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校验和计算校验和例子(tcp校验和计算校验和例子c语言)

      最后更新:2023-04-11 02:24:19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TCP检验和怎么计算,16位二进制数,怎么从高16位加到低16位,请问这个计算过程,谢谢

      TCP校验和是一个端到端的校验和,由发送端计算,然后由接收端验证。其目的是为了发现TCP首部和数据在发送端到接收端之间发生的任何改动。如果接收方检测到校验和有差错,则TCP段会被直接丢弃。TCP校验和覆盖TCP首部和TCP数据,而IP首部中的校验和只覆盖IP的首部,不覆盖IP数据报中的任何数据。TCP的校验和是必需的,而UDP的校验和是可选的。TCP和UDP计算校验和时,都要加上一个12字节的伪首部。伪首部共有12字节,包含如下信息: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保留字节(置0)、传输层协议号(TCP是6)、TCP报文长度(报头+数据)。伪首部是为了增加TCP校验和的检错能力:如检查TCP报文是否收错了(目的IP地址)、传输层协议是否选对了(传输层协议号)等。首先,把伪首部、TCP报头、TCP数据分为16位的字,如果总长度为奇数个字节,则在最后增添一个位都为0的字节。把TCP报头中的校验和字段置为0(否则就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其次,用反码相加法累加所有的16位字(进位也要累加)。最后,对计算结果取反,作为TCP的校验和。实现基于2.6.18、x86_64。csum_tcpudp_nofold()按4字节累加伪首部到sum中。[java] view plaincopystatic inline unsigned long csum_tcpudp_nofold (unsigned long saddr, unsigned long daddr,unsigned short len, unsigned short proto,unsigned int sum){asm("addl %1, %0n"    /* 累加daddr */"adcl %2, %0n"    /* 累加saddr */"adcl %3, %0n"    /* 累加len(2字节), proto, 0*/"adcl $0, %0n"    /*加上进位 */: "=r" (sum): "g" (daddr), "g" (saddr), "g" ((ntohs(len) << 16) + proto*256), "0" (sum));return sum;}csum_tcpudp_magic()产生最终的校验和。首先,按4字节累加伪首部到sum中。其次,累加sum的低16位、sum的高16位,并且对累加的结果取反。最后,截取sum的高16位,作为校验和。[java] view plaincopystatic inline unsigned short int csum_tcpudp_magic(unsigned long saddr, unsigned long daddr,unsigned short len, unsigned short proto,unsigned int sum){return csum_fold(csum_tcpudp_nofold(saddr, daddr, len, proto, sum));}static inline unsigned int csum_fold(unsigned int sum){__asm__("addl %1, %0n""adcl 0xffff, %0": "=r" (sum): "r" (sum << 16), "0" (sum & 0xffff0000)/* 将sum的低16位,作为寄存器1的高16位,寄存器1的低16位补0。* 将sum的高16位,作为寄存器0的高16位,寄存器0的低16位补0。* 这样,addl %1, %0就累加了sum的高16位和低16位。** 还要考虑进位。如果有进位,adcl 0xfff, %0为:0x1 + 0xffff + %0,寄存器0的高16位加1。* 如果没有进位,adcl 0xffff, %0为:0xffff + %0,对寄存器0的高16位无影响。*/);return (~sum) >> 16; /* 对sum取反,返回它的高16位,作为最终的校验和 */}发送校验[java] view plaincopy#define CHECKSUM_NONE 0 /* 需要由传输层自己计算校验和 */#define CHECKSUM_HW 1 /* 由硬件计算报头和首部的校验和 */#define CHECKSUM_UNNECESSARY 2 /* 表示不需要校验,或者已经成功校验了 */#define CHECKSUM_PARTIAL CHECKSUM_HW#define CHECKSUM_COMPLETE CHECKSUM_HW@tcp_transmit_skb()icsk->icsk_af_ops->send_check(sk, skb->len, skb); /* 计算校验和 */[java] view plaincopyvoid tcp_v4_send_check(struct sock *sk, int len, struct sk_buff *skb){struct inet_sock *inet = inet_sk(sk);struct tcphdr *th = skb->h.th;if (skb->ip_summed == CHECKSUM_HW) {/* 只计算伪首部,TCP报头和TCP数据的累加由硬件完成 */th->check = ~tcp_v4_check(th, len, inet->saddr, inet->daddr, 0);skb->csum = offsetof(struct tcphdr, check); /* 校验和值在TCP首部的偏移 */} else {/* tcp_v4_check累加伪首部,获取最终的校验和。