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通信的通信协议
最被人们熟悉的串行通信技术标准是EIA-232、EIA-422和EIA-485,也就是以前所称的RS-232、RS-422和RS-485。由于EIA提出的建议标准都是以“RS”作为前缀,所以在工业通信领域,仍然习惯将上述标准以RS作前缀称谓。EIA-232、EIA-422和EIA-485都是串行数据接口标准,最初都是由电子工业协会(EIA)制订并发布的,EIA-232在1962年发布,后来陆续有不少改进版本,其中最常用的是EIA-232-C版。目前EIA-232是PC机与通信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EIA-232被定义为一种在低速率串行通信中增加通信距离的单端标准。EIA-232采取不平衡传输方式,即所谓单端通信。标准规定,EIA-232的传送距离要求可达50英尺(约15米),最高速率为20kbps。由于EIA-232存在传输距离有限等不足,于是EIA-422诞生了。EIA-422标准全称是“平衡电压数字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它定义了一种平衡通信接口,将传输速率提高到10Mbps,传输距离延长到4000英尺(约1219米),并允许在一条平衡总线上连接最多10个接收器。当然,EIA-422也有缺陷: 因为其平衡双绞线的长度与传输速率成反比,所以在100kbps速率以内,传输距离才可能达到最大值,也就是说,只有在很短的距离下才能获得最高传输速率。一般在100米长的双绞线上所能获得的最大传输速率仅为1Mbps。另外有一点必须指出,在EIA-422通信中,只有一个主设备(Master),其余为从设备(Slave),从设备之间不能进行通信,所以EIA-422支持的是点对多点的双向通信。为扩展应用范围,EIA于1983年在EIA-422基础上制定了EIA-485标准,增加了多点、双向通信能力,即允许多个发送器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同时增加了发送器的驱动能力和冲突保护特性,扩展了总线共模范围,后命名为TIA/EIA-485-A标准。由于EIA-485是从EIA-422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EIA-485许多电气规定与EIA-422相仿,如都采用平衡传输方式、都需要在传输线上接终接电阻、最大传输距离约为1219米、最大传输速率为10Mbps等。但是,EIA-485可以采用二线与四线方式,采用二线制时可实现真正的多点双向通信,而采用四线连接时,与EIA-422一样只能实现点对多点通信,但它比EIA-422有改进, 无论四线还是二线连接方式总线上可接多达32个设备。 USB是英文 Universal Serial Bus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的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从技术上看,USB是一种串行总线系统,它的最大特性是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在Windows 2000的操作系统中,任何一款标准的USB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状态下与计算机连接,并且能够马上开始工作。USB诞生于1994年,是由康柏、IBM、Intel和Microsoft共同推出的,旨在统一外设接口,如打印机、外置Modem、扫描仪、鼠标等的接口,以便于用户进行便捷的安装和使用,逐步取代以往的串口、并口和PS/2接口。发展至今,USB共有四种种标准:1996年发布的USB1.0,1998年发布的USB1.1以及刚刚发布的最新标准USB2.0,2008年USB 3.0 Promoter Group宣布新一代USB 3.0标准已经正式完成并公开发布。此四种标准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数据传输速率方面,当然,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就目前的USB3.0而言,最大传输带宽高达5.0Gbps,也就是640MB/s,同时能够兼容USB2.0。目前在IT领域,USB接口可谓春风得意。人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每一款计算机主板都带有不少于2个USB接口,USB打印机、USB调制解调器、USB鼠标、USB音箱、USB存储器等产品越来越多,USB接口已经占据了串行通信技术的垄断地位。但是,在工业领域,使用USB接口的产品则甚为少见。在工业领域,人们更要求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EIA标准下的串行通信技术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对工业设备传输的各种性能要求,而且,这些产品价格非常低廉。相比之下,USB价格较高,并且其即插即用的功能在工业通信中没有优势。因为工业设备一般连接好以后很少进行重复插拔,USB特性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地被体现出来,也就得不到工业界的普遍认可。因此,在工业领域,EIA标准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IEEE 1394是一种与平台无关的串行通信协议,标准速度分为100Mbps、200Mbps和400Mbps,是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于1995年正式制定的总线标准。目前,1394商业联盟正在负责对它进行改进,争取未来将速度提升至800Mbps、1Gbps和1.6Gbps这三个档次。相比于EIA接口和USB接口,IEEE 1394的速度要高得多,所以,IEEE 1394也称为高速串行总线。IEEE 1394提供了一种高速的即插即用总线。接入这条总线,各种外设便不再需要单独供电,它也支持等时的数据传输,是将计算机和消费类电器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例如,用户可以在计算机上接驳一部数字VCR,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外设使用,既可用来播放电影,亦可以录制在计算机上编辑视频流。除此以外,带有IEEE 1394接口的DV(数字视频)摄影机和数字卫星接收器目前均已上市。由于速度非常快,所以它是消费类影音(A/V)电器、存储、打印、高分辨率扫描和其他便携设备的理想选择。从技术上看,IEEE 1394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是一种纯数字接口,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数字信号不用转换成模拟信号,从而不会带来信号损失;其次,速度很快,1Gbps的数据传输速度可以非常好地传输高品质的多媒体数据,而且设备易于扩展,在一条总线中,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设备可以共存;另外,产品支持热插拔,易于使用,用户可以在开机状态下自由增减IEEE 1394接口的设备,整个总线的通信不会受到干扰。

