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ip协议是(未来的ip协议是IPV6正确吗)

      最后更新:2023-03-26 22:48:51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IP地址的分配

      问题一、概念模糊,1600多万是一个A类地址理论上可连接的主机数。 问题二、不是这样说的。因为IP地址短缺,不能实现每台主机都分配一个公共IP地址,所以IP地址分为两类,公共地址和私有地址。公用地址在Internet中使用,可以在Internet中随意访问,这个IP地址由网络服务商提供,如:电信、网通等。私有地址只能在内部网络中使用,只有通过代理服务器才能与Internet通信,如:我们经常设的192.168.1.X就是一个私有地址,通过路由器或MODEM上网是国内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它的下一个版本就是IPv6,还没普及,建议你百度查看一下。
      IP地址的分类 网络号:用于识别主机所在的网络;主机号:用于识别该网络中的主机。IP地址分为五类,A类保留给政府机构,B类分配给中等规模的公司,C类分配给任何需要的人,D类用于组播,E类用于实验,各类可容纳的地址数目不同。A、B、C三类IP地址的特征:当将IP地址写成二进制形式时,A类地址的第一位总是0,B类地址的前两位总是10,C类地址的前三位总是110。1. A类地址(1)A类地址第1字节为网络地址,其它3个字节为主机地址。(2)A类地址范围:1.0.0.1—126.255.255.254(3)A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和保留地址:① 10.X.X.X是私有地址(所谓的私有地址就是在互联网上不使用,而被用在局域网络中的地址)。范围(10.0.0.0-10.255.255.255)② 127.X.X.X是保留地址,用做循环测试用的。2. B类地址(1) B类地址第1字节和第2字节为网络地址,其它2个字节为主机地址。(2) B类地址范围:128.0.0.1—191.255.255.254。(3) B类地址的私有地址和保留地址① 172.16.0.0—172.31.255.255是私有地址② 169.254.X.X是保留地址。如果你的IP地址是自动获取IP地址,而你在网络上又没有找到可用的DHCP服务器。就会得到其中一个IP。3. C类地址(1)C类地址第1字节、第2字节和第3个字节为网络地址,第4个个字节为主机地址。另外第1个字节的前三位固定为110。(2)C类地址范围:192.0.0.1—223.255.255.254。(3) C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192.168.X.X是私有地址。(192.168.0.0-192.168.255.255)4. D类地址(1) D类地址不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它的第1个字节的前四位固定为1110。(2) D类地址范围:224.0.0.1—239.255.255.2545. E类地址(1) E类地址不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它的第1个字节的前五位固定为11110。(2) E类地址范围:240.0.0.1—255.255.255.254IP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品牌、商标、版权,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商业秘密、商业模式、商业标准等。IP拥有量的多少,是区分制造与创造的最主要标志,一个国家拥有的IP太少,它的产业或者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就只能扮演初级加工者的角色。特殊的IP地址在IP地址空间中,有的IP地址不能为设备分配的,有的IP地址不能用在公网,有的IP地址只能在本机使用,诸如此类的特殊IP地址众多:受限广播地址广播通信是一对所有的通信方式。若一个IP地址的2进制数全为1,也就是255.255.255.255,则这个地址用于定义整个互联网。如果设备想使IP数据报被整个Internet所接收,就发送这个目的地址全为1的广播包,但这样会给整个互联网带来灾难性的负担。因此网络上的所有路由器都阻止具有这种类型的分组被转发出去,使这样的广播仅限于本地网段。直接广播地址一个网络中的最后一个地址为直接广播地址,也就是HostID全为1的地址。主机使用这种地址把一个IP数据报发送到本地网段的所有设备上,路由器会转发这种数据报到特定网络上的所有主机。注意:这个地址在IP数据报中只能作为目的地址。另外,直接广播地址使一个网段中可分配给设备的地址数减少了1个。IP地址是0.0.0.0若IP地址全为0,也就是0.0.0.0,则这个IP地址在IP数据报中只能用作源IP地址,这发生在当设备启动时但又不知道自己的IP地址情况下。在使用DHCP分配IP地址的网络环境中,这样的地址是很常见的。用户主机为了获得一个可用的IP地址,就给DHCP服务器发送IP分组,并用这样的地址作为源地址,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因为主机这时还不知道DHCP服务器的IP地址)。NetID为0的IP地址当某个主机向同一网段上的其他主机发送报文时就可以使用这样的地址,分组也不会被路由器转发。比如12.12.12.0/24这个网络中的一台主机12.12.12.2/24在与同一网络中的另一台主机12.12.12.8/24通信时,目的地址可以是0.0.0.8。环回地址127网段的所有地址都称为环回地址,主要用来测试网络协议是否工作正常的作用。比如使用ping 127.1.1.1就可以测试本地TCP/IP协议是否已正确安装。另外一个用途是当客户进程用环回地址发送报文给位于同一台机器上的服务器进程,比如在浏览器里输入127.1.2.3,这样可以在排除网络路由的情况下用来测试IIS是否正常启动。专用地址IP地址空间中,有一些IP地址被定义为专用地址,这样的地址不能为Internet网络的设备分配,只能在企业内部使用,因此也称为私有地址。若要在Internet网上使用这样的地址,必须使用网络地址转换或者端口映射技术。这些专有地址是:10/8 地址范围:10.0.0.0到10.255.255.255 共有2的24次方个地址172.16/12 地址范围:172.16.0.0至172.31.255.255 共有2的20次方个地址192.168/16 地址范围:192.168.0.0至192.168.255.255 共有2的16次方个地址[编辑本段]IPV6发展及其特点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小组(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现行的IP)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 我们知道,Internet的主机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IP地址用一个32位二进制的数表示一个主机号码,但32位地址资源有限,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因此Internet研究组织发布新的主机标识方法,即IPv6。在RFC1884中(RFC是Request for Comments Document的缩写。RFC实际上就是Internet有关服务的一些标准),规定的标准语法建议把IPv6地址的128位(16个字节)写成8个16位的无符号整数,每个整数用四个十六进制位表示,这些数之间用冒号(:)分开,例如:3ffe:3201:1401:1280:c8ff:fe4d:db39