* csum_partial累加TCP报头。* 那么skb->csum应该是TCP数据部分的累加,这是在从用户空间复制时顺便累加的。*/th->check = tcp_v4_check(th, len, inet->saddr, inet->daddr,csum_partial((char *)th, th->doff << 2, skb->csum));}}[java] view plaincopyunsigned csum_partial(const unsigned char *buff, unsigned len, unsigned sum){return add32_with_carry(do_csum(buff, len), sum);}static inline unsigned add32_with_carry(unsigned a, unsigned b){asm("addl %2, %0nt""adcl $0, %0": "=r" (a): "0" (a), "r" (b));return a;}do_csum()用于计算一段内存的校验和,这里用于累加TCP报头。具体计算时用到一些技巧:1. 反码累加时,按16位、32位、64位来累加的效果是一样的。2. 使用内存对齐,减少内存操作的次数。[java] view plaincopystatic __force_inline unsigned do_csum(const unsigned char *buff, unsigned len){unsigned odd, count;unsigned long result = 0;if (unlikely(len == 0))return result;/* 使起始地址为XXX0,接下来可按2字节对齐 */odd = 1 & (unsigned long) buff;if (unlikely(odd)) {result = *buff << 8; /* 因为机器是小端的 */len--;buff++;}count = len >> 1; /* nr of 16-bit words,这里可能余下1字节未算,最后会处理*/if (count) {/* 使起始地址为XX00,接下来可按4字节对齐 */if (2 & (unsigned long) buff) {result += *(unsigned short *)buff;count--;len -= 2;buff += 2;}count >>= 1; /* nr of 32-bit words,这里可能余下2字节未算,最后会处理 */if (count) {unsigned long zero;unsigned count64;/* 使起始地址为X000,接下来可按8字节对齐 */if (4 & (unsigned long)buff) {result += *(unsigned int *)buff;count--;len -= 4;buff += 4;}count >>= 1; /* nr of 64-bit words,这里可能余下4字节未算,最后会处理*//* main loop using 64byte blocks */zero = 0;count64 = count >> 3; /* 64字节的块数,这里可能余下56字节未算,最后会处理 */while (count64) { /* 反码累加所有的64字节块 */asm ("addq 0*8(%[src]), %[res]nt"    /* b、w、l、q分别对应8、16、32、64位操作 */"addq 1*8(%[src]), %[res]nt"    /* [src]为指定寄存器的别名,效果应该等同于0、1等 */"adcq 2*8(%[src]), %[res]nt""adcq 3*8(%[src]), %[res]nt""adcq 4*8(%[src]), %[res]nt""adcq 5*8(%[src]), %[res]nt""adcq 6*8(%[src]), %[res]nt""adcq 7*8(%[src]), %[res]nt""adcq %[zero], %[res]": [res] "=r" (result): [src] "r" (buff), [zero] "r" (zero), "[res]" (result));buff += 64;count64--;}/* 从这里开始,反序处理之前可能漏算的字节 *//* last upto 7 8byte blocks,前面按8个8字节做计算单位,所以最多可能剩下7个8字节 */count %= 8;while (count) {asm ("addq %1, %0nt""adcq %2, %0n": "=r" (result): "m" (*(unsigned long *)buff), "r" (zero), "0" (result));--count;buff += 8;}/* 带进位累加result的高32位和低32位 */result = add32_with_carry(result>>32, result&0xffffffff);/* 之前始按8字节对齐,可能有4字节剩下 */if (len & 4) {result += *(unsigned int *) buff;buff += 4;}}/* 更早前按4字节对齐,可能有2字节剩下 */if (len & 2) {result += *(unsigned short *) buff;buff += 2;}}/* 最早之前按2字节对齐,可能有1字节剩下 */if (len & 1)result += *buff;/* 再次带进位累加result的高32位和低32位 */result = add32_with_carry(result>>32, result & 0xffffffff);/* 这里涉及到一个技巧,用于处理初始地址为奇数的情况 */if (unlikely(odd)) {result = from32to16(result); /* 累加到result的低16位 *//* result为:0 0 a b* 然后交换a和b,result变为:0 0 b a*/result = ((result >> 8) & 0xff) | ((result & oxff) << 8);}return result; /* 返回result的低32位 */}[java] view plaincopystatic inline unsigned short from32to16(unsigned a){unsigned short b = a >> 16;asm ("addw %w2, %w0nt""adcw $0, %w0n": "=r" (b): "0" (b), "r" (a));return b;}csum_partial_copy_from_user()用于拷贝用户空间数据到内核空间,同时计算用户数据的校验和,结果保存到skb->csum中(X86_64)。[java] view plaincopy/*** csum_partial_copy_from_user - Copy and checksum from user space.* @src: source address (user space)* @dst: destination address* @len: number of bytes to be copied.* @isum: initial sum that is added into the result (32bit unfolded)* @errp: set to -EFAULT for an bad source address.** Returns an 32bit unfolded checksum of the buffer.* src and dst are best aligned to 64bits.*/unsigned int csum_partial_copy_from_user(const unsigned char __user *src,unsigned char *dst, int len, unsigned int isum, int *errp){might_sleep();*errp = 0;if (likely(access_ok(VERIFY_READ, src, len))) {/* Why 6, not 7? To handle odd addresses aligned we would need to do considerable* complications to fix the checksum which is defined as an 16bit accumulator. The fix* alignment code is primarily for performance compatibility with 32bit and that will handle* odd addresses slowly too.* 处理X010、X100、X110的起始地址。不处理X001,因为这会使复杂度大增加。*/if (unlikely((unsigned long)src & 6)) {while (((unsigned long)src & 6) && len >= 2) {__u16 val16;*errp = __get_user(val16, (__u16 __user *)src);if (*errp)return isum;*(__u16 *)dst = val16;isum = add32_with_carry(isum, val16);src += 2;dst += 2;len -= 2;}}/* 计算函数是用纯汇编实现的,应该是因为效率吧 */isum = csum_parial_copy_generic((__force void *)src, dst, len, isum, errp, NULL);if (likely(*errp == 0))return isum; /* 成功 */}*errp = -EFAULT;memset(dst, 0, len);return isum;}上述的实现比较复杂,来看下最简单的csum_partial_copy_from_user()实现(um)。[java] view plaincopyunsigned int csum_partial_copy_from_user(const unsigned char *src,unsigned char *dst, int len, int sum,int *err_ptr){if (copy_from_user(dst, src, len)) { /* 拷贝用户空间数据到内核空间 */*err_ptr = -EFAULT; /* bad address */return (-1);}return csum_partial(dst, len, sum); /* 计算用户数据的校验和,会存到skb->csum中 */}
      TCP检验和怎么计算,16位二进制数,怎么从高16位加到低16位,请问这个计算过程,谢谢

      IP/UDP/TCP/ICMP数据报协议的校验和的区别和计算?

      1、把校验和字段置为0;2、对IP头部中的每16bit进行二进制求和;3、如果和的高16bit不为0,则将和的高16bit和低16bit反复相加,直到和的高16bit为0,从而获得一个16bit的值;4、将该16bit的值取反,存入校验和字段。
      IP/UDP/TCP/ICMP数据报协议的校验和的区别和计算?

