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开幕式的幕后故事
真巧!我也在做这个啊!这是我千辛万苦在网上搜集到的,稍微有点乱,你看看。不过19号好像过了额。 8月试缶 研发8个月终得天籁声 起初做出的几版道具,造型类似于鼓,专家在做过多次尝试之后,还是选择了“缶”这个特殊的符号。 从看到“曙光”到最终成型,中间经历过多次波折。研发过程中,北京红樱束打击乐团团长周立接受张导演审查的次数不下30次。 参加武术表演的2008人很辛苦,夏天训练的时候,在太阳下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虽然只有4分多钟的表演,但每天都要付出10个小时的努力。 -------------------------“地球”上的60名演员大多来自河南塔沟武术学校,他们为此已经训练了1年,是开幕式所有节目中训练时间最长的一个。 在“地球”上奔跑,他们有的人要斜着身子跳(身体与地面呈45度),有的和地面平行着翻跟斗,有的倒斜着身子空翻,还有的人头下脚上踩在“地球”上奔跑。要知道,他们不是在宇宙飞船的失重状态下,在这个模拟的“地球”上,他们的表演要克服地球的引力作用。 为了保证演员们的安全,在每次上轨道排练之前,“地球”道具团队、高空作业团队、演员部门、地面安全保障部门、导演组和三个武术学校的负责人六方签字,而道具地球则每天都需要经过三次拆卸检查,下方的防护网也需要每天检查。而固定演员和钢绳的滑车数量也一直在增加,刚开始是一个,后来增加到一个主滑车、一个保险滑车,到最后增加了两个主滑车和一个保险滑车同时通过一根钢绳连接固定演员,在主滑车出现问题时,同样连接着钢绳的保险滑车可以保证演员的安全。 在“南极洲”,也就是最下面,头冲下的演员,有点像家里带轨道的窗帘,他们身上拴了两根保险带,从腰际左右斜上轨道,并用脚蹬“地球”的力量,做各种动作。同理,位于“赤道”的演员,也是用一根保险带拴在腰上,保险带的另一端带着滑轮,卡在钢架的轨道上,身体、“地球”和保险带成为一个三角形。 不同的是,“赤道”演员的难度更大,他们是与真正的地面平行着奔跑、跳跃,克服地球引力和腰上所承受的力量,常人难以忍受这个岗位的演员,就像站在与地面垂直的墙壁上一样。当然,身子得直溜,从头到脚都得像根棍,得与地面平行。可以想象,他们的工作难度有多大。冯维泽说,经常性训练,让他的腰肌和腹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感觉一边软一边硬,而且大部分演员有这样的问题”。 六环的演员认为自己这个位置是最难的,他们所在的“南纬30度”,不但要头冲下,而且“因为正好在斜面上,有一只脚够不着‘地面’,全靠一条腿用力,很难掌握平衡”--------------------------------------- 每个字模大约有20公斤的重量,在不断变换的过程中,单个演员需要升降数百次,需要极大的耐力。沉重的道具在演员们手中达到了每秒一次起落,最快时达到了每2秒3次起落。此外,每个演员在表演时都是“与世隔绝”,他们连身边的同伴都看不到。只能靠上万次的不断的苦练来记住自己每一秒需要干什么,需要将字模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编导们也特意为演员们编制了各自的口令,896个演员就是896套口令,这些口令精确到每一秒。除了靠大脑记住这些口令外,导演们还让演员无数次反复练习和感受不同高度升降的力道,导演们称之为“肌肉记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手上有准儿”。 道具里面的温度经常超过50℃,每次排练还没开始就已个个全身湿透、大汗淋漓。由于字模是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的,一旦排列成型,演员就无法在移动位置,排练时不便上厕所,但水分蒸发量过大,有的演员们就想出土办法,用一个小瓶盛着醋,渴了就“闻醋止渴”。----------------------------------------------李宁半夜练高难度点火动作 20多天足足掉肉五公斤 为了完成最后在空中巨幅画卷上漫步的惊世之举,李宁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努力。张艺谋说:“李宁非常努力。由于保密需要,他只能在半夜来"鸟巢"训练,每天基本都是凌晨一两点钟开始训练。李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训练非常刻苦。虽然他身体非常好,但用钢丝吊着跑,体力消耗很大,第一次训练,李宁跑了一圈,休息了一个多小时才缓过气来。每天天快亮时,我都能看到一个小小身影在空中转啊转,那就是李宁。”张艺谋感动地说,“李宁在开幕式上动作完成得非常好。” 手臂上有根隐形钢丝 开幕式副导演陈维亚也揭晓了李宁点火的一个秘密:李宁的手臂上悬着一根隐形钢丝。 当中国女排前队长孙晋芳与李宁进行圣火传递后,他便在钢丝牵引下缓缓升空,奔跑500余米,一直用优美的姿势高举着火炬。