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转以太网接线图(485转以太网转换器怎么接线)

      最后更新:2023-04-05 11:15:43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RS485如何转换为RJ45接口呀,通信协议仍然是modbus,是不是将485的三个端子对应到相应RJ45上就可以了呢?

      在工业控制、电力通讯、智能仪表等领域,通常情况下是采用串口通信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最初采用的方式是RS232接口,由于工业现场比较复杂,各种电气设备会在环境中产生比较多的电磁干扰,会导致信号传输错误。 1979年施耐德电气制定了一个用于工业现场的总线协议Modbus协议,现在工业中使用RS485通信场合很多都采用Modbus协议,所以今天我们来了解下RS485通信和Modbus通信协议。【RS485通信】实际上在RS485之前RS232就已经诞生,但是RS232也有不足:1、接口的信号电平值较高,达到十几V,容易损坏接口电路的芯片,而且和TTL电平不兼容,因此和单片机电路接起来的话必须加转换电路。2、接口使用的信号线与其他设备形成共地模式的通信,这种共地模式传输容易产生干扰,并且抗干扰性能也比较弱。3、传输距离、速率都有限,最多只能通信几十米;只能两点之间进行通信,不能够实现多机联网通信。针对RS232接口以上不足,出现了RS485等新的接口标准,RS485具备以下的特点:1、逻辑“1”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6)V表示;逻辑“0”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6)V表示。接口信号电平比RS232降低了,不易损坏电路的芯片,且该电平与TTL电平兼容,可方便与TTL电路连接。2、RS485通信速度快,数据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以上;其内部的物理结构,采用的是平衡驱动器和查分接收器的组合,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加。3、传输距离最远可达到1200米左右,但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是成反比的,只有在100KB/s以下的传输速率,才能达到最大的通信距离,如果需要传输更远距离可以使用中继。4、可以在总线上进行联网实现多机通信,总线上允许挂多个收发器,从现有的RS485芯片来看,有可以挂32、64、128、256等不同个设备的驱动器。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现很少采用。两线制这种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朴结构,在同一总线上最多可以挂接32个结点。在RS485通信网络中一般采用的是主从通信方式,即一个主机带多个从机。很多情况下,连接RS-485通信链路时只是简单地用一对双绞线将各个接口的“A”、“B”端连接起来。而忽略了信号地的连接,这种连接方法在许多场合是能正常工作的,但却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有2个原因:共模干扰问题:RS-485接口采用差分方式传输信号方式,并不需要相对于某个参照点来检测信号,系统只需检测两线之间的电位差就可以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收发器有一定的共模电压范围,RS-485收发器共模电压范围为-7~+12V,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整个网络才能正常工作。当网络线路中共模电压超出此范围时就会影响通信的稳定可靠,甚至损坏接口。EMI问题:发送驱动器输出信号中的共模部分需要一个返回通路,如没有一个低阻的返回通道(信号地),就会以辐射的形式返回源端,整个总线就会像一个巨大的天线向外辐射电磁波。由于PC机默认的只带有RS232接口,以下方法可以得到PC上位机的RS485电路:1、通过RS232/RS485转换电路将PC机串口RS232信号转换成RS485信号,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工业环境最好是选用防浪涌带隔离的产品。2、通过PCI多串口卡,可以直接选用输出信号为RS485类型的扩展卡。【Modbus通信协议】Modbus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描述了一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如何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Modbus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标准、开放,用户可以免费、放心地使用Modbus协议,不需要交纳许可证费,也不会侵犯知识产权。目前,支持Modbus的厂家超过400家,支持Modbus的产品超过600种。2、Modbus可以支持多种电气接口,如RS-232、RS-485等,还可以在各种介质上传送,如双绞线、光纤、无线等。3、Modbus的帧格式简单、紧凑,通俗易懂。用户使用容易,厂商开发简单。一、Modbus 寄存器种类说明1— 线圈状态:输出端口,可设定端口的输出状态,也可以读取该位的输出状态2— 离散输入状态:输入端口,通过外部设定改变输入状态,可读但不可写3— 保持寄存器:控制器运行时被设定的某些参数,可读可写4— 输入寄存器:控制器运行时从外部设备获得的某些参数,可读不可写二、Modbus 通讯数据格式单个写入:多个写入:读取:三、Modbus 功能码简述功能码可以分为位操作和字节操作,位操作的最小单位是Bit,字节操作的最小单位为2个字节(Byte)。1— 位操作指令:读线圈状态01H、读离散输入状态02H、写单个线圈05H、写多个线圈0FH.2— 字节操作指令:读保存寄存器03H、读输入寄存器04H、写单个保存寄存器06H、写多个保存寄存器10H.四、Modbus功能码首赞 +1
      不知道你调试的是什么设备,不同厂家的设备对RJ45的引脚定义不一定相同,最好查下说明书,我调过施耐德的变频和软起,RJ45的接口,协议是Modbus 的,总线用RVVSP 2*0.75的屏蔽双绞线,根据说明书,RJ45引脚定义为4:A+,5:B-,剪了半根网线,将其4,5引脚用胶布直接接到485总线上,屏蔽层都没接,调试通讯正常。
      一、485转RJ45有专门的硬件,485这头还是用MODBUS,RJ45那头用TCP/IP。但别人叫这个协议叫TELNET。二、但另外RS485也可以直接用RJ45的,这个就是只是接线方式了,如施耐德的PLC他的MODBUS接口就是RJ45的接口,线还是对应A、B接线就
      标准stp120线是不能接RJ45的,太细了,一般用的是转232串口,然后用DB9。话说BNC是个很好的选择, 看你是要做什么了
      你要用的是一个叫串口服务器的设备。
      RS485如何转换为RJ45接口呀,通信协议仍然是modbus,是不是将485的三个端子对应到相应RJ45上就可以了呢?