      TCP协议详解及实战解析【精心整理收藏】

      TCP协议是在TCP/IP协议模型中的运输层中很重要的一个协议、负责处理主机端口层面之间的数据传输。主要有以下特点:1.TCP是面向链接的协议,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通过三次握手建立TCP链接,当数据传递完成之后,需要通过四次挥手进行连接释放。2.每一条TCP通信都是两台主机和主机之间的,是点对点传输的协议。3.TCP提供可靠的、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按序到达的服务。4.TCP的通信双方在连接建立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发送数据。TCP连接的两端都设有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用来临时存放双向通信的数据。5.面向字节流。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如果报文比较长的话TCP会进行数据分段传输,每一条分段的TCP传输信息都带有分段的序号,每一段都包含一部分字节流。接收方根据每段携带的的序号信息进行数据拼接,最终拼接出来初始的传输数据。但是在整个传输的过程中每一段TCP携带的都是被切割的字节流数据。所以说TCP是面向字节流的。a.TCP和UDP在发送报文时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不同。TCP并不关心应用程序一次把多长的报文发送到TCP缓存中,而是根据对方给出的窗口值和当前网络拥塞的程度来决定一个报文段应包含多少个字节(UDP发送的报文长度是应用程序给出的)。b.如果应用程序传送到TCP缓存的数据块太大,TCP就可以把它划分短一些再传。TCP也可以等待积累有足够多的字节后再构建成报文段发送出去。各字段含义:源端口:发送端的端口号目的端口:接收端的端口号序号:TCP将发送报文分段传输的时候会给每一段加上序号,接收端也可以根据这个序号来判断数据拼接的顺序,主要用来解决网络报乱序的问题确认号:确认号为接收端收到数据之后进行排序确认以及发送下一次期待接收到的序号,数值 = 接收到的发送号 + 1数据偏移:占4比特,表示数据开始的地方离TCP段的起始处有多远。实际上就是TCP段首部的长度。由于首部长度不固定,因此数据偏移字段是必要的。数据偏移以32位为长度单位,因此TCP首部的最大长度是60(15*4)个字节。控制位:URG:此标志表示TCP包的紧急指针域有效,用来保证TCP连接不被中断,并且督促 中间层设备要尽快处理这些数据;ACK:此标志表示应答域有效,就是说前面所说的TCP应答号将会包含在TCP数据包中;有两个取值:0和1, 为1的时候表示应答域有效,反之为0;PSH:这个标志位表示Push操作。所谓Push操作就是指在数据包到达接收端以后,立即传送给应用程序, 而不是在缓冲区中排队;RST:这个标志表示连接复位请求。用来复位那些产生错误的连接,也被用来拒绝错误和非法的数据包;SYN:表示同步序号,用来建立连接。SYN标志位和ACK标志位搭配使用,当连接请求的时候,SYN=1, ACK=0;连接被响应的时候,SYN=1,ACK=1;这个标志的数据包经常被用来进行端口扫描。扫描者发送 一个只有SYN的数据包,如果对方主机响应了一个数据包回来 ,就表明这台主机存在这个端口;但是由于这 种扫描方式只是进行TCP三次握手的第一次握手,因此这种扫描的成功表示被扫描的机器不很安全,一台安全 的主机将会强制要求一个连接严格的进行TCP的三次握手;FIN: 表示发送端已经达到数据末尾,也就是说双方的数据传送完成,没有数据可以传送了,发送FIN标志 位的TCP数据包后,连接将被断开。这个标志的数据包也经常被用于进行端口扫描。窗口:TCP里很重要的一个机制,占2字节,表示报文段发送方期望接收的字节数,可接收的序号范围是从接收方的确认号开始到确认号加上窗口大小之间的数据。后面会有实例讲解。校验和:校验和包含了伪首部、TCP首部和数据,校验和是TCP强制要求的,由发送方计算,接收方验证紧急指针:URG标志为1时,紧急指针有效,表示数据需要优先处理。紧急指针指出在TCP段中的紧急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使接收方可以知道紧急数据共有多长。选项:最常用的选项是最大段大小(Maximum Segment Size,MSS),向对方通知本机可以接收的最大TCP段长度。MSS选项只在建立连接的请求中发送。放在以太网帧里看TCP的位置TCP 数据包在 IP 数据包的负载里面。它的头信息最少也需要20字节,因此 TCP 数据包的最大负载是 1480 - 20 = 1460 字节。由于 IP 和 TCP 协议往往有额外的头信息,所以 TCP 负载实际为1400字节左右。因此,一条1500字节的信息需要两个 TCP 数据包。HTTP/2 协议的一大改进, 就是压缩 HTTP 协议的头信息,使得一个 HTTP 请求可以放在一个 TCP 数据包里面,而不是分成多个,这样就提高了速度。以太网数据包的负载是1500字节,TCP 数据包的负载在1400字节左右一个包1400字节,那么一次性发送大量数据,就必须分成多个包。比如,一个 10MB 的文件,需要发送7100多个包。发送的时候,TCP 协议为每个包编号(sequence number,简称 SEQ),以便接收的一方按照顺序还原。万一发生丢包,也可以知道丢失的是哪一个包。第一个包的编号是一个随机数。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就把它称为1号包。假定这个包的负载长度是100字节,那么可以推算出下一个包的编号应该是101。这就是说,每个数据包都可以得到两个编号:自身的编号,以及下一个包的编号。