李宁能保持这样的姿势,得益于隐形钢丝的帮助。 陈维亚透露,李宁几次“试训”后,就向导演们叫苦:“不行,我不可能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把火炬举好。”尽管练体操出身的李宁臂力不错,但以一个几乎不变的姿势举着近1公斤重的火炬,实为不易。导演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有人建议做一个臂托,但这样做会影响美观,被否决掉了。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在李宁的手肘处吊一根隐形钢丝。 为点圣火掉肉5公斤 李宁对自己将担任主火炬手之事守口如瓶,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不告诉。李宁说:“我只是对家人说,我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工作,至于做什么,我没有对任何人说。”---------------------------------《击缶而歌》共2000多名演员参与,他们在排练之前,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8个月的排练之后,在美感和气势上已经不逊于专业演员。这样的成绩,用了无数的汗水才换来。 缶阵的表演队员全部来自部队,每天早8时,他们三人和队员一起乘车到北京郊区排练,晚8时回驻地,即使在2007年飞雪飘舞的寒冬,训练也从未间断。就是在烈日、大风、浮尘、雨雪等各种天气条件下,无数次重复排练。甚至有人在排练了半年之后,因为受伤等原因无法上场。当然更有替补演员,和大家一样训练,最终没能参加最后的表演。----------------------一座由1000多名“星星人”搭建的“人体鸟巢”,在舞台中央冉冉升起,慢慢张开。 这些“星星人”,就是由来自山东的1000多名15岁到18岁的武术小子饰演的。 这个造型中,最下边的需要身体健壮,上边的需要身体灵活,但在最初的训练中,由于掌握不到要领,下边的人坚持不住,或上边的人站立不稳,只要一个摔下来,那几百人的造型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摔倒,整个鸟巢会立刻“坍塌”。 为此,同学们在导演和教练的指导下,一个人一个人地练、一组一组的拼、一队一队的整合。 几天下来,大部分孩子的脊梁和肩膀被踩红肿了,有的同学腰扭了,有的同学腿伤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郓城宋江武校来自宁夏的17岁学生徐修明,在二层往上举人时,不慎从两米高的地方摔下,将一颗门牙摔掉,但他只是跑到部队卫生室简单处理了一下,就匆匆跑回训练场上,他对教练说:“奥运会排练这么紧张,我一下来就找不到替补,等开完奥运会我再到医院修牙吧!” 就是这样经过千百次身体的摔打,历尽无数次造型的“坍塌”,最后一座美丽的“人体鸟巢”终于露出雏形。 ------------------------------,在第二次彩排和第三次彩排之间,他们所有两千四百多人楞是坐在“鸟巢”看台上过的夜,连续排练了近四十个小时!一会儿骄阳似火,一会儿大雨滂沱,孩子们有的发烧,有的骨折,但没有一个叫声苦。学校一同来的42个老师既当教练又当保姆,与孩子们共享甘苦。 对于这些吃得苦中苦、“身经百战”的孩子来说,昨晚表演中最大的难处在于不单单表演少林的武术,还要表演太极的功夫,这对于使惯枪棒的孩子们,就是一个新的挑战。走八卦阵、阴阳鱼,难度不亚于散打腾跳,于是练惯了“旋风脚”的人练起了“云手”,长于“野马分鬃”的孩子们又走起了“白鹤亮翅”,当空中飞人(吊威亚)与太极推手相融时,少林拳的刚劲与太极的阴柔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的舞蹈篇章
奥运会开幕式上, 除了大家看到的演员外,还有许多未能在直播中亮相的替补演员(B角)也同样令人感动,为了奥运“第一面”的惊艳,他们甚至比亮相的演员(A角)付出得更多。 最引人关注的B角 开幕式当晚,在鸟巢上空放风筝的朱巧妍,是媒体报道中开幕式上的“四小龄童”之一。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位“风筝女孩”高浚慈,从今年5月以来,每天都与朱巧妍做着相同的“功课”:被钢丝吊着飞来飞去的,每次七八个小时,有时甚至训练到凌晨。 朱巧妍和高浚慈都来自沈阳军区前进杂技艺术团。该团副团长董争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个孩子是在离正式演出还有1个多月的时候,才被确定谁是A角的。朱巧妍成为A角是凭借拥有导演要求的年龄小和体重轻的优势。之后,高浚慈就承担起了陪A角训练的任务,“浚慈是个才9岁的孩子,知道自己不是A角,第一反应肯定是委屈,但我和她们在出发前就说好了,不管最后定了谁做B角都不能发脾气,而是要完成B角的任务。