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2020-08-31 11:40:59 手机定位技术交流文章
如果给今年的经济热词排个序,“新基建”一定入围前三。
相比完全由政府投资或主导建设的“铁公基”,“新基建”之所以“新”的体现之一在于市场化,换句话说,企业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0年6月1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与合生创展集团旗下的广东元知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揭阳、汕尾、清远先后与企业签订了4项与新基建相关的项目合作协议。
新基建的赛道看似刚刚铺好,而实际上粤东粤西粤北各市早已开跑。南都记者梳理公开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粤东粤西粤北各地市与企业签订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合作项目已经有36项,其中,2018年底中央正式提出新基建后的相关合作有14项。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基建的政企合作中,需要让市场主体能够真正依托政府平台做出符合市场逻辑的动作,体现出新基建真正的效用。
粤北“领跑”签约数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次明确“新基建”包括三大领域: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5月,“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据公开报道,粤东粤西粤北的新基建政企合作项目最早出现在2014年。2014年年底,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签约落户云浮。2015年,云浮正式提出要打造成为广东省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示范市,并在此后的几年持续推进相关企业落户云浮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园(“云谷”)。2019年4月27日,华为云服务华南大区中心揭牌,这标志着云浮与华为合作共建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云谷”鸟瞰效果图。
从2015年开始,粤东粤西粤北在新基建方面的政企合作明显提速,当年有4个项目签订了相关协议,包括汕头的国家信息中心时空大数据研究中心;阳江与中兴通讯在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云浮与神州数码协议打造“智慧云浮”;清远与腾讯签约共同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
在接下来的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有5个、7个和4个项目签约粤东粤西粤北。2019年迎来了密集落地期,全年有8个新基建相关的政企合作项目落地。今年继续保持了这一态势,到目前已有7个项目签约共建。
具体来看,粤北和粤东成为政企合作新基建项目的领跑者,在梳理出的36个项目中,粤北有16项,粤东有15项,粤西为5项。另外,12个地市均有项目,其中,最多的是汕头(6个),其次是清远(5个),再次是潮州(4个)和梅州(4个),汕尾、阳江、河源均有3个,揭阳、韶关、云浮有2个,湛江、茂名各有1个。
行业龙头率先布局
从合作对象看,国企成为主力军。在上述36个项目中,国企投资项目占21个,民企参与项目14个,外商投资合作项目有1个。
在国企合作项目中,有8个项目分别由三大运营商承担,其中,合作项目最多的是中国移动(4个),其次是中国电信(3个)、中国联通(1个)。此外,科大讯飞、浪潮集团也是投资主力,分别签约4个、3个合作项目。
民企方面,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率先“跑马圈地”,既有腾讯、阿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华为、神州数码、佳都科技这样的科技领军企业,还有达实智能、亿航智能、金山云、元知科技四家业内领先者。其中以华为签署的合作项目最多,有4个。
值得一提的是,民企更“偏爱”粤北。在14个民企参与的合作项目中,11个项目落地在粤北的5个地市,分别为梅州(3个),清远、云浮、韶关和河源各2个。另外,2017年5月9日,清远市还与外商德国RIB集团签约合作打造智慧城市。
从合作内容看,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智慧城市等领域。其中,以“智慧+应用”或智慧城市为内容的合作项目达到24项,“应用”领域多聚焦在医疗、政法和教育,项目分布也大多聚集在粤东和粤北地区。
以汕尾市政府与科大讯飞的合作为例,2018年12月11日,科大讯飞和汕尾市政府签署战略框架协议,计划在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政法、创业创新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与推广应用。
比如,在“教学考评管”等场景开展更多的智慧教育创新服务应用合作;拓展“智能语音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智慧警务、智慧检务和智慧法庭等领域的应用;共同推动“电子病历”、“辅助诊疗”和“家庭医生”等科技前沿创新成果在汕尾市医院的落地与应用等。

另外,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内容的合作共12项,明确提出将建造“数据中心”的就有11项。截至目前,汕头和潮州成为粤东地区数据中心的“聚集地”,6项协议在这两市达成,而粤北除了梅州每市都有一个数据中心。
其中,位于云浮、清远、河源的3个数据中心均已落地,均以大型、超大型规模面世。今年2月18日,阿里云河源数据中心正式对外提供服务;3月1日,韶关与华为共建的数据中心业已正式动工,并规划为国内最大体量的单一数据中心;7月3日,腾讯华南云计算基地项目一期——腾讯清远清新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开服。
云浮、韶关数据产业生态初显
“粤北布局数据中心是有优势的”,赵淦森表示,数据中心的落地条件较为复杂,最直接的是需要地方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其次,数据中心是耗电大户,需要地方配备足够的供电网络和供电能力。此外,能耗控制与地方的光纤配套也是数据中心选址落地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粤北作为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大户”,在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上早有充分的规划。
前文已经提到,2014年12月,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云浮。当时的云浮市政府就提出将“云谷”建成电商区域性总部基地、大数据处理产业基地、信息服务及外包产业基地、数字媒资产业基地,打造华南领先乃至全国有名的云计算产业集聚地。
此后,通过双方合力,2015年有7家企业签署入驻“云谷”的合作协议,云浮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支柱龙头企业和整体发展格局逐步明确。到2017年,签署入驻“云谷”的至少有中国网库、华唐教育等19家IT企业及互联网公司。
同一年,韶关开始发力。2017年6月5日,韶关与华为揭牌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揭牌当天,中证、联通、东方国信等一批企业便“抢先”签订大数据产业合作框架意向书。目前,华韶数据谷、华南数谷大数据中心、移动5G智慧城市等一批项目已进驻,联通BPO项目一期建成运营,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5亿。