rs232和485没通信协议也能通过串口助手传送数据,为什么还要通信协(如Mosbus)议传送数据呢。
没有协议是不能通信的。你理解的通信协议狭隘的。如两者数据格式,波特率,就是简单的协议。你所说的通过串口助手传送数据,那不过是测试的手段,并不能实现自动控制的。 如果在工业现场,要控制一条流水线的设备来工作,难道还能用串口助手来控制吗?难道有人在电脑上乱发数据,乱点鼠标吗? Mosbus 是标准的工业自动控制协议,你没有做过,所以,理解不了什么叫工业控制。
协议 才是双方通信的规矩 才能相互理解

单片机串口通信是否必须要建立通信协议?单片机之间通信是否也必须建立通信协议?
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需要设置波特率和一些电气参数(一般定义1BIT起始位,8BIT数据位,1BIT停止位,无奇偶校验位)这些就属于通信协议的范畴。再则,单片机接收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所以你必须要知道接收的数据代表的意义,这也是通信协议,只是不太严格的通信协议。而比较严格的通信协议则一般会定义起始字节,数据字节,校验字节,结束字节等等,这点对单片机来说到不是必须的,你只要知道接收到相应的数据,能够进行处理就好了。
51单片机的话可以通过外接一个max232与电脑通信通信的协议都是硬件弄好了的,用户只需要用就行了;如果是51单片机之间的通讯可以直接把两块单片机的RXD和TXD交叉连接就可以 但是这样的传输距离比较近而且容易受到干扰,想要远距离传输还是需要用到232或者是422、485传输协议。说明:232的软件协议是单片机内部固化好的,硬件协议需要用到232芯片。
不要协议收到的是一系列的数据流。但你对数据流的处理,必须有最简单的定义,如数据流的起始字节,数据流的长度,数据流的CRC检验。这就是协议。 如果两个单片机之间的通信内容能用一个字节来表达清楚,则不需要任何协议;就相当于两个单片机之间定义了255种状态而忆。 谢谢!
双方必须约定:波特率、位数、奇偶校验的方式。 这些是最基本的串口通信协议。
那是必须的,没有协议怎么知道收到的数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串行数据通信协议
串行只有一路通信线路 数据通信网络彼此交换信息 协议 为使彼此能有效可靠通信而约定的一些规则如:数据的格式 速率顺序等等

为什么要有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主要是为了解决设计的标准化问题,现实中,从横向来看,完成一个通信过程,往往需要多种设备、多种传送通道、不同厂家的产品共同来承担,这样的一个链路要协同工作,必然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这就是协议.从纵向来看,从设计的标准化考虑,通信本身可分为多个层次,最上层的当然是人的操作,最底层的就是物理层的传输,首先要制定分层的标准规范,其次每个层次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也就是协议. 总之,通过标准化的协议制定,可以使平台具备良好的开放性,而良好的开放性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使得系统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6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