因为在任何一个剧场上,总有AB角,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在董争臻眼里,两个孩子不分AB都很优秀,“虽然浚慈没能成为A角,但在技术方面与朱巧妍不分伯仲,而且两个孩子彩排时的训练量完全一样。”董争臻说,这两个同年进入艺术团的孩子,已经在一起相处4年了,“她们是好朋友,总粘在一起,私底下十分要好。” 最“平常”的B角 她本来是A角,却成了最让人心疼的“B角”。内蒙古女孩刘岩原本是奥运会开幕式中唯一独舞《丝路》的A角,已经精心排练了几百次,却在距离奥运会开幕式只有十天的彩排中,从3米高的跳台上坠下,致使高位截瘫。 最终代替刘岩出现在开幕式中的,是21岁的温州女孩殷硕。殷硕也是一名很有潜力的舞者,曾在去年的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上捧获表演银奖。由于刘岩重伤,副导演张继刚在随后的彩排中做了紧急安排:由此前就多次承担刘岩临替任务的殷硕和另一位演员古晓祎轮流上阵,完成独舞。而在8月5日的最后一次预演之前,总导演张艺谋作出最后决定:“让殷硕顶上。” 26岁的刘岩,曾获得多项舞蹈奖项,本已靠努力为前途踏出一片光明。而眼下,她只能静静躺在病床上,自己的A角也变成了“B角”,可她依旧对未来乐观。刘岩伤后说的一句话“一个舞者为了奥林匹克而倒下,我不后悔,我会将另一种美丽传扬下去……”令很多人听后心疼不已。 最令人心疼的B角 奥运会开幕式前期,除了猜点火方式,谁会点燃主火炬台的圣火显然也让全国人民很感兴趣。各大网站纷纷“开出”自己认为的最终人选:从姚明到刘翔,从邓亚萍到伏明霞。还有人认为,最终点火的会是一名普通的北京市民。但争论伴随火炬传递大名单中,“李宁”这个名字成为区别于他人的红色,而尘埃落定。 开幕式后,总导演张艺谋向众人透露了李宁身后的两名B角:熊倪与许海峰。原来,在点火方式确定后,导演组就对主火炬手有以下要求:不能是现役运动员,首选体操运动员。根据体育总局领导推荐,内定李宁为A角,熊倪为B角。原本许海峰也是候选B角之一,只是由于年龄、身体尤其是体重的限制,没参加训练。 据悉,成为候选人后,熊倪和李宁一样,参与了每次排练。张艺谋在对媒体的发布会上说,“他(熊倪)一直全程跟着李宁做排练,这就是B角所承担的无私奉献。” 火炬手B角熊倪,最终成为举旗手,与其他7名曾经的中国奥运冠军共举奥林匹克会旗走进场内。 见习记者 孙欢长卷写意 堪称一绝 今夜(8月8日),世界聚焦点,是一幅铺陈在中国国家体育场中心的中国写意长卷。水墨洇开,日月山川,或汪洋恣肆,或灵动轻盈……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 历届奥运会开幕式,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主办国深厚的文化积累。面对有着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中国,张艺谋和他的团队将如何驾驭?——这一直是全世界的疑问。 依然有长城,依然有兵俑,还有“飞天”、京剧、昆曲、太极……但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并不是单纯地堆积中国元素,张艺谋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一张巨大的“纸”,向世界呈现一幅中国的长卷、历史的长卷、文明的长卷。 纸,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纸。中国人在纸上,传承蕴含东方哲理的《论语》《周易》,描画深具东方意趣的水墨山水,创作独有东方韵味的唐诗宋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纸”,是由LED组成的147米长、27米宽的中心舞台,核心表演都在上面进行,这是历届奥运会科技含量最高的中心舞台,可升降、可平移,中国的高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令世界惊艳。 《义勇军进行曲》犹自回荡耳畔,古筝悠扬之声响彻全场,一幅巨大纸轴徐徐打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正式开始。画卷流动着历史进程的符号,演员形体仿佛中国的水墨,在白纸上留下酣畅的墨韵。 文艺表演分上篇《灿烂文明》和下篇《辉煌时代》两个部分,在这个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让世界度过一个目眩神迷的夜晚: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还是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无论是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还是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恢弘,还是“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以如此方式,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新华) 幕后故事 九岁女孩林妙可《歌唱祖国》动人心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唱《歌唱祖国》的9岁小女孩林妙可,用可爱大方的形象、美妙的嗓音,打动了观众,引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里,这位可爱的小女孩以真挚的感情演唱《歌唱祖国》,感动了现场9万余名观众。 