      485转以太网的技术参数有哪些?

      485转以太网技术参数:1、接口特性:串口符合EIARS-232/485/422协议,网口符合TCP/IP网络协议 ;2、传输距离:RS-485/422端1200米,RS-232端建议不超过5米 ;3、电气接口:RJ45接口(网络)DB9(RS-232串口)工业接线端子(RS-485串口) ;4、工作方式:TCPServer/Client模式,UDP模式 ;5、防雷保护600WTVS防雷管防浪涌保护(RS-485/422端);6、传输介质:超五类双绞屏蔽线或者485专用线 ;7、传输速率:300bps—115200bps(串口)10/100M(网口) ;8、外观尺寸:95L*65W*25H毫米 ;9、使用环境:温度:-20℃-60℃,湿度:5%—95% ;10、通信模式点对点通信,虚拟串口通信,WINSOCKET通信。飞畅科技,专业做光端机、光纤收发器、工业交换机、协议转换器等工业通信设备的厂家,自主研发品牌,欢迎前来了解、交流。
      采用32位ARM处理器, 支持10M/100M以太网接口形式支持内置WEB服务器支持TCP、UDP、ARP、ICMP、HTTP、DNS、和DHCP协议工作方式:TCP Server,TCP Client、UDP、虚拟串口驱动访问模式支持过网关,跨路由通信支持标准TCP/IP SOCKET应用程序访问 免费提供Windows平台配置软件函数库API, 方便用户二次开发
      485转以太网的技术参数有哪些?

      485连接接线盒怎么接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一般RS-485 只有 data+ data- 2线的,当然,也有4线 485,但现在很少! 请看 武汉鸿伟光电 连接示意图 http://www.homewaygd.com/cn/upfiles/1239283102.jpg485A 232/485无源转换器 485B 232/485有源隔离转换器 485C 232/485/422无源转换器 485D 232/485/422有源隔离转换器http://www.homewaygd.com/cn/list.php/13-1.html 满意请采纳
      485连接接线盒怎么接拜托了各位 谢谢

      寻RS485/USB转换器的的接线图(单片机连接)