      00001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32位。IP总数为:2的32次方=42 9496 7296,约等于43亿。 在2006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IP地址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IP地址资源供需矛盾明显,互联网发展对IP地址的大量需求和IP地址的紧缺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矛盾。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政策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IP地址专家李祥建认为,如果不加以重视,我国会输在互联网基础资源门槛上。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发展将对IP地址资源产生无限膨胀的需求,IP地址作为互联网基础地址资源的重要意义将持续走高。但是与需求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IP地址资源严重紧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剧增到1.23亿,而我国分配到的IPv4地址数量却仅为8000多万个,远不能达到人均一个IP地址的标准。按目前互联网的发展思路,8000万的IP地址远远不够,IP地址资源的紧缺势必会阻碍我国互联网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IP地址资源不足的问题,信息产业部的专家认为,广大企事业单位特别是ISP,要未雨绸缪,根据未来几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积极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交IP地址申请。
      静态IP地址:给每一台计算机都分配一个固定的IP地址

      IP地址的分配

      IPv4的现状,过去,和将来.

      我写了好多 结果断电了 现在没有了!!!!! 等下 我再写现状: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v,version版本),它的下一个版本就是IPv6。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据国外媒体报道,欧盟委员会希望于2010年前将欧洲其成员国境内四分之一的商业和政府部门以及家用网络转换成IPv6标准。 美国已经开始对已经与网络服务商签订IPv6协议的政府部门给与有条件的奖励政策。而欧盟希望跟随美国的步伐,促使其成员国的政府部门在这次转型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IPv4,是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的第四版,也是第一个被广泛使用,构成现今互联网技术的基石的协议。Ipv4可以运行在各种各样的底层网络上,比如端对端的串行数据链路(PPP协议和SLIP协议) ,卫星链路等等。局域网中最常用的是以太网(Ether)。未来: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各种互联网协议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新技术取代老技术的时候,我们究竟是该把新技术放在边缘并且向核心推进,还是把新技术增加到核心,把老技术推向边缘并且最终在网络中取消老技术呢?作为互联网标准开发和推动的主要负责机构,互联网工程工作组(IETF)8 月初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了第72 次会议,期间就IPv6 的推广和应用展开了讨论。IPv4 开始走向边缘现在大多数考虑采用IPv6 协议并且提出实施解决方案的人都考虑了IPv4/IPv6 共存。当网络上的IPv6 设备是双地址栈的时候,共存是比较简单的:双地址栈设备能够同仅是IPv4 的设备或者仅是IPv6 的设备沟通。双地址栈的问题是它们既需要IPv4 地址,也需要IPv6 地址。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应用IPv6 的初衷,因为据估算,IPv4 地址将会在2012 年左右枯竭。双地址栈在五年前提出时,可以说是一种正确的过渡方法。但是,随着新的IPv4 地址耗尽,这种方法越来越不可行了。双地址栈对于已经拥有IPv4 地址并且能够获得新的IPv6 地址的目前的设备来说,仍然是一种正确的方法。但是,对于需要新的地址的新设备和网络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不过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如何让只有IPv4 功能的设备与只有IPv6 功能的设备相互沟通。这需要解决地址解析的问题,从复杂性、可伸缩性和安全方面看,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IPv4 与IPv6 同存的讨论的背后是这样的原则:IPv4 和IPv6 共存是必要的。但是这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业内人士认为IPv4 停止使用的时间已经为期不远了。此前,有人认为IPv4 停止使用的时间大约是在2020 年之后。不过参加本次会议的IPv6 工作组成员Jdoyle 认为,IPv4 停止使用的时间可能会提前到2014 年前后,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没有人愿意在自己的网络上使用两种版本IP 地址,这样不仅复杂,也不安全。考虑到IPv4 地址将在2011 年左右被耗尽,IPv6 的应用在那以后将开始成倍地增长。当IPv6 接近或者成为占大多数的协议的时候,网络工作者将积极地撤销IPv4 地址以便简化自己的操作。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关实施IPv6 的讨论一直集中在连接IPv6 设备或者在一个只有IPv4 的“云”中的IPv6 网站。而在本次会议期间,关于IPv6 与IPv4 共存讨论的重点有一个转变,转向IPv6该如何连接IPv4 设备或者在一个只有IPv6 的“云”中支持IPv4 网站。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把IPv4推向IPv6 网络边缘的一个早期的迹象,不过这种迹象再一次指明了最终结束IPv4 的方向。移动数据业务的需要应用IPv6 技术需要三样东西:支持IPv6 的操作系统、支持IPv6 的软件以及与因特网的连接。目前,支持IPv6 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 Vista、Linux(内核版本至少是2.2.1)、FreeBSD、WindowsNT/2000(需要去微软的网站下一个补丁程序),NetBSD,OpenBSD,Solaris 等。支持IPv6 的操作系统一般都会自带一些支持IPv6 的网络程序,但是,这些操作系统自带的程序往往并不是最好的,用户需要到网上去找一些好用的支持IPv6 的软件。