接收方由此知道,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将它们还原成原始文件。收到 TCP 数据包以后,组装还原是操作系统完成的。应用程序不会直接处理 TCP 数据包。对于应用程序来说,不用关心数据通信的细节。除非线路异常,否则收到的总是完整的数据。应用程序需要的数据放在 TCP 数据包里面,有自己的格式(比如 HTTP 协议)。TCP 并没有提供任何机制,表示原始文件的大小,这由应用层的协议来规定。比如,HTTP 协议就有一个头信息Content-Length,表示信息体的大小。对于操作系统来说,就是持续地接收 TCP 数据包,将它们按照顺序组装好,一个包都不少。操作系统不会去处理 TCP 数据包里面的数据。一旦组装好 TCP 数据包,就把它们转交给应用程序。TCP 数据包里面有一个端口(port)参数,就是用来指定转交给监听该端口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收到组装好的原始数据,以浏览器为例,就会根据 HTTP 协议的Content-Length字段正确读出一段段的数据。这也意味着,一次 TCP 通信可以包括多个 HTTP 通信。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当然越快越好,最好一次性全发出去。但是,发得太快,就有可能丢包。带宽小、路由器过热、缓存溢出等许多因素都会导致丢包。线路不好的话,发得越快,丢得越多。最理想的状态是,在线路允许的情况下,达到最高速率。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对方线路的理想速率是多少呢?答案就是慢慢试。TCP 协议为了做到效率与可靠性的统一,设计了一个慢启动(slow start)机制。开始的时候,发送得较慢,然后根据丢包的情况,调整速率:如果不丢包,就加快发送速度;如果丢包,就降低发送速度。Linux 内核里面 设定 了(常量TCP_INIT_CWND),刚开始通信的时候,发送方一次性发送10个数据包,即"发送窗口"的大小为10。然后停下来,等待接收方的确认,再继续发送。默认情况下,接收方每收到 两个TCP 数据包,就要 发送 一个确认消息。"确认"的英语是 acknowledgement,所以这个确认消息就简称 ACK。ACK 携带两个信息。发送方有了这两个信息,再加上自己已经发出的数据包的最新编号,就会推测出接收方大概的接收速度,从而降低或增加发送速率。这被称为"发送窗口",这个窗口的大小是可变的。注意,由于 TCP 通信是双向的,所以双方都需要发送 ACK。两方的窗口大小,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 ACK 只是很简单的几个字段,通常与数据合并在一个数据包里面发送。即使对于带宽很大、线路很好的连接,TCP 也总是从10个数据包开始慢慢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达到最高的传输速率。这就是 TCP 的慢启动。TCP 协议可以保证数据通信的完整性,这是怎么做到的?前面说过,每一个数据包都带有下一个数据包的编号。如果下一个数据包没有收到,那么 ACK 的编号就不会发生变化。举例来说,现在收到了4号包,但是没有收到5号包。ACK 就会记录,期待收到5号包。过了一段时间,5号包收到了,那么下一轮 ACK 会更新编号。如果5号包还是没收到,但是收到了6号包或7号包,那么 ACK 里面的编号不会变化,总是显示5号包。这会导致大量重复内容的 ACK。如果发送方发现收到 三个 连续的重复 ACK,或者超时了还没有收到任何 ACK,就会确认丢包,即5号包遗失了,从而再次发送这个包。通过这种机制,TCP 保证了不会有数据包丢失。TCP是一个滑动窗口协议,即一个TCP连接的发送端在某个时刻能发多少数据是由滑动窗口控制的,而滑动窗口的大小实际上是由两个窗口共同决定的,一个是接收端的通告窗口,这个窗口值在TCP协议头部信息中有,会随着数据的ACK包发送给发送端,这个值表示的是在接收端的TCP协议缓存中还有多少剩余空间,发送端必须保证发送的数据不超过这个剩余空间以免造成缓冲区溢出,这个窗口是接收端用来进行流量限制的,在传输过程中,通告窗口大小与接收端的进程取出数据的快慢有关。另一个窗口是发送端的拥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由发送端维护这个值,在协议头部信息中没有,滑动窗口的大小就是通告窗口和拥塞窗口的较小值,所以拥塞窗口也看做是发送端用来进行流量控制的窗口。滑动窗口的左边沿向右移动称为窗口合拢,发生在发送的数据被确认时(此时,表明数据已被接收端收到,不会再被需要重传,可以从发送端的发送缓存中清除了),滑动窗口的右边沿向右移动称为窗口张开,发生在接收进程从接收端协议缓存中取出数据时。随着发送端不断收到的被发送数据的ACK包,根据ACK包中的确认序号和通告窗口大小使滑动窗口得以不断的合拢和张开,形成滑动窗口的向前滑动。如果接收进程一直不取数据,则会出现0窗口现象,即滑动窗口左边沿与右边沿重合,此时窗口大小为0,就无法再发送数据。在TCP里,接收端(B)会给发送端(A)报一个窗口的大小,叫Advertised window。1.在没有收到B的确认情况下,A可以连续把窗口内的数据都发送出去。凡是已经发送过的数据,在未收到确认之前都必须暂时保留,以便在超时重传时使用。2.发送窗口里面的序号表示允许发送的序号。显然,窗口越大,发送方就可以在收到对方确认之前连续发送更多数据,因而可能获得更高的传输效率。但接收方必须来得及处理这些收到的数据。3.发送窗口后沿的后面部分表示已发送且已收到确认。这些数据显然不需要再保留了。4.发送窗口前沿的前面部分表示不允许发送的,应为接收方都没有为这部分数据保留临时存放的缓存空间。5.