      具体连接方法如下:安装广成RS232/485至can模块设备:1、连接到电脑:RS232/485到can模块具有即插即用的特点,用户可以使用pcrs232直接与cancom模块连接。当用户的PC机没有自己的RS232接口时,需要将USB转换成RS232或USB转换成RS485,然后连接到cancom的232/485接口来建立信号。请注意:RS232接口的RX和TX不能反接;RS485接口的485+(a)和485-(b)不能反接,否则无法通信。2、与CAN总线的连接:Cancom模块集成一个can总线通道,由插件端子引出,用于连接一个can总线网络或can总线接口设备。接线板的引脚定义如表2.1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与总线can-H连接,can-L与总线can-L连接才能实现通信。广成RS232/485对can模块设备的使用:1、串行连接:Cancom模块采用标准串行电平(232:±3~15V,485:-7~+12V),可直接与设备通过RS232/RS485接口连接。2、Can连接:Cancom模块按2.3_H中所述连接到can总线,并连接到can,以建立通信。CAN总线网络采用线性拓扑结构,距离总线最远的两个终端需要安装120Ω终端电阻;如果节点数大于2,中间节点不需要安装120Ω终端电阻。对于分支连接,其长度不应超过3米。CAN总线的连接如图3.1所示。3、Can总线终端电阻:为了提高CAN通信的可靠性,消除CAN总线终端信号的反射干扰,通常在CAN总线网络最远的两个终端上增加终端匹配电阻,如图3.2所示。终端匹配电阻的值由传输电缆的特性阻抗决定。例如,如果双绞线的特性阻抗为120Ω,则总线上的两个端子也应集成120Ω的端子电阻。如果网络上的其他节点使用不同的收发器,则必须单独计算终端电阻。4、系统状态指示器:cancom模块有一个PWR指示灯、一个com指示灯和一个can指示灯,用于指示设备的运行状态。这三个指示器的具体指示功能和状态如表3.2所示。5、指示灯说明:cancom模块通电后,PWR、COM、can指示灯立即亮起;cancom模块自检完成后,can灯熄灭,COM灯闪烁;串行口有数据传输时,COM灯加速闪烁;can口有数据传输时,can灯闪烁消失当没有数据时输出;如果在CAN总线上有通信错误,则CAN指示灯将变为红色。目前,RS232和RS485的转换电路已成功搭建。
      S485和RS232的基本的通讯机理是一致的,他的优点在于弥补了RS232 通讯距离短,不能进行多台设备同时进行联网管理的缺点。计算机通过 RS232 RS485转换器,依次连接 多台 485设备(门禁控制器),采用轮询的方式,对总线上的设备轮流进行通讯。接线标示是 485+ 485- ,分别对应链接设备(控制器)的 485+ 485-。 通讯距离:最远的设备(控制器)到计算机的连线理论上的距离是1200米,建议客户控制在800米以内,能控制在300米以内效果最好。如果距离超长,可以选购 485中继器(延长器)(请向专业的转换器生产公司购买,中继器的放置位置是在总线中间还是开始,请参考相关厂家的说明书。)选购中继器理论上可以延长到 3000米。负载数量:即一条485总线可以带多少台设备(控制器),这个取决于 控制器的通讯芯片和485转换器的通讯芯片的选型,一般有 32台,64台,128台,256台几种选择,这个是理论的数字,实际应用时,根据现场环境,通讯距离等因素,负载数量达不到指标数。微耕公司控制器和转换器按256台设计,实际建议客户每条总线控制在80台以内。如果有几百上千台控制器,请采用 多串口卡 或者 485HUB来解决,具体 请参考“如果系统控制器数成百上千台,如何组网?”坚决禁止使用无源485转换器,具体请参考“为什么禁止使用无源485转换器?”485通讯总线(必须用双绞线,或者网线的其中一组),如果用普通的电线(没有双绞)干扰将非常大,通讯不畅,甚至通讯不上。每台控制器设备必须手牵手地串下去,不可以有星型连接或者分叉。如果有星型连接或者分叉,干扰将非常大,通讯不畅,甚至通讯不上。
      关键看你用什么485芯片,我用过MAX485,8脚DIP封装,挺好用的,下面是其典型连接图。与单片机的连接很简单,RO接单片机的Rxd,DI接单片机的Txd,RE和DE可连在一起接单片机的某个输出脚,作为收/发控制信号(高电平发,低电平收)。A和B之间应该并一个120欧姆终端电阻,然后A通过1K上拉到5V,B通过1K下拉到地。另外请问你用什么单片机?
      555544571575485455555555554547426680524582258824804426
      寻RS485/USB转换器的的接线图(单片机连接)

      有源的232转485转换器,该怎么接线? 是不是6正8负,地线需要接吗? 是电脑与考勤机的连接

      接法就是 PC接232/485转换器接232/485转换器接设备接设备的那个转换器一定要用有源的用网线只要压成普能的直通线就可以了像你这种呢况肯定是设备是232接口的离上位机又比较远,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串口服务器 比较好,直接把232设备转成以太网不管你在哪里的PC只可以上网就可以和设备通信了
      有源的232转485转换器,该怎么接线? 是不是6正8负,地线需要接吗? 是电脑与考勤机的连接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67278.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