这样对很多用户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对习惯了“傻瓜”式工作方式的人来说,这会影响他们使用IPv6 设备的热情。北美IPv6 工作组主席、全球IPv6 论坛CTO Jim Bound 认为:“从IPv4 到IPv6 的转变中,网络协议是需要随时转变的,我们不能打破这种指导原则。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的一点是,在这种过渡过程中所有的工程师都应该密切地合作,在很多IPv6 的技术攻关中很多是关于数学问题的互联网构架改变。未来IPv6 的服务构架,它会如何工作呢?我认为可能是处于一种移动的状态中,比如从纽约到洛杉矶,我们会不断得到新的IP 地址。我有一个用户ID,通过移动上网,而我的上网几乎是匿名的,我可能会通过一些服务器连接到数据中心,得到一些网络内容。我可以在飞机上上网,这对于网络或者是对于销售企业、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众所周之,以IPv6 为基础的新一代网络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并将成为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商业意义上来说,移动通信行业可能是最大的受益方之一。移动IPv6 比移动IPv4有很多优势,它的设计吸取了移动IPv4 发展的经验,同时结合了IPv6 的许多新特性。移动IPv6能够通过简单的扩展,满足大规模移动用户的需求并能在全球范围内解决有关网络和访问技术之间的移动性问题。缺少杀手级应用一直被认为是阻碍发展的主要原因。Jim Bound 表示,这种情况目前正在改 变。随着大量以IPv6 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建设完成,融合各种语音、数据、视频的高品质、多样化通信服务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美国,从移动终端、汽车到自动售货机、报警系统、照相机乃至钥匙环等设备,都已经成功地被连接到网络中,未来这些设备最终会连成一个强大的网络,人们将获得全新的信息与通信服务体验。
      百度知道机器人 Running
      IPv4的现状,过去,和将来.

      什么叫新IP时代?

      “新IP”中心,其实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层面的对IP数字化转型的意思,更多的还是可以关注官方号“中芯区块链服务平台”
      以“SRv6开启新IP时代,构建面向5G和云时代的可编程网络”为主题的首届SRv6产业论坛在中国深圳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思博伦通信联合主办,云集了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腾讯、清华大学、IHS、IETF的多位SRv6专家及行业领导者,围绕SRv6技术标准、商用进展、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产业专家一致认为SRv6将是继MPLS之后的新一代IP承载网核心协议,未来的承载网只有全面具备SRv6 Ready的能力,才能满足未来5G和云时代的业务承载需求。 IP技术经历了悠久的演进历史,而协议的演进是IP技术发展史的重中之重。始于上世纪80年代,Internet上网业务通过单一IP转发技术即可完成,随后伴随语音、视频等业务的成熟,MPLS协议开始被大量引入,重点支撑此类业务的可靠性承载需求。与之相伴的是,MPLS协议复杂度大幅提升,网络配置也更加繁琐。迈入5G和云时代,自动驾驶、VR/AR、4K/8K等新兴业务的大量涌现,对承载网的SLA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整个通信网络架构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成为主流,同时为支撑此类新兴业务的低时延诉求,数据中心也在不断下移,其数量不断攀升,整个网络复杂度也呈现出指数级上升。MPLS协议已经难以支撑5G业务的承载诉求,尤其是传统的手工配置模式无法为各类新兴业务提供SLA保障。正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互联网中心副主任赵锋在论坛致辞中所说“SRv6的诞生,宣告了新IP时代的到来。”SRv6是基于Native IPv6和源路由(Source Routing)的新一代网络协议,可以全面收编过去的复杂网络协议,实现网络协议的全面,提升网络配置效率。与此同时,通过与网络控制器配合,SRv6还可以实现路径可编程,从而为不同业务应用提供差异化的SLA保障。在此次论坛上,IETF SRv6领域高级专家Robin Li分享了如何基于SRv6实现网络的可编程,以及当前SRv6标准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创新成果。同时,IETF L2SM/I2NSF工作组主席 Adrian Farrel就如何基于PCE/BGP实现SRv6隧道自动化下发和流量调优进行了主题发言。中国电信研究院高级专家解冲锋博士表示:“按照国家的要求,中国电信全网已基本完成IPv6升级改造,骨干网、城域网、DNS全面开启IPv6,4G LTE按照IPv6标准建设,目前在线IPv6用户数过亿。随着IPv6的规模部署,网络也具备了向SRv6平滑演进的能力,中国电信将实现WAN到DC的统一管理,业务端到端布放,按需构建PNF/VNF连接,推动云网深度融合。”清华大学李星教授指出:“CERNET2是中国第一个IPv6国家主干网,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主干网。SRv6作为下一代IPv6承载协议,将会在CERNET2网络演进过程起到积极作用。未来基于SRv6技术可实现应用级的管理和服务,为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经济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腾讯网络资深架构师蒋治春表示:“SRv6应用于DCI领域,不仅可以有效支撑数据中心内部业务云化,还可实现DCI全程全网的流量调优,从而大幅提升整网带宽利用率,最大化网络价值。”华为首席工程师、IETF PALS工作组主席Andrew G. Malis认为:“未来网络自动化,智能化以及IPv6平滑演进已经是业界普遍共识。厂商设备应该具备灵活可扩展能力从而应对未来网络发展的不确定性,保证未来运营商进行业务升级无需更换设备。当前华为的主流路由器均采用NP可编程芯片,支持SRv6基本功能且具备基于SRv6的深度可编程能力。”思博伦通信资深工程师梅伟表示:“2018年,在日本东京,基于思博伦测试解决方案,业界主流厂商进行了SRv6跨厂商互通测试,测试涵盖基本功能、SID可编程能力、L3VPN over SRv6、IETF标准一致性等方面,各项测试目标全部达成,充分证明了业界主流厂商对SRv6实现的一致性,为后续SRv6的商用奠定了基础。”当前,SRv6在标准进展、技术应用、多厂家互通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这离不开运营商、设备商、标准产业组织、仪表等产业伙伴的共同努力,未来SRv6产业链将逐渐成熟完善,并快速走向商用,助力5G和云时代网络建设。 与会产业专家一致认为SRv6将是继MPLS之后的新一代IP承载网核心协议,未来的承载网只有全面具备SRv6 Ready的能力,才能满足未来5G和云时代的业务承载需求。
      什么叫新IP时代?

