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TCPIP传送数据
端口号和ip地址自己改一下 using System.Net;using System.Net.Sockets;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服务器段{int port = 2000;string host = "127.0.0.1";/**////创建终结点(EndPoint)IPAddress ip = IPAddress.Parse(host);//把ip地址字符串转换为IPAddress类型的实例IPEndPoint ipe = new IPEndPoint(ip, port);//用指定的端口和ip初始化IPEndPoint类的新实例/**////创建socket并开始监听Socket s = new Socket(AddressFamily.InterNetwork, SocketType.Stream, ProtocolType.Tcp);//创建一个socket对像,如果用udp协议,则要用SocketType.Dgram类型的套接字s.Bind(ipe);//绑定EndPoint对像(2000端口和ip地址)s.Listen(0);//开始监听Console.WriteLine("等待客户端连接");/**////接受到client连接,为此连接建立新的socket,并接受信息Socket temp = s.Accept();//为新建连接创建新的socketConsole.WriteLine("建立连接");string recvStr = "";byte[] recvBytes = new byte[1024];int bytes;bytes = temp.Receive(recvBytes, recvBytes.Length, 0);//从客户端接受信息recvStr += Encoding.ASCII.GetString(recvBytes, 0, bytes);/**////给client端返回信息Console.WriteLine("server get message:{0}", recvStr);//把客户端传来的信息显示出来string sendStr = "ok!Client send message successful!";byte[] bs = Encoding.ASCII.GetBytes(sendStr);temp.Send(bs, bs.Length, 0);//返回信息给客户端temp.Close();s.Close();Console.ReadLine();}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客户端{try{int port = 2000;string host = "127.0.0.1";/**////创建终结点EndPointIPAddress ip = IPAddress.Parse(host);//IPAddress ipp = new IPAddress("127.0.0.1");IPEndPoint ipe = new IPEndPoint(ip, port);//把ip和端口转化为IPEndpoint实例/**////创建socket并连接到服务器Socket c = new Socket(AddressFamily.InterNetwork, SocketType.Stream, ProtocolType.Tcp);//创建SocketConsole.WriteLine("Conneting…");c.Connect(ipe);//连接到服务器/**////向服务器发送信息string sendStr = "hello!This is a socket test";byte[] bs = Encoding.ASCII.GetBytes(sendStr);//把字符串编码为字节Console.WriteLine("Send Message");c.Send(bs, bs.Length, 0);//发送信息/**////接受从服务器返回的信息string recvStr = "";byte[] recvBytes = new byte[1024];int bytes;bytes = c.Receive(recvBytes, recvBytes.Length, 0);//从服务器端接受返回信息recvStr += Encoding.ASCII.GetString(recvBytes, 0, bytes);Console.WriteLine("client get message:{0}", recvStr);//显示服务器返回信息/**////一定记着用完socket后要关闭c.Close();}catch (ArgumentNullException e){Console.WriteLine("argumentNullException: {0}", e);}catch (SocketException e){Console.WriteLine("SocketException:{0}", e);}Console.WriteLine("Press Enter to Exit"); }
可以直接用TcpClient和TcpListener做---TCP方式 或者用UdpClient更简单--UDP方式最好找本网络编程的书来看。他分为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一般是用异步通信。同步的UDP通信最简单,这里有个例子:http://www.phpchinaz.cn/c/CSharp/52_5201_1231915295.html
编写如LS就好了,就是开2个FROM窗口,同时监听一个固定端口,之后接收就好了,就是一个发消息,另外一个就能接收到。
看不懂哦,,,

