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的哪一层是使用服务访问点
OSI分层模型中各层之间相对独立,但每层又要向其上层提供服务以支持其实现某功能,那么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的这个接口就称为服务访问点。 在OSI中,不是某一层有服务访问点,而是所有层层交接处都有服务访问点。

sap是什么意思呀 sap解释
1、SAP的英文全称是“Service Access Point”,表示上层访问下层所提供服务的点; 2、SAP是临层实体间实现相互通讯的逻辑接口,位于两层边界处; 3、从物理层开始,每一层都向上层提供服务访问点,每一层都有SAP。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这几项关系是?
当研究开放系统中的信息交换时,往往使用实体(entity)这一较为抽象的名词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的语法方面的规则定义了所交换的信息的格式,而协议的语义方面的规则就定义了发送者或接收者所要完成的操作,例如,在何种条件下,数据必须重传或丢弃。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一定要弄清楚,协议和服务在概念上是很不一样的。首先,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也就是说,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其次,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另外,并非在一个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都称为服务。只有那些能够被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才能称之为“服务”。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通常称为服务访问点SAP (Service Acess Point)。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有点像邮政信箱(可以把邮件放入信箱和从信箱中取走邮件),但这种层间接口和两个设备之间的硬件接口(并行的或串行的)并不一样。OSI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SDU (Service Data Unit),它可以与PDU不一样。例如,可以是多个SDU合成为一个PDU,也可以是一个SDU划分为几个PDU。

什么是LLC中的服务访问点(举例说明,越详细越好)
在ISO的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相对简单。它只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节点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但在局域网中,多个节点共享传输介质,必须有某种机制来决定下一个时刻,哪个设备占用传输介质传送数据。因此,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要有介质访问控制的功能。为此,一般将数据链路层又划分成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 Line Control)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子层如图2所示。其中,LLC子层负责向其上层提供服务;MAC子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帧的封装/卸装,帧的寻址和识别,帧的接收与发送,链路的管理,帧的差错控制等。MAC子层的存在屏蔽了不同物理链路种类的差异性。在MAC子层的诸多功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是仲裁介质的使用权,即规定站点何时可以使用通信介质。实际上,局域网技术中是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Collision Detection,CSMA/CD)这种介质访问方法的。在这种介质访问方法中规定:在发送数据之前,一个节点必须首先侦听网线上的载波,如果在9.6微秒的时间之内没有检测到载波(说明通信介质空闲),节点才可以发送一帧数据。如果两个节点同时检测到介质空闲并同时发送出一帧数据,则会导致数据帧的冲突,双方的数据帧均被破坏。一方面,检测到冲突的节点会发送"冲突增强"信号(32比特的"1")通知介质上的每个节点发生了冲突。另一方面,发生冲突的节点在再次发送自己的数据帧之前会各自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 随着以太网上节点数量的增加,冲突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整个网段的有效带宽将随之减少。

应用层的服务访问点是什么
服务访问点:简称SAP,是一个层次系统的上下层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N层的SAP就是N+1层可以访问N层服务的地方。 简而言之,服务访问点就是邻层实体之间的逻辑接口.从物理层开始,每一层都向上层提供服务访问点.在连接因特网的普通微机上,物理层的服务访问点就是网卡接口(RJ45接口或BNC接口),数据链路层的服务访问点是MAC地址,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是IP地址,传输层的服务访问点是端口号,应用层提供的服务访问点是用户界面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6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