      什么叫IP网络?

      IP是什么?IP是英文 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 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正是因为有了IP协议,因特网才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因此,IP协议也可以叫做“因特网协议”。 ——IP是怎样实现网络互连的?各个厂家生产的网络系统和设备,如以太网、分组交换网等,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互通,不能互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所传送数据的基本单元(技术上称之为“帧”)的格式不同。IP协议实际上是一套由软件程序组成的协议软件,它把各种不同“帧”统一转换成“IP数据报”格式,这种转换是因特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使所有各种计算机都能在因特网上实现互通,即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那么,“数据报” 是什么?它又有什么特点呢?数据报也是分组交换的一种形式,就是把所传送的数据分段打成 “包”,再传送出去。但是,与传统的“连接型”分组交换不同,它属于“无连接型”,是把打成的每个“包”(分组)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报文”传送出去,所以叫做“数据报”。这样,在开始通信之前就不需要先连接好一条电路,各个数据报不一定都通过同一条路径传输,所以叫做“无连接型”。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它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坚固性和安全性。——每个数据报都有报头和报文这两个部分,报头中有目的地址等必要内容,使每个数据报不经过同样的路径都能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在目的地重新组合还原成原来发送的数据。这就要IP具有分组打包和集合组装的功能。——在实际传送过程中,数据报还要能根据所经过网络规定的分组大小来改变数据报的长度,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可达 65535个字节。——IP协议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给因特网上的每台计算机和其它设备都规定了一个唯一的地址,叫做“IP 地址”。由于有这种唯一的地址,才保证了用户在连网的计算机上操作时,能够高效而且方便地从千千万万台计算机中选出自己所需的对象来。——现在电信网正在与 IP网走向融合,以IP为基础的新技术是热门的技术,如用IP网络传送话音的技术(即VoIP)就很热门,其它如IP over ATM、IPover SDH、IP over WDM等等,都是IP技术的研究重点。(IP全球通网)在当今世界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过程中,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成为重要的促进因素,它的不断发展形成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源动力。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对现代化通信需求进一步增加,新一代宽带通信网络将成为新一代电信的明显特征,宽带IP网络技术应运而生。一、当前 IP业务的特征最初,IP网络的设计是为数量不多的节点提供服务,为数量不多的使用者提供资源共享和文件传输能力。目前,IP网络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发展,网络的应用方式和特性均发生了变化。因此,考察当前IP业务的特征是指导IP网络进一步发展的基础。1.用户数量急剧增长因特网的规模现每月增长10%左右,业务量每6-9个月翻一番。据预测,2000年底全因特网用户将达到3-10亿。从1997年起国外运营公司的网络业务中已有数据业务超过话业务的情况出现;有国外统计公司分析,预计在1998-2008年间各国因特网数据流量将先超过话音,其中北美到2000年时,数据业务将为话音业务的5倍。1997年底,中国数据通有用户60万,1998年底有220万,增长近4倍;1999年6月份用户已达400万,估计到2000年为2500万,在2005年将达到5000万。2.业务带宽指数增长除了用户数量指数增长外,业务带宽也呈现指数增长态势。例如,在1990年前后,主要业务是E-mail,带宽仅1kbit/s左右;到1995年,主要业务变成Web浏览。美国的Web站点数每57天翻一番,目前我国WWW站点数约为9906万。 2000年前后,活动图像将成为重要业务之一,所占用的带宽可到达5Mbit/s。10年间,业务带宽的增长可达4个数量级。这些变化均使IP业务所需的带宽呈爆炸式增长,形成了新时期网络带宽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3.业务内容综合化TCP/IP协议最初是为提供非实时数据业务而设计的。为了使IP网络不仅能传送非实时的数据信息,而且还能传送实时多媒体数据信息,国际标准化组织(如ITU,IETF等)已开始起草并完成了一些用于 IP实时通信的标准以及服务质量方面的标准,如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RTCP)、资源预留协议(RSVP)、IP多播技术以及H.323建议等。另外对更先进的服务质量保证技术如分类服务(Diff一Serv)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因特网提供的应用及业务将能够覆盖综合业务网的业务类型。4.