《TCP/IP详解卷1:协议》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TCP/IP详解 卷1:协议》([美国] W·Richard Stevens)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D1DPld0vPtT7cUfY3Y2gg提取码:n64d书名:TCP/IP详解 卷1:协议作者:[美国] W·Richard Stevens译者:范建华豆瓣评分:9.2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0-4-1页数:423内容简介:《TCP/IP详解卷1:协议》是一本完整而详细的TCP/IP协议指南。描述了属于每一层的各个协议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操作系统中运行。作者W.Richard Stevens用Lawrence Berkeley实验室的tcpdump程序来捕获不同操作系统和TCP/IP实现之间传输的不同分组。对tcpdump输出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不同协议如何工作。 《TCP/IP详解卷1:协议》适合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网络的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也适用于研究网络的技术人员。作者简介:W.Richard Stevens,国际知名的UNIX和网络专家,备受赞誉的技术作家。他1951年2月5日出生于赞比亚,后随父母回到美国。中学时就读于弗吉尼亚菲什伯恩军事学校,1973年获得密歇根大学航空和航天工程学士学位。1975年至1982年,他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基特峰国家天文台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业余时间喜爱飞行运动,做过兼职飞行教练。这期间他分别在1978年和1982年获得亚利桑那大学系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他去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健康系统国际公司任主管计算机服务的副总裁。1990年他回到图森,从事专业技术写作和咨询工作。写下了多种经典的传世之作,包括《TCP/IP详解》(三卷)、《UNlX环境高级编程》和《UNI×网络编程》(两卷)。Stevens于1999年9月1日去世,年仅48岁。2000年他被国际权威机构USENIX追授“终身成就奖”。

针对Java 网络编程,有哪些比较好的书推荐
Java 网络编程,比较好的书: ava TCPIP Socket编程(中文版) Java NIO (中文版) 中文的好理解 java 7 出了AIO 你有必要去百度了解下

求问:linux网络编程套接字如何实现同时实时收发?
我现在用了套接字编程,我看书上介绍了TCP IP之类的协议,那么套接字已经把这些协议包装好了,我们还要了解协议干什么,所以我想,linux网络编程是不是不只是套接字,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求教,真是迷茫了没分了谢谢啊但是要求客户端一直向服务器发数据,但是服务器可能偶尔发数据给客户点,怎么做才能使两者不受影响呢?能不能用一个套接字描述符实现呢?我是想这样,先建立套接字,然后主线程一只向服务器发送数据,然后在建立一个线程,用前面建立的套接字接收服务器的数据,这样可行吗 谢谢了

TCP/IP协议分为哪四层,具体作用是什么?
我知道TCP/IP协议分为哪四层,具体作用是什么。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服务,主要功能是数据格式化、数据确认和丢失重传等。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网络接口层(主机-网络层):接收IP数据报并进行传输,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取IP数据报转交给下一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拓展内容。TCP/IP 是基于 TCP 和 IP 这两个最初的协议之上的不同的通信协议的大的集合。
具体分为:网络访问层、网际互连层、传输层(主机到主机)、和应用层。1.应用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高层,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2.传输层传输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及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TCP协议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而UDP协议提供的则是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3.网际互联层网际互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它所包含的协议设计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上的逻辑传输。注重重新赋予主机一个IP地址来完成对主机的寻址,它还负责数据包在多种网络中的路由。该层有四个主要协议:网际协议(IP)、地址解析协议(AR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IP协议是网际互联层最重要的协议,它提供的是一个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递服务。4.网络接入层(即主机-网络层)网络接入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它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的交换。事实上,TCP/IP本身并未定义该层的协议,而由参与互连的各网络使用自己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然后与TCP/IP的网络接入层进行连接。拓展资料:TCP/IP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的祖父ARPANET和其后继的因特网使用的参考模型。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DoD(U.S.Department of Defense)赞助的研究网络。逐渐地它通过租用的电话线连结了数百所大学和政府部门。当无线网络和卫星出现以后,现有的协议在和它们相连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参考体TCP/IP参考模型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在它的两个主要协议出现以后,被称为TCP/IP参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由于国防部担心他们一些珍贵的主机、路由器和互联网关可能会突然崩溃,所以网络必须实现的另一目标是网络不受子网硬件损失的影响,已经建立的会话不会被取消,而且整个体系结构必须相当灵活。
TCP/IP协议分为: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应用层。1.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物理传输通道,可使用多种传输介质传输,可建立在任何物理传输网上。比如光纤、双绞线等2.网络层:其主要功能是要完成网络中主机间“分组”(Packet)的传输。3.传输层:其主要任务是向上一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务,确保“报文”无差错、有序、不丢失、无重复地传输。它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是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一层。4.应用层:应用层确定进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服务,主要功能是数据格式化、数据确认和丢失重传等。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主机-网络层):接收IP数据报并进行传输,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取IP数据报转交给下一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6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