晚上8时06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在升旗台上的林妙可,身穿红色的裙子,用甜美的声音,伴随着56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儿童,一起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护送入场。林妙可今年9岁,是北京东城区的一名小学生,擅长唱歌、舞蹈,还会弹钢琴。 法国《队报》的记者阿兰说:“这位小女孩太可爱了,她的演唱很动人,让我很感动。她的演唱非常吻合今天这样欢乐的气氛。” http://ent.ce.cn/tv/tvnews/dshyw/200808/09/t20080809_16432608_1.shtml
奥运会开幕式上, 除了大家看到的演员外,还有许多未能在直播中亮相的替补演员(B角)也同样令人感动,为了奥运“第一面”的惊艳,他们甚至比亮相的演员(A角)付出得更多。 最引人关注的B角 开幕式当晚,在鸟巢上空放风筝的朱巧妍,是媒体报道中开幕式上的“四小龄童”之一。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位“风筝女孩”高浚慈,从今年5月以来,每天都与朱巧妍做着相同的“功课”:被钢丝吊着飞来飞去的,每次七八个小时,有时甚至训练到凌晨。 朱巧妍和高浚慈都来自沈阳军区前进杂技艺术团。该团副团长董争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个孩子是在离正式演出还有1个多月的时候,才被确定谁是A角的。朱巧妍成为A角是凭借拥有导演要求的年龄小和体重轻的优势。之后,高浚慈就承担起了陪A角训练的任务,“浚慈是个才9岁的孩子,知道自己不是A角,第一反应肯定是委屈,但我和她们在出发前就说好了,不管最后定了谁做B角都不能发脾气,而是要完成B角的任务。因为在任何一个剧场上,总有AB角,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在董争臻眼里,两个孩子不分AB都很优秀,“虽然浚慈没能成为A角,但在技术方面与朱巧妍不分伯仲,而且两个孩子彩排时的训练量完全一样。”董争臻说,这两个同年进入艺术团的孩子,已经在一起相处4年了,“她们是好朋友,总粘在一起,私底下十分要好。” 最“平常”的B角 她本来是A角,却成了最让人心疼的“B角”。内蒙古女孩刘岩原本是奥运会开幕式中唯一独舞《丝路》的A角,已经精心排练了几百次,却在距离奥运会开幕式只有十天的彩排中,从3米高的跳台上坠下,致使高位截瘫。 最终代替刘岩出现在开幕式中的,是21岁的温州女孩殷硕。殷硕也是一名很有潜力的舞者,曾在去年的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上捧获表演银奖。由于刘岩重伤,副导演张继刚在随后的彩排中做了紧急安排:由此前就多次承担刘岩临替任务的殷硕和另一位演员古晓祎轮流上阵,完成独舞。而在8月5日的最后一次预演之前,总导演张艺谋作出最后决定:“让殷硕顶上。” 26岁的刘岩,曾获得多项舞蹈奖项,本已靠努力为前途踏出一片光明。而眼下,她只能静静躺在病床上,自己的A角也变成了“B角”,可她依旧对未来乐观。刘岩伤后说的一句话“一个舞者为了奥林匹克而倒下,我不后悔,我会将另一种美丽传扬下去……”令很多人听后心疼不已。 最令人心疼的B角 奥运会开幕式前期,除了猜点火方式,谁会点燃主火炬台的圣火显然也让全国人民很感兴趣。各大网站纷纷“开出”自己认为的最终人选:从姚明到刘翔,从邓亚萍到伏明霞。还有人认为,最终点火的会是一名普通的北京市民。但争论伴随火炬传递大名单中,“李宁”这个名字成为区别于他人的红色,而尘埃落定。 开幕式后,总导演张艺谋向众人透露了李宁身后的两名B角:熊倪与许海峰。原来,在点火方式确定后,导演组就对主火炬手有以下要求:不能是现役运动员,首选体操运动员。根据体育总局领导推荐,内定李宁为A角,熊倪为B角。原本许海峰也是候选B角之一,只是由于年龄、身体尤其是体重的限制,没参加训练。 据悉,成为候选人后,熊倪和李宁一样,参与了每次排练。张艺谋在对媒体的发布会上说,“他(熊倪)一直全程跟着李宁做排练,这就是B角所承担的无私奉献。” 火炬手B角熊倪,最终成为举旗手,与其他7名曾经的中国奥运冠军共举奥林匹克会旗走进场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