发送窗口后沿的变化情况有两种:不动(没有收到新的确认)和前移(收到了新的确认)6.发送窗口前沿的变化情况有两种:不断向前移或可能不动(没收到新的确认)TCP的发送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就要重传已发送的报文段。这种重传的概念很简单,但重传时间的选择确是TCP最复杂的问题之一。TCP采用了一种自适应算法,它记录一个报文段发出的时间,以及收到响应的确认的时间这两个时间之差就是报文段的往返时间RTT。TCP保留了RTT的一个加权平均往返时间。超时重传时间RTO略大于加权平均往返时间RTT:即Round Trip Time,表示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一去一回需要的时间,tcp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会对RTT进行采样(即对发送的数据包及其ACK的时间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值更新RTT值,具体的算法TCPIP详解里面有),TCP根据得到的RTT值更新RTO值,即Retransmission TimeOut,就是重传间隔,发送端对每个发出的数据包进行计时,如果在RTO时间内没有收到所发出的数据包的对应ACK,则任务数据包丢失,将重传数据。一般RTO值都比采样得到的RTT值要大。如果收到的报文段无差错,只是未按序号,中间还缺少一些序号的数据,那么能否设法只传送缺少的数据而不重传已经正确到达接收方的数据?答案是可以的,选择确认就是一种可行的处理方法。如果要使用选项确认SACK,那么在建立TCP连接时,就要在TCP首部的选项中加上“允许SACK”的选项,而双方必须都事先商定好。如果使用选择确认,那么原来首部中的“确认号字段”的用法仍然不变。SACK文档并没有明确发送方应当怎么响应SACK.因此大多数的实现还是重传所有未被确认的数据块。一般说来,我们总是希望数据传输的更快一些,但如果发送方把数据发送的过快,接收方就可能来不及接收,这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所谓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链路容量,交换节点中的缓存和处理机等,都是网络的资源。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要变坏。这种情况就叫做拥塞。拥塞控制方法:1.慢开始和拥塞避免2.快重传和快恢复3.随机早期检测1.一开始,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处于CLOSED状态2.先是服务端主动监听某个端口,处于LISTEN状态(比如服务端启动,开始监听)。3.客户端主动发起连接SYN,之后处于SYN-SENT状态(第一次握手,发送 SYN = 1 ACK = 0 seq = x ack = 0)。4.服务端收到发起的连接,返回SYN,并且ACK客户端的SYN,之后处于SYN-RCVD状态(第二次握手,发送 SYN = 1 ACK = 1 seq = y ack = x + 1)。5.客户端收到服务端发送的SYN和ACK之后,发送ACK的ACK,之后处于ESTABLISHED状态(第三次握手,发送 SYN = 0 ACK = 1 seq = x + 1 ack = y + 1)。6.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ACK之后,处于ESTABLISHED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有可能X和Y是相等的,可能都是0,因为他们代表了各自发送报文段的序号。)TCP连接释放四次挥手1.当前A和B都处于ESTAB-LISHED状态。2.A的应用进程先向其TCP发出连接释放报文段,并停止再发送数据,主动关闭TCP连接。3.B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即发出确认,然后B进入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TCP服务器进程这时应通知高层应用进程,因而从A到B这个方向的连接就释放了,这时TCP连接处于半关闭状态,即A已经没有数据发送了。从B到A这个方向的连接并未关闭,这个状态可能会持续一些时间。4.A收到来自B的确认后,就进入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B发出的连接释放报文端。5.若B已经没有向A发送的数据,B发出连接释放信号,这时B进入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A的确认。6.A再收到B的连接释放消息后,必须对此发出确认,然后进入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请注意,现在TCP连接还没有释放掉,必须经过时间等待计时器(TIME-WAIT timer)设置的时间2MSL后,A才进入CLOSED状态。7。B收到A发出的确认消息后,进入CLOSED状态。以请求百度为例,看一下三次握手真实数据的TCP连接建立过程我们再来看四次挥手。TCP断开连接时,会有四次挥手过程,标志位是FIN,我们在封包列表中找到对应位置,理论上应该找到4个数据包,但我试了好几次,实际只抓到3个数据包。查了相关资料,说是因为服务器端在给客户端传回的过程中,将两个连续发送的包进行了合并。因此下面会按照合并后的三次挥手解释,若有错误之处请指出。第一步,当主机A的应用程序通知TCP数据已经发送完毕时,TCP向主机B发送一个带有FIN附加标记的报文段(FIN表示英文finish)。