业务的流合呈自相似性和收发不对称性随着IP网络业务量的增加,网络中的流量呈现出自相似的特点,即某一链路上不管业务流的并发数量有多少,其流量均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为减少网络的拥塞,IP网络必须具备比传统电信网络更高的平均峰值与平均负载比。同样,由于IP网络上的应用特点,网络上的流量呈现出明显的收发不对称性。二、未来IP网络的发展及技术走向IP业务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IP协议逐渐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通信协议,IP网络在今后的数据通信乃至电信业中将占据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网络目前已经转变成为一种商品,其上的各种增值服务有着巨大的利润潜力。有理由相信,IP技术是未来网络综合的主要力量之一,它可以集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图像和视频业务;IP网络最终可能成为新一代电信网络基础设施的技术选择。目前的IP网络及IP技术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要成为新一代电信网络的基础尚需解决大量的课题,在所有要解决的课题中,网络性能是基础条件之一,因此高速宽带IP网络是解决IP网络发展问题的前提。当然高速宽带是相对的,本文中的宽带是指155 Mbit/s以上的速率。为了建设高速宽带IP网络,ITU-T,IETF以及ATM论坛等组织正在联合众多的设备制造商及网络业务供应商共同寻找改造Internet骨干网的方案。总的来说,各种IP技术方案分属两种思路:走IP和ATM结合的路线;或者走光学IP的路线。前者借助ATM网络的强大能力,基于ATM传送IP;后者基于传统IP网络的概念,借助光传输系统的能力传送IP。这些技术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技术背景下的产物,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场合。三、IP/ATM宽带网络国际上对ATM提供IP业务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协议和标准。这些协议和标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重叠类型和集成类型。1.重叠类型建议继续沿用现有的网络提供IP业务,IP网络建立在ATM网络之上。ATM网络和IP网络有各自的寻址方式和选路协议,使用IP服务的ATM用户终端要同时具有ATM网络地址和IP网络地址。IP的选路功能经由ATM的选路功能建立连接,因而在肥网络的各个节点要有IP地址到ATM地址间的映射功能。采用重叠类型的IPover ATM技术有:ATM论坛的局域网仿真及ATM上的多协议(MPOA);IETF的ATM网络上传统 IP协议(CIPOA)。2.集成类型集成类型下的网络不再有两个层次,ATM交换机的网络层对于IP服务采用的就是IP专用的协议。使用IP服务的用户只需要一个IP地址,交换机也不再有从ATM地址到IP地址的转换功能。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是目前公认的IP与ATM结合的一种良好方案。ATM的信元机制可以非常有效地支持MPLS中的标签交换,从而使得ATM交换可方便地支持MPLS中标记交换路由器(LSR)的转发功能。MPLS技术独立于链路层,既可在ATM上实现,亦可在纯粹的路由器上实现。IP/ATM的特点有:可利用ATM的服务质量特性,保证网络的服务质量;适用于多种业务,网络具有很好的扩充性能,用户可以在任何一条链路上放入所需的容量;有良好的网络流量管理和拥塞控制性能;适用于一般的IP骨干网。IP/ATM的不足包括:IP数据包需映射成ATM信元,由此造成较大的传输开销,传输效率较低;需要解决IP地址与ATM地址多重映射的矛盾以及IP网络的非连接特性与ATM面向连接特性之间的矛盾,网络管理比较复杂;基于ATM实现的IP网络带宽受限于ATM网络技术本身状况,这就导致其不太适于超大型IP骨干网(一般认为可用于超大型IP骨干网边缘多业务的接入)。四、光学宽带IP网络1.IP over SDH/SONET方式可以认为IP overSDH/SONET是光学宽带IP网络的雏形。IP数据包通过采用点到点协议(PPP)映射到SDH/SONET帧上,按某次群相应的线速率进行连续传输。PPP协议是一个简单的OSI第二层协议,标头只有两个字节,没有地址信息,只是按点到点顺序。PPP协议可将IP数据包切成PPP帧,以满足映射至SDR/SONET帧结构的要求。IP over SDH/SONET技术的实现需要高速路由器和PPP协议,采用的仍然是传统路由器的逐包转发方式。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路由计算与包的转发分开,采用缓冲技术、硬件(芯片)快速处理技术、以ATM信元交换矩阵作为路由器内部体系构架的交换路由技术,将路由器的逐包转发速度控制到与第二层交换的速度相当。它无须利用广域网上的ATM交换机来建立虚电路。目前不少网络设备公司已推出基于IP overSDH/SONET技术的交换路由器产品。IP over SDH/SONET的特点如下:IP数据包通过PPP协议直接映射到SDH/SONET帧结构上,省去中间的ATM层,简化了IP网络体系结构,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将IP网络技术建立在SDH/SONET传输平台上,可以很容易地跨越地区和国界,兼容各种不同的技术和标准,实现网络互连;可以充分利用SDH/SONET技术的各种优点,如自动保护切换(APS),保证网络的可靠性;有利于实施IP多播技术;适用于大型IP骨干网。IP overSDH/SONET技术的不足主要有:SDH原主要考虑电路交换网络各种指标,如同步、自愈、抖动性能等,在IP网络中,这些指标的要求不一定相同;不太适于集数据、语音、图像等的综合性多业务平台;IPover SDH/SONET技术一般可进行业务分级(CoS),目前尚不能像IP over ATM技术那样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缺乏电路仿真服务能力;网络扩充不如 IP overATM技术那样灵活。