直门->>朝阳门)。一种用来生成routing table的协议是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它通过距离来决定routing table,所以属于distance-vector protocol。对于RIP来说,所谓的距离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途径的路由器数目(hop number)。比如上面从机场到朝阳门,按照2号航站楼->>三元桥->>东直门->>朝阳门路线,途径两个路由器,距离为2。我们最初可以手动生成三元桥的routing table。随后,根据RIP协议,三元桥向周围的路由器和主机广播自己前往各个IP的距离(比如到机场=0,团结湖=0,国贸=1,望京西=1,建国门=2)。收到RIP包的路由器和主机根据RIP包和自己到发送RIP包的主机的距离,算出自己前往各个IP的距离。东直门与三元桥的距离为1。东直门收到三元桥的RIP包(到机场的距离为0),那么东直门途径三元桥前往机场的距离为1+0=1。如果东直门自己的RIP记录都比这个远(比如东直门->>芍药居->>三元桥->>机场 = 2)。那么东直门更改自己的routing table:前往机场的交通都发往三元桥而不是芍药居。如果东直门自身的RIP记录并不差,那么东直门保持routing table不变。上述过程在各个点不断重复RIP广播/计算距离/更新routing table的过程,最终所有的主机和路由器都能生成最合理的路径(merge)。(RIP的基本逻辑是:如果A距离B为6,而我距离A为1,那么我途径A到B的距离为7)RIP出于技术上的原因(looping hops),认为距离超过15的IP不可到达。所以RIP更多用于互联网的一部分(比如整个中国电信的网络)。这样一个互联网的部分往往属于同一个ISP或者有同一个管理机构,所以叫做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自治系统内部的主机和路由根据通向外部的边界路由器来和其它的自治系统通信。各个边界路由器之间通过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来生成自己前往其它AS的routing table,而自治系统内部则参照边界路由器,使用RIP来决定routing table。BGP的基本工作过程与RIP类似,但在考虑距离的同时,也权衡比如政策、连接性能等其他因素,再决定交通的走向(routing table)。我们一开始讲述了IP包根据routing table进行接力的过程。为了顺利实现接力,我们又进一步深入到ARP和RIP/BGP。这三个协议都协助了IP传输。ARP让每台电脑和路由器知道自己局域网内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从而顺利实现IP包到帧的封装。RIP协议可以生成自治系统内部合理的routing table。BGP协议可以生成自治系统外部的routing table。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将注意力放在了IP包大的传输过程中,而故意忽略一些细节。 而上面的IP接力过程适用于IPv6。【TCP/IP详解】系列教程互联网协议入门 1互联网协议入门 2TCP-IP协议详解(1)网络协议概观TCP-IP协议详解(2) 以太网与WiFi协议TCP-IP协议详解(3) IP/ARP/RIP/BGP协议TCP-IP协议详解(4)IPv4与IPv6地址TCP-IP协议详解(5)IP协议详解TCP-IP协议详解(6) ICMP协议TCP-IP协议详解(7) UDP协议TCP-IP协议详解(8) TCP协议与流通信TCP-IP协议详解(9) TCP连接TCP-IP协议详解(10) TCP滑窗管理TCP-IP协议详解(11) TCP重传TCP-IP协议详解(12) TCP堵塞控制TCP-IP协议详解(13) DNS协议TCP-IP协议详解(14) CIDR与NATTCP-IP协议详解(15) HTTP协议概览 图解TCP-IP协议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4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