第二步,主机B收到这个FIN报文段之后,并不立即用FIN报文段回复主机A,而是先向主机A发送一个确认序号ACK,同时通知自己相应的应用程序:对方要求关闭连接(先发送ACK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这段时间内,对方重传FIN报文段)。第三步,主机B的应用程序告诉TCP:我要彻底的关闭连接,TCP向主机A送一个FIN报文段。第四步,主机A收到这个FIN报文段后,向主机B发送一个ACK表示连接彻底释放。这是因为服务端在LISTEN状态下,收到建立连接请求的SYN报文后,把ACK和SYN放在一个报文里发送给客户端。而关闭连接时,当收到对方的FIN报文时,仅仅表示对方不再发送数据了但是还能接收数据,己方也未必全部数据都发送给对方了,所以己方可以立即close,也可以发送一些数据给对方后,再发送FIN报文给对方来表示同意现在关闭连接,因此,己方ACK和FIN一般都会分开发送。原因有二:一、保证TCP协议的全双工连接能够可靠关闭二、保证这次连接的重复数据段从网络中消失先说第一点,如果Client直接CLOSED了,那么由于IP协议的不可靠性或者是其它网络原因,导致Server没有收到Client最后回复的ACK。那么Server就会在超时之后继续发送FIN,此时由于Client已经CLOSED了,就找不到与重发的FIN对应的连接,最后Server就会收到RST而不是ACK,Server就会以为是连接错误把问题报告给高层。这样的情况虽然不会造成数据丢失,但是却导致TCP协议不符合可靠连接的要求。所以,Client不是直接进入CLOSED,而是要保持TIME_WAIT,当再次收到FIN的时候,能够保证对方收到ACK,最后正确的关闭连接。再说第二点,如果Client直接CLOSED,然后又再向Server发起一个新连接,我们不能保证这个新连接与刚关闭的连接的端口号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新连接和老连接的端口号是相同的。一般来说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还是有特殊情况出现:假设新连接和已经关闭的老连接端口号是一样的,如果前一次连接的某些数据仍然滞留在网络中,这些延迟数据在建立新连接之后才到达Server,由于新连接和老连接的端口号是一样的,又因为TCP协议判断不同连接的依据是socket pair,于是,TCP协议就认为那个延迟的数据是属于新连接的,这样就和真正的新连接的数据包发生混淆了。所以TCP连接还要在TIME_WAIT状态等待2倍MSL,这样可以保证本次连接的所有数据都从网络中消失。硬件速度网络和服务器的负载请求和响应报文的尺寸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距离TCP 协议的技术复杂性TCP 连接建立握手;TCP 慢启动拥塞控制;数据聚集的 Nagle 算法;用于捎带确认的 TCP 延迟确认算法;TIME_WAIT 时延和端口耗尽。介绍完毕,就这?是的,就这。补充:大部分内容为网络整理,方便自己学习回顾,参考文章:TCP 协议简介TCP协议图文详解什么是TCP协议?wireshark抓包分析——TCP/IP协议TCP协议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TCP协议详解TCP带宽和时延的研究(1)
      TCP协议详解及实战解析【精心整理收藏】

      如何计算UDP/TCP检验和checksum

      如何计算UDP/TCP检验和checksum一、下面的图是一个UDP的检验和所需要用到的所有信息,包括三个部分: 1.UDP伪首部 2.UDP首部 3.UDP的数据部分(切记不要遗漏该部分,否则就~吐血了~)首先解释下伪首部的概念,伪首部包含IP首部一些字段。其目的是让UDP两次检查数据是否已经正确到达目的地,只是单纯为了做校验用的。 还有一个概念十分重要,那就是16位UDP总长度,请注意该长度不是报文的总长度,而只是UDP(包括UDP头和数据部分)的总长度(之前就是因为这个概念没弄清楚,走了不少弯路,吐血~~)。二、计算检验和(checksum)的过程很关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把伪首部添加到UDP上; 2.计算初始时是需要将检验和字段添零的; 3.把所有位划分为16位(2字节)的字4.把所有16位的字相加,如果遇到进位,则将高于16字节的进位部分的值加到最低位上,举例,0xBB5E+0xFCED=0x1 B84B,则将1放到最低位,得到结果是0xB84C 5.将所有字相加得到的结果应该为一个16位的数,将该数取反则可以得到检验和checksum。三、事实胜于雄辩,还是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吧,该例子计算的是一个TCP的检验和(和UDP的算法一致) TCP计算检验和的报文结构如下所示: 抓包工具抓了一个TCP 的syn报文做研究,呵呵,下面就是整个报文:1.首先将检验和部分添零; 2.然后将TCP伪首部部分,TCP首部部分,数据部分都划分成16位的一个个16进制数; 3.将这些数逐个相加,记得溢出的部分加到最低位上,这是循环加法:0xc0a8+ 0x0166+……+0x0402=0x9b49 4.最后将得到的结果取反,则可以得到检验和位0x64B6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检验和为0x64B6,大家也可以试试看 IP数据报只检验IP数据报的首部,但UDP检验的是把首部和数据部分一起都检验。
      如何计算UDP/TCP检验和checksum

      校验和求计算?计算过程最好给我讲下?