2.IP over DWDM方式从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看,SDH/SONET必然以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为基础,因此IP overSDH/SONET将最终发展成为IP over DWDM,即IP数据包直接在光波道上传输。采用IP over DWDM技术可减少网络各层之间的冗余;减少SDH/SONET,ATM,IP等各层之间的功能重叠;减少设备操作、维护和管理费用。同时,由于省去了中间的ATM层和SDH/SONET层,其传输效率高,可以大大节省网络运营成本,从而间接降低用户获得多媒体通信业务的费用。这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最经济的IP网络体系结构,适用于超大型IP骨干网。IP和DWDM的结合,将出现一个全光IP网络。全光IP网络将按照IP技术和业务的特性进行优化,从而为IP网络乃至电信网络开拓一个新世界。IP overDWDM应该说是宽带IP网络的较好解决方案。全光网在网络节点处采用波长可选的光元件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分离,从而进行光的复用与解复用,并可进行光选路和光交换。DWDM技术是全光网的基础。IP技术和DWDM技术结合,IP数据流直接进入大粒度的光通道,可充分综合WDM技术大容量和IP技术统计复用的优势,真正达到IP优化的目的。IPover DWDM组网结合了波长路由和IP路由的技术。波长路由提供了大粒度的复用,而IP路由提供了细粒度的复用,两者的结合为IP应用提供了优化的环境。(1)IP over DWD中存在的问题IP over DWDM才开始发展,ITU和光互联论坛(OIF)正在进行标准化工作。IP overDWDM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数据网络层与光网络层的适配,物理接口的规范问题和层间管理等。IP over DWDM的帧结构选择是上述问题的关键。DWDM系统本身的特点是业务透明性,它可以承载各种格式的客户层信号。帧结构选择应该考虑到这么几个因素:帧格式对IP包的打包速度和封装效率;帧格式对DWDM系统管理功能的贡献;目前DWDM系统能够提供的光波长类型转换器(OTU)接口类型。目前可用的IP over DWDM帧结构方案选择基本有SDH帧格式和千兆比以太网帧格式两大类。①SDH帧格式的优缺点使用SDH帧格式的好处有:目前大部分DWDM系统的OTU提供SDH接口;SDH格式的帧头中可载有大量的信令和管理信息。其中信令可以完成保护切换之类的工作,管理信息可以辅助DWDM系统完成网管功能。SDH帧格式的局限为:由于IP包的大小和SDH帧的大小不一定匹配,因此在路由交换机接口上SDH帧的分段与组装(SAR)处理将影响设备的吞吐量和性能;使用SDH帧格式需要OTU提供SDH方式的接口,具备SDH方式的转发和再生功能,增加了成本。②千兆比以太网帧格式的优缺点使用千兆比以太网帧格式的好处有:对于 DWDM系统,应采用开放式系统,通过波长转换器将IP数据流接火光传输通道,OTU只需提供透明接口;目前成本较低;在路由交换机接口中无需SAR操作。使用千兆比以太网帧格式的局限为:由于以太网帧是个异步的协议,对抖动和定时敏感;目前千兆比以太网采用10B/8B编码,封装效率稍低;以太网帧格式中不含管理信息,造成对DWDM系统的性能监测困难;传送距离不如SDH帧格式方式。上述两类帧格式各有优缺点,比较而言目前选择SDH帧格式较千兆比以太网倾格式的可能性大。目前帧格式的问题在不断的研究发展中,例如为解决SDH帧格式中对于IP网络一些无用的开销字节而作的简化;为解决以太网帧格式的效率问题对10 Gbit/s以太网接口的研究等。ITU亦希望能研究出一种全新的光接口,全面考虑恒定比特流和突发传输、解决帧结构问题和适配协议、提出光参数等物理接口特性和管理问题。(2)IP over DWDM组网目前,由于OADM和光交叉连接(OXC)等设备不成熟,全光网的发展还处于初期水平,只是点对点的DWDM传输系统。根据目前技术状况,IP over DWDM组网有两种可能的方式。①叠加方式人工配置波道形成IP的骨干中继路由,再在其上进行IP路由的组织。在DWDM节点,除了需要进行波道组织而进行复用器/解复用器背对背的连接方式外,主要采用大容量高速的IP路由交换机进行电信号的上下业务。从这个角度出发,IP over DWDM的组网宜尽量形成环状或总线状,以减小复用器/解复用器背对背连接的不灵活性和对光分插与复用设备(OADM)的需求,从而降低造价。②集成方式使用路由交换机设备作为节点设备,DWDM系统只是作为点到点之间的一种传输手段。在这种方式中,路由交换机设备作为网络中的中间设备,既可完成中继传输又可上下电路。目前新一代路由交换机产品均采用路由计算与包转发相分离的结构,路由计算能力大大增强;采用面向网络拓扑的转发表维护,支持大容量的路由表;包转发机构采用交换矩阵实现无阻塞交换。端口吞吐能力在各种包大小情况下已大致接近线速,单机交换时延已在几十微秒,有能力支持这种方式的组网应用。五、宽带IP网络中的流量工程在90年代初,当IP网络主要由155Mbit/S以下的链路组成时,流量工程主要通过使用路由度量值实现。但是随着网络规模和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基于度量的流量控制变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对网络的一部分度量进行调整时,判断该调整对网络其余部分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困难,难以实现对整个网络带宽的全面有效利用。基于ATM PVC链路的IP网络中,可以使用ATM的流量工程部分地满足业务要求。但是作为备份的PVC链路必须提前配置好并安装到ATM交换机中,由于故障节点的不确定性,很难设计出与IP内在的可恢复性相似的备份PVC。MPLS的出现为IP网络中的流量工程问题提供了有希望的解决方案。在宽带IP网络中,尤其是全光IP网络中,MPLS甚至是目前解决流量工程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案。流量工程的本质是将业务映射到物理拓扑上去,MPLS通过在输入点和输出点之间建立标记交换路径来实现流量工程。