韶关一区一园一城(镇)。
赵淦森表示,数据中心本身就是产业,它可以对外运营收费,逐步实现盈利,加上数据中心上游的设备用电和下游的数据应用、数据标注等等延伸产业集群,便已经能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2019-2020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市场规模达1562.5亿人民币。预计2020-2022年,IDC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27.8%,2020年IDC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元,到2022年这一规模将达3200亿元。
“大数据中心应该说是我们提前部署谋划数字经济的重要投入之一。“赵淦森说,政府对大数据中心的投入显示出了“比以前更充足”的行业信心,作为基础设施,未来3到5年后,数据中心将会对整个社会的数字经济起到支撑作用。
今年3月发布的《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显示,广东将新开工6个与5G网络、数据中心相关的项目,全年计划投资额达172亿元,较去年的约30亿元大幅增加。
智慧城市建设尚在探索
相比已有实质进展的IDC产业,粤东粤西粤北政企合作最热的智慧城市项目却似乎不如预期。智慧城市的背后是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赋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换句话说,做智慧城市必须做好新基建。
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全面启动。2014年8月,《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从2015年开始,每年粤东粤西粤北签署跟智慧城市有关的合作协议都在3个以上,到目前粤北已签署12个相关合作,粤东有8个,粤西有4个。
今年以来,7个政企合作新基建项目中,智慧城市的占了6项。包括:汕尾与联通签署“5G+智慧应急”创新应用战略合作协议;梅州与广东元知科技签约携手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科大讯飞将通过人工智能助力“智慧揭阳”建设;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计划在汕尾高新区打造“5G智慧示范园区”标杆;移动将助力清远华南863科技创新园打造5G+“智慧园区”;清远市城管局、清新区人民政府与电信共建“智慧城管”信息管理系统。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可以大量减少城市运营和治理成本,提升经济和社会运转效率。广东的优势制造业也可以直接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软硬件服务。
不过根据公开报道,在粤东粤西粤北24项智慧城市共建项目中,仅有9项在签约后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或有明确落地示范场景。
例如,梅州与佳都科技2016年7月签订《梅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年,佳都科技提出投资10亿元在梅州投资开发佳都·智慧绿洲项目,以智慧城市产业链聚集为目的,重点引进四大主题产业包括智能安防、智能交通、便民服务、电子商务企业入园。
陈鸿宇表示,目前广东省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省、市两级的“数字政府”建设进展较快,“按照智慧城市的建设运用标准来衡量,差距还很大,还要加大力度,积极探索。”
陈鸿宇认为,真正的智慧城市需具备“四个一”:一个平台——将各部门各地区的数据平台按照预设的规则和标准全部接入城市大脑的中央基础数据平台;一个中枢——智慧城市的“智能决策指挥中枢系统”;一套可视化系统——体现各部门、各系统内部工作职责、工作重点,用于工作部署、呼应指挥、检查考核的可视化工作系统,包括多层级的“大屏版展示”直至移动终端,如手机、手环等;一批应用场景——体现问题导向的、针对特定服务和管理对象的场景应用系统,如交通、治安、市容、卫生、健康、绿化、旅游场景应用子系统。
“这背后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不仅是在硬件装备方面,还需要更多懂城市治理、懂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人才。”陈鸿宇说。

2020年广州春运高速路情况监测。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要在产业中“解读”新基建
粤东粤西粤北应如何借助社会力量推进新基建?赵淦森认为,在新基建的政企合作中,要让市场主体能够真正依托政府平台做出符合市场逻辑的动作,体现出新基建真正的效用,这就要从整个产业配套来考虑。
“只建一座桥是没有用的,要在建好桥后将周边的工厂企业吸引过来才有用。不要为了建新基建而建,而是要考虑清楚新基建的目的,它是为了支撑背后的产业发展,因此必须考虑到产业是如何运作的。”赵淦森说。
具体到数据中心,赵淦森表示,由于数据中心是重投入的基础设施,“乱建”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因此需要有整体的规划布局。“数据中心对建设的质量、技术水平和能效控制水平要求较高,如果不规划好,很容易变成建了一大堆耗电多、运行不稳定、速度慢的数据中心。”
今年6月,《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 年)》印发,未来全省将形成广州、深圳两个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和汕头、韶关、梅州、惠州(惠东、龙门县)、汕尾、湛江、肇庆(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县)、清远、云浮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
赵淦森还建议,对于规划好的数据中心,要在提高数据中心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对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通过放宽贷款标准,让数据中心能够提前建设起来,为经济发展做好准备。
赵淦森预计,未来发展数据中心优势最大的城市可能是韶关。“首先最好能在两个小时内到达数据中心现场,而广州通过高铁一个小时内就能到韶关。其次,在韶关建数据中心的性价比更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韶关钢铁厂的产能不断收缩,必然会节余出电力,另一方面韶关的电价成本相对其他地市而言更低。”
从某种程度来说,大数据正是智慧城市的“心脏”,为“智”理城市做“供血”支撑。在陈鸿宇看来,粤东粤西粤北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很不平衡,首先要对智慧城市形成一个思想共识,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来考虑如何应用大数据解决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实际问题,然后逐步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的智慧化、数字化,直至建成整个智慧城市。
其次,要有顶层设计、统筹,陈鸿宇表示,政府要将数字经济和数字政府建设统在一个决策中心下谋划,做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既是老百姓享受数字时代便利的过程,也是培育发展本地数字产业的过程。”
最后,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根据智慧城市的要求,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和数字政府的基础性制度,如调整完善县区、镇街和社区的治理架构,整合信息网格,建立数据资源归集、对接、流转和共享制度等。”陈鸿宇说。

采写:南都记者冯芸清 实习记者梁思华
本文由 在线网速测试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