      校验和算法unsigned short check_sum(unsigned short *addr,int len){register int nleft=len;register int sum=0;register short *w=addr;short answer=0;while(nleft>1){sum+=*w++;nleft-=2;}if(nleft==1){*(unsigned char *)(&answer)=*(unsigned char *)w;sum+=answer;}sum=(sum>>16)+(sum&0xffff);sum+=(sum>>16);answer=~sum;return(answer);}首先,IP、ICMP、UDP和TCP报文头都有检验和字段,大小都是16bit,算法基本上也是一样的。在发送数据时,为了计算数据包的检验和。应该按如下步骤:1、把校验和字段设置为0;2、把需要校验的数据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子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3、把得到的结果存入校验和字段中在接收数据时,计算数据包的检验和相对简单,按如下步骤:1、把首部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字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包括校验和字段;2、检查计算出的校验和的结果是否为0;3、如果等于0,说明被整除,校验和正确。否则,校验和就是错误的,协议栈要抛弃这个数据包。虽然说上面四种报文的校验和算法一样,但是在作用范围存在不同:IP校验和只校验20字节的IP报头;而ICMP校验和覆盖整个报文(ICMP报头+ICMP数据);UDP和TCP校验和不仅覆盖整个报文,而且还有12个字节的IP伪首部,包括源IP地址(4字节)、目的IP地址(4字节)、协议(2字节)、TCP/UDP包长(2字节)。另外UDP、TCP数据报的长度可以为奇数字节,所以在计算校验和时需要在最后增加填充字节0(填充字节只是为了计算校验和,可以不被传送)。在UDO传输协议中,校验和是可选的,当校验和字段为0时,表明该UDP报文未使用校验和,接收方就不需要校验和检查了!那如果UDP校验和的计算结果是0时怎么办?书上有一句话:“如果校验和的计算结果为0,则存入的值为全1(65535),这在二进制反码计算中是等效的”那么校验和到底怎么计算了?1、什么是二进制反码求和对一个无符号的数,先求其反码,然后从低位到高位,按位相加,有益处则向高位进1(和一般的二进制法则一样),若最高位有进位,则向最低位进1.首先这里的反反码好像和以前学的有符号反码不一样,这里不分正负数,直接每个为都取反。上面加粗的那句话和我们平时的加法法则不一样,最高位有进位,则向最低位进1。确实有些疑惑,为什么要这样呢?自习分析一下,上面的这种操作,使得在发送加法进位溢出时,溢出值并不是10000,而是1111.也即是当相加结果满1111时溢出,这样也可以说明为什么0000和1111都表示0了。下面是两种二进制反码求和的运算:原码加法运算:3(0011)+5(0101)=8(1000)8(1000)+9(1001)=1(0001)反码加法运算:3(1100)+5(1010)=8(0111)8(0111)+9(0110)=2(1101)从上面的例子中,当加法未发生溢出时,原码与反码加法运算结果一样;当有溢出时,结果就不一样了,原码是满10000溢出,而反码是满1111溢出,所以相差正好是1.详细代码
      校验和求计算?计算过程最好给我讲下?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wangsu123.cn/news/71653.html

          热门文章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