MPLS可通过离线方式计算出全面或部分标记交换路径,并可采用动态协议安装这些路径。将来MPLS可支持基于约束的路由,由网络自身参与标记交换路径计算,减小人工参与的压力与不足,并通过域内路由协议(IGP)的动态路由信息发布加快流量工程对故障的反应和恢复速度。六、宽带IP网络中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IP网络发展中的永恒话题,也是IP网络中相对“脆弱”的方面。虽然充分加大带宽超过业务需求可有效地解决服务质量,但设备端口缓冲能力限制和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使得带宽增长几乎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业务的需求,所以宽带IP网络中依然必须处理服务质量问题。目前在IP网络中,端到瑞的服务质量水平存在着三个阶段:尽力服务(Best-Effort)、差别化服务(Differen-tiated)、保障服务。尽力服务是目前大多数IP网络的服务质量现状,差别化服务及保障服务正在不断发展中。差别化服务是一种软服务质量的概念,能提供统计意义上的优先级,而保障服务必须为特定的服务预留确定的网络资源。IETF目前为解决服务质量研究了两种主要的模型,即集成服务(Int-Serv)和分类服务(Diff-sarv)。前者由于面向流的解决方案导致扩展性问题,很多人对利用全程信令技术实现服务质量的实际可操作性持怀疑态度;后者不是单独解决端到瑞服务质量,而是在域的范围内进行业务分类,在设备的服务质量策略支持下,如在网络中进行队列管理、基于漏桶原理的速率控制、基于丢包策略的拥塞管理等,实现服务质量保证。其中,通过MPLS的面向连接的能力和Diff-serv的简单信令技术结合也许能为解决IP网络的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方案。七、宽带IP网络中的自愈技术巨大的带宽承载着大量业务使得宽带IP网络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目前由于DWDM系统商用的只是点对点系统,因此,对IP over DWDM方式的网络的自愈保护从光层上只能采用1+1的光纤保护。在 IP层上,当使用动态路由协议时,IP网络本质上具备了自愈功能。这两种保护具有不同的效果:光层的保护时间在毫秒级;而在IP层,由于其自愈功能是通过重新选路实现的,保护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路由协议发现链路状态改变所需的时间和路由计算重新收敛的时间十般在几十秒左右)。对于大部分普通的IP应用,IP层的保护是足够的,因为应用瓶颈一般在服务器而不是网络。但是对基于IP的实时应用来讲,秒级的时间会影响业务质量。目前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快速改换路由特性对IP网络的自愈保护已基本可实现到Is左右的路径切换。八、国外宽带IP网络的建设动态1.超高性能骨干网络服务计划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始认识到需要一个比当时的因特网性能更高、速度更快的网络来支持研究工作。同时,联邦政府当时正进行的高性能计算与通信(HPCC)项目也需要高性能的网络作为支撑。因此,NSF决定实施超高性能骨干网络服务(VBNS)划。1995年4月,NSF和MCI公司联合发布了vBNS计划,该计划为期五年,由NSF负责,利用MCI公司的光缆网络和先进的交换技术,建立一个带宽为622Mbit/s的覆盖全国的骨干网络,为科学研究和网络应用研究提供一个宽带的网络。vBNS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当时先进的ATM技术和SONET传输技术,在光缆网络上通过IPover ATM方法构建一个宽带IP网络,骨干网的连接带宽为622Mbit/s,并计划在1999年升级到2.5Gbit/s。vBNS在骨干网上设有骨干汇接点(PoP),用户分别通过就近的PoP接入到骨干网,接入速率为 622 Mbit/s。vBNS是为科学和研究目的设计的宽带网络,在初期主要为超级计算中心和NSF指定的网络接入点提供高速的网络互连。VBNS设计有12个PoP,目前已经连接了5个超级计算中心和17所大学,并计划允许另外47所大学接人vBNS。vBNS不提供商业应用,只支持各连接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包括高性能网络计算、宽带多媒体网络应用、先进路由技术、多播技术、服务质量及其控制技术以及新一代互连网协议(IPv6)等的研究和试验。2.第二代因特网计划世界上另一个先进网络试验项目是由美国80多所大学联合提出的第二代因特网(Internet 2)计划。为了合作研究下一代因特网技术和宽带网络应用,成立了先进因特网开发大学联盟(UCAID)。目前,已有130多所大学参加了Internet 2计划。Internet 2计划提出后,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直到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下一代因特网( NGI)倡议,大力支持发展新一代宽带网络技术,把下一代互连网络作为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提出下一代因特网的性能应该比现在提高100到1000倍,并且可以无缝地连接各种商业运行的网络。为此,美国政府拿出3亿美元,用于支持宽带试验性骨干网络建设和新一代网络技术及宽带应用的开发。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1998年,UCAID提出Abilene计划,通过与思科、北电网络和Qwest公司的合作,建立一个高速的全国骨干网络,支持Internet 2计划的开展。思科公司负责提供高性能路由交换设备,北电网络提供网络工程技术和服务,Qwest公司提供骨干网需要的光缆。至此, Internet 2计划得以真正全面实施。Abilene计划的骨干网采用先进的IP overSONET技术,去掉了ATM设备,直接在SONET/SDH网络上传输IP数据包。骨干网络带宽为2.5 Gbit/s,计划在全国建立问个千兆比骨干汇接点,在1999年底有64个成员接入。参加Internet 2的各大学通过附近的汇接点以155,622Mbit/s和2.5 Gbit/s等三种速率接入骨干网,实现千兆比的宽带网络互连。Abilene计划还准备在将来把骨干网带宽升级到9.6Gbit/s。该骨干网的建设已于1999年初开始。在Abilene宽带骨干网.的支持下,Internet 2将开展各项宽带网络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和试验,其中主要的网络技术是服务质量控制技术。为此,Internet 2专门建立了 Qbone网络,用以发展统一的服务质量控制技术,形成国际标准,这将对下一代的因特网、新一代网络通信设备产业和未来宽带网络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Internet 2的另一项主要目的是支持宽带多媒体网络应用的研究、开发和试验,主要有协同设计、协同实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宽带会议电视。视频点播、视频多播、虚拟现实、远端操作科学仪器等,这些应用将成为未来下一代因特网的主要应用。3.先进网络第三代计划1998年初,加拿大政府提出加拿大先进网络第二代(CANet 2)计划,与美国Internet 2计划相配合,计划采用IP over SONET/SDH的技术,建立贯穿全国的高速骨干试验网络。为此,专门成立了非赢利的公司,负责CANet 2网络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1998年9月,加拿大政府又对 CANet 2计划进行了大幅度升级,提出了加拿大先进网络第三代(CANet 3)计划,在CANet 2的基础上,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最先进的全光网络技术,建立世界上最宽的国家级高速骨干试验网络。CANet 3采用DWDM技术,在一对光纤上同时传输多路光信号,将光纤的传输带宽提高十倍甚至几十倍。另外,CANet 3还直接在DWDM光缆网上用SDH帧格式传输IP数据包,大提高传输效率,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CANet 3骨干网络西起温哥华,东至哈利法克斯,中途经过美国芝加哥,与因特网的汇聚点 STAR TAP连接。CANet 3计划有13个千兆比骨干汇接点,各接入网络分别以155,622 Mbit/s和2.5 Gbit/s的速率通过就近的汇接点接入骨干网。和Internet 2类似,CANet 3的主要目的也是支持加拿大研究机构和大学对下一代因特网技术和未来宽带网络应用进行研究。除了服务质量控制技术和宽带多媒体网络应用研究外,还将进行高性能路由交换机与DWDM结合、网络自愈恢复技术、流量工程等网络技术的研究。此外,国际上拟采用IP over DWDM技术的网络还有Sprint,MCI,KDD的KTH21,跨欧州最大的光纤网GTS等。九、中国宽带IP网络展望 新兴的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计划实施中国高速互联网络示范工程,将采用IP over DWDM技术,构建新一代高速宽带网络,迈出了中国宽带IP网络建设的第一步,其主要业务旨在提供宽带批发业务、宽带接入业务、IP电话业务及各种IP业务。此前,中国电信亦在其IP网络中采用了IP over SDH技术,以提高网络的传输速率与能力。其他的运营公司均在规划其网络宽带化的解决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IP应用的进一步普及,信息量还将增长。相信宽带IP网络以其高速、宽带、灵活方便的优势不断在中国得到应用,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为了方便管理,在网络使用中,给每台电脑分配一个固定的IP地址,这个属于静态IP地址。还有不停变动的IP地址,没有重复的,就属于动态IP地址。是给一些需要网络中大量使用IP办公的人提供便利的,也为了有效的工作率。
      兔~*子&IP ,支持手机和电脑用的,IP覆盖全国,IP很多 你如果需要改不同的IP地址,刷网站点击量,这个对你有很大帮助一键换IP,特别的方便 解决网络卡顿
      IP: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

      什么叫IP网络?

      IP协议是什么?

      1. 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象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了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来进行平常是被禁止的连接。那么,许多依靠IP源地址做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并且会被非法入侵。TCP/IP的通讯协议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TCP/IP整体构架概述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的缩写,中文简称为“网协”,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 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IP地址具有唯一性,根据用户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5类。另外,IP还有进入防护,知识产权,指针寄存器等含义。具体内容请参照 百度百科--IP协议 http://baike.baidu.com/view/2802.htm ]


      IP协议是什么?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60599.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